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失智症看本澳長者服務發展 鄒玖勝

在中國傳統節日重陽節前,國家主席習近平10月6日給澳門街坊總會頤駿中心長者義工組的30位老人回信,向他們表示親切問候和勉勵,並祝全國的老人們健康長壽、生活幸福。習近平主席的話語表現了對長者的關心和重視,澳門社會已邁入人口老齡化階段,如何更好地推動本澳長者服務發展對構建和諧社會無疑非常重要,其中,又以失智症為難題。

失智症(dementia),是一種幾乎只折磨老年人的疾病,最常見的便是阿爾茨海默氏症,也譯老人癡呆症,香港譯認知障礙症,大陸譯癡呆症,也即老年失智症。全球人口老化問題愈來愈嚴重,失智症人數持續上升。根據荷蘭國家衛生局預測,2040年失智症將是荷蘭頭號死亡疾病,亦是醫療開支最龐大的疾病。在澳門,人口老齡化亦不斷加劇,根據澳門特區政府統計暨普查局的數字顯示:在二○一六年,長者(指年齡為65歲或以上人士)佔整體人口的百分比為9.8%(約63,400名長者);到二○二六年,預計長者佔整體人口百分比為19.65%(約118,800名長者);到二○三六年,預計65歲或以上的長者將佔整體人口的24.7%(約207480名長者),而本澳失智症患者屆時亦將相應增加。根據衛生局數據,按國際標準推算,目前本澳有約5,000名失智症患者,約2,400個已確診,而未來按照長者中有約5%會出現初期失智症症狀的規律推算,即2036年本澳失智症患者將達10374人,對本澳長者服務壓力不可謂之不大。

事實上,為了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屬、老有所為」共融社會的願景,特區政府在2016年制訂了「澳門特區養老保障機制」和「2016至2025年長者服務十年行動計劃」,在醫社服務、權益保障、社會參與及生活環境四個範疇方面,提出了400多項方案措施,藉以實現下列四個政策目標,包括:(1)支持長者增進身心健康,維持獨立和自主的生活能力;(2)確保長者與其他年齡人士一般享有平等的權利及待遇,並為他們提供所需的支援和保護;(3)支持長者參與家庭及社會的生活,並創造條件協助長者實現老有所為的積極角色;(4)保障長者能夠在安全、包容和無障礙的環境之中生活。

一直以來,特區政府與社會服務團體之間保持著良好的溝通和協作關係。在角色的分工方面,特區政府主要擔當政策制訂、服務規劃、統籌協調、資源分配和評估監察等角色,其中工作例如確立養老保障機制、制定十年行動計劃,推行長期照顧服務的統一評估和中央轉介制度,資助民間機構開展長者服務,以及訂定指標監測各項服務成效等。以社會工作局的職能範疇為例,該局在2015年總共投放了約2.5億元支持長者服務團體開展各類型的長者服務,並在長者服務體系的構建和完善方面,發揮了上述的各項角色功能。

另一方面,社會服務團體是各類長者服務的主要提供者。由於有關團體在服務上具有可近性、時效性、回應性、靈活性和創新性等特點,在回應長者需要、創新服務模式和促進社會團結等方面,具有先導者的作用。因此,特區政府非常重視與有關團體的夥伴關係,尤其透過公設民營和民辦公助等協作模式,提供適當資源和多方支持,與他們攜手合作,優勢互補地為澳門的長者提供所需服務。

在失智症的關注上,澳門雖然起步遲,但在特區政府的關注和支持下,走得很快。特區政府於2016年9月成立失智症診療中心、2016年10月在慢性病防制委員會下成立失智症工作組、於2017年1月舉辦社區醫療人員認知功能評估課程等。特區政府在制訂失智症的政策上,積極進取,2016年9月,國際失智症協會向澳門發出賀信,讚許特區政府政策的制訂具有前瞻性。同年12月,再次獲得國際失智症協會的肯定,被定義為全球第27個對失智症有具體政策工作的國家和地區。目前,特區政府又正計劃於筷子基建造失智症安老綜合服務設施,集合住院和日間護理中心,可提供約 100個名額,現正處於設計階段,爭取明年 (2020年) 完成入則、裝修、購買傢具和招聘人手。

和不少疾病一樣,失智症患者若能於早期確診,將可大大減緩病情的惡化情況,為此,社會需要有更多具備失智症專業知識的人才。近年,不少社服機構都出現護理專業人員流失的問題,本澳面臨院舍數量和人手均不足的問題。有社服界人士認為,本澳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近年內地生活水準和工作環境較好,很多專業人士已不願來澳工作,醫護人資緊張是趨勢。為解決這一難題,特區政府經過廣泛諮詢冀聽取護理界及專業團體的意見,認同透過短期輸入護士的方式,補充社會服務設施護理人力資源不足,並訂定了社會服務設施輸入護士方案。根據有關數據顯示,2016年至今,透過勞工局及社工局送交衛生局審核外僱護士個案共77宗,包括醫院62宗、社會服務設施15宗,其中合資格申請73宗。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透露,未來特區政府會多管齊下,積極創造更多條件吸引學生及青年入行護士專業,持續支持鏡湖護理學院、理工學院高等衛生學校發展,投放資源優化軟硬體設施建設,提升師資質量及開設高層次專業護理課程,保障及提升本澳護士專業水準。其中,鏡湖護理學院離島新校將於今年內落成,相信可大力推動本澳未來護理人才培育。

