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連任後台灣風險預測

蔡英文在2020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連任成功,在勝選感言中,她表示「維護兩岸和平穩定的承諾不會改變,不會冒進暴衝」,但所信者行也。

從2016年上任到現在,蔡英文及民進黨當局堅決不承認「九二共識」,全力推動務實「台獨」和「去中投美」,拋出「國安五法」和「反滲透法」,抵制兩岸政治對話與融合發展,其所謂「承諾」實際上是一張欺騙島內社會和推卸責任的空頭支票。

兩岸正面衝撞風險上升

堅持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是大陸同臺灣當局和各政黨進行交往的基礎和條件。過去四年,大陸事實上給蔡英文及民進黨當局留出了時間和機會,但執政當局的答卷卻是「全力去中、以陸為敵、倚美求獨」。2020的「全面勝選」又進一步增強了蔡英文及民進黨當局「抗中保台」的自信,正如其選後以「臺灣民意」為要挾要求「大陸正視‘中華民國’的存在,在和平、對等、民主、對話的基礎上重啟兩岸協商」,反面坐實了蔡英文根本無意承認「九二共識」、頑固搞「台獨」對抗的本質。

執政當局用決絕的「立法」手段拒絕和抵制「一國兩制」臺灣方案。新版「國安五法」本就給兩岸政治協商談判設置了鴻溝,隨著1月15曰「反滲透法」的正式簽署通過,民進黨當局採取「大棒」恐嚇、打壓和阻斷臺灣有關黨派、團體和人士與大陸就兩岸政治問題、和平統一進程等有關冋題開展對話溝通。

未來四年,蔡英文已無再次連任的壓力,在民進黨「台獨」決議的規制和美國打「臺灣牌」刺激下,其「去中投美」和務實「台獨」的路線將更加凸顯。為維護兩岸和平統一的前景,大陸絕不會為各種形式的「台獨」分裂活動留下任何空間,或將採取有力措施導正網岸關係,若發生類似於2016午「企汁錒」誤射導彈事件等情況,兩岸擦槍走火的可能性亦存在。美國《紐約時報》選後也稱,選舉結果可能會擴大臺灣海峽兩岸的政治和文化鴻溝,並「可能使武裝衝突的幽靈顯現」。

「修法台獨」可能衝擊「一個中國」政策底線

自建黨以來,民進黨內就存在強烈的「台獨」衝動。2019年10月出臺的「社會同行世代共贏決議文」顯示,民進黨已不再期待與大陸建立長期穩定與和平關係,而是企圖通過持續推動防務自主工程、減少對大陸的過度依賴、與區域中理念相近的夥伴持續深化關係、持續完備「民主防衛」的相關法制等維護臺灣「主權與安全」。

近期推出的「反滲透法」被認為是補齊了「以法拒統」的最後一塊板。基於所謂「不挑釁、不冒進」的考量,民進黨尚不敢走「修憲」、「台獨」公投、「台獨」決議等「急獨」路線,而是轉以塑造「中華民國(臺灣)」的「國家」地位為階段性目標,依靠立法機構多數進行「修法」為主要手段,持續增強「獨立事實與成分」,推進「實質性台獨」。

未來四年,民進黨「修法台獨」的動作可能包括:推動類似「中共代理人法」等「反中」法案,繼續限縮兩岸交流;下調「修憲」門坎;推動體現「一邊一國」的機構「更名」;利用「大法官」「釋法」方式變更「領土範圍」等,在塑造「現狀即獨立」的同時,為「拒統」設置「法理障礙」。

更值得警惕的是,蔡英文前發言人林靜儀選前拋出所謂「支持統一就是叛國」的論調,不僅僅是選舉需要,很可能是測試民意風向。在中美博弈不確定性增強的背景下,不排除蔡英文在第二任期內借勢搞「修憲」冒險的可能性。

島內社會「拒統」心理恐進一步固化

民進黨執政四年,島內社會已呈現「偏獨化」趨勢。特別是2018年「九合一」選舉後,民進黨當局將動員島內社會「被統一」危機感視為逆轉關鍵。借勢大陸推出「一國兩制」臺灣方案和「香港反修例風波」,炒作「『一國兩制』失敗」氛圍,將2020選舉塑造成「臺灣存亡之爭」,暗示投「藍」即投「共」,選「韓」即選「統」,極大強化了島內民眾「恐中懼統」心態。

