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富豪鎖死平民未來之路

香港有一個節目,叫《窮富翁大作戰》,邀請政商界叱吒風雲的人物去體驗香港底層人的生活。有一個參賽者叫田北辰,是香港的富豪。

在參加節目前,田北辰非常信奉自由市場,他覺得香港的自由市場淘汰弱者,留下強者,是非常好的制度。面對鏡頭時,他自信滿滿地說,「只要你有鬥志,即使是弱者也可以變成強者。」然而,只幹了兩天他就崩潰了,提前退出了活動。

他發現,每天十幾個小時的繁重體力勞動已經讓他精疲力竭。在工作完之後,他滿腦子都只想休息、吃飯,根本沒有時間做長遠的規劃,壓根不可能改變命運。他坦言,如果這樣的生活再繼續下去,他未必會有鬥志。

在這樣的制度下,只會是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在體驗完這樣的生活之後,田北辰得出了一個結論:「這個社會在極嚴厲地懲罰讀不成書的人。」但是他這句話只說對了一半。和底層人比起來,這些富豪算是讀了書的,可是,很多富豪的「讀書」,只不過是去名牌大學裡鍍了個金罷了。

李嘉誠是小學學歷,李嘉誠兒子李澤楷讀的是史丹福大學,但是根本沒有讀完,只是斯坦福肄業,但是他們父子倆都是香港前十的富豪,李嘉誠第一,李澤楷第四。

香港還有廣大的拚命學習的中產階級,他們的學歷,他們讀過的書,絕不比這些富豪少,甚至還要比他們多。可他們沒有機會成為李嘉誠,也沒有機會成為田北辰。

田北辰的父親田元灝是香港紡織界的「褲王」,母親榮志文是香港的江南四大家族榮氏家族後人。田北辰說,自己是白手起家的。但是他的創業過程,就是跟著父親學了做衣服的生意後自立門戶,藉助了父親的銷售渠道,屢次請哥哥幫忙周轉,創造了另外一個服裝品牌「G2000」。他和父親的區別大概就是父親是褲王,而他是衣服褲子都賣。

田北辰的哥哥田北俊也很有意思,他曾在採訪里對記者說,自己喜歡體驗市井生活。記者問他去哪體驗了市井生活?他說自己去了豪華超市「Citysuper」購物。

看來富二代們普遍對「白手起家」和「市井生活」有些誤解。

香港普通人之所以一輩子都只是普通人,並不只是因為他們讀的書少,而是像田北辰這樣的富豪家族,壟斷了香港的財富,限制了香港的產業,鎖死了香港人的未來。

外國經濟學家專門為這種制度創造過一個詞彙,叫做「裙帶資本主義」。《經濟學人》統計了全世界23個主要國家和地區裙帶資本主義的指數,在這個榜單上,香港高居第一。

香港富豪的發迹史

20世紀八十年代以前,港英政府對內地與香港的聯繫就抱著嚴防死守的態度。在那個時代,香港人極其厭惡英國殖民者,總是和內地一起反抗英國政府的統治,英國政府對此大為頭疼。

1922年,香港海員密謀罷工,反抗英國人的剝削。消息一出,大陸同行自發組織了10萬人去香港支援。當時香港才62萬人,突然有10萬人暴動,警察別說抓人,連路口都擠不進去。

1925年,英國人在上海殺害工人,為了支援大陸同胞,短短2個月,在國共兩黨的幫助下,15萬香港工人辭職罷工,以示抗議。這場著名的「省港大罷工」持續了1年多,香港對英國人非常重要,香港同胞的罷工,讓英國人平均每個月都損失了2.1億元,創造了吉尼斯紀錄。迫於壓力,在上海的英國官員只好道歉賠償。

1930年代的香港人,從來都當自己是炎黃子孫。國內遇到水災,他們踴躍賑災;抗戰爆發,遠離戰火的香港青年組隊北上抗日;中國跟英美在朝鮮開戰,他們就幫志願軍運送物資。在英國人眼裡,那些板鴨就不是板鴨,而是香港和內地緊密聯繫的鐵證。

英國人要想利用香港本地人分化香港。香港的富豪們是絕佳的選擇。和窮困的工人不一樣,富豪在本地有產業,工人罷工,他們的利益也會受損,他們的利益和英國人是一致的,有幫英國人的意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香港的華人首富——何東。

