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關閘口岸更換電梯事件說起 鄒玖勝

關閘邊檢大樓出境入口處靠近洗手間的3條扶手電梯需要更換,為期兩個月,加上緊接的第二期更換工程,可以預見未來4個月關閘廣場仍會出現「逼爆關」情況,需實施人潮管制措施。該事件一方面反映了關閘作為本澳重要出入境口岸,通關壓力之大;另一方面,亦反映了關閘口岸設施和配套規劃存在不足。澳門的未來發展定位是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當局應整體規劃好關閘口岸,並加快本澳其他口岸的落成,以增強本澳承載力。

據瞭解,當局在本月14日晚上發出新聞稿稱,因應關閘出入境事務站的扶手電梯機件出現老化導致時有故障,必須更換扶手電梯。由於現時扶手電梯是以三條為一組,並設計為安裝在同一結構井內,施工的空間相對較小,加上現時每日的離境人流量龐大,在進行工程的同時必須以公眾的安全為優先考慮。因此,經過一系列跨部門協調和部署,決定將三條扶手電梯同時進行更換,以及將吊運相關部件等高空作業安排在出入境事務站的非通關時段進行。同時因考慮「五一」假期後旅客數量相對減少,當局認為此時更換較為合適。工程為期約兩個月,該三條扶手電梯將停止運作。工程隨即在15日展開,令到通往一樓出境大堂的扶手電梯由六條減少至三條,兩部升降機和兩條樓梯則維持通行,雖然當局在工程首兩日已利用部份離境車道臨時加開五條人工通道,但一連兩日離境高峰期大樓門外風雨走廊都排起了長長的人龍,至第三日臨時人工通道加至15條後,人潮擠塞的情況始有大改善。

澳門工程「慢半拍」是否已成為了本澳政府的一種特色?有學者質疑,更換一組電梯需兩個月工期過長和不合理,由保安事務局這個非工務範疇部門制訂標書和批給是否專業?關閘口岸作為「中國第一關」,明顯通關壓力非常大,加上特區政府對相關口岸設施和配套沒有整體長遠規劃,以致關閘口岸很多設施出現滿載,甚至超負荷,所以當關閘邊檢大樓任何一部門要維修保養時,都可能造成連鎖效應,例如今次「逼爆關」的情況。客觀而言,相關電梯使用超過10年時間,的確需要維修更換,否則可能造成更多危險。但社會最大質疑的是究竟更換一組扶手電梯是否真的需要兩個月時間。任何公共工程招標資訊應全面公開,包括詳細標書要求,這些資訊無論對業界,或者公眾監督工程的編製、投標、判標、工期是否合理等均是重要的參考依據,體現公開資訊透明。有旅遊業界人士亦批評,事件反映有關部門前期評估不足,造成混亂,有檢討和改善空間。當局應引以為鑒,未來若有工程或突發事件發生,應做好跨部門應變措施,以及加強與傳媒和各部門溝通,迅速發佈資訊予旅客和居民。此外,建議在關閘加開特別班次的巴士,疏導旅客經港珠澳大橋口岸離境,完善分流措施。維修電梯初期一、兩天離境高峰期較混亂,凸顯有關部門事前評估不足。自去年底起,當局限時禁止旅行社車輛進入關閘廣場東側旅遊巴上落客區,認為措施具有一定成效,大部分旅行團已改由港珠澳大橋口岸離境,有效減輕關閘口岸下午大量人流離境壓力,發揮分流作用。

對於坊間質疑,相關部門曾召開記者會解釋指,更換一組扶手電梯的工期為60日,為減輕工程對通關的影響,負責的工程公司已按工程需要晝夜增加人手施工,在確保工程質量和安全下爭取盡量縮短工期,雖然現時進度在預期內,但相關措施能縮短多少日工期則未能估計。由於現場施工環境複雜,包括只能圍封三條扶手電梯位置,留出左側樓梯繼續通行,引致施工空間有限;扶手電梯的面積高八米,長度則有19.03米,體積巨大,拆除表面的組件後會將電梯分成四段吊運,現時已經搭設棚架保護樓層表面和安裝吊運組件,爭取在月內將舊組件運走,在下月開始安裝新組件,不過,吊運工序只能安排在每日淩晨一時閉關後的五小時非通關時間內進行。

