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衛星商戰中的中國坐標

  1965年4月6日,世界上第一顆實用型商用通信衛星「晨鳥1號」發射成功。太空的商業大門旋即被打開。現如今,人們打開廣播、電視、啟動汽車GPS導航功能、在偏遠地區打電話等,都能找到衛星應用的影子,享受到衛星運營服務。但同時它們似乎又太過神秘,以至於我們幾乎忘記了它們的存在。

根據美國衛星工業協會(SIA)今年5月發佈的資料,2013年,全球在軌工作衛星有1167顆,其中美國502顆、俄羅斯118顆、中國116顆。通信衛星占全部衛星的53%,包括商業通信衛星(40%)和政府通信衛星(13%);而遙感衛星和導航衛星分別占13%和8%;軍事偵察監視衛星占7%。

今天,超過50個國家擁有至少一顆衛星。在這些衛星的背後存在著一個龐大的產業,2013年全球衛星產業的總收入約為1952億美元,占全球航太產業收入3200億美元的60%。2004至2013年的10年間,全球衛星產業收入的平均年增長率為11%。

衛星製造:美歐長期壟斷

衛星產業其實是電信產業和航太產業的交集,可以分為衛星制造業、發射服務業、衛星服務業和地面設備製造業四個子產業。

從1965年美國休斯飛機公司研製的全球第一顆通信衛星晨鳥1號發射升空算起,幾十年間,全球的商業衛星製造產業長期處於歐美寡頭壟斷的局面。2013年,全球衛星製造業收入規模達到157億美元。美國公司製造的衛星數量約占全球的27%,但其產生的收入卻約占全球的70%;歐洲的份額排在第二,占17%;其後的中國和俄羅斯分別為5%和3%。值得_提的是,美國衛星製造業,75%的市場貢獻都來自於美國政府。

在美國,波音公司、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勞拉空間系統公司三足鼎立,而泰雷茲阿萊尼亞宇航公司、阿斯特裏姆公司則是歐洲衛星製造商中的佼佼者。近些年,歐美公司通過整合上下游業務、創新行銷策略、股權買賣,逐漸發展壯大,歐洲公司拉大了與傳統衛星製造國俄羅斯之間的差距。

這些年全球衛星製造業格局的新變化來自亞洲的堀起,包括中國、日本、印度等。最亮眼的當厲中國。去年中國接到的商業通信衛星訂單占全球的9%,僅次於美歐的65%和22%——但顯然,要打破美歐寡頭壟斷的局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中國衛星通信市場的發展給中國通信衛星製造商帶來發展空間,但解決中國衛星通信應用和通信衛星製造水準之間發展不匹配是個兩難的問題。國內衛星通信運營商首選美國和歐洲衛星,國際或地區衛星運營商更是如此。與此同時,我國通信衛星製造還面臨供應商賣方市場。

日本有關鍵零部件的供應優勢,中國衛星製造技術,需要通過與歐美的技術合作來提髙。然而,中國不得不面臨美國的出口管制。

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美國一直對商業衛星出口實施管制,意在確保「國家安全利益」。但是,出口管制招致衛星產業界的不滿,他們認為,1999-2009年,出口管制導致美國衛星銷售量大幅下滑,減少了2.7萬個工作機會,對美國航空航太公司造成210億美元的銷售額損失。

去年,美國總統奧巴馬簽署了《2013財年國防授權法案》,廢除了衛星出口貿易一刀切的管制政策,衛星出口過度管制時代會結束,這將大大增強美國在衛星領域的全球競爭力。然而,美國此次衛星出口管制改革並未放鬆對中國的限制。因此,改革雖然實施,中國的技術和進口仍然被封鎖,而且還要面對美國更強有力的競爭壓力。

發射服務:中國發展迅猛

2013年,美國發射服務收人為24億美元,占全球份額的45%,中國排在歐洲和俄羅斯之後。

美國《2013財年國防授權法案》放寬了衛星及相關物項出口管制,但對中國仍保持嚴控:禁止對華出口、再出口或轉移,也不允許在中國發射。

多年以來,美國一直試圖把中國排擠在「衛星發射俱樂部「之外。2006年,美國政府宣佈凍結包括中國長城工業總公司(中國政府批准的經營衛星商業發射服務、衛星整星出口及開展國際空間技術合作業務的唯一商業機構)在內的4家中國企業在美國的資產,並列入美國制裁公司名單;2007年7月,美國商務部推出對中國髙科技出口的最新管制條例,在航空和航太領域進一步加強對中國出口的管理。

「美國的出口限制減少了中國的商用衛星發射機會,使中國只能發射自己的通信和商用衛星以及技術不受制裁規定限制的一家歐洲公司的衛星。”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空間政策研究所主任約翰•勞格斯登說道。這也使得與衛星發射相關的金融、法律、風險管理等領域的生意一度被歐美保險等行業壟斷。

