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本澳青少年心理健康調查說起 鄒玖勝

澳門近年來經濟飛速發展,社會發展步伐不斷加快,人們的壓力也隨之增大。青少年身為社會未來發展的主導因素,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受到關注。去年10月,有團體公佈了「澳門學生幸福度及壓力調查」的結果,調查報告中顯示約5%的中學生和大學生有「中度至重度」的抑鬱症狀;「中度至極重度」焦慮症狀中,中學生佔15.1%,大學生佔13.6%;「中度至極重度」壓力症狀中,中學生佔1.7%,大學生佔0.6%。問卷結果所反映的情況不容忽視,當局、家長及社會須正視本澳學生所面對的精神壓力來源問題。

一般來說,很多人都會把抑鬱和抑鬱症混淆,事實上這兩者是有所區別的。抑鬱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情緒,而抑鬱症則是一種精神障礙,一種以抑鬱消極、情緒低落為主要特徵的心理疾病,其發病機理可能與患者體內的去甲腎上腺素和5-羥色胺神經遞質失調有關。

對於青少年(根據澳門《違法青少年教育監管制度》的法律所規定的「青少年」是指已滿12歲未到21歲的人)來說,有很多原因都能使他們患上抑鬱症。首先,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心理敏感、脆弱,容易受到外界環境變化的刺激。這樣的變化可能來自學校、家庭或是一些突變事件。如果周圍的環境不能給予他們美好的成長體驗,一件小事也會使他們幼小的心靈受到摧殘,再加上日積月累的沉澱發酵,有可能會愈發抑鬱,最終患上抑鬱症。

其次,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青少年患上抑鬱症也與父母有很大的關係。一方面,如果父母的婚姻出現問題,對青少年的成長會產生嚴重影響,再加上婚姻問題使很多家長無暇顧及到孩子的心情,很多青少年會因此患上抑鬱症,對婚姻失望;另一方面,隨著近年來澳門經濟迅速發展,大部份家庭的平均收入提高,父母期望給予後代的最好的生活環境和物質上的享受,不少人會無可避免會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不顧及孩子的接受力和承受力,不斷給孩子施壓,導致孩子因無法達到父母期望或者壓力過大而患上抑鬱症。也可能因父母在童年時沒有機會實現的願望,現在有能力借子女來實現。還有現實因素影響,隨著本澳雙職工家庭不斷增多,父母大部份時間專注於工作,而忽略了子女的身心健康的發展。

另外,除了父母,老師是青少年生活中接觸較多的長輩之一,而他們自身存在的心理障礙也會影響到青少年。一些老師可能會由於自身所面臨的生活困擾而對學生缺少熱情、冷眼相待,將情緒帶到工作中,使得學生因畏懼而患上抑鬱症。

說起學校,自然也少不了同學之間的影響。和同學之間的人際關係問題,一直以來都是許多青少年的心病。與同學吵架、被同學排擠等都會使青少年變得抑鬱,如果遇上校園暴力,青少年患上抑鬱症的概率會大大提升。

事實上,自回歸以來,澳門特區政府就十分重視發展敎育,不斷加大對敎育的投入,實施十五年免費敎育;加大免費敎育津貼,改善私校的辦學條件,提升敎師的專業素質,目的是希望提升澳門的敎育質量,當中亦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只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似乎並未得到充分地重視。

澳門青年研究協會曾經做過一項調查,發現澳門中學生強迫、人際關係、抑鬱、敵對性、偏執、睡眠及飲食這六項均大於總平均值,顯示澳門中學生可能會有無法擺脫的無意義思想、衝動、行為等表現;在人際交往上存在著不自在感與自卑感;可能會出現抑鬱苦悶的情緒和心境;會有爭論和不可抑制的衝動行為等:思維方面可能會出現敵對、猜疑和誇大等情況;但上述行為的發生程度不算太嚴重。有較多的澳門中學生的心理健康處於不健康的狀態。研究者對男女生在各因數的平均數進行比較,發現女生在抑鬱這因數的平均數顯著大於男生,表明女生較男生易出現抑鬱苦悶的感情和心境,與男生相比,女生較容易對生活興趣減退,缺乏活動願望失去活動力等。

而澳門校園近年亦確實出現不少歪風,校園暴力問題時有發生,青少年販毒吸毒事件也絕不是史無前例,不久前本澳某所學校一女學生自殺的案件更在社會上引起熱議。當時,為讓學校的危機事件能夠妥善地處理,教青局已要求全澳學校設置「校園危機管理小組」。澳門教育暨青年局與學校一起,透過多種措施共建健康校園環境,包括與各校「校園危機管理小組」成員、學生輔導員、以至學校負責人保持緊密溝通,同時亦繼續透過與治安部門建立的「青少年嚴重問題通報機制」獲取訊息,以便作出及時的介入和協助。澳門教青局在每學年向學校發放的《學校運作指南》當中,對學校的校園危機管理工作發出詳細的指引,並定期舉辦相關講座和培訓活動。在心理健康工作方面,除透過駐校學生輔導員進行之外,該局亦與鏡湖護理學院合作開發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讓處於成長發育階段的學生能接受到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以期減少校園問題的發生。

