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穩致遠:澳門成功實踐「一國兩制」20周年 劉景松林志軍

1999年12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行使對澳門的主權,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隨即成立並開始運作。轉眼間,澳門回歸祖國已經20年,社會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科研等領域更是得到前所未有的跨越式發展。作為一項史無前例的開創性事業,「一國兩制」在澳門的實踐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澳門模式」因此備受國際社會關注與讚賞。20年的發展經驗表明,「一國兩制」在澳門的實踐極其成功,澳門已經成為功能充分擴充的中外文化交流合作中心和具有巨大說服力的「一國兩制」展示中心,所起的示範價值與現實影響顯著而深遠。以回歸以來澳門社會各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為依據,回顧並總結澳門各界正確理解、正確實踐「一國兩制」走過的不凡歷程,梳理澳門社會的發展變遷與運行規律,進而從學理層而進行客觀理性的概括,這對未來澳門社會保持繁榮穩定發展是必要的,其現實意義不言而喻。

一、「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是澳門取得全方位進步的關鍵

澳門回歸機國是彪炳中華民族史冊的千秋功業。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澳門已經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走上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齊發展的康莊大道。作為一項世所未聞的大建構、大創新事業,「一國兩制」在澳門的實踐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功一國兩制」是國家對港澳特區實行的特殊國策,基本法是港澳特區各種制度、體制和政策制定的根據,更是保持港澳特區長期繁榮穩定的根本保障。澳門的順利回歸以及回歸後繁榮與穩定發展的事實,雄辯地證明了「一國兩制」偉大構想的前瞻性、科學性、正確性和有效性。

關於「一國兩制」,一種最簡單直接的理解就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在維護國家主權前提下,保持港澳地區原有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然而,從學理角度看,「一國兩制」的內涵顯然更加豐富深邃、生命力更加旺盛強大,有必要不斷加深對「一國兩制」的新思考、新理解和新認識。就屬性而言,「一國兩制」無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的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特別行政區的社會現實分析,可以發現,作為實現國家和平統一的一項基本國策,「一國兩制」這一創新理論包涵了諸多核心論述。例如,「一國兩制」是中華文化、東方文明的智慧結晶,鮮活地體現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大社會制度的嫁接優勢,特別行政區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說是社會主義制度對接、利用、改造資本主義的示範場;「一國兩制」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內涵之一;特別行政區制度是國家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堅持「一國兩制」和推進祖國統一已經成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十四條基本方略之一。

「一國兩制」偉大構想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契合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與創新精神。「一國兩制」理論涵蓋面廣、包容性強,體現出求同存異、互利共贏的思維。「一國兩制」方針的實施,創造了廣大澳門同胞當家作主、發揮聰明才智,踐行「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理想政治環境。20年來,伴隨著澳門社會的穩步向前發展,「一國兩制」的澳門模式已經實現了從「回歸模式」到「良性社會治理模式」的跨越,為中央治國理政積累了重要經驗。回歸20年來,「一國兩制」在澳門的實踐取得的成功是全方位的,突出表現在經濟、文化、教育科研領域取得的進展。

二、澳門經濟實現速增長

回歸20年,澳門經濟總體表現強勁耀眼,令人振奮。

回歸前,澳門經濟陷人連年衰退乃至負增長的困境。1999年澳門回歸祖國,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特區政府帶領全澳市民,勵精圖治,經過數年的「固本培元,穩健發展」,澳門經濟從復蘇走向快速發展,整體經濟實力穩步提高,社會發展進步明顯。特別是2002年以來,在博彩旅遊業的強勁帶動下,澳門經濟煥發巨大活力,政府庫房日趨豐盈,形成超高速增長態勢。