不過,這些年,中國的衛星發射產業還是得到了迅猛發展。2013年,中國進行了14次發射,將18顆衛星送上天。中國的主要衛星運載火箭「長征」號以俄羅斯的設計為基礎,意味著它簡單、便宜、可靠。中國憑著良好的性價比,力拓亞非拉市場。1990年4月7日,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把「亞洲一號」衛星準確地送入預定軌道,從此拉開了中國國際商業衛星發射序幕。2007年,中國為尼日利亞發射了一顆完全由中國製造的通信衛星。截至2013年,我國已實施國際商業發射39次,發射了45顆衛星。

然而隨著日本、印度等國的崛起,以及美歐等私營航太企業的介入,如SpaceX公司研製的法爾肯系列運載火箭,中國運載火箭原本在國際發射市場的髙性價比優勢已愈加不明顯。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高級工程師梁小虹日前透露,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正在實施國際化戰略,力爭2020年國際商業發射市場份額由目前的3%提髙到15%。

衛星服務:中國衛通後起勃發

在全球衛星產業中,衛星服務業產值的占比最大,2013年為61%。衛星服務業包括消費服務、衛星固定服務、衛星移動服務、遙感業務和航太飛行管理服務。其中,僅消費服務類下的衛星直播業務/直播到戶業務收入就占衛星服務業總體收入80%以上。

在整個商業通信衛星產業裏,歐美衛星運營商在這整個衛星服務產業中佔據著主導地位。世界上最為著名的衛星運營商是國際通信衛星公司(Intelsat)、歐洲衛星公司(SES)、歐洲通信衛星公司(Emelsat)三家公司。這三家公司連續多年蟬聯衛星固定通信業務運營商收入排行榜前三名。前兩者各自擁有超過40顆的衛星艦隊。他們的收入也都在20億美元以上。

除了上述三大商業衛星運營商之外,俄羅斯衛星通信公司、中國衛星通信集團有限公司、日本的天空完美日星公司、印度空間研究組織也是重要的區域性衛星運營商。這些公司掌握的衛星大都集中在5至2◦顆之間。其中,中國衛通官方網站顯示,其掌握的衛星資源有13顆。此外,像印尼、泰國、馬來西亞這些沒有發射衛星能力的國家,也存在著一些商業衛星運營商。不過,他們在商業衛星市場上占的份額並不大。

此前,由於各種原因,中國的衛星運營商普遍發育遲緩、成長緩慢。直到2004年,中國衛通的全資子公司中國通信廣播衛星公司都沒有在軌衛星,僅靠美國勞拉公司的三個衛星轉發器維持運營。與此同時,由航太工業總公司(現航太科技集團)等單位投資組建的鑫諾衛星通信有限公司(下稱「鑫諾公司」),也只從法國進口了一顆通信衛星。

2009年,中國衛通重組併入中國航太科技集團,由原來的六大基礎電信運營商之一轉為專業的通信衛星運營服務公司。這一重組實現了衛星運營業務的集中管理、統一運營、資源分享和協同發展。至此,中國衛通成為我國境內唯一的通信衛星運營商。中國衛通在國際上的排名也由名不見經傳到上升為第8位。

中國企業也期待著在日益壯大的商業衛星市場中有更大的作為。「到2015年,中國衛通將擁有15顆通信衛星,營業收人將達到160億元,成為亞洲第一、國際一流的衛星運營公司,提供面向億萬用戶的天地一體衛星通信廣播特色化運營服務。」中國衛通總經理卓超表示。

地面設備製造:北斗欲接力GPS

地面設備製造業是僅次於衛星服務業的第二大衛星子產業,2013年市場規模約550億美元,占整個衛星產業的28%。

雖然導航在整個商業衛星產業中,份額很小,但導航終端目前是商業衛星地面設備製造業的主要組成部分。去年,衛星導航設備產業又占地面設備業的59%。

今天,美國的GPS(全球定位系統)壟斷著全球的衛星導航業務。在中國,它也佔據著95%的份額。不過,衛星導航設備在過去的一年中是零增長。有業內人士認為,以美國全球定位系統為主導的導航系統的市場正趨近飽和。未來幾年,衛星導航市場可能會在中國的北斗導航系統、歐洲的伽利略計畫中發現新的增長點。

這些年來,俄羅斯、中國、歐盟相繼開發出自己的導航系統。中國的北斗系統2003年建成一代,2012年二代完成亞太地區組網,下一步,北斗將對導航產業進行「商業窺探」。除了運營服務這一塊,包括上游導航與衛星製造和中游的終端產品,中國整個衛星導航產業在2012年已經超過1200億元,將來可能會突破5000億元。我國衛星導航定位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許其鳳日前向媒體透露,將來要發展覆蓋全球的衛星導航系統,北斗二期工程正在考慮中。

「北斗的優勢在於區域,對我們來說也很安全。美國從來沒有承諾過GPS的安全性,他們研發出比GPS精確度更高的導航系統,出於軍事等方面的考慮,卻不給民用。要用最好的導航,還得靠自己。」許其鳳說道。

(李穎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