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當局將「台獨」黑手伸向青年

設關卡:給教育交流扣上「莫須有」罪名

教育合作是兩岸青年相互交流、增進理解的重要平臺,在兩岸關係穩定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民進黨當局將其視作威脅青年票倉的洪水猛獸,眼看「中共代理人法」「國安五法」「反滲透法」止步不前,就再次將黑手伸向兩岸教育交流上躥下跳製造新的戲碼。

11月27日,島內曝出教育部門設置「赴陸交流活動登錄平臺」,要求各校從12月起,凡以學校名義組團赴陸教育交流,都必須在事前一個月登錄、事後一個月回報,以備查核。另外,教育部門還要求各校對照「辦理兩岸教育交流活動檢核表」,包含交流內容是否有違反法令與涉及政治性內容,大陸招攬青年就業、創業,學生實習有無依現行實施辦法等。這標誌著民進黨當局對兩岸教育交流的打壓限制達到了新的高度。

從覆蓋範圍上看,體驗學習、實習、志工服務、訪問研習、姊妹校交流、教育專題訪問交流、師生交換及其他交流活動都在登錄範圍之內,大中院校無一倖免,連高中以下學校也被一網打盡;從時間規定上看,事前彙報提前至活動起始日一個月前,意味著學校喪失臨時組織交流活動的權限。活動完成返台一個月內,還需要進行「事後登錄」彙報活動概況,為教育部門追究責任提供把柄。他們甚至在通知各學校的公告裏專門列出所謂的「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33條規定,充斥著警示各學校切勿違規的恫嚇意昧,同時以「學生權益」為幌子明確學校對學生赴陸實習或交流的「強化督導」「審慎評估」責任,威逼學校自我審査,壓縮學校自主空間。

面對外界對民進黨當局將「綠色恐怖」蔓延至教育界的質疑,臺灣行政部門發言人以「教育系統與學生直接接觸,往來兩岸之間,教育與活動內容都應該受到特別的關注」為藉口掩蓋民進黨當局阻隔兩岸教育交流的居心。而就在短短三周之前,臺灣教育部門還風輕雲淡地表示「惠台26條」是「陸方片面優惠」,「對我方學生誘因不足」,要「尊重個人就學選擇」。民進黨當局嘴上儘是漂亮話,行動上卻毫不手軟,是因為其擔憂「惠台26條」對臺灣青年的吸引力,懼怕臺灣青年將就學選擇放在大陸高校。

揮大棒:視赴陸工作臺青為心頭大患

與赴陸工作的臺灣青年相比,民進黨對赴陸交流的臺灣學生的處置已經算得上「心慈手軟」。11月18日,臺灣內政部門依據所謂的「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規定對擔任大陸小區主任助理的33名臺灣青年進行懲罰,各處新臺幣10萬元罰款,其中30人提起訴願遭全數駁回,逾期未繳納罰款的6人全數移送行政執行。臺灣內政部門將臺灣青年的職業選擇抹黑為「陸方統戰利誘」「隨陸方起舞」,威脅「將持續調査違法赴陸擔任相關職務情形」,想要借此打消臺灣青年赴陸就業的想法。

小區主任助理本是改善小區治理、增進社會和諧的服務者和貢獻者,也是臺灣青年瞭解大陸社會治理體系、熟悉大陸社情民意的重要途徑,卻被民進黨當局拔高到「大陸黨政軍機構」的聳動地步。擔任廈門市海滄區小區主任助理的臺灣青年在當地整修老式祠堂課後輔導孩童,建立「老人食堂」集合小區內老人一起吃晚餐、講故事,本是令人感動的暖心之舉,卻被民進黨當局扣上「統戰」大帽訊問罰款,暴露出民進黨當局罔顧事實栽贓赴陸工作臺青的險惡用心。

陸委會對不服民進黨管教的臺灣青年還惡言相向,聲稱「對岸利誘招聘臺灣民眾參與基層治理工作,背後目的就是製造宣傳樣板」,攻擊大陸「企圖製造臺灣民眾與政府的矛盾」。陸委會在口出誑語之前不妨自問,到底是大陸在「製造宣傳樣板」還是民進黨當局在殺雞儆猴?民進黨當局能否為停止擔任相關職務的臺灣青年提供新的就業機會?正像有臺灣學生所說,台青就是因為大陸那邊有比臺灣更好的發展條件才會過去,臺灣應該檢討為什麼能提供給臺灣青年的發展條件不如大陸,而非無意義地對這些台青開罰。

