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實業計劃》是中華民族復興夢進程中的偉大貢獻 ——紀念《建國方略》發表100周年

最早提出中國現代化的偉大計劃

孫中山《實業計劃》為中華民族復興夢的形成作出了偉大貢獻。《實業計劃》發表於1919年,後來作為《建國方略》之二出版。原文是英文,題為「中國的國際發展」,翻譯成中文時定名為「實業計劃」。鑒於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結束,國際上為戰爭服務的大批軍事工業將要停業,消耗軍工產品的數以百萬計的軍人將要轉業,國際間遊動資金將要尋找投放方向,孫中山提出了推動中國現代化的實業計劃。他認為在未來20年到40年時間裡,中國將有極好的發展機會,可以消納國際上的資金,可以組織國際上的大銀行刚來中國投資,組織國際企業共同發展中國實業。

孫中山提出中國實業發展的宏觀規劃是:建設10萬英里鐡路,100萬英里碎石路(即公路),疏浚現有運河、開挖新的運河,治理長江、黃河、西江、淮河等河流,在全國普遍建設電報、電話以及無線電等;在沿海沿江建設商埠商港漁港;在鐵路中心點、終點以及商港地建設新的城市;發展鋼鐵業、水泥業、礦業、農業;在中國北部、中部建造森林;移民於東三省、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地。為了贳現這個宏觀規劃,孫中山提出了在中國發展馊業的六大計劃。他提出的發展重點是北方大港、東方大港、南方大港,使三大港發展成為國際貿易大港,與國際上發生廣泛聯繫。要使三大港真正具備國際大港資格,三大港就要有廣大的腹地,要有便利的交通,要建設交通沿線的商埠、商港和城市,使之形成各個大腹地的商業網絡。

在渤海灣適當地方(約今唐山港)建北方大港,這是中國與世界交通運輸的關鍵。它的腹地包括北方各省直至蒙古、新疆,鐵路要聯通北方大港與西北邊境的喀什噶爾、伊犁,要開挖運河聯通中國北部、中部以及北方大港,要在山西、河北建鋼鐵廠、建大型煤礦,要向蒙古、新願大量移民。這是第一計劃。

在上海附近杭州灣(約當今上海洋山港和寧波北侖港)建東方大港,東方大港要遠勝於現已為全國最大商港的上海港,它的腹地是長江流域,直達成都。為了大麗應用水力,就要整治上海至漢口的長江河道以及長江流域各水系,建設長江流域各地商埠、城市,為此要建設水泥廠。對於如何整治漢口以上至成都的長江河道,也都提出了設想。至於宜昌以上,「當以水閘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資其水力」,航路「下起漢口,上達重慶」。這其實就是修築三峽大壩的設想。整治河道,先從長江入海口開始。關於入海口河道,孫中山徵求了一些國際上著名水利專家的意見,提出了具體的河道整治方案,如收窄入海口,使流速加快,將長江大量泥沙沖入深海,泥沙來不及沉澱,再利用回潮的自然力將泥沙還填至河口兩旁,培植了海岸,增加了土地。有關入海口保留一條河道還是兩條或三條以及上海至江陰、江陰至蕪湖的河道如何整治,都提出了具體工程方案。這是第二計劃。

改良廣州港使之成為一世界大港即南方大港。孫中山認為廣州是太平洋沿岸最大都市,也是亞洲商業中心。英國佔領下的香港力圖阻止廣州成為世界大港。廣州如果成為世界大港,香港泊船載貨碼頭將歸於無用。當然廣州成為世界大港,香港也會被帶動起來,不必顧慮廣州的繁榮會傷及香港自由港地位。為建設廣州大港,就要疏通廣州水路系統,包括西江、北江和東江;使西南廣大地區成為廣州腹地,就要建設西南鐵道系統,包括廣州至重慶線、廣州至成都線,途徑湖南、貴州、桂林、梧州、爐州等地;廣州至雲南大理騰越線,廣州至思茅線,廣州至欽州直達越南邊境東興。

