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億元抗疫基金重在精準發力   鄒玖勝

澳門早於疫情初期推出多項援助措施,近日政府宣佈加碼設百億抗疫援金,並預告新輪措施將援助生活上或經濟上有困難的澳門居民和企業商戶,消息無疑為社會、企業打下一支強心針。筆者以為,除了要把握支援方式不可太複雜,須能盡快提供財政援助外,如何利用這筆基金,精準支援最為有需要的人士和商戶,無疑是此次支援措施的重點。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本澳經濟形勢不容樂觀,多個行業收入大減甚至停營,叫苦連天,博彩旅遊業更首當其衝。旅客大減,二月酒店平均入住率只有一成五,當月全澳娛樂場關閉十五天,賭收下跌了八成七至卅一億元;三月賭收僅52.57億元,按年大跌近8成,首季賭收祇有304.86億,按年大跌逾6成,為歷來最大季度按年跌幅。二月訪澳旅客按年大跌95.6%,僅有15.64萬人次,創九八年有紀錄以來的月度新低。上述數據還未完全反映近日廣東實施新的入境措施,本澳「被封城」,短期來澳旅客將跌至低點。有人資公司就表示,廣東省新隔離防疫措施下,訪澳旅客量幾乎為零,人流大減,已有商戶為減低成本而暫停營運,並安排員工放無薪假甚至停職留薪,當中以服務業、零售業最為明顯。大部分企業在「捱」,觀望疫情變化,不排除有企業「捱唔到」而最終倒閉。市道大不如前,企業開始計劃裁員、調整架構維持生存,估計近月失業率將增至約5%,且就業不足人數亦會上升。面對此急轉直下的經濟數據,有學者坦言,首季經濟負增長程度高達2-3成。賭收急挫,旅客大減,預示包括博彩及非博彩的服務出口大跌,單靠澳門內需支持,對GDP的貢獻十分有限。政府加大公共財政開支、公共投資,但未必即時反映至數據上,因此首季經濟增長不容樂觀,各界要做好心理準備。外國疫情持續,各地出入境限制更多,第二季經濟料低位徘徊。目前祇能等到疫情過去,各地解除出入境限制及恢復正常商業活動,經濟才有望止跌。

現時疫情對全球造成的影響已超過○八年的金融海嘯,大中小企業均面對不同程度的危機,各國政府介入市場運作,避免企業倒閉、工人失業,這些都是非常時期的非常做法。反映各國政府除防疫超前,穩經濟的力度也要超前部署,以減低疫情衝擊。外國政府為應對疫情,除減息外,紛紛加碼推出援助刺激方案。澳門在利率問題上被動,私人市場日趨悲觀,企業無薪假、裁員壓力陸續浮現,祇靠公共財政支出及投資提振信心,故有需要加大政策支援力度,穩住居民就業,否則將出現更多深層問題。

事實上,為應對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對市民生活和中小企經營帶來的影響,特區政府早前採取了一系列的減免稅費、支持信貸、鼓勵消費的措施,涉及金額將近四百億澳門元。其中,特區政府推出的兩項臨時援助計劃,包括「中小企業援助計劃」和「中小企業銀行貸款利息補貼計劃」,截至三月廿六日共收到3,423宗申請,已通過評審個案1,700宗,陸續支付5.9億澳門元援助資金。臨時性的利息補貼計劃自三月十七日開始接受申請,截至三月廿六日收件734宗。特區政府與銀行機構緊密聯繫,在二月開始,本澳十八家銀行陸續推出多項抗疫貸款。截至目前為止,共批出中小企抗疫貸款2,273宗,涉及金額32.74億澳門元,平均每宗借貸金額144萬澳門元。銀行機構會陸續協助這批中小企對接 「中小企業銀行貸款利息補貼計劃」,特區政府預留6.17億澳門元的補貼預算,支撐100億澳門元的中小企貸款。對於自僱人士,銀行機構推出應急性質的貸款,共計收到接近900宗的申請,涉及金額2,000多萬澳門元。可以說,政府推行的「中小企業特別援助計劃」、「中小企業貸款利息補貼計劃」、「消費補貼計劃」及「企業商號水電費補貼措施」等一系列中小企援助政策和「以工代賑」措施,對「穩經濟,保就業」起到積極作用。

而因應外圍經濟環境惡劣,特區政府計劃加大支援力度。經財司於日前宣佈設立一百億澳門元抗疫援助專項基金,期間一直比對不同國家及地區的政策安排及分析吸納社會各界的建言獻策,正加快專項基金方案的分析進度,並同步草擬配套的法律法規,將在今周公佈方案的細節安排。專項基金將重點考慮當前疫情對居民、僱員,以及企業的經濟壓力,將循稅務義務的方向釐定援助對象的身份,務使援助更公平合理和更具針對性。特區政府高度重視本次疫情對全澳居民及企業的經濟壓力,務求專款專用,把抗疫基金的款項盡量投放至在最需要的點上,好讓大家在應對疫情時,有更大的支援及信心,達致「保就業,穩經濟,顧民生」的目標。因此,特區政府正加緊擬定具體的經濟援助實施方案,分析比對內地、新加坡、香港特區,以及歐美經濟發達國家的相關政策措施,特別是針對僱員、企業和居民的做法。第二輪經援方案將以居民、僱員、企業為惠及層面,也會兼顧失業和開工不足的群體。對於如何清晰界定惠及對象,目前正朝有履行稅務義務為基礎核算投放的金額和發放的方式。特區政府正全力推進設立一百億元抗疫援助專項基金的工作,盡快啟動立法程式,及早把法案送交立法會審議。在立法會的支持下,爭取盡快通過實施。

