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新民俗 從春晚到賀歲片

「改革春風吹滿地,中國人民真爭氣」,這是趙本山和宋丹丹在1999年央視春晚小品《咋天、今天、明天》中的一句經典臺詞。全球恐怕沒有第二個國家像中國這樣,在40年間發生了如此翻天搜地的變化。昨天、今天與明天的迥異差距無

人能夠預測,稍有不慎就會被時代所拋棄,以至於人人的心中都在跟著崔健吼:「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就連央視春晚都被這股「變化」的洪流裹挾著,也已不再是人們過春節唯一的「期盼」。

曾經,內斂的國人在娛樂方面同樣樸素,除夕之夜,千家萬戶守著電視機一同觀看央視春晚,就是最高端的享受了。而40年來,大眾文化娛樂的豐茁充盈,使得人們在春節有了更多的娛樂選項,在春節這個古老喜慶的節日裏,正孕育符新民俗。

央視春晚曾是春節「剛需」

在人們印象中,「看春晚」成為「吃餃子、拜大年」一樣的民俗,是從1983年開始的。其實,最早一台春節聯歡晚會始於1979年。當時的導演是83版《西遊記》的導演楊潔,還有鄧在軍,著名歌唱家李光曦在那年的春晚首次演唱了成名曲《祝酒歌》。但是,因為當時的電視機沒有普及,所以觀眾很少,影響也不是很大。不過,領導很滿意,覺得春節晚會適合做下去,於是1983年,央視拉開了春晚新民俗的序幕。

春晚品牌,一炮打響,成為近40年來國人最重要的過年娛樂形式,它甚至變成了造星舞臺,使得眾多明星擠破腦袋也想迎過上春晚脫穎而出、一夜成名。春晚舞臺出品了眾多經典臺詞,成為當年的流行詞彙,春晚甚至引領了中國人穿衣打扮的時尚風潮。2012年4月3日,央視的春節聯歡晚會擊敗了美國奧斯卡頒獎晚會和「超級碗」橄欖球比賽,被認定為「全球收看人數最多的晚會」,榮獲吉尼斯世界紀錄證書。

現在再看1983年的央視春晚,依舊會證人笑得前仰後合。侯寶林、袁世海、馬季、王景愚、嚴順開等老藝術家的節目精彩各異;趙炎、姜昆、劉曉慶、李谷一、斯琴高娃當時還是朝氣蓬勃的年輕人。83年春晚很注重互動性,設置了四部電話,供大家點播節目。那屆春晚還為王貴愚、劉曉慶、姜昆、馬季四位主持人製作了動畫形象,雖然現在看技術水平不高,但是創意絕對是滿分表現。

山於可以「點播」,所以李谷一在那晚唱了7首歌曲,在現在刷臉恨不得以秒計算的央視春晚,簡直不可想像,而且李谷一演唱的《鄉戀》在當時還算禁歌,屬於「靡靡之音」。

1983年央視春晚導演黃一鶴回憶,那一晚點播《鄉戀》的觀眾特別多,導演組不敢做主,就讓舞臺監督去請示廣電部部長吳冷西。一開始吳部長搖搖頭,後來,點播這首歌的觀眾越來越多,吳部長終於一跺腳說:「黃一鶴,播!」

這個指令讓節目組所有工作人員進入亢奮狀態。然而,問題來了,當年沒有樂隊現場伴奏,所有的歌曲都是用伴奏帶,但是誰會事先準備禁歌的伴奏帶呢?緊急派人去台裏找,無果。焦急中的黃一鶴問:「誰家裏有?快取一趟。」一位負責調光圈的年輕人騎上自行車,火速回家取來了伴奏帶。當導演組拿著珍貴的伴奏帶找李谷一溝通準備唱《鄉戀》時,李谷一一時都沒反應過來。

劉曉慶是83年央視春晚唯一一位女主持人,為了這台晚會,她特意從香港買了兩件衣裳,一件是主持時穿的紅色襯衫,一件是唱歌時穿的粉紅色外套。春晚結束後,「曉慶衫」風靡全國,很多愛美的女孩子都穿起了紅襯衫,劉曉慶也被網友笑稱為最早的「帶貨女王」。

晚會結束後,央視收到大量的觀眾來信,表揚其是「人民自己的好電視臺」。接下來,1984年央視春晚,有陳佩斯和朱時茂的小品《吃麵條》;首位港臺歌手張明敏,演唱了《我的中國心》,傳唱大江南北;那一年的《難忘今宵》成為了每屆春晚的保留曲目,以至於這首歌已讓全國人民產生了條件反射,前奏響起,大家就知道又到了與春晚說再見的時刻。

