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風眼中的香港經濟

目前香港局勢對於經濟的直接影響仍是在一定範圍內的。 對於香港這麼多年積攢下來的軟實力, 包括市場環境、營商環境、投資環境和法制環境,不應喪失信心

「週邊環境變壞,加上香港社會暴力衝突持續,一場直吹香港的‘經濟颱風’正逐漸形成。」8月25日,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其官方網頁如此撰文。

在陳茂波看來,在「經濟颱風」下,香港部分行業已感到相當痛楚。

實際上,根據公開資料顯示,進入8月,訪港旅客數字下跌近50%;有酒店和酒樓已要求員工放無薪假;零售業和飲食業調查顯示,近期收入有雙位元數字的下跌。

陳茂波擔心的是,如果現時情況拖延下去,恐怕會出現裁員。「香港過去兩個多月的持續紛爭,對本地經濟的負面影響已陸續浮現,影響會否更深、更廣,使更多人的飯碗受影響,只在於每個人的一念之間。」

此前,8月9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曾公開表示:「香港不能夠亂,我相信這幾個字也反映了絕大部分的香港市民今天的心聲。這次(經濟)下行很快,有人形容好像一個海嘯般來到。相對於往日,我們處理過SARS(非典)引起的經濟下行,以至金融風暴,恐怕本次情況更嚴峻,換句話說,經濟的復原將會經過一段漫長的時間。」

歷史新低

自今年7月末開始,香港國際機場多次受到非法集會影響。其中,8月9日到13日的非法集會,嚴重影響機場運作,導致近一千個航班取消,大量旅客滯留,人身安全也一度遭受威脅。「一旦機場的運作癱瘓,將會直接影響到香港國際機場產業鏈八十萬人的生計。」香港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在不久前的一次新聞發佈會上說。

8月23日下午,香港特區政府舉行跨部門記者會,介紹機場的最新情況並公佈了香港經濟受影響的最新資料。受近期一連串公眾聚集及暴力事件影響,作為國際航空樞紐,香港的國際聲譽、航空、旅遊、貿易、物流等行業都受到嚴重損害。

8月1日至8月21日,香港國際機場的客運量約為416萬人次,減少人數高達54萬人次,較去年同期下跌超過11%,而貨運量較去年同期也下跌約14%。

此外,據港媒最新消息,港鐵申請禁制令也獲香港高院批准,有效期至8月30日。

受到影響的,不光是交通運輸業,還包括旅遊相關產業。據香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在8月23日記者會上公佈的最新資料,在旅遊業方面,已有31個國家對其國民前來香港發出旅遊提示,近期與訪港旅遊相關的數字已急劇滑落。「8月15日至20日的最新數字比去年同期下跌了49.6%,也就是說,無論遊客來自哪個地方,整體旅客數字與去年同期相比下跌了一半,這是近年較為急速和最大的跌幅,情況明顯令人憂慮。」

作為香港四大經濟支柱之一,旅遊業不僅是特區政府重要的稅收來源,還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此前資料顯示,香港旅遊業就業人數超過27萬人,單計持證導遊及領隊便有2.3萬人。

然而,在這個本應迎來旺季的暑期,香港旅遊業卻面臨著寒冬。香港旅遊業五大團體8月12日聯合發佈的《當前香港旅遊業雇員狀況》顯示,997名受訪者過去兩個月接待的旅遊團數量較去年同期下跌,平均跌幅高達73.65%,當中超過一成人更是「零收入」。

與旅遊業相關的酒店、零售、餐飲等領域也在8月份受到重創。酒店方面,個別地區酒店的入住率下跌幅度達30%~40%,部分下跌超過一半,房間價格也有回落。

《中國新聞週刊》通過攜程、藝龍等App查閱發現,在銅鑼灣、尖沙咀等香港核心地段,五星級酒店價格大多降至一晚千元以下,四星級酒店甚至降到一晚500元人民幣左右,不到以往經濟型酒店的價位。而同一地段的經濟型酒店,甚至打出57元一晚的價格。

零售方面,香港零售管理協會透露8月份零售數位下跌幅度約為50%。餐飲方面,據香港餐飲聯業協會預計,僅6月、7月,餐飲業流失的營業額可能高達大約20億港幣,而8月單月的損失預計達到約15億港幣,並且後續影響難以估量。

近兩個月來,香港發生的一系列社會事件,對於正面臨下行風險的香港經濟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就在8月16日,香港特區政府發表《二零一九年半年經濟報告》,資料顯示,2019年第二季度香港GDP同比增長0.5%,進一步低於第一季度0.6%的速度。

