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端午的別樣風情

「衝波突出人齊識,躍浪爭先島退飛。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唐代詩人盧肇的這首《競渡詩》,恰如6月18日台北大佳河濱公園龍舟賽的寫照。令旗一揮,鞭炮響起,龍舟如離弦之箭飛速駛出,基隆河兩岸觀眾齊聲呐喊,好不熱鬧。端午節這天,經過3天角逐產生的龍舟會師決賽正式拉開帷幕。

端午作為中華民族重要的傳統節日,憑藉美好的寓意和豐富的民俗文化受到臺灣民眾的喜愛,各地為借端午求吉利、攢人氣,新舊民俗、大小活動密集登場,節味濃濃。

中華文化世代傳

提到端午,就不能不講粽子。中國飲食文化豐富,各地粽子做法各有千秋。臺灣除了有類似閩南、潮汕風味的粽子,也有不少大陸其他地區流傳過去的特色粽子。

每到端午時節,位於臺北南門市場的一家老店的粽子必會被大量民眾排隊追捧——「南園」湖州鮮肉粽。湖州鮮肉粽製作流程考究,剝開後醬香撲畀,吃起來油潤不柴、咸度適中。如此地道的做法,正是「南園」的鐘奶奶從浙江老家帶來的。當年舉家遷台後,鐘奶奶為補貼家用支了個名為「南園」的小攤,專做浙江小吃,沒曾想歷經半個世紀成了知名老店。而今名氣大了,食客多了,品質卻不曾下降,常常全家四代人一起動手。吃的是粽子,念的卻是鄉情。雖然營業成本不斷上升,鐘奶奶卻說「賠錢也得做」,就是要為老主顧留住家鄉的味道。

「未吃五日節粽,破裘毋敢放。」按照中國民間習俗,吃了端午節的粽子,也就正式人夏,被子棉襖才能收起來。夏季蚊蠅孽生,對早期開發臺灣的先民來說,面對瘴癘叢生的環境,端午驅瘟除疫的習俗尤其受重視。插菖蒲艾草、掛香包、系五色繩、飲午時水等習俗均從大陸帶了過去,其中尤以飲午時水最富儀式感。

「午時水飲一嘴,較好補藥吃三年。」中國民間傳言,端午當天中午從地下取出來的水為「至陽之水」,可以辟邪、治病,是以臺灣各地民眾都有求取午時水的習俗。位於台中大甲區的鐵砧山以一口「劍井」聞名。相傳,當年鄭成功率兵經過,被敵軍圍困無水可用,鄭成功將寶劍插地,地面裂開湧出泉水,遂有「劍井」。端午習俗加鄭成功的傳說,使得「劍井」成為民眾取午時水的首選,年年有數千民眾在端午節上山取水。

今年端午當天,「劍井」旁早上8點半就出現排隊人潮。75歲的童老先生每年都會帶孫子前來取水,只是今年人太多,他們一直等到11點半才取到水。有人問他喝午時水管用嗎?童老先生憨憨一笑:「先人傳下來的規矩,自有他的道理。」

特色民俗顯活力

不是所有的居民附近都有陳年老井供大家取午時水,有些地方也結合自身特色創新取午時水的形式。嘉義縣布袋鎮坐擁洲南鹽場,端午時節,便以鹽場的高濃度鹵水作為午時水。用高濃度的鹽鹵作為午時水,被認為更有正能量,不少民眾慕名前來。除了被允許裝帶600毫升鹽鹵,民眾還可現場領取加入艾草、芙蓉的「正能量午時鹽」,一些鹽類的文創產品也趁機展售,人氣可觀。

除了從大陸帶來並保存的習俗,臺灣居民也在長期的生活勞作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俗活動,不少與驅瘟除疫有關。6月16日,在苗栗縣頭份市蘆竹浦小區,一群人分列兩邊,哨聲響起,便撿起身邊沙包往對方陣營猛扔。這樣火爆熱鬧的場面,來自由苗栗縣傳統聚落文化協會舉辦的「石戰五月節」。項目管理人羅麗萍介紹,因為早期臺灣氣候炎熱多變,瘟疫橫行,民間有在端午打石頭戰的習俗。不同村莊以鵝卵石互丟對戰,贏家可至輸家村莊內掠奪食材、物資,並負擔輸家的醫療救護,藉此祈求消除疫病。這項民俗傳統曾在日據時期被禁止,如今通過「石戰五月節」恢復,並以沙包取代鵝卵石,配以趣味闖關、端午集市等活動,希望能讓傳統習俗重新煥發活力。

另一項頗為有趣的習俗是台中的「木屐遊行」。端午這天,上百名居民穿上木屐,整齊劃一地走在南屯萬和宮廣場上。淅淅瀝瀝的雨毫不影響民眾熱情,木屐聲、鑼鼓聲節奏協調,場面隆重而歡快。「這是在叫醒地底沉睡的穿山甲。」台中南屯萬和宮一位工作人員解釋,南屯舊稱犁頭店,有很多穿山甲。相傳農耕丨付期,每到端午,台中先民會穿著木屐,讓穿山甲醒來幫忙翻土耕地。由於包含了端午、木屐、穿山甲、豐收等元素,木屐遊行因其趣味性強、寓意吉祥頗受各地民眾歡迎,甚至一度創下吉尼斯紀錄。

「舊」民俗有了「新」意義

隨著時代發展,人們的生活情境發生變化,也賦予了傳統習俗新的意義。在端午前後,臺北動物園推出科普類活動「五毒特產」,讓人耳目一新。

中國民間諺語有雲:「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每年端午日午時,「五毒」開始孽生,應於此日午前將屋角及各陰喑處掃淨,灑石灰、噴雄黃酒、燃藥煙,以淸房屋、滅五毒、驅穢氣。傳統上「五毒」泛指毐蛇、蠍子、蟾蜍、蜈蚣和壁虎(也有說是蜘蛛),隨著人們認識的加深,發現這些動物可以抑制蚊蠅、老鼠等,間接減少農作物損失,協助消滅病媒蚊,維持生態平衡。

驅「五毒」雖顯過時,但借端午民俗開展科普教育卻很有意義。今年端午期間的「五毒特展」展出了龜殼花、帝王蠍、黑眶蟾蜍、少棘蜈蚣、大壁虎和墨西哥紅膝頭捕鳥蛛等,並有保育員為遊客講解,吸引了不少民眾帶著子女前來。

端午期間恰逢學生備考,不少學校教室門口都掛上了粽子形布偶。原來「包粽」諧音「包中」,學校和家長都願意借此圖個好彩頭,希望孩子考出好成績。商家抓住商機,推出「百分粽」。「百分粽」中有兩顆蛋黃,寓意金榜題名100分。

(馮學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