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地標:與「強起來」同頻共振

黨的十八大以來,一個個新地標,或是「超級工程」「國之重器」,或是引導著產業集聚,或是更好地服務于市民……不論外在形態如何,它們都擁有共同的精神內核: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

這些地標,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美好未來,演繹著中國強起來的內在邏輯,也標示中國走進了新時代。

「超級工程」破障前行

2018年10月24日,「超級工程」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新地標。

作為新中國建造史上里程最長、投資最多、施工難度最大的跨海橋樑,港珠澳大橋創造了眾多 「世界之最」——世界最長跨海大橋、世界最長鋼結構橋樑、世界最長海底沉管隧道……

因此,港珠澳大橋被外媒稱為「中國奇跡」。

「這是一座名副其實的科技之橋、創新之橋。」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總工程師蘇權科介紹,大橋在建設管理、工程技術、施工安全和環境保護等領域,僅專利就達400多項,填補了許多「空白」,形成了系列「中國標準」。

在諸多科技創新中,最為人稱道的莫過於「深海之吻」——港珠澳大橋的深海隧道部分,由33節沉管對接而成,每一節沉管重達8萬噸,規模堪比一艘航空母艦,對接誤差必須控制在2釐米以內。

在港珠澳大橋管理局黨委書記朱永靈看來,大橋的創新不僅體現在科技上,更體現為制度的創新。

在重大決策上,大橋形成了覆蓋中央部委、粵港澳三地政府以及專案法人的「三級架構、兩級協調」的治理機制和爭端解決機制。

面對三地不同的法律法規體系,大橋委託法律專業研究機構全面介入,保證重大決策能得到充分的法律支援。

大橋口岸實施的「粵港兩地海關快速通關對接合作模式」和粵港海關貨車查驗結果互認政策,使得港珠澳大橋口岸貨物通關流程進一步簡化。

「三地三檢」的通關模式中,珠澳之間是「合作查驗,一次放行」——內地和澳門查驗單位執法人員並肩而坐,旅客只需排一次隊,30秒即可完成兩地查驗手續。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圍繞創新,大橋跨越了有形與無形的界限,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打開了廣闊空間。

特色小鎮與文藝漁村

在浙江杭州,雲棲小鎮、夢想小鎮、基金小鎮、跨貿小鎮等數十個小鎮正在崛起。

其中,雲棲小鎮位於西湖新十景之一的「雲棲竹徑」附近,是中國首個雲計算產業生態小鎮。近年來,每到10月,都會有數萬人奔赴該小鎮參加阿裏雲開發者的「雲棲大會」。

基金小鎮則位於玉皇山南。走進小鎮,仿佛走進了江南園林,富有古典韻味的中式辦公建築鱗次櫛比,掩映在一步一景的綠色植被之中。這裏,是各類基金管理公司的聚集地。

「江浙的特色小鎮,不僅是‘網紅地標’,還走出了協調發展的路子。」中央黨校教授岳亮接受《瞭望東方週刊》採訪時說,「協調,就是讓小鎮居民享有在城市裏才能聚集的資源和公共服務,這既是發展的手段,又是發展的目標。」

與之相似的是,福建省廈門市,有著800多年歷史的彩色村落曾厝垵,近年來以「中國最文藝漁村」的身份成為 「廈門文創新地標」。

過去,曾厝垵人一直過著簡單的漁村生活,後來,隨著環島路開通,廈門島內宣告全面退漁,大批文藝青年和「窮遊」背包客湧入,這裏逐漸發展成為全國知名的旅遊地。

林立的商鋪蜿蜒進小巷深處,成群的遊客在青石板上接踵走過,風格各異的客棧營造出溫馨的歸宿感,五街十八巷的美食帶著獨特的閩南味道。今日漫步曾厝垵,隨處可見紅磚古厝與「番仔樓」,間夾歐式風格的庭院小樓。

外人難以想像,這裏曾是「髒亂差」的城中村。但它並沒有走拆遷另建的老路,而是各方力量協調推動文創村的提質增效和景區建設。

曾厝垵的蛻變,得益于文化創意產業協會的策劃、居民和商戶的參與,以及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文青品牌的打響,遊客的大量湧入,使這裏的旅遊消費呈指數級增長。居民和商戶對自家庭院進行個性化佈置、在牆體上進行創意塗鴉等,古厝形象由此煥然一新。政府部門投入2000萬元改造資金,同時也牽引帶動超過2億元的社會資本湧入,於是,道路得以翻修,雜交的纜線得以下地,雨汙也實現了分流,曾厝垵的公共基礎設施得到了很大提升。

目前,曾厝垵年旅遊產值超過35億元,比2013年改造前增長了30多倍。這裏的居民,家族的造船事業雖然結束了,但一家家小店正以一種新的方式,紀念家族的輝煌。

濕地就在城中央

地王大廈、國貿大廈、深圳市民中心……深圳的地標不勝枚舉。

不過,近年來最受市民歡迎的地標新秀,卻是位於深圳灣東北岸的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