北方大港、東方大港、南方大港是頭等港;還要建設沿海二等港,包括營口、海州(今連雲港)、福州和欽州;建設三等港包括葫蘆島、黃河埠(疑即黃驊港)、芝罘(煙台)、寧波、溫州、廈門、汕頭、電白、海口,以及若干沿海漁業港。此外還要創建大型造船廠,建造超過1千萬噸商船等。這是第三計劃。

為了論證建設10萬英里鐵路,孫中山還詳細設計了中央鐵路系統、東南鐵路系統、東北鐵路系統、西北鐵路系統、高原鐵路系統的線路,提出了建設機車、客貨車製造廠的設想。這是第四計劃。

第五計劃涉及與人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糧食工業、服裝工業、住房工業、汽車工業、印刷工業。既然要建設100萬英里碎石路,少不了各種民用、工業用車輛在路上跑。

第六計刺是礦業。前三項計劃是設計關鍵,後三項計劃是為前三項計劃服務的。

綜觀孫中山擬定的國際開發中國的實業計劃,以建設三大世界性的大港為中心,每個中心分別輻射到北部、中部、南部中國,並且輻射到西北、西、西南邊境。這樣就以鐡路、公路和河流等交通線為紐帶,把港口和腹地連接在一起,沿交通線建設商埠和城市,沿海建設二等和三等港口以及漁港,連接三大港口。所有輕重工業都按照三大板塊進行布局,以建設三大世界性港口為中心,把三大港口與全國連接起來。顯然,這個設計的出發點是國際贸易,是把中國和世界連接起來。筆者認為,這個中國現代化的計劃是十分完整的、前無古人的,是近代中國第一個完整而又具體的國家現代化計刺,是鴉片戰爭以來至當時中國人求富求強的中國夢的最為系統的體現。

這個計劃,沒有對世界資本主義生產力一定程度的了解,沒有對中國國情的一定了解,是提不出來的。在當時的中國,能提出這個計劃的只有孫中山一人。

存在歷史局限性

孫中山對中國現代化的這個美麗的憧憬,存在著難以克服的歷史局限性。換句話説,這個現代化計劃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的。

首先,這個計劃是建立在依靠國際開發的基礎上,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而引起的思考。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次帝國主義戰爭,是帝國主義國家為了掠奪更大利益、瓜分歐洲弱小國家領土進行的戰爭,雙方投入兵力數以千萬計,戰爭造成了歐洲嚴重的創傷。據史書記載,這次戰爭中,直接死於戰爭的軍人有900萬人,受傷、終身殘疾的軍人有2,300萬人,戰爭中餓死、疾疫死者約1,000萬人;直接經濟損失1,805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1,516億美元,商船損失1,285萬噸,歐洲經濟遭受沉重打擊,工業發展倒退8年。顯然,孫中山對這次被稱為歐戰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性質及其造成的嚴重後果缺乏基本認識。歐戰造成了歐洲的衰落,歐洲自救不遑,哪有資金和人力投入中國開發?歐戰後,歐洲國家發生一系列革命,各國政治上很不安定,哪有能力組織銀行團到中國來搞國際開發?歐戰後形成「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帝國主義國家分贓不平,彼此仇恨,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戰就在醞釀中了,哪有精力考慮中國的國際開發?歐戰後,歐洲衰落,美國、日本得利,日本正在逐步加大對中國的侵略,美國眼看日本侵略中國而不施加援手,中國的國際地位更加低落了。

孫中山還天真地認為,在中國組織國際開發行為,各國獲利豐厚,可以終結世界上的國際戰爭、商業戰爭和階級戰爭。這是很幼稚的想法。時間過去了100年,試問:世界上的國際戰爭、商業戰爭和階級戰爭消弭了沒有?

