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醫療的春天來了嗎?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中國人歡度春節的節奏,也打亂了醫院正常工作的安排。由於疫情影響,一方面,醫療資源集中到新冠肺炎病人的身上,許多其他病的病人得不到正常的治療;另一方面,許多醫院門診量下降,有的甚至連平時的一半都難以維持。

非常時期,在線問診量卻不斷攀升。據不完全統計,疫情期間至少有10餘家互聯網醫療平臺推出在線問診專頁,調動醫生10萬餘名,超過400萬人次在線上咨詢。

互聯網醫療的優點在疫情期間被放大:減少患者在醫院內的聚集,降低患者交叉感染的風險,打破醫療資源地域限制……誕生經年的互聯網醫院,成為抗疫的第二戰場。

國家顯然也注意到了互聯網醫療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2月4日,國家衛健委印發《關於加強信息化支撐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2月7日,國家衛健委印發《在疫情防控中做好互聯網診療咨詢服務工作的通知》,要求充分發揮互聯網診療咨詢服務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

3月2日,國家醫保局、國家衛健委兩部門發佈了《關於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開展「互聯網+」醫保服務的指導意見》,明確對符合要求的互聯網醫療機構為參保人提供的常見病、慢性病線上復診服務,各地可依規納入醫保基金支付範圍。

其實,文件下發前,武漢、浙江、天津、江蘇、上海等地已陸續將「互聯網+」醫療服務納入醫保支付範圍,而在疫情之前,大多數互聯網醫院並不支持醫保在線支付,此次改變也被不少人視為互聯網醫院發展的一個重要突破。

現在,互聯網診療閉環已經逐步形成,互聯網醫療的春天,會憑藉疫情真正到來嗎?

互聯網醫療加速發展,公立醫院入局

2月25日,上海市徐匯區中心醫院獲批互聯網醫療執業許可牌照,並擁有了自己正式的名字——上海市徐匯區中心醫院貫眾互聯網醫院。這是上海首張公立醫院獲批的互聯網醫院牌照。

首張互聯網醫院牌照緣何落戶徐匯區中心醫院?

其實,在拿到這張牌照之前,該院線上醫療的探索,已經歷時7年之久,徐匯區中心醫院執行院長朱福向《新民週刊》介紹:「早在2013年,我們就開始了互聯網醫療的探索,準備了一段時間後,2015年,我們正式推出了‘徐匯雲醫院’App。在過去5年裏,我們花了很大的精力和時間來完善這個平臺,在工作人員、醫務人員的培訓上也下了很大功夫。拿到這張牌照前,我們的App已經向全國180余萬人次提供了醫療服務,註冊用戶也有17萬人之多。」

截至3月9日,使用徐匯雲醫院App的用戶已經超過10000人次,每天的平均診療人次達到800餘例。「目前我們的互聯網醫院主要還是提供常見病和慢性病的診療服務,醫院拿到牌照後,現在每天能開出50多張處方,處方藥品會由上海具備藥品配送物流資質的公司儘快送到患者的家中。並且,市民還可以通過隨申辦平臺實現線上醫保結算。如果患者需要進一步的檢查,那麼他在App上做好預約,醫保卡支付好以後,到約定的時間直接做檢查即可,不需要另外掛號付費了。」朱福向記者補充道,「我們在互聯網醫院平臺上,對於病歷管理、醫療管理、質量管理的要求和線下是一樣的,同時,我們只允許有三年以上工作經驗的醫生參與線上診療活動,保證病人在線上問診的體驗。」

值得一提的是,幾年前,徐匯區中心醫院和中山醫院成立了醫療聯合體,醫聯體中的醫生資源,也為徐匯雲醫院提供了強大的醫生資源保障。「我們的模式和企業做的互聯網醫院不同,他們的線上服務以輕問診為主,但我們依託強大的實體醫院醫生的資源,可以為患者提供一個更為深度的咨詢。」

2月28日,上海市兒童醫院正式拿到市衛健委頒發的互聯網醫院牌照,也標誌著全市首家兒童互聯網醫院的正式亮相。上線一周以來,兒童醫院不僅接待了許多上海市的患兒,甚至還給來自疫區的孩子送去了「及時雨」。

