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贏了世界卻輸給時代」

中國乒乓球輝煌了六十載,劉國梁認為是時候推動聯業聯賽了

劉國梁剛剛過完43歲生日。

43年前是1976年,世界乒乓球界並沒有發生什麼值得記錄的事情。兩年一屆的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以下簡稱世乒賽)在前一年辦了第33屆,下一屆還得一年後。1976年是一個過渡期,而中國乒乓球已經在經歷「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後,重新站上了巔峰。

每一個王者都有自己的傳奇故事。國乒的故事與劉國梁相遇時,已經到了13年後的1989年。那一年,國乒遭遇滑鐵盧,在第40屆世乒賽賽場,中國男隊0:5慘敗給瑞典隊,跌落到至暗時刻。剛進國家青年隊的劉國梁才13歲,只能在訓練場上拼命練球。

再往後,舉全國之力奪回乒壇王者地位的國乒不僅走出低谷,而且創造了一個接一個的光輝時刻。劉國梁身在其中,既是榮耀的貢獻者,也是榮光的享受者。他成為中國男乒歷史上第一個拿下大滿貫的運動員,又在盛年時轉身走上教練崗位,帶出一批世界冠軍徒弟。

在他執教的十多年間,中國體育發展史進入了新區間。2008年,我國第一次舉辦奧運會,並站上奧運金牌榜榜首。在榮譽到達頂點後,人們開始思考體育價值的回歸,唯金牌論不再是衡量運動員價值和意義的唯一標準。在體育界,改革走向深水區,舊的價值觀逐漸退場,新的方法論開始搭建。

容國團奪冠,才有了「紅雙喜」

在劉國梁打球的時代,乒乓球已經被公認為中國國球,儘管它是一項舶來品。

19世紀末,英國人發明了在餐臺上打球的運動,逐漸發展為乒乓球,並迅速在歐洲和亞洲流行起來。彼時,我國正處在動盪的清朝末年,乒乓球運動在鄰國日本紅火一時,中國卻乏人關心。直到1904年,上海一家文具店的老闆王道午從日本買回10套乒乓球器材,這項運動才傳入中國。1952年,毛澤東提出「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同年,中國乒乓球隊成立,首屆全國乒乓球錦標賽舉行。在新中國,這是成立得相當早的一支國家隊,後來成為「三大球」的排球——其國家隊還要稍晚一年才成立。

舶來品何以成為國球?關鍵一步在1959年。當年,在聯邦德國多特蒙德舉行的第25屆世乒賽上,中國選手容國團奪得男單冠軍。這是新中國成立後在世界體育比賽中拿到的第一個冠軍。周恩來親自將我國生產的乒乓球命名為「紅雙喜」,寓意新中國成立十周年和第一個世界冠軍誕生的雙喜臨門,舉國上下掀起乒乓球熱。

儘管當時各方面條件都很差,但乒乓球運動有天然優勢,一張球臺、兩個球拍、兩個人即可,對場地、設備的要求都不高,因而獲得了廣泛的群眾基礎。這個群眾基礎延續到了今天,劉國梁2017年2月在微博上科普:「全國乒乓球的專業選手有2000人、業餘體校選手3萬人,此外一周兩次以上、一次一小時以上的乒乓球運動參與者有8300萬人。」在運動選擇已經極其多樣的當下,這些數字遠超其他球類。

在國乒的訓練基地裏,有一面榮譽牆,容國團的照片擺在首位。他所創造的歷史突破僅僅是王者之師的起點,從1959年到1967年(之後受「文化大革命」影響中國缺席了兩屆世乒賽),我國選手在世乒賽上拿下了男單、男雙、男團、女單等多個冠軍。

值得一提的是1961年,北京承辦了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個國際賽事——第26屆世乒賽。周恩來親自過問比賽的器材生產,因此有了原上海乒乓球廠、上海球拍廠、上海體育器材一廠和三廠聯合研製的「紅雙喜」乒乓器材。國家体委舉全國之力選調了108位乒乓球運動員進行集訓,被稱為「108將」。他們也不負眾望,在這一屆世乒賽上首次拿下男團冠軍和女單冠軍。

