百萬雄師過大江

自古以來,長江就被視作限隔南北的天塹。中國歷史上有10個皇朝建都於金陵,既盡享長江三角洲「魚米之鄉」和「絲茶之府」的富足,又可憑藉長江這道天然屏障抵禦北方強悍民族的軍事壓力。1949年初,國民黨政權眼看大勢已去,也曾想借助這滔滔天塹阻擋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江南。

鐘山風雨起蒼炎,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毛澤東得知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揮毫賦詩。詩中所說的百萬雄師是指第二野戰軍、第三野戰軍及第四野戰軍共110萬人,執行全中國人民的意志,在一千余華里長江江面上,萬舸爭流,以排山倒海之勢,雷霆萬鈞之力,突破國民黨苦心經營的長江防線,一鼓作氣,摧枯拉朽,解放南京、上海、蘇南、皖南、浙江、江西、湖北、福建等地,為新中國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黨中央將渡江作戰的任務交給鄧小平

毛澤東在1949年元旦獻詞中指出,中國人民解放軍將向長江以南進軍,把偉大的解放戰爭進行到底。是時,中國人民解放軍已解放東北全境、華北大部、西北一部和長江中下游江北廣大地區,各解放區已連成一片。人民解放軍士氣高昂,裝備得到進一步改善,大兵團作戰的經驗更加豐富,已完全有把握在全國範圍內戰勝國民黨軍。

在西柏坡會議上,毛澤東提出了渡江戰役的設想。他說,今年初春休整,春天渡江,夏秋之交或秋冬之交,總可以打出一個名堂來。也就是在這個會議上,通過了《目前形勢和黨在一九四九年的任務》的決議。

中央軍委考慮到解放全中國的需要,將奪取了全國半壁河山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整編為四個野戰軍,鄧小平出任第二野戰軍政委及二野前委書記。同時,原淮海戰役總前委「原封不動」地轉為渡江戰役總前委,領導第二、第三野戰軍強渡天塹長江。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五人為渡江戰役總前委,鄧小平為總前委書記,渡江總前委行使領導軍事作戰的職權。

鄧小平於1949年元旦率領中野機關進腫河南省商丘,鄧小平的到來意味著渡江總前委的正式啟動。鄧小平與陳毅碰頭研究後,先讓部隊就地休整,進行政治思想學習。總前委於1月29日召開會議,傳達毛澤東在西柏坡會議上的講話精神,落實中央政治局決議。

2月8日,鄧小平在商丘大教堂主持召開總前委會議,特邀中原局的負責同志出席會議,中心議題就是渡江作戰。會上,大家對渡江作戰的基本部署和急需解決的重大問題都提出了意見建議。有關這次會議的情況,鄧小平整理成文匯報中共中央。中共中央於2月11日作出決定.劉伯承、鄧小平、張際春、陳賡四人加入華東局。華東局管轄上海、南京、杭州等江南經濟型大城市,管轄山東、浙江、福建、臺灣四省,管轄蘇南、蘇北、皖南、皖北、贛東北五個區,華東局第一書記是鄧小平。這充分表明黨中央對鄧小平的高度信任,對他的才華給予充分肯定。

1949年3月初,鄧小平、陳毅和譚震林接到黨中央電報,前往西柏坡參加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於3月5日至3月13日在西柏坡召開。毛澤東在會上的講話,是中共關於新中國的「建國大綱」。也就是在這次會議期間,他專門與鄧小平、陳毅、譚震林商量渡江作戰和接管大城市方面的問題。毛澤東曾拉著鄧小平的手,鄭重地說:「我把指揮權交給你了。」

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閉幕後召開的中央座談會上,鄧小平以總前委書記的身份代表中央提出華東區域管轄範圍和人事安排設想。這次會議意味著中央選定由鄧小平掛帥指揮百萬雄師過大江,推翻國民黨的統治,佔領京滬杭,並接管中國最富庶的包括上海、南京在內的東南部地區城市。

鄧小平不僅對幹部的調配培訓有全盤的考慮,對於進駐江南大城市和迅速穩定社會局面等,也都有認真的考慮。在會議上,他提出要解決我們渡江戰役後接管大城市的吃飯問題。他的意見是,擬定一個新區籌糧辦法、城市籌款辦法和貨幣使用辦法。同時,做好進人大城市的宣傳工作,印製相關宣傳品。