「這個城市,這個家,大家是不是忍心將它推向粉身碎骨的深淵?」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一次記者會上哽咽反問。

就在去年6月,林鄭月娥接受鳳凰衛視專訪時,曾用「非常理想」來評價香港經濟。2017年,香港GDP增速達3.8%,遠超2016年的2.1%,也高於過去十年的趨勢增長率2.7%;2018年一季度,GDP增速更是高達4.7%。然而,僅僅過了一年,香港經濟就進入歷史新低,令人歎息。

支柱產業尚未「傷筋動骨」

實際上,一二季度資料截至6月末,彼時,反修例風波尚未波及香港經濟。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看來,香港上半年的經濟下滑,主要有三個因素:首先是受全球經濟大勢的影響,美國經濟要衰退,中國經濟要減速,作為一個外向型經濟程度很高的城市,香港經濟自然會受到波及,這是香港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的最主要因素。

其次,香港的經濟結構過於偏重金融和房地產,實體和創新較弱,特別容易受全球經濟政治的動盪影響。去年以來,全球經濟,特別是大國之間政治經濟衝突加劇,尤其是中美貿易摩擦持續升級,特朗普提出加征關稅,使得相當一部分在港的外資金融機構和跨國公司產生不穩定和不可預見性風險預期,考慮應對策略,調整佈局,有的在考慮是否將總部搬離香港,這也使得香港經濟受到巨大衝擊。

此外,香港的基尼係數非常高,據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2017年公佈資料,香港基尼係數高達0.539,貧富差距巨大,使香港的經濟政治不穩定,從內部而言,確確實實削弱了香港的競爭力,也削弱了過去一直支撐香港快速發展的活力。

「今年一季度資料比較差,大家還認為很大原因可能是因為基數太高,畢竟去年一季度增長4.5%,所以認為資料沒那麼差,對二季度還抱以期望,認為能到1.1%~1.2%,沒想到資料有些出乎意料。」中信銀行(國際)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師廖群向《中國新聞週刊》介紹。

廖群分析,上半年經濟下行既有內在原因,也有外在原因,以外部因素為主。一方面,全球經濟都放緩,作為開放的經濟體,香港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另一方面,中美貿易戰打打停停,對出口產生直接影響,無論內地還是香港,出口都降了下來。更為關鍵的是,中美貿易摩擦對於市場情緒,包括股市、樓市,投資意願和消費意願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內需不足。

8月26日,港股低開857點,之後跌幅曾擴大至897點。科技股全線下跌,匯控、友邦、港交所都跌3%,投資者信心受影響。

近日,香港特區政府宣佈下調全年經濟增長預期,由原來的2%至3%,下調到0%至1%。在廖群看來,下半年隨著基數效應減退,正常情況下經濟會有所好轉,但由於6月份以來的社會動盪,第三季度將受到很大影響,應有的反彈也可能受到進一步阻礙,因此據他預測,2019年香港全年GDP增速或在0.8%左右。

而8月24日香港特別行政區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香港本地經濟目前處於內外交困的情況,非常嚴峻。他指出,香港本地經濟在第三季度很大機會出現負增長,到時香港經濟在技術上將進入衰退。

「從短期來看,受影響的主要是旅遊、零售、交通等方面,而貿易、航運、金融這些支柱產業影響不大,並沒有傷筋動骨,一旦事件平息,香港經濟應很快就能恢復。」廖群表示。

此前,有激進示威者在網上發帖號召在8月16日發起擠兌,但最後回應者寥寥。廖群表示,當時確有短暫跡象,並沒有成為一個很大的事件,所以從金融機構角度,目前儘管有所擔心,對實質的業務尚未造成影響,「但是如果社會事件長期得不到平息,大家喪失信心,大量資本流出,或者經濟大幅下滑,對銀行業甚至整個金融業的影響就會比較大。」

張燕生並沒有這樣悲觀,他認為,目前社會不穩定甚至暴力事件對於香港的直接影響仍是在一定範圍內的,總體可控,主要集中在旅遊、航運、貿易等相關領域,對於香港這麼多年積攢下來的軟實力,包括市場環境、營商環境、投資環境和法制環境的影響有限,不應喪失信心。

「這就是一個事件,過去就過去了,但這個事件背後所反映的深層次的經濟政治問題,包括治理能力的問題,這些才是影響香港長期繁榮穩定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們需要關注的重點。」張燕生對《中國新聞週刊》說。