在向國際社會展示新中國形象的過程中,乒乓球敲開了世界的大門,甚至讓中美關係破冰。乒乓球雖未被法律定義為國球,但已經在實際意義上成為國球,有群眾基礎、有崇高地位、有國際榮譽。

大滿貫「老瓦」輸給了小將劉國梁

從容國團時代起,在世界乒壇,中國隊總是讓人望而生畏。但強大如斯也有低谷。1988年,乒乓球首次進入奧運會,國乒卻兵敗漢城,僅獲得男雙和女雙兩項冠軍,與預期相去甚遠。1989年,第40屆世乒賽上,中國男隊更是打出0:5的成績,敗給宿敵瑞典隊,男單、男雙、混雙均未能奪冠。

這是劉國梁初入國家隊時。幾年前,這個河南的天才少年打遍北京什刹海體校,難逢敵手,被乒乓球傳統強隊八一隊看中,穿上軍裝為國效力。在國家隊隊員的選拔機制中,這是最為常規的路線:有天賦或喜愛這項運動的少年首先進入業餘體校打球,優秀者進入省隊,參加全國及省內的各種比賽,在全國大賽上表現出色的人有機會進入國家隊。劉國梁很快嶄露頭角,13歲進入國家青年隊,那正是國乒遭遇大敗局的一年,也是青年隊主教練尹霄在隊內啟動「直板橫打」改革的第一年。劉國梁是尹霄著力要培養的好苗子,至今,在接受《環球人物》記者採訪時,尹霄仍評價當年的小劉國梁「是我們國家最好的少年隊員」「他愛琢磨,還會自己加假動作,創造出了勾手發球,真是了不起,拔尖!」

那一年,體育界的池水被足球狠狠攪動了一番——中國足協經過兩年改革正式建立起甲A聯賽機制,開始推動足球運動走職業化道路。足協的試水雖然救不了國足的「臭腳」,但體育運動的職業化與市場化在今天已經成為無可爭議的發展趨勢。

對承載著國家榮譽的國乒來說,大刀闊斧的改革為時尚早。當時的改革主要圍繞技術改進,只動「小手術」。即便這樣,「直板橫打」改革仍然遭遇各省的強烈抵觸。所謂直板橫打,就是將原本貼正膠的球拍改貼反膠。當時在國內流行的正膠直板快打顯現出明顯缺陷,反手沒有進攻。如果改練反膠,優勢明顯,擊球旋轉力強、穩定易控制,適合應對歐洲的弧圈型打法。「青年隊有8塊正膠,背面都是光板,我就只留下兩塊正膠,一塊給了劉國梁,但要求他的球拍背面也要貼反膠,其他都改成了兩面反膠。」

尹霄回憶:「剛開始大家不適應,青年隊出去打比賽,還打不贏省隊,各省領隊的意見都很大。」將劉國梁輸送給國家青年隊的八一隊,其領隊甚至在一場比賽後搶過劉國梁的球拍,當著尹霄的面一把撕掉球拍背面的反膠,不准劉國梁再練新技術。尹霄扛住壓力,當面回應:「不貼回去,你就把他領走!國家隊不需要他!」

在1989年遭遇滑鐵盧之前,國乒的正膠直板快攻打法已經被對手摸得相當透徹。到1991年世乒賽時,中國男隊僅獲得男子第七名,女隊也丟掉了捧了16年的世乒賽女團冠軍獎盃——考比倫杯。尹霄在青年隊的改革,就是為了這支隊伍長大到為國出征時,能用新技術戰勝對手,奪回失去的乒壇霸主地位。在當時的國家体委領導李富榮和徐寅生的支持下,「直板橫打」改革得以實施三年。此後,國乒吹響了復蘇的號角。小將劉國梁首先挑起大樑。