國外及鄰近地區在失智症應對方面,有很多寶貴經驗值得借鑒,但是否適合澳門需要則須加深研究。在荷蘭就有一間專為失智者打造的社區「侯格威村」(De Hogeweyk),提供給失智者社區型態生活,園內總共有23棟建築提供給152名失智者居住,包含不同類型的休閒空間,有戶外劇場、超市、咖啡館、音樂廳,美髮店,可以購物、社交、運動散步,醫療診所也集中於此;而室內居住空間採用不同風格,期待滿足每位居住者的喜好,比如古典、居家、文藝、地方特色等等,雖然看似開放的社區空間,實際上仍有圍牆與單一出口管理。裡面的員工都是受過專業訓練的照顧者,熟知如何與失智症患者應對。這裡並不強迫改變原有的生活習慣,依然可以逛街、購物、或上餐廳吃飯,維持社交生活,並不減少人際互動的機會。

日本自上世紀80年代進入老齡化社會,至今長者人口已達總人口約27%,成為超老齡化社會。為應對人口老化的機遇和挑戰,日本政府在2000年開始推行長期照顧保險制度,透過公共稅收及國民供款,發展多元化的家居、社區及院舍照護服務,同時引進個案管理機制結合醫社服務,以應對不斷增加的長期照顧服務需求,當中包括失智症患者的護理需求。當地的長者服務設施近年著重運用智能科技(尤其護理機器人設施)減輕人力資源的工作,保障員工的職業安全健康。例如使用手環、防走失手錶等,有關智能設施在行動移位、復健運動、安全關顧、休閒娛樂及工傷預防等方面發揮了良好的作用。

事實上,失智症影響的不單是患者本人,還影響到照顧者,面對工作生活的雙重壓力,照顧者更需要被關懷。在日本便有「隱形照護者」一詞,泛指白天工作,晚上照顧家人,更甚者為了照顧家人而辭職,在長期壓力跟身體疲勞下,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群人。在本澳,不少因病厭世,覺得自己拖累家人而選擇自我了斷的老人不在少數。還記得幾年前,網上瘋傳一段女兒掌摑老母親的影片震驚本澳社會,事後,涉事母親被安排暫住明愛轄下的院捨得到照顧。當「護老者」變成「虐老者」,社會應該也關注照顧者的心態,家人照顧長者是理所應當的,但如果將但將全部責任攬上身,最終壓力爆煲,最終更容易釀成家庭悲劇。

為減輕照顧者壓力並讓老人能受延續性的照顧,美國、澳洲、臺灣等地還推出「喘息服務」,美國喘息服務的層面廣,沒有年齡、家庭況狀限制,照顧者皆可享有高品質的服務,並有充足的經濟支援。 美國喘息服務經費來源有個人支付來源,也有聯邦或州的資助(長期照護保險、本地養老機構)。澳洲喘息服務收費標準較低,政府在經費上給予很大的支持,通過照顧人津貼跟照顧人補助為照顧人提供金錢上的支持。臺灣除了居家式及機構式喘息服務外,還有日照中心喘息、小規模多機能夜間喘息、巷弄長照站臨托喘息服務等。臺灣喘息服務的經費來源於自遺贈稅、菸稅調增的稅課收入、政府預算撥充及菸品健康福利捐等,每年預估遺贈稅、菸稅調增的稅課收入約可達300億台幣。

以上國家或臨近地區在長者政策和服務方面的成功經驗,可作為持續發展澳門特區養老保障政策的重要參考,而觀乎澳門現況,長者服務和保障的確存在需要盡速提升和完善的空間。有學者分析認為,特區政府應制定法例保障長者權益,特別是關顧年老孤獨者之保障權益(例如,孤寡、失智病患者監護和產權、制定處罰虐老者的相關法律)、推行強制性公積金或醫療保險等、將維生指標與通貨膨脹掛鈎等,確保老有所養和老有所依;改進院舍住宿名額不足的狀況。雖然,特區政府近年來已經開始投放不少資源興建院舍,但遠不足以回應未來長期照顧的需要。

再者,政府需要監督津助院舍和私立院舍的服務質素和運作,確保住院長者得到適合、適切和適度的服務,特別是以牟利方式營運的私營院舍,他們在平衡成本和盈利之餘,實在難免忽略了質素的考慮,從而使得長者在院舍中不僅得不到基本的服務,更有“受罪”的無奈感受,要堅決杜絕在一些地區發生的黑心養老院舍情況在澳門出現的可能。同時。若要落實原居安老,亦必須加強和完善對年老體弱者的家居支援,協助改善家居環境的安全設置和輔助用品,以便落實原居安老;加強針對老弱者的相關照顧者的心理和照顧技巧的支援,以減低照顧者的壓力,亦可提升他們照顧長者的動力,讓長者可在家中感到安全和寧逸。其次也必須投放更多資源於可見及需要處理的問題或疾病上:如失智症、虐老問題、長者精神保健等;推動及促進社會敬老、愛老的氣氛,以利社會價值觀的建立及生活文化之培養。讓社會在政策充足、保證充分、財政充盈的情況下營造出老齡宜居、樂活的友善氛圍。

值得一提的是,特區政府早前表示,爭取今年 (2019年) 內開展照顧者津貼先行先試規劃,希望年底有方案,明年首季諮詢持分者,並於明年下半年推出。而且照顧者津貼先行先試會以特別方式推出,毋須等待立法。賀一誠在作為第5任行政長官候選人時,在公聽會上他也表示,照顧者津貼牽連甚大,必須清晰其定義,他認為應研究在部分低收入照顧者試點,再逐漸研究放開。筆者認為,澳門人口較少,社會資源較充裕,與其他地區相比應更有條件推行照顧者津貼,政府應給出更清晰的時間表,讓社會看到政府推行照顧者津貼政策的決心,以推動長者服務向前發展。

當然,未來特區政府仍應不斷通過優化醫療服務、社區支援及社會福利等各方面政策和措施,為長者構建一個覆蓋周全的安穩、和樂生活環境,不斷促進家庭和諧與社會文明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