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仔口岸復通後灣仔隧道還需等多久? 鄒玖勝

治安警察局日前公佈出入境統計資料,指2019年全澳出入境總人次及入境旅客量均創新高,各口岸共錄得1.94億人次出入境,比2018年的1.79億增加了約9%,連續第7年錄得增幅。各口岸當中,出入境流量以關閘最高,有1.45億人次,按年上升約8%,佔總出入境量75%;2019年12月28日錄得48.4萬人次出入境,刷新了關閘口岸的單日紀錄。隨著未來持續不斷增長的出入境人數,拱北口岸的通關能力面臨著極大的考驗以及壓力,而通過其它口岸分流該口岸龐大的旅客群成為珠澳兩地政府當務之急。其实,除了拱北口岸還有一個“消失”了很久的灣仔口岸,內港連接灣仔的這條“黃金水道”停擺四年後,在年廿九就要復通,這對於澳珠兩地的居民來說無疑是一個大好消息。

過去灣仔口岸的通關時間只截止到下午四時三十分,中午亦會停工一個半小時午休。海事及水務局長黃穗文此前指,灣仔口岸復通後,計劃航班營運時間提前至早上七時,至晚上十時收航,並縮短午休時間。航班加密至每十五分鐘一班,總航班數增加三倍。票價方面,澳珠居民享有優惠:澳門往灣仔單程優惠票價二十澳門元、來回三十澳門元。灣仔往澳門單程人民幣十五元、來回人民幣廿五元。入境大堂設有6條自助通道及2條人工櫃檯,簽證室內設置後備通道作第三條人工櫃檯,入境每小時可完成1,710名旅客;出境大堂設有7條自助通道及2條人工櫃檯,出境辦事處內設置後備通道作第三條人工櫃檯,出境每小時可完成2,130人。出入境合共13條自助通道及6條人工櫃檯,每小時最高可完成3,840人,較過往大大提升了通關能力。

據了解,灣仔口岸位於珠海西南面的前山河出海口,距拱北口岸2.5公里,與澳門一水之隔、水面距離僅約300米的灣仔口岸是由珠澳邊境貿易逐步發展起來的國家一類口岸,1984年經國務院確定為對外開放口岸,是珠海最早設立的兩個對外口岸之一。從1984年到現在,灣仔口岸在這30多年裡,從一個小碼頭逐步發展成為內地遊客進出港澳的邊境口岸,還未關閉時的灣仔口岸,無論在哪,都能聽到輪船的鳴笛聲,遊客的談笑聲;還有那渡船來往澳門和珠海的情景,以及不少遊客初登渡船時的緊張和忐忑。作為一代人的記憶,灣仔口岸記錄了一代珠澳人的很多快樂。當時灣仔口岸日通關量最高達12,000人次,節假日客流高峰旅客流量也遠超原設計的日均600人次。由於口岸的臨時聯檢棚已超限使用多年,無法再負荷那麼多的遊客,所以口岸此前才不得不關閉。2016年1月17號,由於考慮到灣仔口岸的安全理由,突然被宣佈停用,對往來旅客和內港一帶商業造成較大影響。

灣仔和澳門,只隔著400米的水面距離。從灣仔搭渡船,出關便是司打口,靠近新馬路,離大三巴很近,以前也有不少遊客選擇從灣仔過澳門。同時,灣仔口岸恢復使用後,必然會分流拱北口岸千萬級別的客流。另外,還不能忽略灣仔天然的地理優勢,它處於澳門、橫琴和主城區的交匯之地。同時,即將建成的“珠機城軌”,關於灣仔就有兩個站點,分別是灣仔站和灣仔北站。灣仔,有歷史據查可知由南宋期間就開埠,獨特的地理位置,使灣仔在民國初期已有“免稅口岸”的歷史作為珠海開埠較早的區域之一,區內配套較為齊全。現在一提到“灣仔”,相信不少人就會聯想到“保十琴一體化區域”。

