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腳下的綠色之約

「你聽﹗」

走在自然生態展示區的棧道上,馬迪突然停了下來。噤聲、前傾,緊盯一片蘆葦。「是白骨頂!這種鳥這些年城市已經不多見了。現在這裏越來越多!」她說。

即使作為展示區設計團隊成員,已見過很多次,馬迪還是難掩興奮。「動物離人越來越近,城市和自然環境之間也越來越近了。」

而這正是她所參與的2019年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簡稱世園會)「生態優先、師法自然」理念的體現。

4月2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世園會開幕式並致辭,他指出,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以「綠色生活,美麗家園」為主題,旨在宣導人們尊重自然、融入自然、追求美好生活。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園區,同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交相輝映。

「這是一個高度評價。」世園會規劃階段總負責人、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胡潔認為,不論是理念還是景觀,「本屆世園會可以說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標誌和示範。」

「留下來」

由北京城區沿八達嶺高速北上,穿延慶至張家口,沿途是綠野平疇,翠樹青山。

在胡潔看來,這條廊道在景觀之外,還有一個特殊意義——它之於北京的生態環境,如同三江源之於全國,「北京的生命之源就在這條線上。」

作為首都生態涵養區,這條線上的核心延慶,自上世紀90年代就確立了生態保護優先原則。這也成為坐落其中的世園會的重要設計理念。

「以前很多地方是通過削山、填溝,開發房地產進行建設,這對自然非常不尊重。」胡潔認為,建設山水城市,避免對自然環境「粗暴式」開發的關鍵,就是把自然資源環境評估放在首位。「摸清山形水系,保護土壤和水系,不能水土流失、不能削山填溝。」這些都在世園會的規劃中得到了實現。「尊重自然、融於自然」的規劃理念鑽進了燕山山脈下的蘆葦蕩裏、泥土縫裏、楊樹林裏。

「生態價值評估後,我們對有生態價值的地方劃出紅線,所有的規劃都要讓、躲這些紅線。」胡潔說。

坡地留下來了,老民居留下來了,濕地留下來了……世園局總體規劃部部長董輝告訴《瞭望》新聞週刊記者,園區共保留5萬棵樹木,生活體驗館甚至為保留一排老柳樹數次更改設計方案。

「躲來躲去」的結果是,園區只能「見縫插針」地建設。

「什麼都不留,建設效率和經濟價值是最高的。留下這些,就要把路修彎,調研時間變長,成本就會增加」胡潔說,但世園局沒有猶豫,堅持執行。

保留之後是融合。「我們一開始就把周邊的遠山、延慶城區、媯水和場地,作為一個大整體來考慮。」胡潔告訴記者。規劃團隊前期分析時,特別強調保留看山看水的視廊。比如山水城市的經典設計手法之一,就是以山定軸。循此傳統,設計師正對冠帽山設山水園藝軸,正對海坨山設世界園藝軸,兩軸從進門伊始就以山為對景。

其間的建築也融入山水之間。胡潔帶領團隊,通過三維模型分析等技術進行視廊分析,選取「山水視線」不受阻擋的地點。建設於此的中國館、國際館等標誌性建築,雖分佈各處,貫穿西東,但置身任一,都可以北望冠帽山和海坨山,南顧八達嶺長城。低頭看媯水,抬眼見巍蛾。

「人和自然同等重要」

馬迪喜歡站在自然生態展示區的濕地邊觀鳥。100米、80米、50米……設計建設的3年間,水鳥遊得越來越近,甚至能看到羽毛在陽光下閃爍。

某種程度上,它們是馬迪的另一撥「客戶」,只不過,是用膽量和停留時間做評價。「以前它們都是飛過去不停留,現在它感到舒適,願意來,也願意留下了。」馬迪說。

這片位於園區東北隅的展示區,有著源於平原造林工程的大片林木,一些栽植時間已超20年,這裏也成為園區最為原生態,也最關注保留原生態的地塊。

「設計中我們特別注意兩個平衡——自然本體和新建設施的平衡,人和其他生物之間活動的平衡。」馬迪說,「我們不是以人為中心,而是把其他物種和人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實施起來卻不易。馬迪喜歡用「瑣碎」形容他們的工作。沒有雄偉的建築,沒有奇花異草和精緻的園林設計,有的只是限制蘆葦高度、保留枯木、設計木棧道路線……60公頃的展示區中,近40公頃實現了現狀保留。

馬迪感慨,「遊客不容易在這裏感受到我們做了什麼,好像什麼都沒有變。」

但對這裏的生物而言,卻都是關乎生存的決定:稀有蜻艇三葉黃絲蟌會在植物上產卵,但防火需割植物,設計者就更改標準,只從地面上0.5米處割;濕地西邊已死的楊樹,在傳統園林設計中需要移除,但考慮到枯木會生蟲,進而形成生物多樣的小環境,設計者毅然將其保留;為防止鋼筋混凝土割裂林田水草之間的交互,設計者就採用木棧道,並依原有空間設計,沒有為建路砍掉一棵樹。

「做好這些需要多學科合作。」參與過多個生態工程建設的馬迪也承認,如此多專業的協作,世園會是第一次。規劃、生態、動植物學都涉及其中,甚至還有電氣專業——為照顧對光敏感的生物,照明都要低照度。

作為統籌和執行者,每個物種的習性,馬迪和同事都要瞭解,然後針對性地設計環境。甚至有人研究過如何為螞蟻、蚯蚓提供合適的生存環境,讓它們不再敗給除草劑和農藥。

「我們說生態建設、山水文化,不是只立碑造景。這些生物鏈、小生境的設計,與自然平等的觀念,才能真正實現山水城市理念。」胡潔說。

他相信,唯有如此,大自然才會完善、成長,然後回報。回報什麼?「生機盎然。」

「這是生態文明述設的樣板」

尋求人和自然的平衡,在馬迪看來,還不是這片園區最特別的地方。

「這兩年,各種專案對於生態文明理念提得非常多,但是理念怎麼落地?這次世園會提出了師法自然的理念,更可貴的是把它落實了下來。從規劃設計到實施,這個理念沒有間斷。」馬迪說。

「我們認為世園會是一個高標準的生態文明建設樣板。」胡潔說。

作出這個判斷,胡潔還有一條更為重要的理由。「過去做類似項目,很多地方是把園子當引擎,打造一個綠色品牌,然後拉動周邊房地產幵發,造成建設量過大,影響生態和生活環境。」

「從結果來看,這次世園會沒有被作為拉動周邊房地產的引擎,而是作為純粹的生態保護建設。這是一個跨越性的里程碑式的變化。」胡潔強調。「我們應當以尊重自然為前提尋找平衡,做建設,而不是通過破壞自然來實現我們的經濟目標。」

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延慶分局相關負責人告訴本刊記者,延慶全域正打造森林城市,完善環首都森林濕地公園環。世園會園區會後將作為大型公園,並以園區為核心,形成「一區多園」的園藝主題景觀。

「這會把延慶變成高品質生活環境的品牌。」胡潔說,品牌會帶來更大的經濟價值。「這裏的環境品質會由於今天的投入越來越好,從而吸引高端客戶入駐。這裏會以單價提升,而不是以總量提升贏得更多價值。這種模式也會為綠色城鎮化建設帶來示範作用。」

如果將目光再放遠一些,這還關乎人的未來。「我們是與地球共存亡的,不能為了自己的目的破壞自然。不能有高高在上的心態。」胡潔說,「如果這種理念變成每一個執政者、設計師和建設者的共同心態,我們就真正能建成適宜人居的美好家園。」

(徐歐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