其次,這個計劃不是建立在依靠中國自身的基礎上。在孫中山提出這個計劃的時候,中國是一個廣土眾民又十分衰弱的國家,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按照筆者的説法,是「沉淪」到「谷底」的國家,是國家獨立主權低到不能再低的國家。在孫中山提出這個計劃的時候,正是北洋軍閥統治的時候,其政治統治、社會治理極其混亂。這時候,中國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居然不能在巴黎和會上爭取到收回山東的權益。巴黎和會前,中國人對美國總統威爾遜的許諾抱有很大期望,以為公理可以戰勝強權。不料和會上威爾遜屈服於日本的壓力,寧願犠牲中國的合法權益。這是五四運動爆發的直接原因。中國當時沒有形成一定的工業能力,缺乏現代化建設的人才,9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或半文盲。沒有工業基礎和文化基礎的城市化過程將是一場災難。在這樣的國情下,提出這樣大規模的現代化建設計刺,在當時引起人們的嘲笑,是不難理解的。

具有重要的思想史價值

孫中山在20世紀20年代初提出的這個中國夢,又具有在未來實現的可能性,在中國思想史上有著極為重要的價值。孫中山在《實業計劃》中談到的一些有益的觀點,可以用其中的三句話來總結。

孫中山在1921年10月為《實業計劃》寫的自序中指出:「惟發展之權,操之在我則存,操之在人則亡,此後中國存亡之關鍵,則在此實業發展之一事也……庶幾操縱在我,不致因噎廢食,方能泛應曲當,馳驟於今日世界經濟之場,以化彼族競爭之性,而達我大同之治也。」這是一句話。

在《實業計剌》末尾的總結中,孫中山看出歐美壟斷資本主義代替自由資本主義的趨勢。他認為,「大公司」(塵斷資本主義企業)是經濟進化之結果,非人力所能屈服。克服大公司帶來的弊病,就是組織更大的歸人民公有的大公司,「故在吾之國際發展實業計劃,擬將一概工業組成一極大公司,歸諸中國人民公有,但須得國際資本家為共同經濟利益之協助。」這是第二句話。

在上述總結中,孫中山還説:「前之六大計劃,為吾欲建設新中國之總計劃之一部分耳。簡括言之,此乃吾之意見,蓋欲使外國之資本主義以造成中國之社會主義,而調和此人類進化之兩種經濟能力,使之互相為用,以促進將來世界之文明也。」這是第三句話。

筆者抄在這裡的三句話,在200頁的《實業計劃》中,寥寥數語,卻是點睛之筆。如果沒有這三句話,全文的惯值就低得多了。有了這三句話,全文的價值就很高了。

「發展之權,操之在我則存,操之在人則亡」,這是全部計劃的關鍵所在。在1949年前的中國,發展之權操之在我是做不到的。能夠做到這一點,只有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在人民掌握了國家的主權之後,才可能做到發展之權操之在我。孫中山這句話提示我們,他沒有把國際發展計劃的時間放在當時,他描繪的只是一個遠景規刺。

「將一概工業組成一極大公司,歸諸中國人民公有」,以與外國大公司競爭。這句話也極為重要,一個工業基礎很弱的國家,要與國際大公司合作開發,不組成國家所有的大公司是絕對不成的。這句話提示我們,未來中國工業化過程一定要走國有化的道路,僅僅依靠私有的小公司是無法與外國壟斷企業競爭的。

「使外國之資本主義以造成中國之社舍主義,而調和此人類進化之兩種經濟能力,使之互相為用」,這句話也極為重要。孫中山講這句話的時候,所謂中國的社會主義可能是指民生主義,他是説把民生主義與資本主義調和起來。當我們今天再看這句話的時候,似乎可以將其理解為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正是把社會主義原則與市場經濟的運行方式結合起來嗎?總結一句話: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國人的中國夢。中華民族復興是近代起中國人一直以來的夢想。孫中山1894年第一次喊出振興中華的口號,可以看作中國人正式提出中華民族復興的呼喚,到20世紀20年代提出實業計劃,是他振興中華思想的進一步發展,是他在真正意義上提出了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

孫中山的實業計劃在1949年前的中國是不可能實現的,只有在新中國才有可能逐步實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70周年的時候,我們可以説,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特色社舍主義制度,已經提供了實現孫中山實業計刺的平台,我們今天取得的發展已經超過了孫中山的實業計剌了。我們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接近中華民族的復興。

但是,我們不能因此輕視孫中山的货業計劃。孫中山嘔心瀝血,為中華民族復興設計的中國夢是實現整個中國夢過程中一個偉大的貢獻,他留給我們的思想遺產在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過程中是永遠值得珍視的。

(張海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