2018年9月,珠海市政府正式批復了《橫琴新區與保稅區、洪灣、灣仔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根據規劃,一體化發展區將要建設成為珠海城市新中心、粵港澳深度合作新引擎、大灣區城市客廳。自粵港澳大灣區行動綱領提出和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一體化地區”作為粵港澳合作的橋頭堡,戰略地位凸顯。橫琴新區與保稅區、洪灣片區、灣仔十字門北片區共同形成“一體化地區”,通過空間統一規劃、資源優勢互補,將其建設成為粵港澳深度融合,高標準對外開放的門戶和珠海市新中心。

灣仔一帶也是“保十琴”的重要一點。 為迎接中國新經濟時代的到來,珠海正加速推動橫琴、珠海保稅區、洪灣片區一體化協同發展,建成粵港澳大灣區經濟資源的聚集中芯、粵港澳深度合作的重要平臺,全面建成多層次、寬領域、高水準對外開放門戶樞紐。這一個個的規劃藍圖,正在預示著“灣仔”的更新換代。

隨著灣仔、橫琴不斷發展,珠澳關係亦趨密切,人員往來亦會更頻繁,青茂口岸(粵澳新通道)或可紓緩關閘口岸的通關壓力,但亦增加澳門半島、尤其北區的交通壓力。因此,內港、媽閣與灣仔之間河底隧道建設項目具一定迫切性。

倘若如此,澳門大學橫琴校區海底隧道,或可成為珠澳間修建河底隧道的“前車之鑒”。該工程無論在地基鑽探、水文條件、防洪排澇、泥沙淤積及水環境處理等問題上,都有很多細節可以為灣仔河底人行隧道借鑒。橫琴校區河底隧道曾在2012年施工過程中發生過坍塌事故,事故面積達30乘25米上蓋路面。現場工作人員撤離及時,並未造成人員傷亡,事件共造成5輛工程車輛被壓毀。河底隧道的修建地質為填海造地區,地質情況較為複雜,這條河底隧道是唯一合法通道出入橫琴校區,可以被看作是澳門大學的“生命線”,然而這條“生命線”近年來滲水現象頻發,讓人擔憂。

事實上,在澳門媽閣與珠海灣仔之間建設河底隧道的構思已提出多年,珠海早年亦已完成《珠海灣仔和澳門媽閣河底人行隧道工程預可行性研究報告》,但一直只聞樓梯響,未見有具體設計及規劃公佈。有專家提出,河底隧道除可配合內港至媽閣一帶的商業及旅遊元素外,更重要的可強化區內的口岸功能,分流部分出入境旅客,避免往來珠澳旅客過分集中使用關閘口岸。另外,媽閣與灣仔河底人行隧道工程是粵澳合作框架中重要的區域合作項目,亦可促進本澳進一步融入大灣區建設發展當中。

其實,灣仔隧道修通後旅客步行通關的距離甚至與拱北口岸不相上下。對於遊客而言,灣仔隧道比拱北口岸更具吸引力:到了澳門內港即是新馬路,往北十分鐘步行到大三巴,往南十分鐘步行到媽閣廟等旅遊景點。崔世安當時在競選澳門第4任行政長官時承諾,當選後將與廣東、珠海等商討將興建灣仔海底隧道納入合作協議,再向中央提出申請。實際上早在回歸之初,何鴻燊就看到了打通灣仔—澳門的必然性,並進行謀局。在回歸前,拱北和灣仔是珠澳間唯一的兩個通道。在彼時拱北口岸附近可供開發的土地就已很少;灣仔口岸僅能以輪渡讓少量客流通關,但兩岸均有土地。灣仔口岸正對著澳門的,是內港12A—20號碼頭,其中16號碼頭擁有鐘樓是內港地標。何鴻燊任主席的澳門博彩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澳博”)很快謀得這片2.3萬平方公尺的土地,並於2002年為“十六浦主題公園”動土。

