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版「黑鷹墜落」內情

2020年1月2日,台軍新買的美制UH-60M「黑鷹」直升機墜入新北山區,機上8人罹難,另外有5人生還。罹難者中包括新任「參謀總長」沈一鳴。「參謀總長」是臺灣軍中職位最高的職務,沈一鳴亦是臺灣有史以來因公殉職的最高級別將領。

台軍「黑鷹」掉的時候也不巧,正值1月11日臺灣「大選」投票前夕,回想「黑鷹」系台美軍購的「風向標」,沈一鳴更是落實蔡英文「倚美抗陸,以武拒統」的具體執行者,這場台版「黑鷹墜落」裏面頗有文章。

事故原因或爲飛行員操作問題

1月2日上午7時50分,沈一鳴等人搭機前往宜蘭東澳雷達站開展基層慰勉活動,原定8時20分抵達目的地,却在途中失聯。宜蘭等地消防局緊急出動,第一梯次人員於當天下午1時30分接觸到待救者,16分鐘後確認一人受困有意識,最終共8人罹難,5人生還。

從現場發出的照片來看,直升機以側姿栽入樹林,整個機頭被摔成零件狀態,左側機身直到尾梁部分完全扭曲,旋翼與槳轂銜接處被「簡單粗暴」地折斷,內部綫纜暴露無遺。倒是右側艙門部分相對完整,預示該機可能直接沖向地面,過程中受高大樹木約束而朝一側傾斜觸地。有社交網絡照片顯示,一名機上人員被殘骸壓住,身上安全帶依然在身,但已與座位分離,足見直升機與地面的衝擊力著實不小。

根據臺灣「國防部」公布的名單,除了沈一鳴,罹難者中還包括「總長室侍從官」黃聖航少校、「政戰局副局長」於親文少將、「總士官長」韓正宏、「情次室助次」洪鴻鈞少將、正駕駛葉建儀中校、副駕駛劉鎮富上尉和士官長機工長許鴻彬,堪稱台軍作戰指揮的「一號大腦」。

事故發生後,臺灣媒體都在第一時間以重大新聞方式報道。臺灣「軍聞社」記者陳映竹也在該直升機上,在飛機迫降後神智仍然清醒,但因爲脚被殘骸夾住而無法動彈。她是機上第一位發出求救訊息的人。

出事的「黑鷹」隸屬於臺灣「內政部」空勤總隊(系從臺灣空軍分離的單位),該隊「黑鷹」戰機合計有15架,是從2014-2017年臺灣陸軍航空兵購自美國西科斯基公司的60架新造「黑鷹」中抽調的,而且空勤總隊分到的是第三批次(即最後批次)到貨。

按道理,機體最新,人員老到,全不應有墜毀之禍。可事情偏偏發生了。截至目前飛機具體墜毀原因不明,但不少軍事專家指出,造成這次事故的原因可能是飛行員操作問題。在他們看來,當天臺灣的氣象條件比較適宜飛行,而墜落的「黑鷹」直升機本身性能比較優越,出問題的概率不大。

而從台軍發布的消息看,臺灣軍用直升機多年來的一大「頑疾」是通信系統「水土不服」,各型直升機多使用VRC系統。一名高級軍官透露,臺灣多山、潮濕,先天即影響通信效果,加上設備落後,使得通信設備發射功率大爲降低,通信距離普遍縮短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二。再加上耳機受干擾的雜音多,有些駕駛員在演習時乾脆用個人手機進行通信。2007年4月3日,台陸軍空騎601旅的UH-1H直升機與高雄旗山上的廣播電臺塔相撞,很重要的一個原因便是通信聯絡不暢,控制塔臺無法向直升機通報地物避讓預警。

近年來,台軍高喊要儘快建立C4ISR(指、控、通、電、情、監、偵)系統以進行有效的戰場管理,但主力直升機通信系統仍不給力,多數機型處在「亞健康」狀態,不啻於一大諷刺。

因風灾而起的「天鳶專案」

臺灣最早使用的「黑鷹」,就是此番出事的空勤總隊前身——空軍救護隊訂購的14架民用型S-70C-1。它與軍用UH-60的最大差別,是換裝了兩台功率爲1625馬力的通用電氣(GE)CT7-2C渦軸發動機,也是UH-60所用T-700發動機的民用版。