座談會結朿後,毛澤東再次召見鄧小平、陳毅、譚震林及饒漱石,商定渡江的具體時間。根據鄧小平的意見,擬定於4月萬船齊發,百萬大軍過大江。

整編部隊,統一思想,鄧小平連夜改寫渡江方案

渡江戰役打響前,準備工作十分繁重,頭緒多、時間緊。鄧小平提綱挈領,綱舉目張.工作進行得有條不紊,在保丨正部隊進行一定時間休養調整的前提下,他對政治動員、思想教育、渡江作戰前的有針對性的軍事訓練等工作都作了環環相扣的部署;對中原局、中原解放區的各項工作,也有周密的安排。因此,大戰前的各項準備工作都穩紮穩打地有序開展,這是鄧小平綿裏藏針性格的充分體現。

在鄧小平看來,指揮作戰,政治先行,思想統一,步調才能一致。為此,鄧小平掛帥的渡江總前委著重抓好部隊學習黨中央、中央軍委的指示精神,抓好黨的七屆二中全會精神的貫徹落實,主持召開了一系列會議,將指戰員的思想統一到毛主席《將革命進行到底》論著和中央政治局會議精神上來。

為了利於作戰,鄧小平先期進行了大力度的部隊整編工作:在原有中原野戰軍的基礎上,吸納地方兵團充實力量,改稱第二野戰軍;對華東野戰軍,吸收地方兵團和國民黨起義部隊,改稱第三野戰軍。精兵強將,作好渡江作戰的充分準備。

鄧小平此時考慮的不再僅僅是如何取勝,更多的是勝利後如何接收、管理好解放後的大城市。為了嚴肅軍紀,秋毫不犯,鄧小平主持發佈了一系列有關嚴明紀律的重要文件,如《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人民軍隊要作遵守紀律執行政策的模範》《關於接管江南城市工作的批示》《關於江南新區農村工作的指示》《關於我軍南進與遊擊區會師的工作指示》等。為了配合對中央軍委《把軍隊變為工作隊》文件精神的落實,鄧小平要求全軍普遍學習城市接管政策,參照中原解放戰役的成功經驗,在部隊組建接管工作機構。

而在所有文件中,最重要的一份文件就是指揮整體作戰的《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這個檔最初是鄧小平交陳毅草擬的,陳毅命參謀長張震起草。鄧小平看過張震起草的初稿後,並不完全滿意。他對張震說,對大兵團作戰,指揮不能太瑣碎具體,主要是說明戰役意圖,可行預案應該包含8個主要方面的內容:即敵情、我軍戰役目的及發起的時間、我軍渡江後敵軍可能的四種變化、我軍的作戰綱領、第一階段作戰部署、指揮與聯絡、各種保障、基本綱要未盡的事宜。鄧小平高屋建瓴、成竹在胸,連夜將綱要趕寫出來。經過修改的渡江作戰規劃,可謂無懈可擊。它體現了鄧小平指揮作戰「狠、准、穩」的一貫特點。說狠,是指作戰氣勢大,打擊力度大,沒有拖泥帶水的猶疑顧盼。鄧小平命令部隊突破長江後,必須雷厲行事,一鼓作氣,殲滅沿江和浙贛線之敵的全部,徹底摧毀南京國民黨的政治中心組織機能;說准,是指軍事突破有的放矢,吸收歷史上渡江作戰的經驗教訓,沿江全線大軍壓進,又重點突出,擺出了幾十個渡江點,各個擊破,使敵軍顧此失彼,不能集中力量抵抗;說穩,是指鄧小平充分考慮到渡江作戰可能出現的各種危急情況,提出的四套對應方案,以二野、三野形成兩個拳頭直搗國民黨統治中心京滬杭,又以四野重兵逼迫武漢,這樣做有「一石二鳥」之功效,既集中力量打擊了湯恩伯集團,又牽制了白崇禧集團,保證解放軍在渡江之後布充足的力量對付美國可能進行的軍事干涉。

鄧小平指揮作戰,從大處著眼,提挈全軍,又授權給各野戰軍和兵團,讓他們可以在總的原則下視情況變化而靈活行動,不拘泥於事事彙報請示,免得貽誤戰機。他特別注意充分調動各野戰軍、兵團指揮員臨陣指揮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鼓勵他們可以自行確定具體的作戰計畫和各項戰鬥保障措施,應機處置各種突發情況。

《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為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發佈《向全國進軍的命令》組織和動員了一支最強焊的人民解放軍突擊力量。在向中央軍委呈報《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的當天下午,鄧小平與陳毅、饒漱石等總前委機關、華東局、華東軍區機關工作人員一起登上列車。火車從蚌埠出發,開往合肥,渡江戰役前線指揮部設在安徽肥東的瑤崗村。