劉國梁練的直板橫打有如大殺器,1991年他從青年隊破格升入了國家隊。第二年的中國乒乓球公開賽上,這名16歲的小將初登國際舞臺,連挑6名一流高手,一戰成名。這也是劉國梁與長期世界排名第一的瑞典老將瓦爾德內爾的首次相遇。當時的「老瓦」風光無限,剛剛集齊了奧運會、世乒賽、世界盃三大冠軍,是世界乒乓球史上第一個大滿貫得主。沒想到,帶著全世界仰望目光的「老瓦」來到成都參加公開賽,卻輸給了小將劉國梁,讓人大跌眼鏡。「老瓦」更是想不到,劉國梁從此會成為自己的宿敵。

1995年,第43屆世乒賽在天津舉辦,這是中國隊奪回乒壇霸主地位的關鍵時刻。上一屆,中國隊在復蘇路上重新奪回了男雙的金銀銅牌以及混雙的金牌,這一屆需要衝擊更好成績,但「老瓦」如同攔路虎一樣擋在男單奪金的路上。

在對陣劉國梁之前,「老瓦」一場未輸。中國隊王濤、馬文革、孔令輝等強手如果遇上他,也沒有必勝的信心。於是,隊裏派出了劉國梁。戰事並不順利,儘管劉國梁先贏兩局,但隨後被「老瓦」扳回兩局。決勝局戰到關鍵時刻,尹霄在一旁很是著急,如果劉國梁沖不下「老瓦」,後面都危險。回憶至此,空氣中都彌漫著緊張,好在尹霄輕鬆一笑:「他心態好,果然用反膠沖下來了!」瓦爾德內爾8年來第一次被踢出世乒賽男單四強,中國隊則在在時隔14年後,再次包攬7項冠軍。

劉國梁與鄧亞萍、王濤等共同創造了一個群星璀璨的乒乓時代。他與孔令輝搭檔的男雙組合被認為是乒壇完美的「雙子星」,聯手奪得第44、45屆世乒賽男雙冠軍和1996年奧運會男雙冠軍。劉國梁則在中國男乒歷史上第一次將奧運會、世乒賽和世界盃冠軍集于一身。

咬牙割掉對雅典的幻想,帶隊參加北京奧運

當中國隊重回乒壇巔峰後,地位幾乎不可撼動。儘管各國教練和隊員都在研究中國隊的打法、戰術,但鮮有突破。

這是一個群星璀璨的時代,也是一個群狼環伺的時代。1999年,國際乒聯主席的接力棒從中國乒乓泰斗徐寅生手中交接給加拿大人沙拉拉。一場改革風暴迅速席捲:小球改大球、21分制變11分制、無遮擋發球、奧運新賽制等重大變化紛至遝來。這一系列規則變化讓我國乒乓球迷大為不滿,認為這完全是針對中國隊而進行的改革。當時,劉國梁以直拍快攻為主要打法,他的球拍正面貼正膠,打出的球速度極快,殺傷力大。而國際乒聯的改革中包含一條:限期取消正膠,在2000年悉尼奧運會後不能再使用。至於小球改大球,是將原本正規比賽使用的直徑38毫米小球改為直徑40毫米大球,大球比小球重了0.7克,球速直接下降13%,旋轉速度下降21%,這顯然削弱了中國隊的最大優勢。

1999年到2008年,是乒乓球運動發展史上規則改變最為頻繁的10年。這種變動,於比賽而言,是尚未適應的隊伍拿不到好成績;于運動員而言,是訓練多年的優勢打法一朝清零,以致不得不提前退役。球迷忍不住斥責這些規則的修改對中國隊極不公平。但身處風暴中心的國乒很快調整了訓練方向,適應新規則。畢竟,與其浪費精力打口水仗,不如抓緊時間訓練。

