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本澳智慧旅遊發展迫在眉睫 鄒玖勝

內地「五‧一」假期關閘出入境客量再破紀錄,本澳也連續幾日實施人潮管制,景點逼爆、配套落後、旅客和民生矛盾等問題進一步浮現。旅遊業是澳門重要產業和經濟支柱,作為當局者,亟需思考如何加快推動本澳智慧旅遊發展,以舒緩本澳旅遊承載力緊張問題。

據瞭解,「五• 一」小長假首兩日,本澳各口岸分別錄得六十一萬九千及六十五萬五千人次出入境,同比去年首兩日假期分別上升接近半成及一成四,關閘口岸更再創全國口岸單日客流新高,入境人次第三日始回落。大批旅客訪澳,對市民日常生活帶來影響,除中區、新馬路一帶嚴重擁擠,亞馬喇前地巴士總站人車爭路,市民難擠上巴士,下班回家比平時遲近句鐘;旅遊區街坊受阻於重重人龍,有家歸不得。亦有旅客反映人多擠迫影響旅遊興致。

為何今年「五一」假期關閘口岸能創全國口岸單日客流新高,據拱北邊檢站分析,今年「五‧一」小長假拱北口岸爆棚,原因一是小長假比往年增加一天,而且高速公路小汽車免通行費;二是澳門的跨境外勞日益增多,小長假次日恰好是內地假期與澳門工作日重合;三是今年澳門回歸二十週年,國家移民管理局對出入境證件實施「全國通辦」政策,多種因素使內地居民赴澳觀光旅遊成為熱點,導致拱北口岸出入境客流呈現「井噴」式暴增。但另一方面,本來可由港珠澳大橋及橫琴口岸供分流,特別是港珠澳大橋的分流作用尚未彰顯,卻因為不少澳門居民及內地旅客不知道港珠澳大橋珠海口岸可抵達澳門,令關閘口岸逼爆、大橋口岸則十分冷清。未來本澳可與珠海、香港等地加強人流資訊的互通,預先做好調整。同時在各出入境口岸、交通管製做好安排,相信分流效果會更佳。

事實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澳門要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那麼以上景況算得上是「旅遊休閒城市」嗎,澳門要建設成為真正的世旅中心,就必須考慮經濟與社會問題,其次是旅遊和休閒的問題,亦包括遊客和居民的問題。所謂城市負載力(英語:Urban Carrying Capacity),是指一個城市是指在可以預見到的期間內,利用本地能源及其自然資源和智力、技術等條件,在保證符合其社會文化準則的物質生活水準條件下該國家或地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承載力是一個與資源察賦、技術手段、社會選擇和價值觀念等密切相關的、具有相對極限內涵的倫理特徵概念,它本質上是靈活、動態的和多元化衡量評價系統。因此,當局者不能只顧目前利益而忽視長遠利益,而應取得各方面的平衡,確保澳門旅遊業得到可持續發展。

有份國際學術報告曾提出了11項供旅遊目的地參考的策略,包括:分散區內外遊客的分佈,即發展和推廣不同的旅遊景點;並在城中旅客數量較少的地區舉辦更多活動;分散旅客的到訪時間,即推廣非高峰月份的旅遊體驗;並通過實時監控為熱門景點設定參觀時間段;推廣新的旅遊行程和景點,即開發包括熱門景點在內的景點虛擬現實應用,作爲現場參觀的補充;並為小衆旅客打造動態體驗和路線;檢討並調整法律規範,即確定城市、重點區域和景點的承載能力;改善旅客細分,即針對重遊旅客;並且不鼓勵某些旅客群體的到訪;確保旅遊業造福當地社區,即把居民和旅客納入考量,提高基礎設施和服務的質素;打造有利於居民和旅客的城市體驗,即創建和推廣當地的城市大使;改善城市基礎設施和設備;與當地利益各方溝通,且與之互動,即為當地居民構建討論平臺;並定期對居民進行調查;與旅客溝通,且與之互動,即向旅客宣傳、教育當地的價值觀、傳統和法規;制定監測和應對措施,即加強大數據和新技術的應用,監測和評估旅遊業績及其影響。