瑤崗村是個風景秀麗的村莊。時值淸明時分,田野新綠一片。渡江總前委在村裏安頓下來後,陳毅詩興大發,吟詠出孟浩然「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的詩句。在瑤崗村,鄧小平和陳毅經常走村串戶,和鄉親們嘮家常,瞭解當地群眾的生活生產情況。4月3日,毛澤東給總前委的回電到了瑤崗,電文內容是:4月1日電悉。同意《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

根據天時地利人和因素,鄧小平向黨中央提出了渡江的時間底線

中共中央最先提出的渡江時間是1949年秋天。後來根據淮海戰役戰場形勢的進展情況,黨中少又修改了渡江時間方案,提出了在1949年5月或6月間渡江的設想。由於淮海戰役和平津戰役打得特別順利,國民黨軍隊不堪一擊,迅速土崩瓦解,人民解放軍摧枯拉朽勢不可當。在這樣的情境下,黨中央再次作出調整,指出要一鼓作氣,不給國民黨軍隊喘息的時間,在4月即可打過長江去,解放江南。

根據中共中央的指令,鄧小平主持召開了渡江戰役總前委會議,具體商討渡江作戰計畫。總前委經過認真分析,初步確定了渡江作戰最好在3月中旬進行,以3月底前為最好的方案。並且總前委還給出了形成方案的兩點理由:第一,敵軍內部紛亂未止,尚未站穩統一;第二,從軍事上講,敵軍的總體佈置還處在不明確狀態,不知道是嚴守長江沿線好,還是守京滬杭好,或者是退守浙贛一線。敵軍猶豫不決,舉棋不定,正我軍是奮勇進擊的好時機;從時令上講,進人4月後,江南雨季到來,長江中下游雨水增多,對渡江作戰會增加難度,所以搶在4月前打響渡江戰役比較好。

總前委給中央軍委的電報,體現了鄧小平對渡江作戰非常周全的考慮:他以三野的4個團和二野的1個團為第一梯隊,在江陰至揚中、南京東西、蕪湖東西、銅陵至貴池、安慶東西5個地段同時渡江,突破的重點位置在蕪湖和安慶之間二野其餘的6個軍,1個軍向西佯動引開白崇禧軍團,5個軍作總預備。毛澤東十分信任以鄧小平為首的渡江戰役總前委。他們在淮海戰役的精誠合作,默契配合令他十分放心。對總前委的能賢寄予厚望,他相信鄧小平等人一定能夠乾淨俐落地將杜華明集團這鍋「夾生飯」吃下去。所以,在看了鄧小平的報告後,毛澤東表示贊同,並且回電說:同意你們的渡江作戰計畫。毛澤東還特別強調,總前委照舊行使領導軍事作戰的職權,華東局和總前委均直屬中央。

然而,戰場形勢瞬息萬變,一切作戰計畫都得服從服務於整個大局的變化。就在總前委渡江作戰決策會議之後的一個月,局勢發生了轉變。為了最大限度地爭取國民黨的軍事力量,減少人民的損失,中共中央同意與國民黨在我黨提出的「八項條件」基礎上重開和談之門,以爭取和平解放長江以南地區。為了配合政治鬥爭,不放棄和平談判,顯示我黨的誠意,黨中央將渡江戰役時間調整到4月10日。

面對這一變化,鄧小平與總前委連夜召開會議研究分析,形成了調整後的應對方案。總前委堅決擁護黨中央的決定,同時也向中央報告:由於4月10日是農曆三月十三,接近月圓潮起,整個長江江面淸晰度極高,十分不利於我軍利川夜色突然全線強渡長江,應該將渡江時間作推遲,以4月15日黃昏為好。中央接到報告後,完全同意總前委的意見。

4月1日,國共兩黨和平談判在北平正式啟動。到4月10日,和平談判經過多輪交鋒,出現了可以談成的可能性。這時,中央軍委及時將和談進展電告總前委,讓總前委在認真作好戰備、抓好強渡長江「這一手」的充分準備的同時,也要有和平過江的「另一手」準備。這興實是提醒總前委要有作戰難度進一步增強的充分準備,因為談判成功的話,問題不大;萬一談判失敗了,作戰的最佳時機就失去了,長江過了枯水季,進人了波濤洶湧的雨季,那麼渡江的時間將會遠遠超出總前委最初擬訂的計畫。