在這個時期,劉國梁走出了賽場。2003年,他出任國乒男隊主教練。這一年,距離北京申奧成功的那個夜晚已經過去兩年。

中國在歷史上第一次承辦夏季奧運會,每一支國家隊都在為2008年那個夏天而戰。劉國梁之所以選擇轉身走向教練席,也是為了北京奧運會。他向《環球人物》記者吐露心聲:「我想繼續實現自我價值,想參加2008年奧運會。可當時連2004年奧運會都還沒到,這麼長的時間,我作為運動員參加北京奧運會的機會幾乎為零,怎麼辦?我就咬牙割掉了自己對雅典奧運的幻想,選擇退下來積累幾年執教經驗,帶隊參加北京奧運。」

這種選擇對一名正當盛年的頂級運動員而言並不容易。回想當時的情景,他有很多感慨:「其實退役時,我和孔令輝的雙打還有絕對優勢。退下來那半年多時間,我感覺太難了。取捨完之後,有很多遺憾和後悔。」家人和朋友都知道他對賽場的渴望。妻子王瑾告訴我們一個細節:「他退役後,有很長一段時間都跟我說晚上又做夢了,夢見自己又拿拍子去參加比賽。」尹霄在劉國梁初執教鞭時負責協助他完成轉型,回憶起那段時間,尹霄印象尤深的是:「他想打球,想比賽。」

最終,劉國梁仍然是幸運的那個。2008年,他作為男隊主教練參與帶領國乒在北京奧運會奪得該專案的全部金牌——幾十年來數以萬計的乒乓球運動員與教練員中,劉國梁是摘星的那幾人之一。

北京奧運會上,中國隊一舉拿下51枚金牌、100枚獎牌,高居金牌榜首位、獎牌榜第二。在體育強國的道路上,北京奧運會交出了一份堪稱完美的答卷。

事後看來,這是一個分水嶺,關於體育與個人。當國家榮譽達到頂點後,人們開始關心運動員的個人命運。北京奧運會上,最受關注的明星並不在包攬金牌的國乒,而是田徑隊的劉翔。雅典奧運會上,劉翔在110米欄項目追平世界紀錄,

拿下金牌,被稱為「亞洲飛人」。他背負著巨大期待站在北京奧運會110米欄賽場,卻因傷黯然退賽。一時間,網路上對劉翔的攻擊鋪天蓋地,他從「民族驕傲」變成了「民族恥辱」。劉翔同樣走了最為典型的運動員輸送路線:從體校到省隊,從省隊到國家隊。他的青春年華都在訓練中度過,在取得巨大榮譽後卻留下滿身傷病與駡名。這過山車般的命運引發反思:對於為國家榮譽奉獻了青春的運動員,不應該唯金牌論。去年,紀念北京奧運會10周年之際,網上還出現過一個熱門話題:我們欠劉翔一個道歉。

當運動本身的價值和運動員個人的價值開始回歸,體育產業爆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讓運動員後半生也有平臺來打球」

這份活力最先表現在足球產業上。1989年就開始嘗試職業聯賽的中國足球,在上世紀90年代誕生了一批極具商業價值的球星。之後,中國男子籃球職業聯賽(CBA)在1995年誕生,出現了姚明、王治郅、易建聯等球星。兩個「大球」的職業化,點亮了體育產業的市場前景。以CBA為例,2018年10月,媒體報導新賽季版權費賣出約4.5億元,招商贊助收入達到8億元。這與其他運動專案需要財政撥款已經完全不同。

乒乓球作為國球,職業化的步子卻沒有這麼快。何時改革,需要契機。2013年,劉國梁發起了一次直通巴黎世乒賽的網路投票,網友票選的前三名運動員可以參加直通賽。投票活動在四大門戶網站同時進行,僅一天就吸引了幾十萬張選票,後來還因個別選手票數激增而引起刷票質疑,很是熱鬧了一陣。票數能反映熱度,乒乓球運動員受歡迎的程度超出了很多人的想像。劉國梁心中暗喜,他對《環球人物》記者說:「2008年我們包攬了冠軍,2012年我們又包攬了冠軍,可那時我們還是沒有發揮出應有的社會價值,媒體的關注度也不夠。2013年做投票,是希望媒體來宣傳,來幫助我們向社會、向粉絲傳遞價值。那會兒就覺得有人關注真好,希望有球迷有粉絲,希望年輕人關注,希望媒體關注,希望廠家和商家關注。」