澳門衛生局亦曾指出,近年兒童青少年到仁伯爵綜合醫院和衛生中心求助個案有所上升,澳門的精神健康問題可能有年輕化跡象,部分個案的問題複雜,除了涉及病人本身,亦涉及到學校、家庭甚至整個社區。而抑鬱症愈早治療效果愈好,加強全社會對抑鬱症的認識、幫助青少年認識抑鬱症的嚴重性,讓社會共同提高警惕,老師、學校、輔導人員及家長早發現問題學生、及早正視問題,將有效預防抑鬱症並減低因抑鬱症而產生自殺或自傷行為出現。因此,衛生局希望與社會各界加強合作,在情況未有嚴重惡化前,積極採取行動介入,維護兒童青少年的精神健康,預防悲劇發生。

現時,澳門已建立「四級聯防、四環緊扣」的精神衛生服務機制,第一級是社區服務、第二級非牟利機構的專項服務、第三級是衛生中心服務、第四級是仁伯爵綜合醫院精神科服務;而有見非牟利心理治療師水準參差,本澳已於2018年7月6日公佈實施治療師(心理治療)資格認定新基準,以全面提升本澳心理治療師專業能力及資格認受性,確保社區的前線心理治療師可以為病人提供更適切和安全的醫療服務,及早發現問題,及早進行轉介。同時,衛生局亦通過舉辦分享會,透過實務及案件分享的方式,為精神科的專家、各院校教職人員及學生輔導員提供一個交流與互動平臺,共同關注防治自殺的重要性,提高專業知識,共同守護生命、守護希望。衛生局表示,將繼續與教育暨青年局保持溝通,協助及支援懷疑精神情緒受困擾的個案;教育暨青年局亦會持續優化輔導服務網絡,加強與衛生局的聯繫及個案轉介安排,及早支援有需要的求助學生。

以上可見,當局確實有重視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並作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希望改善問題,只是似乎仍有不足。有學者就認為,在成長時期的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抗壓能力較弱,情緒問題大多傾向隱蔽性,不習慣主動向外求助,雖然過去當局推出一系列預防及解決措施,衛生局轄下多個衛生中心亦有開設心理保健門診,但是似乎就目前本澳的情況來看,政府所採取的應對和解決措施並不足夠。雖然當局近年不斷加強重視青少年精神健康問題,過去亦有舉辦有關青少年精神健康的分享會,但市民無法得知,相關部門對這個問題有否作深入細緻的調查,本澳的民間團體亦缺乏資源進行持續性的追蹤調查和研究,使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問題無法真正對症下藥去解決。

除此之外,當局應進一步加強與民間社團、教育界等的合作,並進行持續不斷的監察,研究和分析並及時掌握青少年精神健康問題的新趨勢,瞭解其面對的壓力來源為何,從而更好地制定政策和措施,以舒緩青少年壓力。此外,對教育部門制定的措施及政策的成效須作定期檢討,使制定的措施和政策能切合不同世代青少年發展的需要。

當學生出現心理精神問題時,學校方面盡快展開關於學生心理諮詢及心理輔導等工作,當局應協助學校進一步加強、完善相關工作,確保各駐校社工人手保持充足。同時,進一步加強家校之間的合作,鼓勵青少年正確地對待心理問題和精神壓力,有問題時能夠積極求助,從而有效構建全方位安全網。

其實,綜合來看,能對居民幸福感產生最直接影響的就是來自生活和工作的各種壓力。而其中作為未來社會發展中堅力量的青少年之幸福感尤為引人關注。青少年學生面對的壓力在當前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任何一個社會都是被廣泛關注的,相關的研究也是不少。但是大家所關注的多是如何教導和協助青少年應對、紓解壓力,避免因為壓力過大而衍生出其他不良的社會問題。並非是研究如何避免青少年面對壓力。這是因為首先,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青少年所要面對的社會情況也容易複雜,要想完全讓青少年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成長根本就不可能。而且有些壓力對青少年來說也是動力的來源,正確的應對方式之下,青少年戰勝壓力的過程既是青少年自身提高的途徑也是其成長的一種表現。

當然,這並不是說青少年面對越多壓力越好。因為社會經驗和心智成熟等因素的影響,過多的壓力或者不合理的應對方式,令到壓力情緒積壓,也將會令青少年的行為出現偏差,影響其成長,更進一步則是對整個社會的未來持續發展不利。所以面對日益增大的壓力,引導青少年學會採取正確的壓力釋放方式,對他們的健康成長是非常重要的。總結相關的研究資料,在這一工作上,大致可以有如下幾個方面的重點,其一,從青少年自身而言,要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準;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因為壓力的形成與否雖然與社會實際有關,但關鍵還是在於個體的認知和理解,每個人以不同的觀念的去看待壓力形成的來源,就有不同的認知和反應。只有堅持正確的價值觀方可理性分析壓力的形成和對自身的影響,配合積極和健康的心理狀態,應對起所面對的壓力將會更加容易,也可以更好的促使壓力向動力方向轉變。其二,社會角度而要,應該著重建立起向青少年提供應對壓力的心理輔導及社會支援體系。向因為壓力而遇到困擾的青少年提供專業的心理輔導,避免不良事件的發生。

其三,家庭和學校作為青少年接觸最多,受影響最大的地方,更應該積極開展對青少年的正面教育,其中家庭生活中,父母應該從小就注重對青少年自立自強的教育,較少其依賴觀念,使之能夠有勇氣、有信心面對壓力。而對學校而言,則可以著重推行青少年生涯規劃教育,使青少年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確定短期和長期目標,並適當調整階段性目標。而不會因為環境的變化或者遇到現實與理想衝突時感覺迷惘和有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