鄧小平也注意到了渡江時機問題,他還專門請來水文專家分析長江的水情,聽取了詳細的水文報告3根據近10年長江的水文氣象記錄資料分析,長江下游進人5月份絕對是大水期,江水上漲速度極快,兩岸原來裸露的湖區將會被全部淹沒;江面寬度也會增闊不少,整個江而波伏浪起,其水勢之大.遠超7月和8月時的水準。這些情況會把渡江作戰的難度提到最高點。同時,如果談判陷人久拖不決的境地,作戰部隊很容易產生懈怠,後勤補充的等待時間過久,也是極為不利的。

鄧小平將經過多方而綜合考慮的分析電告中央軍委,中央軍委完全理解總前委的擔心,於4月14日回電告知總前委:國共和談的最後期限是4月20日,如果達不成和平協定,中國人民解放軍即刻強渡長江,直搗南京。鄧小平接到回電後,立即召集總前委指揮員開會。經過研究決定,渡江時間不能再往後推延了,時間就定在4月20日午夜。這樣做首先是考慮到了天時、地利的因素。4月20日夜是農曆三月二十三,月亮要在後半夜才露一點出來,是下弦月,這有利於我軍隱蔽突然強渡長江;這樣做還考慮到了人和因素。強渡長江天險是國民黨拒絕簽署和平協定的軍事打擊結果,中共的和平誠意是真摯的。

隨即,渡江總前委將渡江作戰的最後時間電告中央軍委。僅在接到報告的幾個小時後,4月18日淩晨,中央軍委、毛澤東主席就發回複電,電文說:「完全同意總前委的部署,即同意總前委的部署,二野、三野各兵團於20日開始攻擊,22日實行總攻,一氣打到底。」打仗要一鼓作氣,最忌諱久拖不決,中央軍委顯然也考慮到了推遲過江會給作戰增加困難的情況,特別是在士氣上會受到影響。因此,中央軍委要求總前委可以不必對戰士「和盤托出」,可以向戰士解釋是兄弟部隊沒有作好策應的最後準備。

對中央軍委的不「和盤托出」的意見,鄧小平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從正面解釋,並不會影響部隊的士氣,反而更有利於全軍領會中央精神,把渡江戰役打得漂亮。為此,鄧小平經常與陳毅一起,組織大家學習中央軍委的指示精神,將和平談判和渡江的關係及推遲渡江的理由從政治和軍車兩者的關係上加以解釋,把「底兒」交給幹部群眾,從而更好地調動部隊的參戰情緒和積極性。鄧小平的做法打消了群眾的擔憂,對中央軍委的指示不再猜測,鬥志更加旺盛。渡江前線各項淮儕工作做得井井有條,將士們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情緒飽滿,只等一聲令下,萬船併發,直搗黃龍。

中央軍委得知總前委解釋工作做得很出色,發來專電予以表彰:「總前委4月12日指示電甚好,請二野、三野即照此指示向師以上幹部若說明推遲渡江的理由,加強戰鬥準備,並多籌糧草油鹽。」鄧小平在重大關鍵時刻,總能把事情處理得恰如其分,滴水不漏,這就是他的「柔中寓剛」性格的充分體現。

胸有全局、勢如破竹,鄧小平指揮了一場我軍戰史上的經典戰役

從瑤崗南去百余公里便是長江。國民黨軍隊在從上海到宜昌的漫長戰線上,布下了75萬的兵力。其中在上海一安慶段,就集結了24萬人的兵力。由國民黨京滬杭警備總司令湯恩伯統轄,其中直接擔任江防的有18個軍,49個師。敵方控制杭州、金華、衢州以及徽州地區的計有6個軍,32個師,可以機動使用的,大約有四五萬的兵力,這便是總前委所統轄的第二、第三野戰軍的作戰對象。

按劉伯承的話說,敵人擺的就是一條「死蛇陣」,而破敵的法寶之一便是《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為了戰備工作的落實,鄧小平風塵僕僕地前往桐城,和劉伯承、張際春、李達等人召開二野高級幹部會議。桐城曾是淸朝「桐城派」散文家方苞、劉大魁、姚甜等人的故里,現在聚集荇解放軍的一批高級將領。他們不僅要指揮集結在湖口至安慶的二野第三、四、五兵團,而且還要指揮第四野戰軍南下先遣兵團——肖勁光所率領的第十二兵團,以及江漢等中原軍區部隊。這些部隊沿長江自宜昌、漢口而下,直達九江,以佯攻威脅逼迫敵人的華中集團。