湖北黃石的曹先生在三年前帶著孩子在腎臟風濕科黃文彥主任處進行治療,孩子患有腎病綜合征,經過一年的診治,逐漸恢復正常,但需要長期服用藥物維持。今年1月初,曹先生帶著孩子來醫院復診,孩子病情穩定,就配了藥回家繼續治療,原計劃於2月份再預約黃主任的專家門診復查。沒想到疫情發生了,曹先生和孩子出不了湖北,但藥快「見底」,他心急如焚。

3月初,他看到兒童醫院互聯網醫院上線的新聞,根據操作指南找到了咨詢頁面,根據要求提供相關資料後,值班醫生王平很快就開具了網上藥方。次日晚,黃文彥主任還親自打電話給曹先生詢問孩子的病情。

3月8日,曹先生收到了兒童醫院配送的藥品,他給黃主任發來感謝短信:「黃主任,藥已收到,非常感謝您和你們兒童醫院,給我們送來了‘及時雨’。」

事實上,兒童醫院拿到牌照的前一周,醫院已經開設了長三角遠程聯合門診,短短2周內,醫院的15位專家通過聯合門診在線服務了9個省市22家醫院的61例患兒。

兒童醫院的內分泌科是首批開展網絡復診的科室之一,上線以來得到了患兒家長們的熱烈追捧,李嬪主任連週六、周日都在通過網絡和移動手機在線服務就診患者和家長。通過互聯網醫院的平臺,不少家長都是前一天網上復診,第二天就能收到藥品。

「兒童家長年輕的特點,兒童互聯網醫院必定會成為家長追捧的場所,會改變家長的就醫行為習慣。」不過,李嬪主任對記者強調,互聯網醫院目前畢竟是新生事物,醫生和家長都需要有一個適應過程,家長在線咨詢量越來越大,也需要家長理性等待,醫生會逐一進行回復。「目前互聯網醫院以三個月內復診續藥為主,初診病人、疾病診斷不明的還需到醫院線下就診。」

于廣軍院長介紹,互聯網醫院運行初步達到了設計的效果,兒童醫院將積極持續發揮互聯網診療服務的優勢作用,輻射全國各地復診患者的基本醫療服務需求,全力阻斷疫情傳播。

疫情席捲下,公立醫院正大規模「互聯網化」。在最近的新聞發佈會上,上海市衛健委新聞發言人鄭錦介紹,繼徐匯區中心醫院、華山醫院、兒童醫院、皮膚病醫院、中山醫院、仁濟醫院、第六人民醫院等7家公立醫院開設互聯網醫院後,8家社區醫院首批開通「互聯網社區診療服務」,通過網絡,居民有望實現「足不出戶,在線看病,藥品到家」的便捷服務。

互聯網醫療並非新生事物

疫情期間,除了公立醫院互聯網醫療業務加速推進,互聯網醫療企業也陸續開通了在線義診或在線問診通道,成為抗擊疫情的重要補充力量。從已公佈問診量的互聯網醫療企業平臺數據來看,疫情期間的在線問診人次已超千萬。

事實上,互聯網醫療在國內已興起多年。2014年,則被公認為是「移動醫療創業元年」。

2014年1月,阿裏聯合雲峰基金耗資10.37億元收購中信21世紀,正式吹響進軍醫療行業的號角。同年9月2日,騰訊耗資7000萬美元投資醫療健康互聯網公司丁香園,刷新了國內互聯網醫療行業單筆融資紀錄……不過,雖然獲得了資本青睞,但互聯網醫療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都是摸索中前行。比如成立于2011年的春雨醫生,趕上了2014年的互聯網醫療熱潮,還首創了「輕問診」概念,卻一直無法擺脫自身商業模式的困境。由於這一模式的可複製性很強,許多後入場的企業也紛紛借用這一概念仿效服務模式,但服務質量並沒有保障。隨之而來的,則是針對互聯網醫療亂象的討伐。