在此次1931萬選舉人數中,20-29歲的有311萬,30至39歲的有354萬,他們大都把選票投給了蔡英文及民進黨,而且總投票率從2016年的67%增加到2020年的約75%。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本屆不分區民代選舉中,主張和平統一的新黨得票率僅1%,遠低於2016年的4.18%,這一數據也反映了統派在島內日漸式微。

隨著作為泛藍基本盤的外省一代、二代衰落,更多受「台獨」「反中」教育的青年世代將登上政治舞臺。鑒於民進黨把持「台獨」教育權和輿論權,且國民黨實力減損並可能面臨分化,各政治勢力投機性增強,島內「維持現狀」民意可能朝「和平分裂」方向位移,「天然獨」問題日益凸顯。

民進黨「去中向美」加速

蔡英文第一任期,執行「倚美親日抗中」的對外政策路線,事實上已經啟動了與大陸的「脫鉤工程」。在政治上,拒絕在「九二共識」基礎上與大陸政治接觸,主張「一邊一國」;在經濟上,利用中美貿易摩擦之機,加強對大陸出口管制,出臺措施吸引高科技台企回流,加速與美產業鏈對接和「新南向政策」落地,臺灣在大陸投資占對島外投資的比例從2010年的84%銳減到目前的30%;在軍事安全上,極力對接美國主導的「印太戰略」,強化美台「准軍事同盟」關係;在文化上,推行「台獨」教科書,建構「台獨」史觀,阻撓兩岸文化交流;在人員往來上,出臺政策措施限制臺灣民眾享受兩岸同胞同等待遇,阻撓兩岸社會融合。

蔡英文勝選後的第一天,即會見「美國在台協會」臺北辦事處處長酈英傑,並表示「台美關係」已從「雙邊夥伴關係」升級成「全球合作夥伴關係」;與「日本臺灣交流協會會長大橋光夫會面稱將繼續執行「遠中親日向美」政策。

隨著中美博弈升級尤其是美國可能開打對華「技術戰」,蔡英文及民進黨當局可能將要求更多台企返流或轉移到第三地,企圖構建「非陸供應鏈」。一旦民進黨利用立法機構多數開放美豬、美牛,美台簽訂雙邊貿易協定是大概率事件。執政當局還正在考慮持續推動教育雙語化、公文書雙語化,進而衝擊中華文化的主體地位,謀求建構獨立于中華文化之外的「臺灣文化與語言體系」。

鑒於民進黨「去中國化」的政策導向以及嚴厲的交流限制,預計未來兩岸交流可能出現「官停民趨緩、政冷經不熱」的局面。蔡英文及民進黨當局還可能借助台海風險升高對兩岸交流實施強制性阻斷,製造兩岸關係漸行漸遠、局部脫鉤的態勢。

美國「長臂管轄」干涉臺灣問題的可能性增大

當前,美對華戰略調整為全面壓制,決定其運籌「以台制華」策略更具冒險性和不確定性,尤其在中美博弈更加複雜尖銳的情況下,美出臺系列「親台」法案,為其打「臺灣牌」乃至在臺灣問題上出格和製造「意外」準備了「國內法依據」,阻撓兩岸統一的「長臂管轄」問題愈加凸昆。

臺灣2020選舉剛結束,美國和少數西方國家的外交系統高官即祝賀蔡英文和民進黨取得「全面勝利」,美國務卿蓬佩奧的「賀詞」甚至比4年前克裏的「賀詞」更加高調,這顯示美國聯合一些「盟友」打「臺灣牌」的做法不會降低,只會加強。

現下,美正籌劃以打擦邊球的方式在美艦泊台、舉行美台聯合演訓、賦予「美在台協會准官方地位」等方面進行試探。鑒於美之前在涉港、涉彊問題上的做法,未來一個時期,美國會還可能醞釀推出所謂「維護臺灣民主」的相關法案,協助台當局抵制「一國兩制」臺灣方案。

鑒於兩岸關係的極大不確定性,大陸應立足於控制臺海局勢、推進統一進程、強化制度自信和實力自信,客觀、辯證看待此次選舉結果,主動作為,遏制打擊「台獨」分裂勢力,堅決反制外部勢力插手臺灣問題,綜合管控台海風險,促進臺灣民眾更加清醒認識到「台獨」是禍害,亦是絕路,為推動「一國兩制」臺灣方案創造更有利條件。

(司空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