從臺灣經濟的前景看,民進黨當局能為臺灣青年創造就業機會的能力實在堪憂。根據臺灣勞動部門統計,2019年1-10月,20-24歲青年失業率平均高達12.62%,不但是全體失業率3.77%的3_4倍,還高於10年前金融海嘯時的青年失業率11.9%。臺灣有164所大學,大學生密度位居世界前列,私立高校只有降低分數搶生源,錄取率近百分百,造成規模龐大的大學畢業生失業率居高不下的狀況。

大陸「惠台」措施為臺灣青年提供了廣闊的發展平臺和充足的就業機會,客觀上降低了臺灣居高不下的青年失業率,緩解了臺灣尖銳的社會矛盾,民進黨當局不但不表示感謝,反而將兩岸交流的大門關緊。民進黨當局生怕臺灣青年在赴陸學習工作後看清自己靠政治動員掩蓋經濟停滯和執政無能的真實面目,不惜犧牲臺灣青年的前途,將其作為自己繼續坐享執政黨地位的墊腳石。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民進黨越是想要把臺灣青年鎖在島內,臺灣青年想要搭上大陸發展快車、抓住大陸發展機遇的願望就會越迫切。民進黨再怎麼閉關自鎖,也掩蓋不了兩岸差距日漸拉大的現實,也滿足不了臺灣青年追求高薪工作和實現人生理想的決心。民進黨當局自以為封鎖了台青通向大陸的道路,實際上是鎖住了臺灣青年一代甚至是臺灣的發展前途。

騙選票:用「迷魂湯」培育綠色「獨苗」

民進黨當局動輒將兩岸交流抹黑為「陸方對台統戰作為的工具」,卻無時無刻不在借煽動「反中」情緒將臺灣青年塑造為自己的投票工具。2020選舉的青年「首投族」有118萬人之多,占總投票數6%,青年選票的流向成為影響臺灣地區領導人歸屬的重要力量。為鞏固青年票倉,民進黨用「台獨」思想澆灌「綠苗」,用「所謂的公民不服從」理念培育激進分子,修剪不聽自己話的「枝葉」,借此實現對臺灣青年「台獨化」的滲透和掌控。

民進黨用「去中國化」教育營造「本土化」和「去中國化」環境,親手扶植起臺灣青年的「本土意識」,用學校裏錯誤的政治導向誘使臺灣青年在選舉中聽憑自己差遣。民進黨名義上宣稱「政黨應該退出校園、不得在校園成立政黨分支組織」,施壓國民黨退出學校,但在事實上「化明為暗」,以各種基金會、聯誼會等身份深入校園,極力拉攏培養青年學生。

而社交媒體是民進黨洗腦臺灣青年的主陣地。民進黨大力發展網

絡「綠林軍」,長期經營滲透臉書、PTT等社交媒體,發表攻擊國民黨、抹黑兩岸關係及宣揚「台獨」的言論,頻繁製造「周子瑜事件」等網絡輿論熱點,煽動臺灣青年「反中」「仇中」情緒,坐收選票漁利。

民進黨的「變色龍」屬性在青年工作中顯露無遺。在國民黨執政時期,蔡英文等民進黨人為挑起青年對臺灣政治現實的不滿,集聚推翻國民黨的力量,有針對性地向青年傳授了大量所謂的「公民政治」理念,鼓勵青年參與政治、挑戰權威、反對當政的國民黨。等到自己執政時,民進黨又極力將自己等同于「民主自由」的化身,裹挾青年參與「台獨」和「綠色恐怖」的洪流。

然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民進黨的青年工作短期內能靠「迷魂湯」騙取青年選票,但在長期恐將落得自作自受的下場。再濃厚的「迷魂湯」也填飽不了饑腸轆轆的肚皮,舉得再高的「民主自由」旗幟也掩蓋不了窘態日顯的社會經濟。一旦民進黨的執政狀況不佳,不能令大多數民眾滿意,這些受過民進黨「反權威」「反政府」「公民不服從」理念教育,同時又深受學業、就業、置業煩惱困擾的青年人很可能「揭竿而起」,成為民進黨當局的「掘墓人」。

民進黨當局似乎也覺察到了青年「造反」的風險,用調漲基本工資、推動加薪減稅、托育補助等「撒幣」手段誘騙青年支持。但是,紙終究包不住火,待到粉飾太平露出原形的那一天,民進黨當局就要承擔臺灣青年的怒火,眼看自己苦心培育的「綠苗」將自己掀翻在地。

(劉力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