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先開放大灣區自由行助澳發展 劉紹滿

粵澳兩地口岸通關總算恢復正常化了,這充分體現兩地政府聯防聯控合作成效,值得喜慶,但仍需不放鬆防控措施。雖然過去的幾個月本澳社會經濟受到嚴重的影響,但社會普遍都持正常心態,有背靠大陸中央政府的支持,正如行政長官賀一誠日前強調:「我們對澳門經濟前景仍然充滿信心。一旦疫情過去,澳門經濟可望逐步得到恢復,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從近期粵澳先後放寬出入境措施來看,履行中央全面復工複產複學的措施,澳門作為行使「一國兩制」政策的示範地區,澳門經濟過去幾個月的零增長,而國外疫情還在火風之中,開放國際旅遊路線暫不可能的,唯有國內自由行才能救市。筆者料廣東省方面會經過短期的珠澳口岸出入境情況,若聯防聯控持續,相信將會首度開放粵港澳大灣區除香港地區之外九市地區的自由行的簽注,為澳門未來經濟發展逐步恢復打下「強心針」。

受嚴峻的國際疫情持續影響,相信今年的疫情會使澳門的發展環境「難上加難」,幸好國內疫情受到有效的控制及全面恢復了復工複產複學,就連本澳被「封關」近四個月也全面正常通關,取得可喜的成績,正如社會所言的,終看到「寒冬漸去、春天將來」的希望。「最後一公里」的道路已基本完成。因內地赴港澳自由行簽註的申請已暫停半年,簽註一般有效期為三個月或一年,農曆新年前申請的簽註,如今多數已過期,只有持一年有效期的自由由簽註才可入境澳門,人數估計十分有限,料本月賭收反彈幅度不大。筆者則認同的一點就是,為推動旅遊業復甦,幫助本澳經濟回暖,建議特區政府適時與內地部門溝通,爭取分階段恢復內地赴澳自由行簽註及團體旅遊簽註的正常簽發工作。可先從疫情風險較低的城市開始,首階段可開放大灣區內地城市居民入境澳門自由行。在評估風險和審視成效後,進一步放寬其他內地低風險城市居民來澳旅遊,並建議縮短簽證期限為一月一簽,以利旅遊業恢復元氣,加快經濟復甦,進而再謀多元發展。其實,廣東省豁免合資格人士自澳門入境的隔離規定,濠賭股率先起舞,有博彩業者表示,業界「昏迷」半年,今次是一支強心針。但廣東省居民年初申請的自由行簽註多數已過期,短期內賭收反彈幅度有限。冀粵澳先開放自由行,未來按疫情發展,靈活變動。

其實,澳門一直以旅遊城市為主要發展定位,靠旅客支持城市發展,沒有旅客,澳門談不上「復工、復產、復業」,只有靈活調整出入境政策,才可確保澳門經濟復甦。也有意見認為,今次放寬通關限制是第一步,希望粵澳疫情防控工作理想下,中央政府可於八月重開粵澳自由行簽註的申請,香港則待疫情受控再作決定。現時外圍疫情起伏不定,國家防疫壓力大,未來可因應疫情形勢發展,靈活調整自由行簽註申請及出入境政策,直至疫情受控。也有旅遊業界認為,粵澳迎來初步正常通關,但對旅遊業界而言,短期變化不大,僅為停頓已久行業注入「少少生氣」。因措施更多針對粵澳間人員往來,如外省旅客要回原居地有一定限制。今年二月初,內地居民赴澳自由行簽註已暫停辦理,數月以來,簽註陸續到期,即使回復通關,旅客量也只是由現時的數個百分點,有機會回升至一成多,因持有效證件的廣東旅客數量有限。從旅客結構中分析,廣東省旅客佔總旅客量三成左右。今年暑假,料仍以內需為主,期望可先開放灣區九市自由行簽註,繼而擴展到廣東全省,再到各省。按目前進展評估,八月可有序重啟「已經好好」。倘八月可讓灣區自由行訪澳,客量有望保住去年同期一至兩成。由於旅客訪澳仍有層層關卡,相信旅客留澳時間會延長,對酒店入住率、餐飲等有帶動,但離正常客量「差得遠」,暫時來看,酒店價格、酒店預約等未見因通關而有大波動。