自1986年5月開始,S-70C-1陸續抵達臺灣嘉義基地服役。21世紀初,臺灣陸軍在馬英九當政時期提出「天鳶專案」,意圖爲陸航替換掉老舊的美制UH-1休伊通用直升機,但由於采購排序幷非優先項目,因此備受質疑。後來,台軍的UH-1H陸續發生多起事故,才終於以「戰備需求」名義列入「國防部」的對美武器采購清單。

由於總金額高達20余億美元,許多人對「天鳶專案」持反對態度。臺灣南部在2009年受到「莫拉克風灾」重創,台軍借機投入大批直升機去救灾,一定程度上化解了民間的質疑,增加了美國將這批直升機售台的正當性。終於,台軍通過了60架UH-60M「黑鷹」直升機的軍購項目,幷於2010年1月28日獲得美國政府批准,其中15架在保有作戰用途外新添救灾任務,交付空勤總隊操作。就技術層面而言,雖說這是一項欠缺考慮的决策,但就推動軍售案的謀略層面來看却是一個高招,堪稱推動軍購案的「巧門」。

美國軍用「黑鷹」有多種版本,臺灣采購的是對駕駛操作、動力、防護系統及戰場生存能力改進的UH-60M通用直升機,也是多國最廣泛使用的一款多用途直升機。該機配備兩台T700-GE-701D渦軸發動機,單台功率2000馬力,搭配高可靠性變速箱,幷有輔助動力裝置。兩台發動機由機身隔開,若有一台遭擊中損壞,另一台未必會受波及。

直升機平時由兩名飛行員及一名空勤機工長(隨航機械師)共同執行任務,後艙最多可搭載11名全副武裝的士兵。武器配備爲兩挺7.62毫米M240H機槍及12.7毫米GAU-19/A旋轉機槍。若執行醫療救護任務時,可通過拆除後艙座椅,容納六副擔架及救護人員。位於機腹的貨物挂鈎,可吊挂漢馬車及105毫米榴彈炮等作戰裝備。

據臺灣「中央社」報道,從1981到1984年,各國至少有16架黑鷹直升機墜毀或遭擊落,22人罹難。最近的一起重大事故發生在2019年12月5日,美國一架隸屬於國民警衛隊的「黑鷹」直升機墜毀於明尼蘇達州,機上3人全數罹難。

「救灾版黑鷹」實爲浪費軍品

正因爲頂著「救灾」的頭銜,60架UH-60M中必須分出15架給空勤總隊當「空中救護車」。這使得原先高檔的航電與電子戰系統要全面降級,機艙空間規劃也要修改,連負責執行這筆軍售案的美國陸軍都不知道如何爲臺灣驗收這些裝備。更詭异的是,15架UH-60M的機組編制要不少於四十名飛行員,人力需求遠超過空勤總隊的負荷,導致很多機組需要陸航來充數。

對空勤總隊來說,最佳做法是將這15架直升機平時交給陸軍使用和維護,若有救灾需要則沿用現有臺灣「國家搜救中心」的機制來協調任務。可就軍方觀點來看,利用軍費采購救灾直升機本來就讓軍方感到吃虧,如果再由陸軍使用,未來在人力運用、訓練、後勤、經費等方面還會占用更多軍方資源。

馬英九任職期間,台軍甚至希望把第一批到貨的UH-60M先給空勤總隊用,表面理由是兩岸關係緩和,救灾需求超過戰備需要,可優先供救灾之用。真正原因是UH-60M的接機若與AH-64D撞期,對陸軍來說難度太高,倒不如先給空勤總隊一個順水人情,降低陸軍航特部同時接兩款新機的壓力。

UH-60M是美國陸軍的最新裝備,美方當初在合同裏就寫明不允許該機交給民間公司來維修,因此勢必要由使用者自行負責維修,這也超出了空勤總隊的能力範圍。

由此來看,導致沈一鳴等人身亡的「救灾版黑鷹」就是個錯誤决策的産物。UH-60M原本配備了先進的航電與電子戰系統,臺灣却要讓該機兼具救灾功能,對高檔的航電中途進行簡化;夜間救灾必備的夜間搜救設備因爲嫌貴「完全沒買」,連通信都換成便宜的民用無綫電臺。爲了弄出這個美國生産商貨單上沒有的「高不成,低不就型號」,臺灣還專門掏了一筆額外的設計費。

此外,臺灣陸軍采購UH-60M的目的原本是爲了填補UH-1H被淘汰後的航空運輸能力,分了15架給空勤總隊後,陸軍擁有的武裝直升機數量竟比通用直升機還多,顯然削弱了被台軍視爲王牌的空中騎兵旅的空中機動及戰鬥偵察搜索能力。