將渡江作戰的有關工作部署完畢後,鄧小平返回瑤崗,並帶回劉伯承分贈給他和陳毅的桐城梁獻碑墨拓。陳毅也在15日這天驅車到達合肥,由豫皖蘇分局書記宋任窮陪同向正在集訓的700多名新區接管幹部宣講形勢任務,傳達中共七屆二中全會精神,然後返回瑤崗。

4月15日,國共雙方代表團擬定了《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並商定雙方在4月20日簽字。但李宗仁代總統只是一個傀儡,當然不敢在國民黨和平代表團送交回去的協議上簽字,南京國民政府也拒絕簽字,北平和談因此破裂。箭已在弦,應時而發。鄧小平簽發了總攻擊的命令,還代表總前委簽發給各野戰軍的命令,命令就一句話:「整個戰役從二十日晚開始後一直打下去,能先過江就應該先過江,不必等齊。」

鄧小平首先確立了總前委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五位領導成員的指揮分工,做到有合有分,張弛得當:劉伯承指揮西突擊集團,在棕陽鎮至望江段渡江,35萬軍九指揮部設在桐城一所中學裏;粟裕指揮東突擊集團,在張黃港至三江營段實施渡江,也是35萬軍力,指揮部設在江蘇泰州的白馬廟,張震同志協助粟裕指揮;譚震林負責指揮中央突擊集團,在樅陽至裕溪口段渡江,共30萬軍力。粟裕還負責協調中、東路突擊集團的行動。鄧小平和陳毅負責統籌全局,坐鎮在安徽肥東縣的瑤崗,用華東局的電臺指揮東、中、西三路突擊集團。

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瑤崗的指揮部裏,傳來了鄧小平堅定洪亮的聲音:「我命令你們,堅決打過去!」4月20日夜晚是大江南北千百萬呼喚勝利人們的不眠之夜。村子裏鄧小平、陳毅所在的作戰室,是自備的發電照明燈,通宵達旦不滅,不時傳出一聲聲洪亮的聲音:我命令你們,堅決打過去……最後是一片笑聲,那就意味著打過去了,勝利了。

譚震林指揮的中央突擊集團第一梯隊第24、第25、第27、第21軍在強大炮火掩護下,冒著國民黨軍軍艦和江防炮火的攔截,在100餘公里的正而,首先登船起渡,迅速攻佔了鯽魚洲等江心洲。接著,突破魯港(蕪湖西南)至銅陵段國民黨軍江防陣地,連續打退敵守軍的多次反擊,鞏固了灘頭陣地,而後向縱深發展攻勢,至21日,佔領銅陵、繁昌、順安等地。21日,毛澤東和朱德發佈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21日晚,人民解放軍東、西兩突擊集團發起強大的渡江作戰。東突擊集團第一梯隊第23、第28、第29軍展開於龍稍港(泰興西南)至張黃港段,在天生港(泰興以南)等地突破守軍防禦後,擊退其第45、第21、第123軍的多次反擊,於22日進抵南閘(江陰以南)、百丈鎮(申港以西)一線,建立了東西50餘公里、南北10餘公里的灘頭陣地。同時,爭取了國民黨軍江陰要塞守軍7000餘人起義,控制了江陰炮臺,封鎖了江面。第20軍由泰興西北龍窩口至永安洲段起渡,22日攻佔揚中。西突擊集團也於21日晚在預定地段突破守軍江防陣地,控制了寬100餘公里、縱深5至10公里的灘頭陣地,於22日佔領彭澤、東流等地,並解放安慶。中央突擊集團則繼續發展攻勢,佔領南陵,殲滅國民黨軍第88軍大部。

百萬雄師過大江,國民黨軍隊節節敗退。這其中除了我軍地下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外,與鄧小平傑出的軍事指揮是不可分的。

蔣介石對「中原王」湯恩伯寄予厚望,將包括自己嫡系的20萬陸軍在內的45萬軍力供湯恩伯指揮。同時,海軍主力89艘美式戰艦和空軍56架美式戰機也聽其命令。在南京、上海還留有相當的軍資武器供湯恩伯一手調用。湯恩伯十分淸楚,要守長江,退到長江南岸是無法守的,必須鞏固江北防線,阻止解放軍架設在北岸的炮火對南岸猛烈攻擊。為此,他的第一步棋就是建立江北立體防線,在浦鎮、浦口等一線建立了34處橋頭堡式的連貫防線。