然而,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粵澳兩地通過積極抗疫、多重防護的方式,讓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使兩地能夠逐步互通,且從近日出入境良好的情況。筆者猜測廣東省當局離開放大灣區自由行措施將不遠了。外界憧憬廣東省能率先重開「自由行」簽註,挽救本澳經濟。筆者更是期待粵澳兩地政府能達成共識,盡快恢復自由行簽註,推動更多旅客來澳旅遊,提振經濟。當然,目前粵澳兩地進入疫情防控常態化階段,建議政府應加強與內地部門溝通,做好粵澳各口岸的交通配套措施,擴大其他口岸宣傳,讓更多居民和旅客按自身需要選擇適合的通關口岸,以分流關閘口岸人群,避免人群聚集。但也有意見認為,綜觀全球,疫情未見緩和,更有上升趨勢;本澳周邊地區疫情反彈,尤其香港連續多日雙位數確診及出現社區傳播,甚至珠海也新增兩例輸入性個案,難免為重開「自由行」添變數。對此,筆者則不認同如此判斷,珠海口岸出入境防控措施一直做足功夫,要不則不會先香港而開放珠澳口岸正常通關。澳門抗疫成果,大家有目共睹,有賴於特區政府反應迅速,以及社會綜合防控措施到位,更是全澳居民共同配合防疫的成果。對抗全球大流行疫情,全民合作是重中之重。期望居民繼續堅持意志,時刻保持防疫意識,同心協力跑完最後一公里。

新冠肺炎疫情重挫本澳旅遊業,行業處「吊鹽水」狀態。但正所謂「路通、財通」,目前粵澳兩地已恢復通關正常化,相信澳門的旅遊相關產業就能逐步走出穀底。正有立法會議員所言的,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多個國家和地區先後加強出入境管制,重挫旅遊業。澳門主要依靠博彩旅遊服務出口帶動,如今近乎「凍結」的客流,經濟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對不少中小微企而言,這一波打擊確實致命。旅遊業同樣作為澳門的支柱產業,輻射各行業,既然特區政府首階段的防疫工作取得成效,社會各類經濟活動逐步恢復,就更應該把握先機,及早謀劃,為疫後提振社區經濟早作準備。 現時內地多個省市已陸續復工復產,逐步恢復正常秩序,希望特區政府積極與國家相關部門溝通協商,在疫情安全可控的情況下,爭取早日重啟非重點疫區來澳自由行政策。有意見認為內地外僱返澳免隔離措施是好事,但擔心生意未恢復正常水準,人手恢復只會增加僱主經營壓力。希望不久將來會再有好消息,如重新啟動訪澳旅客簽註等,澳門旅遊業才可恢復。同時,值得關注的問題就是,今次疫情體現了本澳旅遊產業的脆弱性,同時是對旅遊業發展的一次反思。特區政府有必要重新審視、長遠規劃旅遊政策及創新旅遊管理,做好旅遊業的軟硬體配套建設,加大政策扶持,開發更多高品質旅遊項目,增加旅遊產品多元化,加強旅遊業的抗壓能力。本澳應進一步加快推動經濟結構調整的步伐,進一步促進產業多元化,主動出擊加強粵港澳大灣區之間的協作,實現優勢互補。