如果以10年為一個時段進行考察,可以發現,回歸後第一個10年(1999—2009年)澳門經濟發展迅速,勢頭喜人。2008年,澳門的本地生產總值達到1718.7億澳門元,人均本地生產總值為31.31萬澳門元,名列亞洲第二。與1999年相比較,10年間澳門GDP和人均GDP年名義增長率分別為26.35%和18.31%,位列世界前茅。澳門經濟的持續高增長,一方面是由於博彩娛樂業的爆炸式發展,另一方面則得益於內地全力支持「自由行」政策。在經歷持續十多年(2000—2013年)的高速增長之後,澳門經濟在2014年下半年出現轉折,由於博彩收入下跌,導致當年本地生產總值出現特區成立以來的首次負增長。過去十多年以博彩業為主導產業帶動的經濟高速增長已進人了調整期。因此,如何深化區域合作、加快澳門產業結構調整,推動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是澳門繼續保持繁榮和穩定的戰略抉擇。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成為澳門第二個10年(2009—2019年)的重要命題和發展共識。產業結構調整無疑是解決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問題的一項長期發展戰略。近十多年來,澳門特區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開始推行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尤其在落實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方面加大投人,大力推行旅遊產業、會展文創、中醫藥產業、特色金融等新產業,並逐步取得一定的效果。目前,每年來澳門旅客人數超過3000多萬人次,非博彩產業收入逐年增加。當然,經濟適度多元發展並非是限制博彩業發展,而是充分發揮博彩業競爭優勢,將博彩業從「一業獨大」發展為「大而且強」。澳門博監局最新資料顯示,2018年全年博彩毛收入達3028.46億澳門元,按年升14%,屬史上第四高。

隨著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澳門國際地位顯著提升,人民生活顯著改善。政府部門統計資料顯示,2017年澳門人均本地生產總值高達622803澳門元(約人民幣510700元)、人均收入約為445363元人民幣,這兩項指數均位居世界前列、亞洲前三。今天的澳門,經濟總量大幅攀升,達到回歸前水準的5倍,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躍居亞洲前列,人均居民收入大幅提高,經濟發展充滿活力。特區政府財政儲備超過5000億澳門元,為澳門社會經濟發展提供較好的抗風險保障,也為進一步推進經濟適度多元化提供保障。

三、高等教育發展態勢喜人,科研水準顯著提升

澳門辦學歷史悠久,辦學風格多樣且內蘊豐富。從歷時性視角看,開埠以來,澳門教育事業經歷了五個階段。一是以基督教文化為主要特徵的傳教士辦學(1594—1938年)。1594年,聖保祿學院在澳門成立,這是澳門歷史上第一所新式學校,也是遠東地區最早的西式學堂。二是以嶺南文化為主要特徵的中國知識份子辦學(1938—1959年)。三是以商業文化為主要特徵的港商辦學(1981—1988年)。四是以葡國文化為主要特徵的澳葡政府辦學(1988—1999年)。五是以多元文化為主要特徵的特區政府辦學(1999年至今)。

回歸以來,澳門特區政府大力支持高等教育發展,一改此前高等教育相對落後的局面,實現了從殖民體系向主體教育、從簡陋落後向現代先進水準、從放任無主向創建澳門特色教育體系的三大歷史性跨越,全力推進澳門教育事業的轉型升級,創立了全開放澳門特色的教育體系。澳門高等教育發展進人歷史新紀元。

高等教育作為整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基本上屬於專業教育。回歸後的澳門高等教育,辦學方向正確、發展機遇較多。特區政府非常重視高教發展,通過制定政策法規、實施課程改革、加大經費投入、突出辦學特色、提高治校效能、協調學科關係、優化師資結構以及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等一系列舉措,極大地優化了辦學機制,較好地保障了高等教育的品質,從而有力地推動了澳門高等教育的良性穩健發展。這其中,「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所起的作用不容忽略。一方面,澳門作為祖國大家庭的一員,在招生及教育、科技、文化交流上享有很大優勢。絕大部分澳門高校獲准在內地招生,保障了生源的充足性。同時,澳門高校與內地高校的交流合作非常便利。中央及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均對推進兩地交流合作給予極大的鼓勵和支持。另一方面,在「兩種制度」下,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自行制定教育政策,包括教育體制和管理、教學語言、經費分配、考試制度、學歷和學位承認等政策。這就意味著澳門高等教育在辦學模式、管理體制、經費撥款、學科發展等方面具有相對獨立性,可以依據澳門自身和國際社會發展特點和實際需要進行選擇,增加了澳門高等教育的自主性和靈活性。

回歸以來澳門高等教育已經形成公立私立並存的多樣化辦學格局。特區政府高等教育輔助辦公室資料顯示,面積僅30平方千米的澳門,擁有10所常年招生的高等院校。澳門乃中西文化對揖互視之城,也是中西文化和諧交匯之地,這一歷史特質註定了澳門高等教育呈現出多元文化的內涵:辦學理念多元、辦學主體多樣、教學採用三文四語、四種學制體系並存、國際交流與合作頻繁,等等。這樣的多元文化氛圍並非多種文化在一般意義上的共存,而是一種自然而然的融合。高等教育既能體現出民族的也是國際的信念,也能感受到國際先進理念方法對於高等教育發展變革的融通。

