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月27日:人民決定北平改名北京

定都北平,北平改稱北京,需要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批准才具法定效力,那其民主議定過程是怎樣的?當年的檔案記錄,揭開了哪些我們所不知的秘聞?考出好成績,是執政黨的意願,更是人民的意願。北平改為北京,是人民的意願,更是民主的結晶。憲法是怎樣記述首都北京的?從「五四憲法」到「八二憲法」,關於首都北京的表述又有哪些不同?

隨著戰爭的勝利,隨著形勢的發展,中共中央曾考慮「紅都」的北上與南遷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誕生之後,中國歷史便堅定地邁向了她的必由之路、自由之路。在這條路上,瑞金做過蘇維埃政權的首都,延安做過邊區政府的首府,還有設想中的中共中央駐地哈爾濱、淮陰,最後,百川向東流,萬民歸北京,北京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

1946年4月,東北民主聯軍一舉解放了哈爾濱。在毛澤東心目中,中國如同一隻雄雞,而黑龍江省猶如一隻展翅的天鵝,哈爾濱市是這「天鵝項下的珍珠」。抗戰勝利之初,考慮到哈爾濱與蘇聯靠近,便於取得支援和幫助,毛澤東和中共中央準備在這裏宣佈建立新中國。這是在中央「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方針下作出的戰略決策。為中央移至哈爾濱,中央警衛團一分為二,由李富春帶其一部,先行趕往河北承德,為中央的轉移準備中轉站。

就在這時,東北戰局發生了驟變。國民黨在美國支持下增兵東北,搶佔交通要道。毛澤東決定,黨中央不再遷往東北。

1946年春末,中共中央華中分局和華中軍區,以及蘇皖邊區人民政府,在領導人民進行政權建設和經濟建設的同時,慎重而機密地籌辦著迎候中共中央機關從延安南遷淮陰的工作。

中共中央準備從延安南遷淮陰,是國共雙方簽訂「雙十協定」「停戰協定」後,毛澤東與周恩來、劉少奇商議:如果建立聯合政府,蔣介石回到國都南京,中共中央也要考慮南遷,這樣有利於共議國是。

南遷淮陰,是因為地處華中的江蘇淮陰地區在人民民主政府的領導下,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不僅商業比較發達,文教事業蓬勃發展,而且是蘇北、蘇中、淮北、淮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通向各個革命根據地的水陸交通樞紐。在當時,它被譽為全中國民主建設的楷模與榜樣。

然而,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府,在美帝國主義支持下,無視國內外輿論,公然露出了窮兵黷武的凶相,徹底撕毀「雙十協定」「停戰協定」,不斷向解放區發起進攻。5月3日,蔣介石派美制飛機幾次在淮安上空盤旋、偵察。14日,又派飛機低空掃射清江機場。同時,上海國民黨報紙則不時散佈「武力收復蘇北」「討伐蘇北」的反共言論。這樣,中共中央就放棄了「和平民主新階段已經到來」的估計,取消了中央機關從延安南遷淮陰的計畫。

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屬意北平

1948年9月8日至13日,中共中央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召開了「九月會議」,這是自日本投降以來到會人數最多的一次中央會議。在這次會議上,毛澤東根據中國革命的進程,提出了用五年左右的時間(從1946年7月算起),從根本上推翻國民黨政府的日程表。對徹底推翻國民黨政府後,中共要建立一個什麼樣的國家政權,毛澤東在會上作了明確闡述:「我們要建立的,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這個政權不僅僅是工農,還包括小資產階級,包括民主黨派,包括從蔣介石那裏分裂出來的資產階級分子。政權制度採用民主集中制,即人民代表會議制,而不採用資產階級的議會制,各級政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各種政權也要加上‘人民二字,如法院叫人民法院,解放軍叫人民解放軍,以示與蔣介石政權的根本對立。」

在這次會議期間,毛澤東同當時負責在山西作戰的徐向前進行過談話,談話中透露出和平解放北平與定都北平的心願。

毛澤東對徐向前講:「如果閻錫山同意和平解放太原,那麼,請他把軍隊開到汾孝一帶,我們的部隊開進太原,麻煩就少了。」

徐向前答道:「恐怕不太容易。我們曾採取多種方式爭取和平解放太原,還動員閻錫山的老師帶了以我的名義寫給他的信,進太原找閻錫山。結果他不但不聽勸,反而不顧師生情誼,把那位年近八旬的老秀才給殺了,可見他頑固得很。」