如今臺灣不缺空中救援兵力,缺的是面對大型灾害救援的聯合體制。臺灣空軍爲了援救遇險飛行員,特別注重各軍種的搜救能力,陸海軍因任務需要也逐步加强各自軍種內的航空兵力量,不過任何單一軍種的搜救能力都無法滿足任務需求。台軍現行的搜救行動開始結合實際情况,采用軍種聯合搜救方式。

同樣的道理,臺灣當局在執行民間救援時也采取類似作業程序。臺灣陸軍采購的純軍用版UH-60M,除執行空中戰術機動外,也能執行戰鬥搜救任務(CSAR),其所需的裝備及技術要求遠比普通搜救來得高。台軍針對防務需求花大價錢買回的軍標戰鬥裝備弃之不用,空勤總隊却將高級軍事裝備降級使用,是浪費軍品又無强化整體搜救能力的體現。

「軍事改革旗手」身後暗流不斷

除了事故主角「黑鷹」,更大的焦點是沈一鳴之死,外界認爲這將導致臺灣軍令系統遭受重創。62歲的沈一鳴是臺灣軍界的實權人物,也是蔡英文著力培養的「軍事改革旗手」。特別是蔡英文在2019年拋弃「國防部長」馮世寬後,對這位同樣從空軍高級飛行員出身的高官頗爲倚重。

事故發生後,蔡英文下令所有「國防」軍事單位降半旗三天,其辦公室宣布暫停競選活動三天;國民黨參選人韓國瑜亦表示,原定1月2日及3日的競選行程也被取消。美國在台協會發布聲明,向罹難者表達哀悼之意,幷表示隨時就此事件爲臺灣提供協助。

檔案顯示,沈一鳴是臺灣首批駕駛法制幻影2000-5戰鬥機的飛行員。1996年5月6日,他以中校軍銜帶領首批13名種子飛行員前往法國空軍第戎基地,先接受法軍幻影2000B/C戰機訓練;同月9日,臺灣接收第一架幻影2000-5戰鬥機。1997年,沈一鳴成爲第一個換裝幻影的第41中隊的分隊長。1998年5月8日,他駕駛幻影2000-5Di(2058號機)首度試射米卡導彈,命中67公里處靶機。沈一鳴多次執行爲臺灣當局領導人「護駕」的活動,特別是在1999年台海危機期間執行防空警戒任務頗爲「賣力」而得到不斷拔擢。

得益於臺灣空軍將領紛紛登上高官寶座,使得諸如F-16機群升級、新購F-16V等戰鬥機項目被優先安排。更主要的是,依照蔡英文「預防戰爭、本土防衛、應變制變、防範衝突及區域穩定」的戰略要求,沈一鳴主導了這些年台軍所謂「承受第一擊」與「後續反擊」能力建設,先求「全軍」再力求「破敵」——即建構防護和反擊力量,用以保存戰鬥力與基礎設施;一旦反擊時,發揮三軍聯合戰鬥力,以「拒敵、退敵與殲敵」。他曾吹噓說台軍將有能力「內防突變,外防突襲」。這次變故,勢必使台軍相關建設更加紊亂,長期遭壓制的陸海軍派系無疑將進一步爭搶奪位。

台軍歷史上,直升機墜毀導致的「斬首效應」不在少數。1974年12月27日,臺灣「陸軍總司令」于豪章和「參謀總長」賴名湯搭乘UH-1H直升機前往桃園視察演習,結果賴名湯臨時改搭車,于豪章和第1軍團司令苟雲森、「政戰主任」張文澤等人搭乘的直升機發生墜機意外,造成20多人傷亡。于豪章雖然僥幸生還,但半身癱瘓。他的侍從官高華柱却撿回一命,從此平步青雲,後來還當上了「國防部長」。

1985年,臺灣參謀軍官王玉麒曾與于豪章交流,得知他出事後,軍內其他派系趁機造勢,導致「於版建軍計劃」被推翻。王曾引述章親信的「怨言」,稱當年孫臏曾受臏刑而成爲殘疾,猶能爲齊效力,兩敗魏將龐涓,幷以兵法傳世;西德財政部長朔伊布勒於1990年任內政部長時遇刺,自此胸椎以下沒有知覺,却依然活躍於政壇不墜,而「臺灣用才,不但落後外洋,也愧對兩千多年前的老祖宗」。往事可鑒今夕,意外空難之後,臺灣軍界的「又一波暗流」爲時不遠矣。

(羅山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