有電梯從業員人士就特別為此分析證明,因涉及清拆、裝新電梯、修補工程缺口等,加上過去曾維修關閘扶梯的幾家公司都是在晚間扶梯停運後才安排員工更換零件、例行檢查等,約兩個月的工期合理。另凡工程皆會預計風險時間,相信有關承建公司亦明白扶梯使用的迫切性,樂觀來看,完工時間可望縮短。

至於可否先更換一部扶梯,不是三部一同更換,以減少對社會的影響?政府解釋由於現場空間所限,現時安裝的扶手電梯屬並聯式設計,以三條為一組安裝在同一結構井內,無條件分開逐條扶手電梯更換,且更換後的新電梯亦無條件改為分離式設計,否則需要減少一條扶手電梯,將會增加運載壓力;新電梯屬於公共交通型,未來有需要仍然要整組更換,但設計的使用年期是30年,實際使用年期則需視乎人流會否出現超負荷運作。此外,交通局在工程開展首兩日協調了巴士公司,將六條巴士路線改到關閘附近巴士站落客,讓乘客步行八至十分鐘前往關口,每日需要更改落車點的班次大約80至90個;酒店巴士方面亦減少了班次。相關措施舒緩了關閘口岸因更換電梯造成的人潮壓力。

其實,是次事件引起社會熱議,當中市民關心的不僅僅是更換電梯工程需時幾個月的問題,而是期望政府要有先見之明,盡早對關閘口岸有一個整體的規劃,增強口岸的使用能力。因關閘口岸作為市民最常使用的關口,可謂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一時的人潮管制市民可以容忍,只是存在已久的弊端政府須用心解決。

因為,據珠海邊檢總站拱北邊檢站資料顯示,2018年拱北口岸客流總數1.34億人次,高峰期日流量46萬人次;而剛過去的「五.一」假期,據本澳數據,5月2日關閘口岸錄得24.1萬人次出境及48.1萬人出入境,打破口岸紀錄。這除了是「小黃金周」假期效應,也可預視,珠海拱北和澳門關閘這對口岸,因應內地交通便捷,以及通關便利等措施,經已成為聯通兩地的重要跨境通道;加上澳門外僱和部分跨境生活居民居於珠海,導致每天出入境高峰期的人流有增無減,成為當局必須正視應對和設法紓緩關閘廣場一帶「瓶頸」的考驗。

而關閘作為澳門重要出入境口岸,涉及任何工程都需要跨部門協調,今次事件反映相關部門在事前評估和事後應對上存在不足,未來應汲取經驗,掃除「瓶頸」制約,及早部署,避免再出現同類情況。事實上,自年初至今,本澳各口岸通關壓力居高不下,繁忙時間實施「人潮管制」漸成常態,不僅帶給居民、旅客通關出行諸多不便,邊檢人員、通關硬體設施等亦無一倖免地同步受壓,透視出本澳公共基礎配套韌性不足。當局應正視問題,充分發揮既有體制機制功能,完善城市軟硬環境配套,切實推進旅遊業態協同體系建設及經濟適度多元,提升城市運營效率及居民生活品質。長遠而言關閘應面對大型革新整治,從整體規劃好關閘口岸和青茂口岸,包括做好青茂口岸周邊配套、交通、步行系統,令兩個口岸起到互相配合和分流出入境人流作用。

今次事件暴露關閘邊檢大樓已不敷應用,當局知悉問題所在,所以數年前出現新的青茂口岸作為粵澳新通道,只是工程進度一直跟不上社會發展。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此前在回覆立法議員口頭質詢時已明確指出,粵澳新通道(青茂口岸)在今年底完工的可能性不大。目前整個基礎工程基本完成,兩地口岸設施中,以澳門口岸大樓工程規模較多,包括在前批發市場地段興建地下交通設施及二十二層樓面建築,其中樓面建築將跨越前批發市場地段與鴨湧河河面。現時為止,現場可見的建築只是澳門口岸的局部主體結構,其餘大部分建築以至珠海口岸大樓地面建築仍未展開。