毛澤東聽後緩緩點了點頭,若有所思地講:「看來太原不打是不行了,最好北平不要打。」「北平不要打」,目的是完整保存北平,以做未來人民共和國的國都。

聶榮臻領會了毛澤東的戰略意圖。在平津戰役中,聶榮臻獲悉,駐守北平的國民黨將領傅作義可能願意談判,於是和羅榮桓商議後向中央軍委建議:攻下天津,迫使傅作義就範,爭取北平不戰而解決。毛澤東明確回復:「今後,我軍作戰主要是奪取大城市。能和平解決的儘量和平解決。北平最好不打!中國人民為解放事業流的血實在是太多了!」

與此同時,中共中央任命彭真為中共北平市委書記、葉劍英為北平軍管會主任兼北平市市長,領導北平的接管工作。在西柏坡,毛澤東對彭真和葉劍英囑咐:「這次接管北平,影響到中外。你們務必要像接管瀋陽、濟南那樣,取得更好的成績,不要落在瀋陽、濟南之後。另外,還要特別防止出現過去某些‘左的做法。」

毛澤東的這番話,讓葉劍英感覺到北平可能將作為首都。

1948年12月17日,中共北平市委第一次會議在河北保定召開,中心議題是研究有關接管工作。葉劍英在會上明確地說:「北平是中外聞名的歷史文化古都,將來有可能成為新中國的首都。其接管工作進行得如何,直接關係到我們共產黨和解放軍的聲望,關係到其他尚待解放城市的接管工作。我們務必要把眼前工作搞好。」

1949年初,東北局城市工作部部長王稼祥抵達西柏坡的當天,就與夫人朱仲麗一起去看望毛澤東。

毛澤東與王稼祥的個人交情很深。長征路上,王稼祥與毛澤東共論革命發展前景,共同研究紅軍脫困的策略方針。他擁護毛澤東指揮紅軍,是遵義會議後三人軍事指揮小組的一員,是毛澤東的得力助手。這次相見,少了些寒暄,更多的是直陳心底。

毛澤東說:「我們很快要取得全國的勝利了,我想聽聽你的意見,我們的政府定都在何處?歷史上,歷朝歷代不是定都在西安、洛陽,就是開封,要不就是南京、北平。我們的首都定在哪里合適?中央雖有個考慮,但還沒有最後的答案。」

王稼祥略一沉思說:「依我看,現在國民黨政府的首都南京,雖然自稱虎踞龍盤,地理險要,但只要翻開歷史就會知道,凡建都金陵王朝,包括國民黨政府都是短命的。這樣講,帶有歷史宿命論的色彩,我們當然不相信這一套。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南京離東南沿海太近,從當前的國際形勢來看,這是一個很大缺陷,我們定都最好不選在南京。再看洛陽,它的缺陷是沒有一座像樣的建築,辦公的地方都沒有,因中原連年戰亂經濟落後,而且這種局面不是短期內所能改觀的,加之交通以及黃河的水患等問題,也失去了作為京都的地位。現在中國的疆域不是漢隋唐時代了,那時長城就是邊境線,現在長城橫臥於中國的腹地。因此洛陽在地理位置上已不再具有中心的特點。這樣一來,選洛陽為都也不合適。」

毛澤東笑著問道:「那麼,哪里可以定都呢?」

王稼祥沉穩地說:「我認為我國首都最理想的地點應選在北平。北平位於沿海地區,屬於經濟發達圈內,而且扼守聯結東北與關內的咽喉地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可謂今日中國的命脈之所在。同時,它又鄰近蘇聯和蒙古,無戰爭之憂,雖然離海較近,但渤海是中國內海,有遼寧、山東兩個半島拱衛,從戰略上看也比較安全,一旦國際上有事,不致立即使京師震動。此外,北平是明清兩代的帝都,從人民群眾的心理上也樂於接受。考慮到這些有利條件,我認為首都應定在北平。」

毛澤東聽了王稼祥的意見後連聲稱:「有道理,有道理。稼祥,你的分析正合我意。看來,我們的首都就定在北平。蔣介石的國都在南京,他的基礎是江浙資本家。我們要把國都建在北平,我們也要在北平找到我們的基礎,這就是工人階級和廣大的勞動群眾。」