他的希望在這幾年全部實現了,國乒的世界冠軍有意無意開始「IP化」。在日本媒體的報導中,劉國梁是「乒乓帝國的統帥」,馬龍是「地表最強男人」,張繼科是「帝國絕凶虎」,張怡寧是「大魔王」……這些稱號漂洋過海傳回國內,與年輕人的喜好吻合,進一步強化了運動員的品牌效應。現在,張繼科的微博粉絲有1022萬人,馬龍、許昕等隊員的微博粉絲也都在百萬人以上,超過許多影視明星。聚集在國乒周圍的粉絲越來越多,乒乓球改革理應順應變化,有所突破。劉國梁野心勃勃地說「要捅破天花板」。

如果說包攬大賽獎牌是運動項目的天花板,那麼國乒觸摸了多年天花板之後,可以看看上面還有什麼了。劉國梁的思路很清晰:立足於當下,將備戰2020東京奧運做為重中之重;著眼于未來,做好乒協的戰略佈局和頂層設計,將乒乓球朝著職業化、產業化和國際化的方向大力推進。

在外界看來,中國乒乓球光芒四射,但身在其中的人其實也面臨諸多難題。比如青少年參與乒乓球運動的熱情下降,國乒成績雖好但商業價值不高,世界乒乓球發展不均衡,運動員收入低、影響力有限等,國球需要打破的困局並不少。

劉國梁說自己是個有野心的人。他的野心,在於找到突破口,啟動中國乒乓球運動的造血能力。在接受《環球人物》記者的採訪時,他頻頻提到要把乒乓球國際職業聯賽辦起來。這件事關係深遠,第一個影響的就是乒乓球運動員。劉國梁說:「運動員從小打球,很辛苦,退役後怎麼辦?不能說體育只在他的前半生重要,後半生他也應該有平臺來打球、來施展才華。這是乒協主席要做的事情。」

在乒協換屆發言時,他更是掏了心窩子:「我總是想,在我已經退役了整整16年後的今天,我們的運動員還只能將夢想寄託在4年一次的奧運會上嗎?那些沒有搭上奧運之旅的運動員們,他們為之奮鬥和實現自我價值的途徑還這麼狹窄嗎?」

職業化可以破解很多難題,劉國梁想得明白:「對上,職業化可以作為舉國體制的有力補充,提高競技水準,延長運動壽命,留住專業人才,確保東京奧運目標的實現,同時為中國體育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和活力,使中國體育的塔尖更高更強。對下,職業化可以促進全民健身的開展,夯實中國體育的塔基,使中國體育的基礎更深厚更廣闊,還能逐步催生出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體育名片,帶來極為豐厚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他的目標是將乒乓球賽事打造成國家體育名片。「不能讓中國乒乓球隊打贏了世界卻輸給時代。一旦職業化推起來了,中國乒乓球在未來可能擁有網球、高爾夫球這樣的世界影響力。」與之相匹配的,是產業化進程,如賽事的電視轉播版權費、各級贊助商、廣告費、IP衍生品的銷售收入等,完全可以建立一系列配套產業,實現乒乓球運動的自我造血。職業賽事的影響力也必將反射到全民健身上,推動乒乓球運動在民間的蓬勃發展,從而實現職業體育和全民健身的相互促進。

這甚至可以改變世界範圍內乒乓球運動低迷的現狀。去年,沃爾特等歐洲乒壇老將問劉國梁:「你覺得乒乓球未來會好還是不好?」他信心滿滿:「一定會好。」

對新一屆中國乒協主席而言,他認為中國乒乓球責無旁貸,有義務、有能力扛起推動世界乒乓球發展的大旗。

對中國乒乓球而言,這是最好的時代,一切都已準備就緒。東風起,戰鼓就要擂響。

(張丹丹、王媛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