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功能檢查的六個問題

呼吸運動是呼吸肌收縮與舒張引起的胸廓節律性擴張與縮小的過程,也是肺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必要環節。正常成年人每分鐘平均呼吸12-18次,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氣體量約500毫升,一天呼吸約2萬次,至少與外界環境交換氣體1萬升。通過肺的呼吸功能,人體不斷地吸入空氣中的氧氣,排出體內代謝産生的二氧化碳,「吐故納新」,實現機體和外界環境間的氣體交換,維持人體生命活動。要瞭解肺功能狀况,肺功能檢查必不可少。

什麼是肺功能檢查

肺功能檢查是一門醫學計量測量技術,運用呼吸生理知識和現代檢查技術來判斷呼吸系統器官、組織的功能狀態,對及時有效發現胸肺疾病意義重大。肺功能檢查涉及大量指標,所代表的臨床意義各不相同。肺功能損害程度與疾病嚴重程度有明確相關性,通過對肺容量、呼氣流速、壓力等的測定和呼吸氣體成分的分析,可判斷肺通氣、換氣功能;通過對肺功能的持續追踪,還可判斷疾病的嚴重程度,評估療效及預後。

沒有不適,醫生為什麽要我做肺功能檢查

首先,人的呼吸系統有巨大的代償能力,在疾病早期,患者可因機體代償作用而無明顯不適。其次,大多數呼吸系統疾病進展緩慢,即使出現症狀,患者也常掉以輕心,使疾病難以得到及時診治。但隨著病情發展,肺功能損害程度日益加重,當超過一定的閾值或機體無法代償後,患者逐漸感到呼吸困難,而此時的肺功能損害已持續多時,大部分患者可損失30%〜50%的肺功能,甚至更多。第三,患者出現呼吸困難等症狀後,如果肺功能再有輕微幅度的下降,呼吸困難加劇就會更顯著。因此,在疾病早期(也就是肺功能受損早期),出現呼吸困難等症狀前,患者就應通過肺功能檢查等手段及時發現病情,及早干預,延緩肺功能下降速度與疾病進展。

肺功能檢查適用於哪些情况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肺功能檢查能直接、客觀地測定氣流阻塞的嚴重程度,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診斷的金標準。目前,我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診斷率遠低於患病率,治療率遠低於診斷率,其主要原因在於人們對於肺功能檢查的不瞭解和不重視,無法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得到早期診斷及有效控制。因此,要改善我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現狀,普及肺功能檢查是重要而關鍵一步。肺功能檢查中的若干個特異性指標,如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一秒率(FEV1/FVC)、呼氣峰流置(PEF)等,可判斷肺功能受損的部位、性質及嚴重程度,並為評估治療應答、未來風險、疾病進展提供可靠依據。

支氣管哮喘

無論兒童還是成人,當患者具有典型的喘息、氣急、胸悶、咳嗽等症狀,尤其是夜間及晨起時症狀更嚴重、由過敏原或特殊氣味可誘發症狀,或者在病毒感染後症狀加重,可通過支氣管激發試驗誘發氣道平滑肌收縮,並借助肺功能檢查中各項指標的改變,來判斷支氣管是否縮窄及縮窄程度,從而明確診斷,判斷是否存在不典型支氣管哮喘或咳嗽變異性哮喘。

胸、腹部手術的術前評估

患者在接受胸、腹部手術前進行肺功能檢查,對術前評估、制定手術和麻醉方案、减少並發症、提高術後生活質量等方面,均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哪些人應定期進行肺功能檢查

為了對自己的肺功能狀况做到心中有數,以下幾類人群宜定期進行肺功能檢查:

①40歲以上、長期吸烟或長期接觸有毒有害氣體者;②有慢性呼吸道症狀或反復呼吸道感染者;③長期有不明原因呼吸困難或異常呼吸狀態者;④慢性肺病治療過程中,須判斷療效者;⑤外科胸腹部手術前,須進行風險評估者;⑥需要進行職業病傷殘等級評估及勞動能力鑒定者。

胸片、胸部CT檢查可替代肺功能檢查嗎

答案是否定的。胸片和胸部CT檢查常用來檢查胸腔、胸廓(胸椎、肋骨、軟組織等)、肺組織、心肺血管、心臟等有無異常,屬影像學檢查。而肺功能檢查則側重於呼吸系統的通氣和換氣功能,屬功能性檢查。例如,哮喘患者的胸部CT和胸片檢查可以是正常的,但哮喘的最終診斷和嚴重程度的判定均需通過肺功能檢查來實現;同樣,肺癌患者的肺功能檢查可以是正常的,但胸片和胸部CT檢查却能及時「捕捉」到病變。因此,胸部影像學檢查與功能性檢查不能互相代替,但却相輔相成,只有兩者相結合,才能更好地發現和評估呼吸系統疾病的病情。

肺功能檢查異常該怎麽辦

肺功能差往往是由疾病導致的,患者首先應該根據實際情況採用合適的方法積扱治療,去除病因、對症下藥,才能讓肺功能逐漸恢復正常。比如,因肺炎而導致肺功能變差的患者應在醫生指導下服用抗菌消炎藥物治療,因肺部腫瘤而導致肺功能變差的患者多須進行手術治療。

其次,肺功能欠佳者在日常生活中還需做好各項保健措施,增强低抗力。比如:合理飲食,營養均衡,不吃辛辣、油膩、生冷食物,戒烟限酒,適當運動,等等。必要時,可在中醫師指導下服用食療藥膳。

如果肺功能受損嚴重,且經藥物治療後仍有呼吸困難、運動耐力减低日常活動受限等呼吸殘障表現,患者應進行肺康復訓練。肺康復訓練適用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其他慢性肺疾病,以及外科手術等術前準備或術後康復。肺康復訓練因人而異,可通過促進呼吸道分泌物引流、改善呼吸模式、增加呼吸肌肌力與耐力等,盡可能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達到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