王稼祥的看法與毛澤東以及其他中共領導看法完全相同。這種一致正是建立在對當時國際政治格局和國家安全戰略的考量上的。

北平的城市建設,也有其獨特的格局。毛澤東曾先後兩次走進這座城市,並在這座城市生活過一段時間。他知道:北平是一座舉世無雙、佈局宏大、規劃嚴整的城市。外有長城拱衛,內以皇宮為中心,在其中心軸線上,城池宮殿、壇廟苑林、衙署寺觀、市井民舍依次對稱展開,構成格律精嚴的空間序列。毛澤東在北京時,曾去過陶然亭,也曾領略過北京的早春,北海公園、故宮河畔、鼓樓腳下,也留下了他和楊開慧的身影,他對北京自由多變、穿插隱顯的園林風光透射出的人文生活情趣也有很深的記憶。毛澤東也深知天橋、廠甸那些趣味盎然、豐富多彩的民間民俗文化,是北京最富人民性的生活。

北平不能毀於戰火。這是一代偉人的深謀遠慮,更是廣大人民的願望與期許。

北平和平解放,為新中國定都北平提供了有利條件

1949年1月14日,天津戰役打響,經過29個小時激戰,天津解放。次日,傅作義便派出代表商談和平解決北平之事。1月17日,傅作義召集華北7省市參議會,討論和平問題,北平前特別市市長何思源以北平市榮譽市民的身份出席會議。會前訪問了北平軍事將領的何思源,要求傅作義和他的部屬,顧念北平200多萬人民的痛苦和幾千年的文化古跡,走和平道路。何思源還在會上提出了三點要求:一、要求將北平改為北京,北京人最討厭北平這個名稱,改北京是最反映民心的;二、要求在北京設中央政府,北京人以前最喜歡自稱「天子腳下之臣」,越靠近中央越好;三、要求中央政府統一全權。

何思源的這三條,無疑是著眼于北平和平解放之後的,但這要求也反映了北平人民歡迎共產黨定都北平的民心。

為了實現北平和平解放,毛澤東指示要動員一切力量,積極做好北平守軍長官傅作義及上層軍官的統戰工作。在中共強大的軍事、政治攻勢下,傅作義於1949年1月22日宣佈接受和平改編。31日,北平和平解放,古老的北平得以完整保存。北平所有名勝古跡,都受到了保護,沒有遭到任何損失,城市裏的生產和生活一切正常。

在北平定都,是革命發展的合理結果,而其政治考量又隨著革命進程一步步地深入。北平和平解放,為新中國定都北平提供了有利條件。

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在西柏坡召開。會上提出黨的工作重心必須從鄉村移到城市,提出要進行廣泛的城市經濟建設。在這一背景下,毛澤東提出定都北平。他講:「我們希望四月或五月佔領南京,然後在北平召集政治協商會議,成立聯合政府,並定都北平。」在北平成立中央政府也是當時許多民主人士共同的想法。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期間,葉劍英向毛澤東彙報了北平和平解放的情形。他說北平和平解放後,很多民主人士來信來電給我們,表示他們堅決擁護共產黨,要與共產黨更好地合作,並希望共產黨在北平成立全國性政府。

在進行遷往北平的準備工作時,毛澤東不斷地給身邊的工作人員敲起警鐘。他對工作人員講:「我們就要進北平了。我們進北平,可不是李自成進北平,是要繼續革命,建設社會主義,直到實現共產主義。」毛澤東說:「我們是進城‘趕考!」周恩來說:「我們應當都能考試及格,不要退回來。」毛澤東自信地講:「退回來就失敗了。我們決不當李自成,我們都希望考個好成績。」

「考個好成績」,這就是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第一代領導集體決定定都北平的第一個願望。這是執政黨的願望。這更是人民的願望。

北平改稱北京,也同樣需要民主決策

毛澤東作為一代偉人,高瞻遠矚,同時又集思廣益,他提出的定都北平的設想得到中共七屆二中全會的認可。但這一建議還需要得到新的全國政治協商會議的批准同意才能具有法定效力。北平改稱北京,同樣需要民主決策。

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總部進入北平城。4月23日,解放軍佔領南京,宣告了國民黨政府統治的結束。全國的解放即將到來,選定一個全國性、合法性的國都更加迫切。

這一工作需要新政治協商會議來完成。

6月15日,由中國共產黨和贊成「五一口號」的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及無黨派民主人士等23個單位134位元代表參加的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召開。會議通過了新政協籌備會常務委員會名單。會議決定設立6個小組,在常委會領導下工作。其中第六小組,擬訂國旗、國徽和國歌方案,組長馬敘倫、副組長葉劍英。