1985年的春晚,董文華一曲《十五的月亮》紅遍全中國;1986年,陳佩斯和朱時茂推出了小品《羊肉串》大受歡迎,此後街頭賣羊肉串的小販都開始仿效陳佩斯在小品裏的裝扮;1987年春晚,最火的演員是歌手費翔,他的《故鄉的雲》和《冬天裏的一把火》傳唱至今,一身紅色墊肩收腰西服和高腰褲,成功引領了當年的時尚潮流。春晚前無人問津的費翔的專輯,在春晚後成為搶購對象,銷售了160萬盤,音像店門口總是貼著幾個大字:「費翔到貨」或「費翔無貨」。

1988年,牛群說出了那句「領導,冒號」;趙麗蓉開始了春晚首秀;毛阿敏穿著大墊肩的衣服唱起了《思念》,於是晚會結束後,大墊肩、唱《思念》又成為一景。

在娛樂方式並不豐富的情況下,經過幾年的精心打造,央視春晚成為一道大年三十全國人民必吃的「盛宴」,以至於如果沒看春晚,就會感覺這個年過得不帶勁。

央視春晚在1990年迎來一個新高峰,趙本山和黃曉娟表演的小品《相親》一舉成名,讓趙本山成為春晚最受歡迎的演員,從此,看趙本山小品成為觀眾對春晚的最大期待。除了趙本山,這屆春晚還出現了另一棵春晚常青樹——宋祖英,宋祖英以一曲《小背簍》火遍全國,從此連續20多年,在春晚舞臺都能看到她的身影。

但是,從2008年開始,央視春晚的競爭對手陡然增多。原來,財力的豐厚和娛樂形式的多變促使一些地方電視臺從2008年開始舉辦自己的春節文藝晚會,「春晚」不再是央視所獨有。有了比較,人們對央視春晚的要求也開始増加,雖然現在的春晚影響力已不能同以前相比,但是,春晚已經成為了春節的重要標識,並仍在逐年改進、求變之中。

看電影成為新民俗

如今,對春晚衝擊最大的當屬電影和網絡了。2018年12月發佈的《選擇的力量——2018中國電影市場用戶觀影報告》(簡稱燈塔報告)敏銳地指出,春節檔觀影正在成為國人過節的「新時尚」。

20世紀90年代初期,電影院毎逢元昆、春節都要停業休息。直到1997年,中國有了自己的賀歲檔期後,電影院才發現春節假日是個人氣足的好檔期。

如今的人們已把走進影院當成了習慣,電影院也不失時機的將服務推到了首位。不少影院在除夕夜,新年零點都安排了放映場次。一些平日工作繁忙、沒時間看電影的影迷,就等著過節泡在影院裏把中外大片看個夠。

其實,在相當長的時間裏,中國電影市場的熱門檔期都是12月的元旦賀歲檔,然而,2013年周星馳導演的《西遊降魔篇》的爆發,讓春節檔的假期紅利完美顯現。適逢「貓占」12月檔期的第五代導演的大片巨制讓觀眾出現了審美疲勞,於是,國產電影開始發力春節檔,並大放異彩。

《西遊記之大鬧天宮》《美人魚》等影片屢屢刷新票房指標,並且給人們帶來前所未有的新春快樂和享受。春節檔在2016年和2017年實現了徹底的顛褪性變化和結構性突破。

這幾年,大年初一的影院裏熱鬧得像「春運」,黃金場次全部爆滿。全家老少一起出門看合家歡電影成為過年新儀式。

從2008年到2017年10年間,春節檔電影屢創奇跡,票房突破34億元,觀影人次翻了20倍。由於前兩年春節電影市場的火爆,大年初一成為「吉祥日子」,紮堆在這一天上映的電影越來越多:2015年大年初一上映的《澳門風雲2》《天降雄獅》《爸爸去哪兒2》;2016年該日上映的《美人魚》《澳門風雲3》《西遊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2017年春節的《功夫瑜伽》《西遊伏妖篇》《乘風破浪》等都借勢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2018年的春節檔不僅誕生了年度票房冠軍《紅海行動》,而且創下了單月票房破百億的世界紀錄,票房同比2017年增長了68%。