2017年,高達1000家互聯網醫療相關企業被註銷。一番清洗之後,當時的互聯網醫療行業倖存者已不足50家。

2018年,《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試行)》《互聯網醫院管理辦法(試行)》《遠程醫療服務管理規範(試行)》三個文件下發,互聯網醫療行業的規範終於出臺,新規以實體醫療機構為主、互聯網醫療公司為輔的發展模式基本定調。

行業格局經歷再一次洗牌。文件下發前後,平安好醫生、微醫等頭部企業宣佈與多家三甲醫院簽約合作,企業以大數據為基礎向醫院提供信息服務的智慧問診系統是主要合作模式。

此外,還有企業選擇了自建醫生團隊。叮噹快藥正是在2018年推出了自己的互聯網醫院,通過自己組建的一支專職醫生團隊,提供24小時免費的在線咨詢。

「當前互聯網醫院分為兩種模式,一種是單純提供‘醫’的服務,另一種是‘醫+藥’的模式,叮噹快藥採取的是「醫+藥」的模式——‘醫’負責解決用戶是否需要用藥,以及用什麼藥的問題。而‘藥’是解決如何方便快速把藥送達用戶的問題。‘醫+藥’形成了一個閉環,問題解決得就更為徹底。」叮噹快藥CEO俞雷告訴《新民週刊》,叮噹快藥互聯網醫院的定位是服務常見病、長期慢病用戶,以及小病小痛用戶,通過自建醫生團隊,完全可以解決用戶關於「醫」的問題,「1分鐘在線找醫生、28分鐘送藥到家,這是我們的一大特點」。

這其實也是互聯網診療規範發佈後,國家對於互聯網企業的要求。有專家解讀,現行的規範實質上就是鼓勵互聯網醫療公司充當工具,促進醫療服務途徑、醫療服務方式、醫療資源匹配模式的升級,提升醫療效率。

互聯網醫療未來將走向何方?

「疫情對於互聯網醫院的加速發展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而我們醫院過去深耕互聯網醫療的經驗,使得我們能夠在非常時期能夠迅速把平臺拿出來。」朱福告訴《新民週刊》,疫情期間,醫院的門診量是平時的一半,但互聯網醫院上線的短短幾天,平臺的問診量已經跟正常時期的線下門診量持平,有的專家甚至出現了掛號排隊的現象,可見群眾對於互聯網醫療的需求是很大的。

那麼,互聯網醫療有否取代線下傳統醫院的可能?

在朱福看來,這並不是一個選擇題。「很多人覺得互聯網醫院和線下醫院是一個對立關係,其實不然,互聯網醫院能夠完成線下醫院30%~40%的工作,能夠滿足一部分人民群眾的需求,就是醫院的好助手,也是群眾一個非常好的就醫途徑。」

對於互聯網醫療平臺來說,公立醫院的入局令他們感到壓力的同時也感受到機遇,「傳統醫院也參與到互聯網醫院的建設中,恰恰說明互聯網醫療符合用戶需求,符合政策發展趨勢」。俞雷解釋:「互聯網醫療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互聯網化的程度,像平臺的合理搭建、高效運營、AI、大數據技術在互聯網醫院中的有效應用,以及藥品的即時配送等等。用戶的一部分問題可以通過互聯網化的方式解決,而另一部分仍然要依靠線下解決,比如拍攝X光片——互聯網醫院與傳統醫院將有效結合,而非取代。」

「不過,在線下醫院,患者首診之後,仍然需要再次排隊找醫生的情況下,這個環節互聯網醫療是可以幫助到用戶的。」俞雷向記者補充。

此前,醫保被認為是互聯網醫院發展過程中的關鍵因素,但近日出臺的《指導意見》將互聯網復診納入醫保支付範圍,打通醫保後,「醫+藥+支付」將真正形成閉環,儘管異地醫保結算仍然沒有捋順,但至少,這將是未來的一個趨勢。

疫情給了互聯網醫療一個發展的機遇,有人甚至已經迫不及待將2020年劃成互聯網醫療發展元年。不過,互聯網醫院如何將疫情期間湧入的增量用戶轉化為存量,如何真正打通醫療信息的壁壘,如何保證患者在線診療的質量,仍然是未來發展中不可忽視的難題。

(周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