因此,為保持本澳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政府曾表示持續開展各項研究,包括日後向旅客徵收旅客稅的可行性等。此外,亦曾表示會不斷開拓更多旅遊產品和社區旅遊資源,期望達至旅客分流之效,未來會進一步加強宣傳推廣,吸引旅客到不同景點觀光遊覽,緩解熱門景點「逼爆」情況。另一方面,將利用大數據分析,實現錯峰出行,避免同一時間大批旅客湧入本澳,或集中前往同一地點,以保障旅客有更好的旅遊體驗和市民日常生活。就如旅遊局與阿裏巴巴集團旗下阿裏雲就推動智慧旅遊發展作首階段合作,並於3月26日正式推出「旅遊資訊交換平臺」、「旅客洞察應用」及「智慧客流應用」共三個專案。隨著智慧旅遊應用不斷的深化,將在有效提升旅遊品質的同時,盡力減少大量人流對市民及景區的影響。其中,「旅遊資訊交換平臺」為各項智慧旅遊專案的基礎。「旅遊資訊交換平臺」構建於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雲計算平臺上,彙聚澳門旅遊相關的各類數據資源。資訊交換平臺將透過制定統一的數據標準和規則,促進旅遊數據資源在旅遊行業內的共用交換,為澳門旅遊業的規劃及發展提供數據支撐。

「旅客洞察應用」從「旅遊資訊交換平臺」取得數據,通過大數據分析技術洞察旅客群體的基礎及行為屬性,從而瞭解旅客在澳門旅遊情況和偏好,並掌握訪澳旅客的遊覽行為。旅遊局未來將收集旅遊業界對「旅客洞察應用」的需求和意見,冀完善相關功能及最大發揮「旅客洞察應用」的效用。「智慧客流應用」以「旅遊資訊交換平臺」取得的數據為基礎,透過演算法預測各監測景點於4小時、24小時及7天的區間的人流密度,並以「舒適」、「相對舒適」、「輕度擁擠」、「擁擠」及「非常擁擠」作為區分,方便旅客及旅遊業界安排行程。「智慧客流應用」現時對20個熱門景點進行監測,包括世界遺產「澳門歷史城區」 的多個景點,以及氹仔和路環的景點等。

特區政府強調澳門作為旅遊城市,智慧旅遊是發展智慧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智慧旅遊發展是旅遊局的重點工作。在《澳門特別行政區五年發展規劃(2016-2020年)》的指導下,旅遊局於2017年完成的《澳門旅遊業發展總體規劃》已提出各項推動智慧旅遊的發展策略。旅遊局將持續優化各項智慧旅遊應用,打造澳門智慧旅遊、科技旅遊的品牌形象,以實現 「透過智慧旅遊的各個應用增強旅客旅途前、中、後各個環節的遊覽體驗」、「利用大數據取得旅客遊覽行為以便作出進一步分析」及「利用資訊科技手段對景區/人流密集地點進行監控作出分流及疏導」等智慧旅遊三大目標。

