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孫中山市政公園

紀念孫中山市政公園於1987年辟建,因其所在地沿鴨涌河,所以名為鴨涌河公園。到了1990年為了紀念曾在澳門居住的孫中山,於逛把鴨涌河公園改名,並以孫中山的名字命名,在公園門口豎立了孫中山先生的全身銅像。

紀念孫中山市政公園位於澳門西北角,是澳門半島與台山後部接壤處。此公園所在地本逛一片泥塘,高低不平,澳門政府將此地作為垃圾處理場,一年一年過去,垃圾堆出的面積達到7萬平方米。於是在1983年,澳葡政府禁止再把垃攻放在這裡,開始整理此地,開辟出一座公園供市民休憩。

現今,被改建的紀念孫中山市政公園是澳門北區遊人最多的公園之一,亦是澳門最先進行環保實驗公園的產物。公園占地面積約70000平方米,民390米,寬130米,為長條形西北走向。山於垃圾堆填商低不平的關係,因此整座公園亦按照地形以寬闊的波浪形形草坪為其設計基礎。

紀念孫中山市政公園體現了澳門政府珍惜吋土、變廢為利的建園特點。由於澳門地少人多,全市僅20多平方公里,但人口竟達50萬人,土地就是黃金紀念孫中山市政公園,以廢物堆填區為基礎,劃地而違,低起伏,園內以一小丘為中心,圍繞休閒徑迂回整個公園,園內雅憩安舒,不說就絕不能知道它原足廢物堆填區。

紀念孫中山市政公園是澳門最大的公園,公園景觀基本上分為兩個部分。右側為中國式的庭園設計,有鮮紅曲橋、綠瓦涼亭、碧潭、回廊,也有假山叠石、人工階梯式瀑布,及以中式建造方法興建的小型圖書館;而另一邊為西式公園的風格,有美麗的花草造設、雕像、錐形鳥籠、紅磚地等。公園內還提供不少休閒設施,如露天游泳池、烤肉場、溫室、回力球場,露天劇場等,功能非常多元化。近年公園內部增設新設施,如將人口搬到公園中部的走廊旁邊,增建幾個西式水池及架空行人天橋,以金屬為主要建築材料,銀色為主色系,有很強的時代特色,為整個公園的建築添上更多色彩。

整體來說,紀念孫中山市政公園的建園風格是糅合了中、西兩種風格,一園內兩者互相對望,處於商處的西式建築,旁邊依傍著溫和內斂的中式幽美,不覺格格不入,反而彼此相融,給人一種獨特的感覺,一動一靜、一剛一柔,實在是澳門難得的中西融合的結晶品。

中式造園特色體現

公園原入口,有孫中山雕像,附近有一人工湖,在湖上建有一條九曲橋,把湖劃成兩個部分,並在橋的一側設涼亭連接,另一側就連到小樓,形成了對景的中式造園特色。同時,小樓以紅柱、白牆、綠瓦構成,九曲橋、涼亭也是由紅和綠這兩種顏色作為主色調而組成的;湖的一邊有一間外表高大的建築物,它是一家葡式餐廳;餐廳旁有一座公共圖書館,是於1996年落成,這是中國傳統違築風格,藏而不露,隱而不現,這種設計力求反映出保持中國傳統特色和情調;在湖邊更種了一排柳樹,水而則以靜態為主,這些有機因素結合,充分體現了傳統中國園林建築風格。

中國園林的花木部分尜尚自然,此公闊之中式部分充分表現出此特點。它恰當地運用了中式花木配置的孤種、群種手法,同時又種了黃金間碧玉竹、榕樹等富有中國特色的花木品種。

西式造園特色體現

公園的人口有一個噴水池,呈長弧形,用石塊整齊堆成一幅背牆,引水從牆順流而下,並在牆邊裝有噴水裝置,流水再加上噴水的效果,形成一個整齊和韻律美的效果。

當你越過橋,便可進人另一片廣闊的園地,此處有多條路徑,四通八達。此地屬於公園的西南部,以西式設計為主。如設計獨特的圓形溫室、休憩區、兒童遊樂場、多用途的運動場等。其中棕櫚樹廣場因種植了許多排列整齊有序的棕櫚樹而得名;而雀籠就是由三個_錐形鳥籠組成的,我們可以由此看出西式建築設計規律性的特色。

公園中央,有一道長約500米的回廊,其上覆滿各種礬藤植物,跑步徑兩旁的植物常見被修剪成岡形、方形,並整齊地排列著,小劇場的旁邊更把花木剪成欄杆;溫室周圍的花木配置,是以溫室為中心,以不同種類的花木作為花瓣襯托出溫室,造成一朵漂亮的人造花

溫室附近,修建了腳底按摩徑,每天都吸引不少遊人在此活動。旁邊有一座由劉桂炳先生創作,名為「永遠的握手」的大型鋼雕塑,這座出鋼鑄造的雕塑作品重4噸。這座雕塑的設計理念為:有400年歷史見証的中葡友好關係和相互的諒解,以互相握手表示中葡友誼的延續,紀念中國與葡萄牙之友誼。

中西合璧

紀念孫中山市政公園可以說是中西文化交匯的一大見證,它糅合了中國園林風格以及歐洲園林的特色。在公園內有很多西化的設施,但並無因此而覺得與中式園林產生不協調;在中式建築之下,又潛藏著西方園林消閒娛樂的功能,如曲橋假山旁邊的赭色小樓,外觀古樸,內裏卻是一間現代化的餐廳。

中西合壁是官方最初的設計意念,最後在公園內也真能得以體現,就連園內的雕塑「永遠的握手」,也是中西融合的結晶品。中西合璧的結構之下,各方可取長補短,使公園所表現之情感和理性方而能發揮得淋漓盡致,更穩完善。

(宋柏年、牛國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