鄧小平指揮的渡江戰役有條不紊,環環相扣。作為前奏,先是在江北掃清湯恩伯寄予厚望的「江北橋頭堡」,在江蘇靖江至安徽望江段消滅江北守敵,之後渡江戰役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大軍過江;第二步是割裂包圍國民黨守軍,控制浙贛線一段,切斷敵軍退路;第三步是圍殲國民黨軍隊,完成渡江戰役。這次戰役,實際上採取了雙重指揮,一是粟裕和張震的協調,二是鄧小平和陳毅的總決策。這樣就比較好地保證了指揮的正確性,調動了實戰階段的充分智慧。

北平和談進行之時,鄧小平沒有單純等和談結果,而是做足了兩手準備,在江北擺出令敵軍眼花繚亂的陣勢,使敵軍疲於奔命,陷入極度的恐慌。先是在南京兩翼迂回包抄,牽制浦鎮和浦口之敵,在20日國民黨拒絕簽署和平協定的當天,我軍按照事先的規劃,兩譚震林指揮,集中4個軍的兵力首先起渡,突破魯港至銅陵一線。第二天,東西兩路突擊集團全面壓上,以雷霆萬鈞之力,突破敵軍江邊防線。東突擊集團炮兵部隊立即封鎖江面,甕中捉鼈,不給敵人逃竄機會,同時把守常州、丹陽,切斷滬寧線,並佔領南京。西線則負責收拾安徽貴池、彭澤一線,並直逼浙贛,將湯恩伯、白崇禧分裂開來,圍而殲之。

任憑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劉伯承指揮的東突擊集團,在接到攻擊命令後,全線壓進。而劉伯承則與副政委張際春、參謀長李達很悠閒地泡一壺皖北新茶,品茗細啜,靜等前方傳來勝利的消息。就這樣,國民黨自以為固若金湯不可逾越的長江天塹,在鄧小平和總前委的運籌帷幄下,三天之後就告徹底土崩瓦解。

1949年4月23日,第三野戰軍一部解放了國民黨反動統治中心 南京。鄧小平和陳毅等人進入總統府,他們踏上光亮的大理石臺階,走進二樓蔣介石辦公室。進到辦公室,鄧小平直接坐在蔣介石的位置上,對陳毅笑著說:「蔣委員長懸賞緝拿我們多年,今天我們找上門來了嘛。」

各路解放大軍一路向南挺進,於5月3日解放杭州,5月22日解放南昌,5月27日攻佔上海。在此期間,第四野戰軍南渡長江,16日解放漢口,17日解放武昌、漢陽。6月1日,第三野戰軍一部解放崇明島。至此,渡江戰役勝利結束。

1949年8月,鄧小平在向新政協代表作報告時說:在渡江前,蔣介石集團以為我們給他們寬大是表示人民的軟弱,以為長江天險不可突破,他們就押這個寶。但是,人民解放軍已經有了必勝信心,這信心不單是建立在政治信念上,而且是建立在實際的準備上。舉一個例子說,我們渡江需要船,原有的船被國民黨全部拉到江南去了,我們的船停靠在長江以北的內湖和內河裏。但是內河的出口當時被敵人封鎖了,因此船不能從內河人江。對這樣的困難,有些指揮員認為不可克服,然而我們克服了。渡江的時候,敵人不明白我們的船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其實,我們的船不是從水路出去的,而是從旱路出去的。我們的辦法叫作掘渠。我們是把船拖出去。有時為疏通一條管道使船出去,要掘兒十裏(最長的有60里)的小河溝。這樣巨大的工程是在一個半月的準備時間中完成的,是我們幾十萬士兵、指揮員包括師長、團長親自參加這個勞作,以及幾十萬民工勞作才完成的。渡江使用的船有一萬隻左右,所以我百萬大軍能夠渡過長江。再就是我們的人是北方人,北方人怕水,曹操吃虧就在這個地方。為了在水中不發暈,為了能應付各種情況,我們在巢湖北部做了多方面的準備,白天夜晚進行演習。在水中習慣了,有把握了,又考慮到船在江心中彈怎麼辦?許多戰士想出了用草圈作救生圈的辦法。草圈比橡皮圈好,橡皮圈一打就破,草圈不怕打。雖然實際過江沒有用著,這準備是「浪費」了,最後我們在內河演習。我們認為長江並不比黃河厲害,這些信心都是建築在實際的軍事準備上,更不用談我們的政治信念了。從實際體驗中,我們知道了渡江並不困難。

(吳躍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