然而,內地「五 • 一」小長假大批旅客訪澳,龐大的旅客數字顯然指出政府的智慧應用目下效果一般,當然可能因為推出時間太短,仍需時完善,有學者分析表示,回顧客量數據及分佈情況,主要體現在關閘口岸、公交配套及景點人流過多等三個環節出現瓶頸,其餘各個社區人流不算多,舊區商戶也反映未受惠港珠澳大橋的人流效應。因此,這是旅遊承載力的局部問題,並非整體旅遊承載力出現問題。一方面未來蓮花口岸搬到橫琴口岸可起很大的分流作用,因很多旅客來澳主要目的地是金光大道,年底橫琴口岸實施一地兩檢的便捷通關模式,旅客會選擇經橫琴口岸來澳,變相可減輕北區交通及拱北的通關壓力。同時當局如要強化分流,便應加快推出智慧旅遊手機應用,須加強推廣。現時旅遊局已推出三款手機應用程式,包括「旅遊快訊 • 澳門」、「論區行賞」及「感受澳門」,但其下載次數皆不足一萬人次,顯然宣傳不足。未來的智慧旅遊手機應用須於各入境口岸大力推廣,使其發揮應有作用。因為對於引客流向人氣稀少的社區,以減輕熱門景點的負荷,並使遊客量在各社區獲得合理分配,必須充分瞭解到目前本澳非熱門景點和社區有甚麼吸引遊客流向或前向觀賞或愉悅審美的東西,如何包裝、設計、佈局、宣傳,才能達到恆常性引客遊覽的目標。

然而儘管政府早有預備並制訂分流方案,但另一個問題癥結在於澳門現時路面交通承載力無法負荷如此巨大的客流量,除應在分流疏導著手,交通整治和升級應著重智慧交通及輕軌的建設上,期望政府努力推進相關工作,並配合大數據科技,實時計算各交通樞紐的流量,彈性實施加快主要幹道流暢性的措施,提升路面交通分流效果,為澳門交通打開出路。

此外,目前景點人流過多主要集中新馬路一帶及路氹博企項目,前往新馬路的旅客不少是購物,這與旅客消費模式習慣有關。未來政府可利用新城A區及人工島口岸的土地,興建大型購物中心,回應旅客的購物需求,毋須特別深入中區購物,從而分流部分旅客。公交配套無可否認一直落後發展趨勢,無法配合居民、旅客出行需要。如港珠澳大橋通車,澳門口岸及周邊路網才進行規劃、調整,已無法跟上發展大勢。除針對目前情況推出措施,更要開展中長期的評估及調研,規劃好未來五至十年的公交配套。

至於旅遊稅的問題,目前社會上似乎較多意見持反對意見。有業界人士認為,許多地區收旅遊稅是希望增加收入以改善旅客設施,以澳門現有的資源不需通過徵旅客稅增加收入,反而應該推出增加旅遊承載力及旅客分流的措施,最為重要是減少市民和旅客之間的矛盾。有學者亦指出,政府研究徵收旅遊稅與政府目標及城市定位有矛盾。一方面政府每年投入大量資源推廣本澳旅遊業,向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定位前進,但同時徵收旅遊稅,或會惹來旅客的誤讀,澳門是否不歡迎旅客到訪?日本推出旅遊稅,主要是本身財政有壓力,需透過擴闊稅基,改善國內旅遊設施,整體方向也是以吸引旅客到訪為主。反觀澳門財政資源豐厚,祇是如何把財政資源運用到位,突破旅遊接待力的瓶頸。此外,如果最終要徵收旅遊稅,還要經過長期討論、凝聚共識及立法程式,遠水難救近火。

總而言之,特區政府要做好「規劃、協調、預案、宣傳」來優化城市接待能力和承載力。政府必須有長遠的城市接待規劃,且考慮多重變化因素,使規劃能夠符合社會整體變化發展,透過確實、具體的長遠規劃,從而引導整體城市短、中、長期的發展;節假日期間更要做好應對旅客高峰預案,協調相關部門處理好旅客分流,並要向民間及旅客多作宣傳,以利居民及商戶應對,方便旅客出行。在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方面,智慧城市必然是未來城市發展的趨勢。從現有較為成熟的智慧城市來看,資源利用的效率得到提高,城市的管理得到較明顯的優化,服務水準也相應有了顯著提升。澳門作為國際旅遊城市,借助智慧旅遊來提升旅遊產業資源的利用效率、優化旅遊者在澳門的旅遊體驗是當今數位化時代的必然選擇。因此,為配合國家給予的定位真正建設成「世界旅遊休閒中心」,推動本澳智慧旅遊發展顯得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