派糖政策

面對這場波及多個行業的經濟困局,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甚至稱之為「經濟颱風來襲」,最令人擔憂的是,如果市場持續低迷,香港中小企業特別是與旅遊相關的餐飲、零售、酒店業數十萬員工,或將會面臨裁員困境。恢復社會秩序,重塑市民信心迫在眉睫。為此,8月15日,特區政府公佈了規模為191億港元的一系列針對性舉措,幫助企業和市民減輕負擔。

在支持企業、穩就業方面,香港政府公佈了包括豁免27類政府收費,包括海事、物流、零售、飲食、旅遊、建造以及漁牧業,為期12個月;向政府各部門轄下的政府土地短期租約、公共街市檔位、食肆及零售商店提供50%的租金減免,為期6個月;按收回成本原則厘定的各項政府收費由8月15日起凍結至2020年12月31日;以及支援中小企業融資、失業及就業不足人士再培訓等七大項措施。

在減輕市民財政負擔方面,香港政府也推出7項紓困措施,將2018/19課稅年度內的薪俸稅、個人入息課稅及利得稅寬免程度由此前公佈的75%提升至100%,每宗個案上線維持在2萬港元,預計可惠及143萬名納稅人和企業,其中有133萬人或企業將不需要交稅,額外節省稅款超過18.4億港元。

除了稅費減免,香港政府還通過直接補貼的方式減輕市民生活壓力,包括向領取社會保障金額的人士,額外發放金額相當於一個月的綜合社會保障援助標準金額、高齡津貼、長者生活津貼或傷殘津貼;在本學年為香港的幼稚園、小學及中學日校學生提供每人2500元的津貼,以減輕家長在教育支出方面的財政負擔;為香港房屋委員會和香港房屋協會公共租住單位的較低收入租戶代繳一個月租金;為每個電力住宅用戶戶口提供一次性2000元的電費補貼;邀請關愛基金考慮為非公屋住戶和未領取綜援的低收入家庭提供一次性生活津貼。

此外,房委會、香港機場管理局、建造業議會、香港科技園公司及數碼港也正制定相關寬免措施。

據測算,相關豁免港府收費專案或令政府減少15.69億港元收入,減租措施預計減少2.715億港元收入;中小企業舒緩措施預計增加20億港元開支;利民紓困措施則預計增加133.7億港元開支;多項政策的實施時間預計為2019年10月。陳茂波預計,這些政策對經濟將產生0.3%的提振作用。

在廖群看來,這些只是短期的派糖措施,主要目的是穩定經濟,減輕經濟放緩對於市民、特別是對中低收入市民影響,或將對第四季度的經濟增長會有一定的提振作用。「但從更長遠方面來講,香港最大的民生還是住房問題,在目前供不應求的態勢下,如何增加供給?」

2018年10月,林鄭月娥發表主題為「堅定前行,燃點希望」的2018年施政報告,整份報告的重點在於增加土地供應,其中提出的「明日大嶼」願景廣受關注,而「明日大嶼」願景的第一步,就是「釋放土地潛力,增加土地供應,建立近零碳排放的宜居城市」。

根據願景,將研究在交椅洲和喜靈洲附近分階段填海,建造約1700公頃的多個人工島。透過填海所得的土地儲備,可規劃用作興建26萬至40萬個住宅單位,供70萬至110萬人口居住。爭取首階段的填海工程於2025年展開,預計首階段的住宅單位可在2032年入住。

而填海所得的中部水域人工島,將會是繼中區及九龍東後香港第三個核心商業區,可提供約34萬個就業職位。該人工島將通過新的運輸系統,連接中上環和大嶼山本島,不但與港島傳統商業中心區相輔相成,還將與「機場城市」發揮協同效應。

廖群對這一計畫非常推崇,但他也憂心忡忡地表示,目前的社會事件已經嚴重干擾政府正常運行,如果繼續下去,不僅191億港元的派糖政策難以推進,大嶼山計畫也會受到影響。「所以民生問題,從長期來講,首先是要搞好經濟,經濟搞好了,收入提高了,大家都會受益。具體說來,就是要解決好房地產問題,這是香港民生的最大問題。」

對於中長期舉措,10月公佈的施政報告或將帶來更多的亮點。過去兩年的施政報告在房屋、土地、教育、安老等方面都提出了有效措施,8月20日,林鄭月娥在記者會中透露,今年的施政報告在特殊背景下要更大膽地處理深層次問題。她已要求特區政府各部門以市民為先,提出具體措施。

大灣區機遇

今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發佈,香港作為四大中心城市之一,將是大灣區的國際金融中心、航運中心、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地位。