對於設立「抗疫援助專助基金」,有澳區省級政協委員表示認同,指疫情全球蔓延,全球經濟狀況不容樂觀,訪澳旅客人次驟降至三位數。澳門作為經濟產業單一的微型經濟體,預料未來一段時間整體經濟活動仍會受到較大的衝擊,對於部分已停業或半停業月餘的中小企更是「雪上加霜」。特區政府過去已宣告及推出支援措施,現因應外圍經濟環境惡劣,更適時設立一百億澳門元的抗疫援助專助基金,對中小企無疑是一劑「強心針」。受到疫情持續影響的關係,資金有限、抗風險能力低的中小企首當其衝,餐飲、旅遊、零售、補習社等行業更是重災區,企業不堪空轉結業倒閉頻現。建議「抗疫援助專助基金」要與其他支援措施錯開定位,以更直接、到位、有力的方式支援和幫助企業度過時艱,包括考慮津助支援履行社會責任的中小企業,按照僱傭員工的數量直接補助企業及僱員,減輕企業營運壓力;對自僱人士、運輸司機等未能被此前措施所惠及的群體都加以援助;以及加大推行以政府主導和出資的「僱員帶薪培訓」措施,支持員工提升自我能力。

有學者表示,疫情對本澳經濟影響大,特別是與旅遊相關的行業。認為政府推出抗疫基金及時,亦認同朝向以履行稅務方式界定惠及對象,清晰細化受惠人士,希望做到專款專用,精準發力。由於現時社會各界對抗疫基金都充滿了期盼,但怎樣界定中小企的受惠資格及條件則成為了熱話。他稱,各行各業都希望受惠百億援助基金當中,但資源始終有限,必需要制定基準,建議根據企業規模、僱員人數等作界定,同時應設援助金額上限,進一步穩定企業的經營信心。而僱員的補助津貼方面,則可以居民收入中位數百分比計算,定出合適的薪酬津助,對弱勢人士先給予有關支援。提醒社會各界要理性看待抗疫基金的發放,主要目標是共度難關,而不是要派足幫足。由於世界各地在抗疫上都正值艱難時期,特區政府除了推出電子消費卡刺激內需消費,亦應鼓勵居民獲發一萬元現金分享後,多用在本地消費上,真正做到提振內需的效果。

有議員指出,疫情對本澳經濟衝擊超出各界預期,中小企業面臨前所未見的困難,不少行業出現開工不足、無薪假的情況,認同政府適時加推第二輪百億經濟援助。兩輪援助措施總額五百億,規模佔去年本地生產總值的百分之十一點五,與各地相比,本澳的抗疫財政開支力度排在前列。其中,第一輪措施以減免稅費、信貸支持和刺激消費為主,第二輪援助要向中小企業、弱勢群體傾斜,以薪資補貼、抗疫津貼等更直接的方式推出,重點支持企業共度眼前難關,穩定本澳的就業市場。建議參照經濟援助標準向居民直接發放抗疫生活津貼,參照去年職業稅報稅情況向中小企業發放穩崗津貼,並支持企業、學校、社團、大廈管理機關開展復工復學準備工作,例如撥款支持企業、機構,甚至個人添置抗疫設備,從各領域的一線做好防疫工作,把疫情控制好。至於自僱人士的援助安排,尤其是的士、導遊等自僱人士,自去年以來飽受衝擊處於失業狀態,他們與企業沒有直接的僱傭關係,不少人缺乏報稅資料,政府應參照社保供款情況予以靈活處理。建議善用現時政府轄下所設的不同基金,如旅遊基金、文產基金、社保基金、教育發展基金、漁業發展及援助基金和科技發展基金等,深度研究如何利用這些基金針對援助各行業的企業及人員。另透過這些基金增加內需,推動相關範疇產業發展,促進經濟復甦。

當然,也要明白消費、投資、出口是經濟增長重要動力,消費、出口在援助以至政策措施鬆綁下,有望逐步回升,以助企業解決燃眉,政府加大公共工程投放,拉動經濟。但疫情下,全球經濟陷入衰退危機,中長期本澳經濟復甦面臨重大挑戰,內地提出「新基建」概念,積極推動5G、大數據、人工智慧、智慧城市等建設,值得澳門思考。

其實「新基建」並非新詞,早在一八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指出一九年主要工作內容之一包括「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強人工智慧、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一九年全國兩會召開期間,政府工作報告再度強調,要「加快5G商用步伐和IPv6規模部署,加強人工智慧、工  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和融合應用」。

從新基建細分領域看,新基建是發力於科技端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包括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工業互聯網等七大板塊。疫情期間,消費需求加速向線上傾斜,5G、工業互聯網等新基建行業迎來絕佳的發展窗口期。隨著各地政府重大新基建項目開工,政策利好和市場萬億投資驅動,新基建正成為疫後經濟發展新引擎。

因現今社會對基建發展,既要配合社會長遠發展藍圖,還要銜接周邊地區的發展。澳門作為國際旅遊城市,亦是大灣區城市一員,有必要配合內地「新基建」,加快5G、物聯網等基礎建設,提升競爭力,特別是5G作為支撐經濟社會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轉型的關鍵新型基礎設施,在促進消費、產業升級、培植經濟發展新動能等方面還具有不可輕視的巨大潛力。《電信網絡及服務匯流制度》法案宜盡快提交立法會審議通過,妥善處理特許資產公平使用及5G基站建設,使澳門早日實現智能化、數碼化,同時加快澳門區域融合、經濟適度多元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