「公園是深圳灣濕地的重要組成部分,西部就是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王孟琪介紹,這裏是全國唯一處於城市腹地、掩映在高樓大廈間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鳥飛千白點,日沒半紅輪。」黑臉琵鷺結伴涉水覓食,紅嘴鷗在低空畫出優美弧線。每年冬季,都有近10萬隻候鳥在這裏停歇。

「到深圳灣觀鳥,已成為深圳的新名片,沿深圳灣綿延十餘公里的紅樹林濱海長廊,也成為市民休閒、健身的最美風景線。」王孟琪說。

隨著廣東省自2013年起全面推進新一輪綠化大行動,提出讓濕地「進城、繞城、圍城」,越來越多的濕地公園出現在珠三角城市中央。

在廣州,距離城市中心地標廣州塔不到5公里處,「藏著」海珠國家濕地公園;在佛山,淡水人工濕地系統千燈湖公園串珠成鏈,再現了水網縱橫的嶺南水鄉景致。

「城在濕地中,濕地在城中。」在珠三角,一幅幅綠色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正徐徐展開。

「以前我們去招商,跟人家談成本、談區位,現在招商首先是拉他們來看看這裏的環境。」佛山市投資促進局局長俞紅平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越是高端的企業和人才對環境的要求越高,良好的生態環境也是營商環境。

從洋山港到果園港

自2017年12月10日正式開港試生產以來,上海洋山深水港四期自動化碼頭成為了上海的新地標。

這個能靠泊世界上最大的運輸船、年吞吐400萬標準箱的巨型碼頭,幾乎看不到一個工人,自動引導運輸車往來穿梭,巨型橋吊在遠端操控下精准裝卸。

從洋山港沿江溯流而上,果園港將馳騁於歐亞大陸的中歐班列與長江黃金水道無縫銜接,成為重慶的新地標。

果園港依山而建,站在此處眺望,一幅物流圖景徐徐展開:

上層的鐵路貨場,一列滿載貨物的中歐班列從鐵路專用線緩緩駛出,12天后就能到達目的地——德國杜伊斯堡;下方的碼頭泊位上,一艘艘集裝箱貨輪鳴響長笛,沿著長江內河航道一路向東,貨物經洋山港出海駛往世界各地。

新時代奏響了新篇章。伴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無論是沿海的自貿區、特區,還是沿江城市、內陸開放高地,一個個新興的開放地標正在崛起。

陝西省西安市滻灞生態區,西安絲路國際會展中心建設已進入項目收尾階段。

「展廳外立面採用天然石材拼疊,隱喻古老的西安城牆,屋頂則採用輕盈、動感的設計,空中俯視猶如延綿起伏的沙丘覆蓋展廳,呼應絲綢之路的寓意。」西安絲路國際會展中心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柯琪介紹,該項目整個鋼結構用量達6.6萬噸,相當於7個埃菲爾鐵塔,建成後將成為西部設施最完備、規模最大的國際會議展覽中心。

四川省成都高新區,「中國-歐洲中心」 如同一個「人」字矗立在天府五街街口。

作為成都的新地標,這裏已吸引中歐商務合作平臺、歐洲企業網路中國西部中心、德國商會西南分會等48家歐洲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辦事機構入駐,成為了中國西部對外交往、對歐合作的新平臺。

在這裏共用未來

作為雄安新區成立以來的首個大型建築群、雄安的地標性建築,雄安市民服務中心尚未正式開放就已成「熱門景區」。開放至今,前來參觀的遊客平均每天超過了3000人次。

這裏無圍牆無大門,每一處都設有無障礙通道,行政服務中心大廳服務平臺高度略微高於輪椅,輪椅可以直接上主席臺……

「公共服務設施共建共用,是新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向人民提供優質共用公共服務理念的一種體現。」中國雄安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雄安新區面向未來,堅持以人為本,把打造宜居環境落在了每一寸土地上,落在了城市的每一個空間單元裏。

共用的不只是公共服務設施。

在入駐企業辦公區,有一個聯合辦公區——Officezip,整棟樓的公共資源都可共用。

在這裏,企業不僅能夠共用65個獨立辦公室、484個辦公工位和5個會議室,而且還能享受會議無線投屏、一鍵預定會議室等服務。

辦公可以共用,休息空間也可以共用。

二樓的休息區,外形酷似太空艙的休息室被稱為「共用頭等艙」。艙內的遙控器可開啟氧吧模式,還配備了USB介面、寫字板等。

相比于遊客和入駐企業,祖祖輩輩生活在雄安的老百姓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共用發展的福祉。

45歲的容城縣張楚營村村民李華,參加了新區組織的多次技能培訓後,現在經營著一家家政公司。

「新區設立後,老百姓面臨著本領恐慌,一度感到迷茫。參加培訓後,大家掌握了新技能,有了新出路,切實感受到了國家發展進步的成果。」雄安新區綜合執法局局長于振海說,雄安新區正在創新住房制度改革,建立多主體供應、多管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以實現新區居民住有所居,共用雄安未來。

「雄安式的共用發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岳亮說,「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用是題中應有之義。」

(陳國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