擁有上述積澱特色的澳門各高校,在培養學生國際化視野方面可謂得天獨厚,占盡優勢。為配合特區政府的人才培養長效機制,政府逐年增加教育經費,旨在吸收世界各地優秀師生。現時,澳門多數高校擁有博士碩士學士三級學位授予權,形成較為完備的學制體系,各校從事教學科研者,亦不乏各個學科名家大師。更為可喜的是,在各種全球權威排行榜中,澳門高校屢屢上榜,表現良好。例如,創建於2000年的澳門科技大學,已連續七年進入上海軟科發佈的「中國兩岸四地大學百強排名」,已連續四年(2015—2018年)躋身前50強,一躍成為海峽兩岸暨港澳最年輕的50強大學,2018年更是位列第21。

教學與科研是現代大學的兩大基本職能,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有機統一于教師的職業活動之中。高校肩負著科技創新和培養人才的雙重責任,高校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也是知的創造者,更應該是科學研究的參與者和推動者。高水準大學離不開髙水準的科研成果。回歸以來,澳門高校在科研方面進步非常突出。在國家科技部和特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澳門的兩所主要高校自2010年以來已經設立四所國家重點實驗室:中醫藥品質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類比與混合信號超大型積體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智慧城市物聯網國家重點實驗室。這不僅對澳門的科研能力以及高等教育發展起到推動作用,而且為提升澳門整體科技水準,服務于國家科技創新和經濟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援。澳門高校在科研領域的表現曰趨活躍,顯著縮小了與國際著名大學的辦學和科研水準差距。

澳門高等教育無疑是人才的儲備庫,澳門髙校的重任之一是培養能夠服務於澳門的具有全球化視野的本地人才。特區政府更是從總體上貫徹「教育興澳」的指導方針,啟動制訂高等教育中長期發展規劃工作,建立和推行國際化的院校學術評鑒制度,同時明確要求構建本地人才培養的長效機制。這些重大的舉措勢必為澳門高等教育的發展帶來更多機遇與空間。

四、文創產業和文化交流得到加強

回歸以來,特別是2002年賭權開放之後,澳門的博彩業一業獨大,長達十多年以博彩業為主導的經濟高速增長固然可喜,但也帶來產業結構過於單一化的隱患和風險。澳門產業結構有必要進行相應調整。發展文化產業是澳門建設「一個中心,一個平臺」,實現經濟結構適度多元化的有效路徑,是澳門特區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對接「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切入點。

近年來,特區政府充分意識到發展文創產業的重要性,採取積極措施和行動予以推廣。特區政府連續8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對文創事業發展作出相當篇幅的描述和部署。2010年,特區政府正式成立了「文化創意產業促進廳(掛靠政府文化局)」和「文化產業委員會」等專門機構。2013年,特區政府又成立了「文化產業基金」。2014年,特區政府頒佈《文化產業發展政策框架》,明確提出澳門文化產業的定位規劃與發展模式。得益於政府的推動和民間業界的努力,近8年來,澳門文化創意產業公司的數量逐年遞增,大型會議展覽和文體相關賽事活動日趨活躍,文創氛圍越加濃厚,整體產業發展勢頭迅猛。

2013年,政府主導推出「澳門文創產業系列補助計畫」,備受業界歡迎,隨後陸續推出「電影長片製作支持計畫」「時裝設計樣版製作補助計畫」「流行音樂專輯製作補助計畫」「動畫創作及製作補助計畫」等。其他主題範疇的補助計畫研究及籌備工作也在有序推進中。文創設施中的媽閣海事工房、永福圍及塔石玻璃屋的修復工程,大多完成交付使用,取得了良好效果。由政府文化局製作的文創地圖,甄選40個文創空間作推廣,內容以宣傳澳門對外開放的文創空間為主,輔以介紹世界遺產及博物館等資訊,效果理想。這些舉措在向澳門本地居民及外地遊客宣傳推廣澳門、樹立澳門新形象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截至2015年,澳門擁有文化創意產業公司約2000家,從業人員超過10100人,在職員工10192名。2015年全年收益達到62.4億澳門元。其中以創意設計、文化展演、藝術收藏和數碼媒體四大領域的表現最為搶眼。至2015年,數碼媒體收益達29.9億澳門元,發展勢頭良好。

