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澳同生共長20年

在粵港澳大灣區框架下,珠澳兩地將攜手譜寫出新的「兩城輝煌」。

如何形容自己每天的生活狀態?是「去珠海,返澳門」,還是「去澳門,回珠海」?

對於很多在珠海、澳門兩地生活的人來說,正確答案也許都是「回」——回珠海、回澳門,兩地都是家,一路皆歸途。

珠海和澳門,是中國最著名的「雙子城」之一。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祖國以來,本已水乳相融的城市關係在「一國兩制」的旗幟下繼續發展,血脈相通、骨肉相連。

工作、創業、求學、戀愛、娛樂、消費、出遊……以珠海為基地,越來越多的澳門居民正在變成「灣區居民」;以澳門為夥伴,珠海的企業、產業園區正在越來越深入地走向「一帶一路」沿線和葡語國家市場。

根深方能葉茂,本固才得枝榮。從新的起點出發,人們有理由相信,在粵港澳大灣區框架下,珠澳兩地將攜手譜寫出新的「兩城輝煌」。

同生

沒有什麼比「水」和「電」,更能講述珠海和澳門「同根」情感的了。

年逾八旬的李振鐸曾在澳門自來水股份公司任職24年,撰有《澳門水務500年》一書。澳門居民數百年主要依靠地下水供應,由於當時只有四五萬人,地下水足夠對付。普通居民多用井水,用肩挑水成為澳門人生活的時代印記。

「澳門一直想長遠解決水源問題,不僅填海造水塘,還建立自來水廠,但到了20世紀50年代中期,澳門人口超過10萬,用水量激增,水荒初現。」李振鐸回憶說,「用自來水要花蠻大一筆錢,居民更願意用井水。由於打井太密,有兩千多口,特別是枯水期,降雨量少,井水水質污染嚴重。」

1955年4月,澳門第一次限制用水。隨後10餘年間,澳門又經歷了多次停水。

水情危急,澳門同胞向廣東求援。在周恩來總理的關懷下,1959年廣東省政府決定籌建竹仙洞水庫和銀坑水庫,澳門出資、珠海出力。

1960年3月,珠海竹仙洞水庫對澳供水。一直到今天,這座水庫始終是對澳供水「橋頭堡」。

1999年,澳門回歸祖國。2003年冬季開始,珠江口持續發生特大鹹潮。2005年初,珠江千里應急調水壓鹹首次實施,8.5億立方米西江水奔騰而下,讓珠澳居民渡過了春節「水荒」。

2011年4月,國家工程、珠海竹銀水源系統建成,庫容達4333萬立方米,至此珠海全市庫容超過1億立方米。「澳門市民再沒有感受到鹹潮帶來的影響。」澳門自來水公司副總經理朱偉文說。

20年來,不再被水束縛的澳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進步,人口突破60萬,成為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人均收入位居世界前列。

迎接回歸20周年前夕,澳門特區發佈的明信片清晰地印上了這樣一句話:千里送清泉,思源懷祖國。

和水一樣,澳門的電力供應也絕大部分依賴珠海。站在珠江入海口、與澳門僅一水之隔的珠海橫琴島,對岸的霓虹璀璨盡收眼底,內地供澳電能大多在這裏穿過一條22公里長的隧道,點亮特區萬家燈火。

廣東對澳門的供電,始於1984年,在1999年澳門回歸後,更得以快速發展。到2018年,內地對澳門的供電總量已是回歸時的24倍。

現任南方電網廣東珠海供電局輸電管理所電纜一班副班長的朱五洲,從事對澳供電工作已25年。1994年,剛參加工作的朱五洲就參與了「110千伏珠澳AB架空線」改為地下電纜的建設和安裝,這是第一條對澳供電的高壓地下電纜線路。

「當時鋪設地下電纜的投入成本比架空線路高四五倍,全國除了少數大城市,很少有用地下高壓電纜的。」朱五洲說,當年建設地下電纜的設備和技術都靠進口,人才也有限,連安裝和運維都要請外國專家指導。

來自南方電網廣東電網公司的統計數據顯示,1999年回歸當年,對澳供電量為1.95億千瓦時,而2018年對澳供電量已增至49億千瓦時,較20年前增長約24倍。截至目前,對澳輸送電量累計突破500億千瓦時。國家能源局公佈的可靠性指標報告中,珠海供電可靠性位居全國首位。