香港第一代的裙帶資本主義東是混血,他的父親是個荷蘭海員,母親是中國人。在他出生不久,他的父親就丟下他們跑了。上學時,何東因為長著一張白人臉,不僅被同學歧視,連打工都沒人願意要他。1883年,何東的姐夫蔡星南替他找到了工作——在自己出海的時候去英國怡和洋行替自己當買辦。在洋行這裡,何東的白人臉幫了大忙,老闆把他當自己人,把做生意的本事教給他。

同時,在中國工人那兒,何東自稱是「廣東寶安縣人」,搞了個「廣東同鄉會」,還和工人、小商販一起拜把子。每當何東來碼頭,英國老闆會親切地招呼「羅伯特•何」一塊喝茶,中國工人也會圍過來,跟「何大哥」勾肩搭背。何東入職才半年,就當上了「廣東保險」和「香港火燭保險」兩家公司的「總買辦」,比他姐夫厲害多了。

有和中國勞工打交道的基礎,本身又是白人,英國政府想要管理香港,何東是完美的人選。兩邊一拍即合。於是,何東把兄弟、子侄安排去各大洋行幫英國人賣貨,同時自己一邊開了公司,利用英國人提供的便利和優惠賺錢。一旦英國人需要處理香港的事,何東就出馬幫忙擺平。

1915年,英國想讓香港華人捐款打一戰。何東就帶頭捐了3架戰機。英國人封他為「特命全權大使」,代表香港和中國各路軍閥商談軍火貿易。何東到大陸先後結識了孫中山、袁世凱、張作霖,又靠著手上賣軍火的權力,在蘇聯、英法、各路軍閥間當調停人,賺得盆滿缽盈。與此同時,何東家庭里的人也跟著雞犬升天,何東的兒子何世禮是在英國讀的軍校,一畢業就成了張學良的心腹,一路當到國民黨國防部次長。1922年海員罷工時,何東靠著跟工人的關係,自己替英國老闆掏錢,給工人加工資,說服大家回去上班。何東替英國老闆挽回了巨額損失,其他老闆卻因為沒有門路,被罷工搞破產了。何東就趁機低價收購別人的公司,交給弟弟、侄子打理。

一場罷工下來,香港碼頭邊的幾家公司成了何東一家人的財產。而這僅僅只是一個開始。有了幾家公司提供的資金,何東家族產業擴張的速度越來越快。就連何東同母異父兄弟郭甘棠,都被他扶持成了香港有名的巨富。為了感激何東,郭甘棠自願隨何東改姓,改名何甘棠。

同時,何東還讓自己的兒女跟黃金福、羅長肇、洪興錦、洗德芬這四個香港豪門家族聯姻,讓家族愈發壯大,掌控的東西越來越多。

最鼎盛的時候,全香港富豪第一名是何東,第二名是何東的兄弟們,第三名是何東的親家。何東的兒子是國防部次長,有軍事力量,何東的女婿羅氏家族掌握了半個中國的航運,經營著全香港的律師行。

香港第一代的裙帶資本主義初見規模。

英國人搞起了土地拍賣

把時間退回到30年前,在香港經濟騰飛的時候。1950年代,香港做的是物資生產和加工。內地改革開放後,這些活都被大陸拿去了,香港面臨著轉型的問題。

英國人知道香港遲早是要歸還大陸的,如果選擇搞工業,蓋工廠很耗時間,投入大,回報慢,利潤低,搞不好最後還給中國做嫁衣了,倒不如抓緊時間賺點快錢。來錢最快的方式就是賣地。

香港的土地全掌握在港英政府手上,英國人搞起了土地拍賣,一點一點地賣地,誰花的錢多,誰就能用這塊地。消息一出,香港富豪們都蜂擁到拍賣場搶著拍賣。因為他們是高價才拍賣到的地,如果去投資製造業工廠,幾年都未必收的回成本。他們無一例外把地都拿去搞房地產了。至於炒高地價後,工廠付不起租金,老百姓買不起房子,與我何干?

為了保證自己蓋的房子能保值,地產商們還想方設法阻止新的土地開發。香港議會裡的不少議員自己就是地產商,他們可以用法律阻止新的土地開發。於是,一邊是香港人均4.4平方米的住宅,40平米住三口人的逼仄房間;一邊卻是香港還有大量的空地被議會阻止開發。在這個時期誕生的香港十大財團里,7個是做地產的,2個做貿易,只有一個是做機電的。

在這個過程中,貧富差距迅速拉大。

為了保持家族、財團的優勢,豪門聯姻還是會儘量找豪門。裙帶資本主義催生的第二代富豪家族也誕生了。和韓國的財團、家族類似,香港富豪家族的產業也會優先傳給自己的兒子。

2012年5月,李嘉誠把自己的公司交給長子李澤鉅管理,22家上市公司,市值超過8500億港元。他的次子李澤楷則拿到了他所有的的現金資產,用來「併購他喜歡的公司」。