2019年的大年初一,則有周星馳、韓寒、寧浩、麥莊組合、成龍等人的多部作品上映,又或將造就一個「最強春節檔」。

調查顯示,春節期間有26%的人會選擇與父母、長輩及孩子一起看電影。過年看電影不僅成為了家庭情感的黏合劑,春節「新民俗」也由此誕生。

足不出戶實現高端體驗

對於喜歡「宅」在家裏修整一年疲憊嫋心的人來說,家庭娛樂設備的更新就能滿足他們足不出戶的娛樂體驗。

20世紀90年代的錄像機,2000年以後的VCD、DVD都已退出家電歷史舞臺,如今的人們可以通過搭載杜比音響系統和動態HDR的智能電視體驗到不輸於影院的視聽音效。那麼片源從哪里來?自然是取之于互聯網寶藏。

2005年被稱為中國在線視頻行業元年。此間,視頻網站紛紛湧現,它們不僅擁有正版影視劇,還有自製劇和綜藝節目。2017年,三大視頻平臺的「百億劇集」共計達到了11部,其中超過80%的劇集均是版權劇,如《楚喬傳》《人民的名義》等,這個數字不可謂不驚人。

過年期間,年輕人可以把囤了許久的美劇、英劇、郎劇、日劇、國劇統統刷一遍,再把經典電彩賞析一番,節目隨挑、姿勢隨意,這種純粹的「私人專享」,同樣能讓春節的幸福指數爆棚。

上年紀的人還是習慣於看電視。如今電視的硬件和軟件都在飛速升級。大屏、高淸的平板電視一些家庭已經擁有2-3台,連接機頂盒後,電視機能接收上百個頻道,人們可以根據個人喜好選擇想看的內容,錯過的節目還可以收看回放,非常方便、人性化。

智能電視正在慢慢普及。智能電視機是一個全新的開放式平臺,搭載了操作系統,連接互聯網——通過系統進行操作,通過網絡來實現線上視頻、歌曲、圖片的播放;並且還可以下載許多手機上的應用程序,並迎過智能語音對電視機進行命令操控。智能電視機對於家庭來說,不會再出現每個人回到家中都捧著手機、平板電腦,做低頭族的現象。智能電視,身兼多職:多屏互動、語音指令、上網購物、體感遊戲、在線教育,都可以通過它來完成。

傳統文化浸潤中國節

「倉廪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如今,人們對於春節怎麼過,巳經不只停留在吃喝玩樂的物質孿受,而是越來越渴求精神內涵。從微信朋友圈便可以感受到,春節的「文藝範兒」日漸濃厚,大家都在努力變成「文化人」。

年近60歲的戲迷尹女士用「單調」「貧乏」來形容20世紀80年代初的春節,「那時候,過節也就抱著話匣子聽聽評書。」但是,到了90年代,就算有了演出,尹女士也依然無福觀看,「一張演出票要好幾十元,工薪階層可掏不起那錢。」

2018年的春節,尹女士過足了戲癮。原來,節日期間,國家京劇院在梅蘭芳大劇院推出了傳統京劇《龍鳳呈祥》《楊門女將》《四郎探母》《大保國•探皇陵•二進宮》《鎖麟鹿》、現代京劇《紅燈記》、折子戲《梅尚程荀專場演出》以及《京劇演唱會》等精彩演出。北京京劇院也在長安大戲院每天下午場和晚場演出,經典劇目有:《玉堂春》《龍鳳呈祥》《鎖麟渙》《大保國•探皇陵•二進宮》《鳳還巢》《春閨夢》。

春節的演出市場逐漸成熟,在近三年增長得極為迅速。以北京為例,2018年春節期間,各類文藝演出多達406場,吸引觀眾16.3萬人次,實現票房收入2696萬元。對比2017年春節,分別增長20.8%、20.5%,18.5%。走進劇場已成為北京人娛樂生活的重耍選項。春節演出吸納的國際元素越來越多。國外文藝院團演出47場,比上一年春節期間增加了一倍多,國家大劇院的交響音樂會、芭蕾舞等演出,都受到觀眾追捧,朝陽公園的大馬戲表演,場場爆滿。

除了進劇院,人們過節還會選擇逛博物館、美術館、書店。王先生利用春節召了達利和張大千的畫展,感受到藝術的力量。2018年春節期間,超過6萬人來到北京圖書大廈,同比增長20%。在天津,濱海新區圖書館每天10點開館,一早就有讀者在門外排起長隊。

2019年春節的景象,已經完全覆蓋了40年前的蒼白與貧瘠。一道道精神大笹讓中國人的假期生活變得充實精彩。在悠長的假期裏,人們盡可以抖落塵埃,與家人歡聚、享受,不負一生好時光。

(蕭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