「香港的未來在很大程度上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未來。」在張燕生看來,粵港澳大灣區下一步要上三個臺階:第一個臺階是實現先進製造和現代服務的深度融合,人均GDP從2.17萬美元上升到4.23萬美元,達到東京灣區的水準;第二個臺階是重點發展現代金融和高端服務,人均GDP從4.23萬美元上升到8.46萬美元,達到紐約灣區的水準;第三個階段是發展科技和創新,人均GDP從8.46萬美元上升到10.7萬美元,達到三藩市灣區的水準。

「粵港澳大灣區要上這三個臺階,香港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優勢,不僅要提升香港,更要提升整個粵港澳大灣區。因此用好香港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關鍵的一步。」張燕生對《中國新聞週刊》表示,在這一過程中,逐步解決香港的身份認知問題,綜合治理問題,資源壟斷問題和「一國兩制」不平衡發展問題。

「從長遠來講,香港的經濟發展前景,我覺得就是要和內地進一步融合。」廖群認為,香港是服務型經濟,它的發展取決於其經濟腹地有多大,經濟腹地有多強。粵港澳大灣區實際上就是香港的一個直接的經濟腹地,大灣區發展了,對香港的各方面需求就會增加,抓住這些機遇,就有新的經濟增長點。因此,如何融入到粵港澳大灣區中,如何跟內地進行經濟的融合,從內地的經濟發展中找到更多的機會?這是目前香港需要考慮的問題。

在廖群看來,對於香港而言,金融和科技是粵港澳大灣區給香港的兩大機遇。一方面,大灣區在成長的過程,如果能夠很好地利用香港優勢,其金融業將會得益,而在這一過程中,產生了需求,香港也會從中得益,最後形成雙贏;另一方面,香港需要實現產業多元化,尤其是科技,在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中,如果能和深圳結合起來,發展科技,也將是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

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過程中,深圳和香港有分工有合作,而合作將是未來深港經濟發展的重點。然而對於深港之間的關係,最近出現一些不同的聲音。39年前,深圳依靠香港的優勢,從一個小漁村迅速發展成經濟特區,躋身中國一線城市之列。對比深圳的迅猛發展,香港近幾年的經濟發展似乎慢了許多,2018年,深圳GDP首次超越香港,引發強烈關注。特別是8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援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正式發佈,賦予深圳在新時期五大戰略定位,即高品質發展高地、法治城市示範、城市文明典範、民生幸福標杆、可持續發展先鋒。在目前的特殊時點,似乎是釋放了一種信號,也出現了各種解讀,一時間,「香港的地位將被深圳取代」的聲音不絕於耳。

對此,廖群認為,相比於內地,香港發展慢是很自然的,因為香港已經是發達經濟體,就像人到中年,不可能再長高,而中國內地在市場經濟發展上相對年輕,還處於快速增長階段。

「實際上,香港作為發達經濟體,前幾年的增長速度在2.5%~3%,儘管跟內地比,跟深圳比確實是有點慢,但比其他的發達經濟體增長還是快一些,正是因為背靠內地,獲得源源不斷的新動力。」廖群表示,這一動力今後還會存在,關鍵看香港能不能抓住這個機遇,特別是在高科技方面給香港的產業多元化帶來新的局面,給香港經濟一個新的增長點。

張燕生認為,無論是深圳先行示範區,還是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臨港新片區,其實定位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建設全球開放層次最高的特殊區域,都是對標香港的,即建設最具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自由貿易園區和特殊經濟功能區域,將香港的營商環境、投資環境、市場環境,一步一步搬到深圳和上海,同時發展全球知識、技術和高端人才集聚程度最高的特殊區域,打造全球新動力源和創新策源地。這會引導香港未來轉型。一方面解決香港和內地存在的要素流動障礙問題,另一方面,也解決香港經濟今後適度多元化問題。

「未來深港之間合作是重點,也可能會在航運、貿易金融方面有所競爭。」張燕生進一步解釋說,深圳可能更多地承擔一些貿易和運輸,香港則更多轉向航運中心相關的服務職能,即圍繞國際航運中心地位,提供高端服務。在金融方面,深圳更多的發展為創新、實體經濟、民生、綠色發展等提供融資的金融體系,而現代金融和多層資本市場還需要在香港實施結構深化和轉型,深港之間在經濟國際化、現代金融和高端服務依然存在巨大差距。

「深圳強在實體和創新,香港強在金融和服務,他們之間形成非常好的互補,所以深港之間合作是關鍵。因此唱衰香港和動不動想把香港邊緣化的聲音,要麼是別有用心,要麼就是無知。」張燕生說。

(賀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