「保障對澳供電線路一直是屬於最高級別的,一年365天巡視無休。」朱五洲說,即使是地下電纜通道,工作人員還是每日一巡,遇到需要保供電的特殊時期,還要24小時值守。

並進

從位於澳門大潭山郊野公園附近的家裏出發,到位於珠海橫琴新區的辦公室,周運賢通常只需要20多分鐘。結束早上的工作後,下午趕回澳門大學上課,成為他的一種工作和生活常態。

一直有著創業夢想的周運賢,很早就在澳門謀劃發展跨境電商項目,他希望公司所在地既要對外聯繫方便,又能輻射內地廣闊市場。

2015年,剛剛30歲出頭的他將自己的工作團隊搬到橫琴,專門從事「反向電商業務」。「跨境說」公司由此成立,周運賢和他的團隊通過AI+大數據技術與雲計算平臺,打造了一個以全球為範圍的商品搜索引擎。

如今,「跨境說」公司已經成長為擁有160名員工、橫跨琴澳兩地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每天有數以萬計的商品在「跨境說」平臺上交易。

「我們誕生于澳門,成長於橫琴。」周運賢說,「澳門雖然在會計、法律、翻譯等領域具有人才優勢,但技術、運營人才緊缺,市場也有所局限,橫琴新區則很好地解決了這些問題。」

如今,越來越多的澳門青年與周運賢一樣選擇珠海橫琴作為自己的創業基地,生活在澳門、辦公在珠海橫琴新區。橫琴新區黨委書記牛敬向《環球》雜誌記者介紹,目前在橫琴註冊的港澳企業超過3000家,其中澳資企業達2070家,2019年增長達700餘家,主要涉及商務服務、休閒旅遊、文化創意、醫藥健康、特色金融等產業領域。

從跨境通勤到探索跨境信用,再到推行「港人港稅、澳人澳稅」個稅差額補貼,圍繞琴澳「跨境」主體,橫琴推出了便利澳門企業和居民的系列創新措施,惠澳利澳政策體系逐步形成。為扶持澳資大型商業綜合體發展,橫琴為入駐的品牌商戶提供裝修運營補貼和落戶獎勵,最高補貼6000萬元。

「2018年以來,我們把服務澳門產業多元化作為珠海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一號工程’,以更大力度支持橫琴工作。」珠海市委書記郭永航表示,「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是維護澳門長期穩定、支持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重大政治責任,也是珠海建成大灣區重要門戶樞紐的重大機遇。」

作為粵澳深度合作示範區的重要支撐,面積達5平方公里的粵澳合作產業園已有24個項目供地,而餘下的2.57平方公里土地將採用新規則,由澳方來主導項目評審和產業導入。

「新機制下,澳門特區政府牽頭,橫琴新區全力配合,將更加有利於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橫琴澳門事務局副局長李娟介紹說,目前澳門貿易投資促進局已收到74個項目申請,召開了4次項目評審會。

如今,對橫琴發展成效的評價也正發生變化,對系列主要經濟指標考核淡化,看重對澳合作措施和實際成效;嚴控土地空間,暫緩非澳項目用地審批,保證島內還有充沛的土地空間可用於支持澳門產業多元化。李娟說,橫琴開發尤其是涉及土地出讓、產業建設、資本參與、城市基礎設施等資源開發,同等條件下優先支持澳門工商界參與。

在珠澳經濟和產業深度合作中,澳門以自己獨特的優勢發揮平臺作用。以中醫藥為例,中醫藥是中華文化的寶貴財富,也是中葡商貿合作的重要內容。隨著世界衛生組織傳統醫藥合作中心於2015年落戶澳門,以及澳門大專院校相繼設立中醫藥高等教育體系和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澳門成為中醫藥走向葡語國家的重要門戶,並通過「一帶一路」惠及更多沿線居民。

由澳門特區政府與廣東省政府在橫琴新區共同設立的粵澳中醫藥科技產業園於2013年4月開始營運,至今累計註冊企業共159家,其中澳門企業39家。產業園帶動中醫藥優質產品和技術走入葡語國家,例如由澳門和內地中醫藥企業生產的產品已成功在莫桑比克註冊,其中兩個產品已上市,第二批正在審批中。