表面上,他們是現代社會的公司、企業。

但是深究下來,選妃一樣的選美比賽、事業父死子繼、家產多數傳男不傳女、為爭遺產兄弟鬩牆骨肉相殘……如同古代皇宮內鬥的一樁樁一幕幕都在告訴你:這不是什麼現代企業,這就是實質上的世襲制度、封建社會。

特區政府也曾努力改變經濟結構

香港不是意識不到這一點,政府也曾經試圖改變過現狀。

1998年,香港提出過一個”數碼港”計劃,想要發展香港的網際網路科技。在1998年,我們現在熟知的網際網路巨頭們還都沒有成型:谷歌只是一個小公司;Facebook和推特還沒有創立;馬雲剛在北京創業失敗,回到杭州家裡做了阿里巴巴;馬化騰還處於起步階段,在做尋呼軟體;劉強東在中關村賣光碟。而那個時候的香港,寬頻比內地好,資金比內地寬裕,也比內地能吸引全世界的人才,無論怎麼看,香港都比內地做網際網路有優勢。

如果香港真的把數碼港做好了,現在的網際網路巨頭,說不定也有香港公司的一份。但是香港沒有。因為接手這個計劃的是李嘉誠的兒子李澤楷。李澤楷先是通過遊說政府,拿到了政府批的一大片地。按照李澤楷的說法,他要在這片地上再建一個矽谷,然後吸引全世界的網際網路公司在這裡的寫字樓工作,給香港創造就業機會,帶來繁榮。

數碼港項目剛提出來,微軟、香港聯想、摩托羅拉、朗訊科技、蘋果電腦、宏碁電腦就表示會租數碼港的寫字樓。IBM、惠普、甲骨文、雅虎、華為等更是直接簽訂了意向書。與此同時,李澤楷還在給內地的網際網路公司投資,他給當時已經快租不起伺服器的馬化騰投了110萬美元,占了騰訊20%的股份。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就看李澤楷怎麼表演了。李澤楷當面表演了一出以公謀私的神仙操作。1999年,李澤楷手下的房地產公司盈科亞洲,收購了一個空殼公司,然後改名成了「盈動數碼」,借殼上市。作為李嘉誠兒子的名聲,加上政府搞數碼港的噱頭,盈動數碼一上市,就被股民狂熱地追捧,市值迅速從百億竄到了足足1000億,直接進入香港前10。

但是,這是一家空殼公司,除了1000億的市值外空無一物,連業務都沒有。當時,香港電訊正在和新加坡公司談合併案,香港電訊是做通訊的公司,有實際業務,每年115億港元的凈利潤,比李澤楷的公司規模大得多。李澤楷楞是「成功」收購了香港電訊。買到香港電訊之後,盈動數碼做的事跟網際網路一毛錢關係也沒有,還是原來香港電訊的業務。承諾好的數碼港的主要業務也是物業和房地產,入駐的網際網路公司沒多少。數碼港目前最賺錢的公司,是一家叫艾美酒店的五星級酒店。

數碼港的敗局不是孤例。香港還搞過一個「矽港」政策, 當時台灣台積電出來的張汝京要回大陸做半導體晶片製造廠,本來想把公司定在香港,但是香港人集體反對,說張汝京是來搞房地產的,說什麼也不讓。反而是上海政府專程跑去跟張汝京說,要不來上海辦吧?於是,張汝京就在上海成立了中芯國際,現在已經是中國頂尖的半導體企業。

2000年,香港想轉型搞中藥。

香港有貿易關稅優惠,藥品管理、加工都比大陸強,按照董建華的設想,完全可以由大陸出中藥原材料,香港負責加工,然後賣去全世界。

結果,中藥生意也被李嘉誠看上了。

很快,李嘉誠聯合另一個富豪鄭裕彤,砸了335億投資中醫藥。然而,這些投資沒怎麼花在培養本土中藥科研上,反而花來了大陸藥材產地。李嘉誠在原材料上就把藥材給壟斷了。

後來,香港再次降低了技術門檻,想發展紅酒交易、鮮花交易,但因為種種原因,這些計劃最終都無疾而終。

香港錯過網際網路、錯過製造業,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只要這些掌握香港財富的財團、家族們還在,甭管什麼計劃,到了這些人手裡,都會被變成他們最擅長的金融和房地產。

(烏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