何鴻燊的計劃在隨後的2004年浮出水面,並登上了香洲區政府網站的“重點項目”:計畫投資40億-50億港幣的灣仔歡樂灣,將十六浦主題公園延伸至珠海灣仔,還含有兩條海底觀光隧道,甚至願意全資修建。當時報導顯示,珠海兩名副市長協調和跟進該專案,磋商了諸多細節。當時的澳門運輸工務司司長曾公開表示,澳門政府初步傾向這個隧道的想法,也得到了珠海政府的歡迎。后来湾仔隧道一直杳无音讯,实在看不到希望的澳博,不得不把“十六浦主題公園”改為含有博彩場所的“十六浦酒店”,一直等到2008年才開業。據說,澳博或何鴻燊家族成員以各種方式,近年來加強了在內港-新馬路一帶收購商業店鋪。梁安琪這些年來也以珠海政協委員、澳門議員等身份,不間斷就河底隧道向政府發問,還曾拋出自己設想的方案“Y形隧道”(在澳門方設兩個出口,分別通往媽閣和內港居民區),但是最後也是不了了之。

2014年,澳門政府代表在立法會透露兩地政府在“媽閣-十字門”均預留土地,兩地正探討關鍵的通關模式,由此將影響到口岸規劃、設置、人員編制等。隨著建設方式花樣百出、政府投資的大興,早年制約灣仔隧道的資金早已不是關鍵因素,反而土地成為它難產的因素。

在2009年的《橫琴新區城市總體規劃(2009-2020)》中,設想了在十字門CBD、橫琴預留三條連接澳門的交通通道。而2011年的《珠海市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規劃(中間成果徵求意見)》中,明確珠海將大力發展的幾大口岸中並無粵澳新通道(新通道的概念澳府在年底才拋出),而包括了“十字門口岸”:根據南灣地區十字門商務區的開發情況適時建設珠澳海底隧道,擴建灣仔口岸,在橫琴新區增設十字門口岸;十字門口岸主要為十字門CBD珠澳客流服務,該口岸處應嚴格限制機動車,大力發展跨境公交客運方式。得到中央允許開發橫琴的消息後,珠海市迅速於2009年將灣仔西到橫琴環島東路的5 .77平方公里規劃為十字門商務區。不同於橫琴其他地方,十字門完全由珠海自主開發,其北面還有廣袤可開發土地。提升十字門以及附近土地的價值,成為珠海的必然選擇。

因應澳門發展軌道交通的訴求,澳門政府選擇了有地可用的媽閣建立輕軌站點,這個綜合交通樞紐則需要預設到與珠海進行隧道對接。當年“灣仔口岸—十六浦”的選址改為“十字門—媽閣”,但這一設想仍面臨著巨大的難題,不同通關模式將影響口岸的規劃、設置、應用及人員編制。

有學者直言,儘管灣仔河底人行隧道在地理、民生等因素上是珠澳第二大通道的首選,沒有人能否認它的意義,甚至近年來每年都被寫進兩地官方檔;但是它仍無情的一拖再拖,被橫琴隧道、青茂口岸等超前。2018年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在立法會施政辯論會議上表示,未放棄興建內港到珠海灣仔的河底行人隧道,將會從珠澳合作框架內討論,但目前未有具體結論。澳門政府在河底任性隧道工程進展上的積極性雖然很大部分受限於土地,但是在珠澳之間開設一條新的通道,其最大的推動力只能是澳門政府。後來的青茂口岸證實了這一點。

在廣珠城軌即將開通到拱北的前一年,如何開設新的通道吸引客流被擺上了澳門高層議程。在城軌珠海站(毗鄰拱北口岸)的對面,澳門政府擁有大片可開發土地。雖然此前的廣珠城軌規劃毫無預設,但是很快在2012年年初的粵澳聯席會議上達成了共識:拱北口岸西800米處,修建新的封閉通道連接城軌車站直達澳門,所有工程由澳府全資,澳門出口處則預設了興建公屋、口岸綜合體供中小企發展等等。這個本來叫“拱北口岸附屬口岸”的新通道,後來改成獨立的青茂口岸,很快獲得國務院批復同意。其實在澳門政府謀想之前,珠海官員也同樣基於土地因素設想了新的通道,顯然,澳門政府在此事務中更具權重。

24小時通關模式的青茂口岸已消耗了澳門很多能量,而未來能否順利開通河底人行通道,成功爭取多一個通關口岸或附屬口岸,筆者在此打個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