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穗港澳區域發展研究所所長張光南教授在接受《環球》雜誌記者專訪時指出,在橫琴與澳門的合作過程中,出現了與以往不同的有益創新模式,比如「橫琴出地,澳門出資」的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橫琴引導,澳門中小企業聯合投資」的勵駿友誼廣場等,推進了投資結構和投資方式多元化,實現了產業政策規範化,促進了兩地的深度改革和高度開放,打造了新的民生服務和城市管理模式。

共融

2019年11月,因工作安排,澳門人陳志輝來到珠海橫琴辦公,暫時告別在澳門街坊總會長達9年的工作崗位。

短短一個月,他不僅適應了「琴澳雙城」的生活,還開始為越來越多「雙城」生活的澳門居民提供各項社區服務。

「在橫琴居住的澳門居民面臨生活習慣、思維方式不同的挑戰,我們就是他們和本地居委會、政府部門之間溝通的橋樑。」陳志輝說。

陳志輝是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以下簡稱「街坊總會」)的一名全職社工。街坊總會服務網絡覆蓋全澳門,被當地人稱為澳門的「超級居委會」。

與陳志輝一同來橫琴常駐辦公的還有3名資深社工,年紀均在30歲左右。2019年11月,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廣東辦事處橫琴綜合服務中心揭牌,這是澳門社團在內地開設的第一間社會服務中心。一年前,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中山辦事處正式運營,開創了澳門非政府組織代表機構進駐內地的先河。

從辦事處到服務中心,是越來越多的澳門居民變身「灣區居民」的最佳見證。僅在橫琴一地,澳門居民就購置了近6000套各類物業,一年有9200人次澳門居民在橫琴就醫;在中山三鄉,有3萬多名澳門鄉親在當地生活;截至2019年9月,在廣東高校就讀的澳門學生超過2000名。

陳志輝說:「我們的服務對象既包括在橫琴創業、就業、就學、居住、旅遊以及養老的澳門居民,也可以向橫琴本地居民提供針對性、專業化、精細化的服務。」

橫琴綜合服務中心位於小橫琴社區,面積約2200平方米,設有耆趣室、兒童遊樂室、玩具圖書館、閱讀天地、多功能活動室及輔導室,集社區家庭服務、長者服務、兒童青少年服務、志願服務、社區治理、社工培訓等服務於一體。

「琴澳合作已經從經濟領域逐步拓展到社會民生、社會治理領域。」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理事長吳小麗表示,「橫琴綜合服務中心是澳門經驗、澳門標準、澳門特色與橫琴實際的有機結合。」

陳志輝此前在澳門的服務對象是問題青少年。來橫琴後,他的業務更廣泛了。一方面要在中心隨時接受上門咨詢的澳門居民,另一方面他也要走進社區,上門收集居民的訴求,反饋給當地居委會。

「對橫琴來講,我也是一個新人,政策法律法規也需要儘快補課。」陳志輝還在繼續適應新的工作環境。

澳門居民傅志雲夫婦4年前在橫琴購買了一套130多平方米的四房戶型,他在澳門開出租車、妻子做環衛,家庭月收入2萬元左右。寬敞明亮的大房子,讓傅志雲選擇成為常駐橫琴的一員,每天開車通行於蓮花海關。

「工作在澳門,居住在橫琴,我們飲了頭啖湯,也是拓荒牛。現在橫琴的公共服務設施還不完善,生活還不方便。所以會遇到一些生活中的問題。」61歲的傅志雲對內地的行政管理體系並不熟悉,而陳志輝的到來,讓他感受到了方便和溫暖,「我們的訴求將得到及時回應了。」

按照規劃,橫琴將為1萬戶澳門居民提供「澳門新街坊」住房供應。隨著公共配套設施的完善,將會有越來越多的澳門居民進入橫琴生活、學習、工作。目前,已有300多名澳門居民在珠海購買了醫保。民心相通的灣區,正在為澳門的發展和民生福祉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

張光南告訴《環球》雜誌記者,未來,珠海與澳門還將在共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等領域實現進一步的共融,「雙城」將實現水平分工,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和持續繁榮,在深層次合作中互通有無,相互支撐。

(樂艷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