新政協籌備會會議於19日結束,歷時5天。此次大會閉幕後,各個小組經過3個月的積極準備,完成了各項準備工作。9月17日,在北平召開了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第二次全體會議,審議並基本通過新政協各項文件草案,並決定將新的政治協商會議改名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9月21日,新中國的開國盛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舉行。

毛澤東主持了這次會議,並在熱烈的掌聲中致了開幕詞。毛澤東講:「現在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在完全新的基礎之上召開的,它具有代表全國人民的性質,它獲得全國人民的信任和擁護。因此,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宣佈自己執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自己的議程中將要制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組織法,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的組織法,制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共同綱領,選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全國委員會,選舉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與國徽,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的所在地以及採取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一樣的年號。」毛澤東說完這一番話後,向全世界莊嚴宣告:「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

大會開得順利,開得熱烈。

檔案裏的記憶

70年後,我們走進中央檔案館,翻閱當年的檔案,還能感受到當時的溫度。我們查找的是《國旗國徽國歌國都紀年方案組關於國旗國都紀年的意見》。我們從這些手寫的、鉛印的字裏行間裏,看到了當時對國都、紀年、北平改稱北京的民主決策的過程:

1949年9月,《國旗國徽國歌國都紀年方案組關於國旗國都紀年的意見》下發到各代表。檔案有手寫件和鉛印件兩種。

9月22日,傳發《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秘書處關於國旗國都紀年分組(一至十一組)討論的會議的通知》,有手書件11份、鉛印件11份。

9月23日,《人民日報》報導《中國人民政協第一屆全會委員會名單》。同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國旗國都紀年分組討論人員名單》公佈,11組,鉛印。

各個分組的意見

9月23日,國旗國都紀年分組討論第一組會議記錄。地點:中南海勤政殿會場。主席:馬敘倫。實到人數42人。關於國都的意見:完全同意國旗國都紀年方案組關於國都的意見。關於紀年的意見:完全同意國旗國都紀年方案組關於紀年的意見。

9月23日,國旗國都紀年分組討論第二組會議記錄。地點:中南海勤政殿第二會議室。主席:沈雁冰。實到人數45人。關於國都的意見:本組出席之全體代表一致同意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應定于北平。關於紀年的意見:本組出席之全體代表除張元濟、周善培二先生對此問題有不同意見外,餘均同意採取和世界大多數國家一樣的西曆紀年,即將今年改稱為1949年。張元濟先生提請中華人民共和國之紀年仍沿用「三十八年」,其理由如下:(一)中國有四千三百餘年的歷史,如果一旦改元將會有眾多的人不曉得自己國家的歷史;(二)採取西曆紀年與耶穌教有關係,我們中國自己的紀年不應該採取它;(三)沿用「三十八年」是因為大家都普遍熟悉(習慣)了。另外,周善培先生則主張改元,不改元便不足以表現革命的精神,但是改元如用西曆則應考慮。黎錦熙先生則主張紀年問題應以西曆為主,各人可自由,在其下加括弧,在括弧內注明他所需要注明的年號。例如1949(民38)。

9月23日9時,國旗國都紀年分組討論第三組會議記錄。地點:中南海勤政殿第五會議室。主席:鄭振鐸、蔡暢。實到人數41人。關於國都的意見:一致同意建都北平,並改名為北京。除附件二中所列舉之理由外,在交通上地近天津,易通海外又為國際航(空)線之據點。關於紀年的意見:一致同意用西曆紀年,今年改稱1949年。

9月23日9時,國旗國都紀年分組討論第四組會議記錄。地點:中南海懷仁堂第三休息室。主席:張奚若。記錄:陳然。實到人數45人。餘下沒有看到。

9月23日9時,國旗國都紀年分組討論第五組會議記錄。地點:中南海懷仁堂第四休息室。主席:陳嘉庚、歐陽予倩。實到人數47人。關於國都的意見:一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定都北平,並將北平改稱北京。關於紀年的意見:一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採用現代世界大多數國家公用的紀年制度,即將今年改稱1949年。注,丁燮林,應加上「西元」二字,以免含有宗教意味。

9月23日9時,國旗國都紀年分組討論第六組會議記錄。地點:北京飯店六樓餐廳。主席:田漢。記錄:韓毓虎、朱文道。關於國都:洪深提議,將北平改稱北京後,南京可改稱江甯,其餘代表一致同意第六小組意見。關於紀年:一致同意採用現代世界大多數國家公用的紀年制度,即將今年改稱1949年。章元善提議:在大會上作決議案時,可強調「廢除紀元制度」。