粵澳新通道工程將同時全面整治鴨湧河,其中位於孫中山紀念公園對開一段河道在上年已完成截流,以配合粵澳新通道地基工程的展開,全長二點三公里的鴨湧河至今已全面截流,承建商需要在今年七月前完成珠海一側的全部截汙工程,至十二月完成從前山河引水循環沖汙等全部施工。

由於鴨湧河珠澳兩側河岸均設有排污口或雨水排放口,整治鴨湧河需要先截汙及更改原有的污水及雨水排放管道,位於澳門一側的河岸較早前已完成截流,原有青洲及臺山區的雨水排放將引流至筷子基北灣排放出海。珠海一側將對原有的四個排污口全面截流,新建截汙管將污水導入城市污水管線引流至夏灣污水處理廠,兩地的截汙將長遠解決鴨湧河的污染源問題。此外,整治工程同時透過在珠海昌盛大橋橋底抽取前山河水進入鴨湧河,以流動水體對鴨湧河進行沖汙及修復河道水生態,日後將利用小型水閘設施,令鴨湧河形成全新的生態景觀,按照工程計劃,鴨湧河整體整治及景觀建造需要在今年十二月前完成。

在此,期望相關工程要加緊進行,推進施工進度。日後落成使用,要有相當配套,吸引業界、旅客和居民使用,倘若配套不足,可能會如現在港珠澳大橋澳門口岸,由於公共交通配套不足,加上只有一條道路進入口岸,出現具備硬體但乏人使用的問題,從而亦失去為關閘口岸分流的作用。當然,青茂口岸(粵澳新通道)或可紓緩關閘口岸的通關壓力,但亦增加澳門半島、尤其北區的交通壓力。因此,內港、媽閣與灣仔之間河底隧道建設項目具一定迫切性。

有意見指出,建設灣仔和澳門媽閣河底隧道的構思已提出多年,珠海方面也完成了可行性報告,但相關項目卻遲遲未能提上議事日程。建設河底隧道,對強化內港口岸功能和啟動內港區經濟大有裨益,配合未來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以及擋潮閘工程的展開,特區政府有必要主動尋求與國家口岸管理部門、水利部門和珠海巿政府的合作,成立相應的專責小組,全方位、一籃子、綜合性地完善澳門的口岸建設和分流。

據瞭解,過往珠海灣仔口岸一直是跨境學童、外僱往返灣仔澳門的主要口岸,存有一定的使用需求。加上本澳近年樓價不斷上升,不少的澳門人都會選擇在灣仔、南屏、南山及北山等購置物業,同時有部分旅客,尤其外國旅客亦會使用灣仔口岸來往內地,灣仔口岸的使用率確有所增加。只是隨著灣仔口岸於2016年停用,除了對往來的居民和跨境學童造成嚴重不便,亦增加了部分來澳工作外僱的上下班時間外,同時亦會減少內港的人流,影響區內商戶的營商環境。灣仔口岸停用至今已逾三年,但當局仍未公佈何時可以重開,以及沒有向大眾公佈任何詳情,不知作何考量。

隨著港珠澳大橋的開通,現時到本澳旅遊的遊客愈來愈多,但遊客到訪澳門半島時,往往都會使用關閘口岸通關,使該口岸承受一定通關壓力,同時對該區的交通帶來較大的影響,尤其交通堵塞問題更為嚴重,以及因《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出臺,未來三地會開展更多的協商及合作,因此未來本澳通關問題會更為嚴峻,而若灣仔口岸能夠重啟,相信日後會有部分人士會利用灣仔口岸訪澳,從而起到分流的作用,對關閘的口岸的承載壓力及區內交通都會有一定的紓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