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和萬事興 共圓中國夢 ——一位臺灣大陸新娘的感悟

從1998年邂逅臺灣青年陳振澤至今,我們已攜手走過21年。期間,我們經歷了從戀愛到聯姻再到共同養育孩子的生活之路,也踏上了兩岸青年在祖國大陸現代化建設中共同追夢、築夢、圓夢的事業之途,更見證了祖國大陸從改革開放到富民強國的發展之路。可以說,我們的家庭是海峽兩岸民情習俗的融合,我們的孩子是「兩岸一家親」理念的結晶。而這一切都建立在兩岸人民本就是血脈同根、文化同源的基礎上。

淺淺的海峽割不斷兩岸青年情感的相融

1998年,改革開放的春雷讓家住蘭州的我走出家鄉,來到蘇州高新園區,在一家保齡球館邂逅帥氣、憨厚的南方小夥陳振澤。交談中,得知他是臺灣新竹人,大學畢業後離開家鄉,來到歷史文化深厚的蘇州古城,進人高新園區,成為一名管理人員。當時,我從西北內陸經濟相對落後的城市走來,希望在發達的城市學習先進的理念與技術;他從素有「臺灣矽谷」之稱的新竹走來,追求報效祖國大陸經濟建設之夢。相同的人生夢想與價值觀,相互的鼓勵與呵護,讓來自黃河上游的我與來自海峽東岸的他心心相印。正如黃河之水終歸於海,天塹鴻溝割不斷兩岸的連接,大海的波濤阻止不了兩岸人民的交往,我跨越臺灣海峽,成為新竹陳家的媳婦,有了臺灣的家。公婆是極有文化涵養的老人,他們以熱情的禮儀、包容的胸懷接納了我這個來自大西北的媳婦,並且支持他們的兒子尊重穆斯林的婚俗與生活習俗。這段經歷讓我感悟到大陸與臺灣雖然地域被海峽隔斷,但是兩岸同胞黃皮膚、黑眼睛的血脈親緣與龍圖騰文化根源形成的情感紐帶,是根本割不斷的,因為我們都是中國人。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架構兩岸人民心靈契合的橋樑

仁義禮智信善孝是中華民族恪守千年的傳統美德。我們雖然一個是漢族,一個是回族,但不同的信仰在中華民族共同的道德理念中得以完美融合。就仁義禮智信來說,公婆完全尊重我的民族習俗,支持我們在蘭州按照穆斯林婚俗舉行婚禮,並且在生活習俗上對我照顧得無微不至,我的丈夫更是人鄉隨俗。他們的理解、包容是我們這個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組成的家庭生活幸福、和諧的基礎。

慈善助人是兩岸人民共同的美德。婚後我的丈夫繼續在蘇州貢獻力量與才智,同時支持我謹守回饋社會、行善助人、造福家鄉的情操,關注流浪兒童、農村留守兒童的命運,默默為他們獻出一片愛心。這種持之以恆、細水長流的善功是我們祖輩的教誨,也是兩岸人民的傳統美德,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的心靈是相通的、融合的。

百善孝為先,我們每月經濟收入不忘首先孝敬父母;婚後我之所以留在蘭州,也是為了照顧老父親;回到新竹的家,我恪守敬奉公婆的禮儀,操持家務,為他們做可口的飯菜。通過我的介紹,新竹的家人、親戚、朋友、鄰居對甘肅、蘭州,以及善良、憨厚、淳樸的蘭州人都有良好印象。

家和萬事興、祖國和平統一是兩岸同胞共同的願景

在第十一屆海峽論壇開幕大會上,臺灣電視政論節目主持人黃智賢做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臺灣最光明的未來》的發言,指出「我們的情感傳承都是中華民族的」,兩岸分隔70年仍未統一,這是中華民族最大的痛。她呼籲不要讓悲劇繼續下去,大陸、臺灣聯合起來才有未來。我認為,她道出了兩岸人民的心聲。臺灣本來就是祖國的一部分,臺灣人民與大陸人民一樣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兄弟姐妹。臺灣與大陸一樣至今傳承著衣食住行、祭祀、慶典等習俗文化。在新竹,還保留著天水堂、隴西堂等建築,說明臺灣同胞永遠銘記著自己的血脈之根、始祖之源。家和萬事興,兄弟和睦、姐妹團結,才能使家族昌盛;同樣的道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兩岸實現統一,才能順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所以,祖國和平統一,是兩岸人民共同的意願,每一個真正的中國人都願意為此付出努力。

兩岸婚姻家庭應為祖國和平統一貢獻心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指出,兩岸同胞血脈相連,親望親窮:,中國人要幫中國人。兩岸婚姻家庭愈來愈多,這是對「兩岸一家親」理念的最好詮釋。愛情可以跨越海峽鴻溝,婚姻已然如橋樑、如紐帶,將兩人、兩家、兩岸的心和感情融為一體,有哪個家庭不盼望、不渴望祖國和平統一呢?兩岸統一是歷史與時代的必然趨勢。

我是甘肅蘭州人,我秉承傳統「嫁夫隨夫」的習俗成為一名臺灣媳婦,所以,我也是臺灣人;我的丈夫祖籍臺灣,但是他跟我來到蘭州,並入鄉隨俗,成為一名蘭州女婿;我們的孩子生在蘭州,將回到臺灣新竹讀書,然後再與我們一起重回蘭州,建設蘭州。所以,無論是甘肅蘭州還是臺灣新竹,都是中國的土地,我們都是中國人。

遙想歷史上,自古就有遠嫁他鄉的女子,她們促進了不同文化、習俗、血緣的融合,推動了中華民族的共同進步。如今,我作為一名臺灣大陸新娘,向台灣同胞宣傳時肅、蘭州的美好形象。增進兩岸同胞感情,提升蘭州的影響力和美譽度,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今後,我將繼續為持續擴大蘭台各領域交流合作,促進隴台商貿往來和文化交流,貢獻一份心願、一份力量。

(海萬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