「支援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是國家「十三五」規劃對澳門的定位。《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對澳門延伸出新的闡述,「推進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打造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建設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可持續發展」。可見,澳門在建設「一個中心、一個平臺」的同時,被賦予了新使命,即建設中西文化交流合作基地。

澳門經濟體量小、自然資源不足,發展空間有限,大灣區時代的到來無疑是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澳門多次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的醞釀與推動工作。2015年,特區政府與深圳簽署《關於深化深澳合作共同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備忘錄》,旨在發揮兩地優勢,在經貿、金融、文化、創新創業等方面建立更加緊密的合作關係,努力形成開放互動、區域協同發展的新合作格局。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正式列人《2017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澳門特區政府隨即著手與廣東省政府、深圳市政府啟動商討關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的研究工作。可以說,澳門是最早具有「灣區意識」的一個城市,也是最早提倡共建大灣區並且展開實際行動的城市之一。

文化交流基地的建設,顯然是一個契機。它將在很大程度上發揮澳門自身優勢,提升澳門在國際經濟合作發展中的地位。在當前國家推動「一帶一路」倡議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戰略中,澳門有能力也應當為「一個中心、一個平臺」的建設注入新元素,打造新亮點。「一帶一路」不僅包含經濟合作,也是不同文化文明的交流融匯。作為重要的中西文化融匯結點和交流中心,澳門應發揮自身獨特作用,為中華文化的推廣與弘揚搭橋牽線、貢獻力量。

特殊的歷史情狀與人口比例以及族群結構,註定了中華文化是澳門社會的主流文化。同時,由於數百年來或隱或顯、程度不均地存在外來文化,澳門整體文化格局顯得豐富而多元。這些內蘊特色與優勢,為大灣區其他城市所不具備。《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定》提出將澳門「建設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蕋地」,既著眼實際,又符合歷史,其定位精准明確。無論從城市精神氣質,還是文化內蘊底色,抑或中西交流的區位優勢,乃至國際影響和制度優勢看,澳門都是最具資格也最適合肩負起建設文化交流合作基地的歷史使命。 從宏觀視角看,大灣區建設無疑是一項跨界的區域創新合作,合作目標在於充分發揮粵港澳三地的互補優勢,重新優化和整合各自的產業結構,進而完成現代化經濟社會體系的建設與發展。這是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宏偉戰略規劃。對於澳門來說,參與大灣區建設、融入「一帶一路」戰略,無疑能夠產生積極的良性互動效應,為自身經濟社會的適度多元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奠定基礎。從規劃思路與實施程式看,「一個基地」的讓設要務之一是做好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對焦時代賦予的發展機遇,抓住「國家所需、澳門所長」的定位,在服務國家發展大局中實現澳門自身更好更快更大發展。

2016年,澳門正式頒佈實施《澳門特別行政區五年發展規劃(2016—2020)》。規劃兼顧了澳門短、中長期發展需要,把落實對接國家「十三五」規劃、參與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打造「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融入區域合作等內容中列成章。這是一份自覺對接國家發展總體規劃,以頂層設計的模式統籌規劃澳門未來發展,務實推進特區建設,是特區所需、居民所願的規劃。未來澳門勢必進一步發揮制度優勢和文化優勢,在促進內地與葡語國家交流合作方面發揮更大作用。澳門文化交流合作基地將建設成為一個高起點、高品質、實踐性強、示範性突出同時又具有鮮明(澳門)地方特色、灣區特色、中華特色的創新基地。

結語

回歸20年來,澳門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社會和諧、民眾安居樂業,譜寫了「一國兩制」在澳門的成功實踐篇章。澳門社會各方面的長足進步均得益於「一國兩制」的制度安排。展望未來,澳門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充滿信心。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善用「一國兩制」制度優勢,堅持創新,扎實推動澳門經濟社會持續發展,這已是特區政府與民間的共識。未來澳門將更加積極主動助力國家全面開放,更加積極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更加積極主動參與國家治理實踐,更加積極主動促進國際人文交流,在貢獻國家的同時實現自身更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