9月23日9時,國旗國都紀年分組討論第八組會議記錄。地點:北京飯店西餐廳。主席:翦伯贊。記錄:吳興。實到人數43人。關於國都意見:一致同意定都北平。

9月23日9時,國旗國都紀年分組討論第九組會議記錄。地點:六國飯店民主廳。主席:艾青。實到人數50人。關於國都意見:全體通過定都北平,並將北平改為北京。

9月23日9時,國旗國都紀年分組討論第十組會議記錄。地點:六國飯店東餐廳。主席:錢三強。記錄:馮天正、張敦禮。實到人數48人。關於國都意見:一致通過建都北平。關於紀年的意見:一致通過採用西元紀年。

9月23日9時,國旗國都紀年分組討論第十一組會議記錄。主席:廖承志、梁思成。實到人數52人。關於國都意見:一致同意定都北平並改名北京。

四個議案被全體代表一致通過

9月23日晚7時,國旗國徽國歌國都紀年方案組第六次全體會議。地點:勤政殿第二會議室。主席:馬敘倫。記錄:陳然。秘書:彭光涵。關於國都意見:一、各分組出席之全體代表一致同意中華人民共和國應以北平為首都。二、邵力子建議,附件中「國都問題」第二行應刪去「主要原因是」數位,並且改「便於依賴帝國主義」為「完全依賴了帝國主義」,因為定都南京在孫中山先生作此主張時,正是為了掃除舊汙,所以不必從原因上說話。(見附件一)三、江西省政府轉來南昌市醫生徐嘉珍建議國都應設在內地——重慶、西安或成都,其理由多注重國際方面。(本組認為無考慮必要,故僅提出報告不加討論。)(見附件)四、有部分人主張建都北平,但名稱不必改為北京。

9月24日,《人民日報》報導《記政協代表關於國旗國都紀年的討論》。

9月25日晚8時,在中南海豐澤園,舉行國旗國徽國歌國都紀年問題協商座談會。在這個座談會上,關於國都問題,張奚若說:國都在北京,大家是不會有意見的,但就是南京是否要改名,有人提議南京要改名。毛澤東說:還是改一個字好(指北平改北京)。關於紀年問題,我們採用西元,老百姓同樣也可用,也可採用其他曆。毛澤東說:老百姓要用我們是沒有辦法,我們不能處罰他們。如過去用中華民國多少年,但老百姓要用甲子年,他們還是用了。但我們政府一定要有一個決定採用哪個年號。黃炎培說:毛主席講得很對,但現在有人說我們採用西元是基督教的年號,其實許多非基督教國家都採用了西元。毛澤東說:就是耶穌也不壞,耶穌和今天所推行之基督教之帝國主義並不一樣。

9月26日下午3時,在北京飯店中餐廳召開國旗國徽國歌國都紀年審查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會議主席是馬敘倫,秘書是彭光涵、徐壽軒。這次審查會議,關於紀年,全體出席代表一致同意採取西元紀年,即當年改稱1949年。關於國都,全體出席代表一致同意中華人民共和國應以北平為首都且改名為北京。

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第六天的大會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出席會議的代表有632人。會議執行主席是:張瀾、李立三、賀龍、沈雁冰、薄一波、周恩來、宋慶齡、張雲逸、陳叔通、賽福鼎。馬敘倫代表國都、紀年、國旗、國歌方案整理委員會向大會作了報告。經過廣泛而認真的討論,周恩來代表主席團提出四個決議草案付諸表決: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定于北平,自即日起改名為北京。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採用西元,本年為1949年。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未正式制定前,以《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

四、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為五星紅旗,象徵中國人民大團結。

以上四個議案,被全體代表一致通過。至此,定都北京被代表全國人民意志的政協會議以完全民主的方式通過。

這是中國定都歷史上的第一次,也是一項偉大的創舉。

這是人民的意志,是民主的結晶。

憲法中關於首都的表述

北京,從此成為全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嚮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此後,在每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都會有關於首都的條文,但每一部憲法的提法卻有所不同。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四章第一百零六條專門是關於首都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是北京。」1949年講「國都」,1954年稱「首都」。

1975年1月17日,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四章第三十條中將國旗、國歌、首都合併為一條,其中有五個字:「首都是北京。」它既沒有講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是北京,也沒有單獨列為一條。

1978年3月5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關於首都也沒有單獨列為一條,而是在第四章第六十條中講:「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是北京。」

1982年12月4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關於首都專門列為一條,即第四章第一百三十條,它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是北京」。這一規定是科學的、嚴謹的。

(閆樹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