無可否認的事實就是,澳門經濟體系結構過去一直都是單一性,從今次疫情「大考」的情況來看可見,而中央一直建議本澳當局走經濟適度多元化路線,但從今次疫情也真正考驗了本澳實際情況,有必需尋求更適合作產業不斷代替博彩產業,因國家的政策是不允許任何地方開設賭場的,但由於澳門地理位置及歷史原因較為特殊,若到二十多年後,真正回歸祖國,與內地「同城化」的話,可想而知。或許這也是中央一直建議當局推動經濟適度多元化的發展,不能過度依賴博彩經濟的原因之一。其實有報告指,相信目前澳門賭業已進入「冰河期」。花旗再下調今年賭收預期,由跌28%擴大至跌45%。賭場盡量節省經營開支,EBITDA需要日均賭收2.7億元才達致收支平衡。因應賭場正回復正常營運時間,經營開支提升,EBITDA達致收支平衡,日均賭收需達3.4億元,故預期第二季博彩業仍虧損,第三季則停滯不前。有博彩業者表示,當局在過去幾個月收緊政策,限制旅客入境,賭收一向下滑,最壞估算下跌九成,貴賓廳按年跌98%。博彩業十分困難,貴賓廳沒有賭牌壓力,再捱一兩個月若無改善,裁員、停薪留職是遲早的事。幸好本月中放寬出入境政策,若內地重開自由行,下半年賭收有望低位回升,料中場復甦較快,貴賓廳恢復要較長時間。正如有學者認為的,自新冠病毒疫情發生以來,本澳經濟斷崖式下滑,失業率調頭趨升,就業形勢嚴峻,幸有過往積存的財政儲備支撐,否則無法自給自足又極度依賴外圍經濟的本澳,肯定更加不堪一擊。若再沒有旅客這源頭活水救市,單靠五千多億元財儲,以每年一千億元的財政開支計算,政府或可勉強撐過幾年,但企業無法生存,打工仔也沒有生計。所以開放通關,重啟「自由行」,方能救市救人。

而行政長官賀一誠日前日前強調,「盡快向內地爭取重開自由行,讓業界仍看見一絲希望,寄望疫情盡快過去。」也有意見認為,粵澳人員正常往來邁出重要一步,但要推動本澳經濟復甦,需有進一步政策,方能起到顯著成效。建議可讓「兩地牌」車同樣按新措施規定往來粵澳,旣可推進大灣區城市商務往來,亦可減少因乘搭公交而增加受感染機會。粵澳通關新措施已實施,但也有意見認為,建議政府積極完善核酸檢測、通關程式等,增強預約核酸檢測網站的承載力,擴大每日核檢額及增設核檢站,與內地海關加強交流,優化通關流程。且擔心因應入境內地時需出示澳門健康碼及轉換粵康碼通關憑證,還要掃描「中國海關碼」塡報資訊,過關後在內地的行程要逐日填寫健康申報,回澳又要轉換健康碼,如此複雜流程可能令部分居民尤其是長者混亂或出現填報困難,口岸亦可能因居民不清晰轉碼流程而更擠塞。筆者也希望珠澳關口應繼續做好對接,簡化相關的通關程式,方便居民落實申報程式,不僅需積極宣傳使用澳門健康碼、粵康碼等,且應及時更新核酸檢測預約系統,逐步按比例增加檢測名額,以應對新政策指引,避免出現資訊混亂,倘多粥少,不利於廣大居民便利通關。在核酸檢測方面,相信特區政府有關部門會因應市民需求及通關實際情況會逐步增加檢測點,提高檢測效率,以滿足市民常態化檢測需求。

因而,隨著粵澳兩地通關正常化,「最後一公里」已看到盼頭,筆者相信澳門未來的發展一定會迎來峰迴路轉、柳暗花明的一天!助力於本澳經濟穩健發展的「東風」自由行將會推出,建議盡快恢復自由行簽註,推動更多旅客來澳旅遊,提振經濟。同時,建議當局爭取早日重啟非重點疫區來澳自由行政策,以及建議首度開通大灣區九自由行為澳門經濟助力發展,加快兩地居民自由通關,同樣也有利粵方的經濟發展,為經濟復蘇增添動力。當然,粵澳兩地地人員往來增加,風險必然提升,加上香港疫情反彈,現階段澳門居民仍不能鬆懈,應繼續保持防疫意識,注意個人衛生,兩地政府也應繼續加強聯防聯控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