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相助 優勢互補 ——港澳與內地共拓發展新局

【中新社新中國70年專題】1949年10月1日,天安門廣場昇起第一面五星紅旗。彼時仍處在外國殖民統治下的香港和澳門同胞,分別在維多利亞港口、濠江中學等地昇起五星紅旗,與祖國內地遙相呼應。

70年來,新中國取得巨大成就,離不開港澳同胞的貢獻。而早在上世紀50年代,香港發生自然災害時,並不富裕的內地也傾力相助;1962年起,內地發出的“三趟快車”風雨無阻,保障了供港澳鮮活產品源源不斷。

港澳的命運從來就同祖國緊密相連。1997年和1999年,在鄧小平提出的“一國兩制”偉大構想下,香港和澳門相繼實現回歸。港澳與內地守望相助、優勢互補、共同發展成為重要特徵。

長期以來,中央高度重視港澳的繁榮穩定和在國家戰略大局中的作用,大力支持港澳發展的初心始終不變。尤其是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央領導人多次表示,要深化內地與港澳合作,發揮港澳在國家改革開放中的獨特作用,分享祖國發展帶來的機遇和成果。

港澳與內地優勢互補,經濟聯系日益密切、合作日益深入。國家改革開放,港澳同胞既是見證者,也是參與者;既是貢獻者,也是受益者。港澳同胞積極投資內地,在投資興業、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雙向開放、先行先試和城市管理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內地則為港澳企業發展提供廣闊腹地和大量勞動力。

回歸以來,內地分別與港澳簽署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開通赴港澳個人遊試點城市。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先後實施。香港戰勝了金融風暴、非典疫情等不少困難,成為內地最大外來直接投資來源地、全球最大人民幣離岸市場、內地企業走出去的最佳跳板。

澳門會展旅遊業、中醫藥產業等逐步發展,朝經濟適度多元邁出堅實步伐。中葡論壇、中葡合作發展基金、葡語國家產品及服務展等機構和平台紛紛落地,澳門作為中國與葡語系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的作用日益顯現。

港澳與內地人員往來絡繹于途,同胞之情愈加深厚。僅2018年,內地赴港旅客就達5100萬人次,促進了香港旅遊業發展;而港澳同胞在內地遭遇地震或洪水等災害時也慷慨解囊,設立獎助學金、修建教學樓隨處可見;近年來,便利港澳居民在內地學習、就業和生活的措施也陸續出台,到內地發展的港澳人士愈來愈多。

港澳與內地文化交流熱絡,互促發展。以香港為例,“東方之珠”的流行歌曲和電影,曾長期引領華人娛樂風潮,受到內地民眾熱捧。內地文娛產業發展起來後,也不忘港澳,2017年6月29日《興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合作協議》在香港簽署;今年國家電影局還出台措施,支持港澳電影業在內地進一步發展。港澳同胞在本地即能近距離感受國寶大熊貓的可愛。

近年來,隨著深圳、上海等內地城市快速發展起來,港澳的優勢是否仍在,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會否削弱受到關注。

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見香港澳門各界慶祝國家改革開放40周年訪問團時表示,在新時代國家改革開放進程中,香港、澳門仍然具有特殊地位和獨特優勢,仍然可以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今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佈,為港澳與內地深化合作,進一步優勢互補、共同發展描繪了藍圖。

作為內地與世界間的“超級聯絡人”,香港協助內地企業“引進來”“走出去”的同時,可以鞏固和提昇金融業等傳統優勢產業,又可大力推動創新科技和創意產業,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澳門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有助於進一步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

乘風破浪潮頭立,揚帆起航正當時。已開通近11個月的港珠澳大橋上,寓意“共創大灣區美好未來”的“中國結”橋塔,“注視”著來往粵港澳的車流,也將見證港澳與內地不斷共拓發展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