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美國步步緊逼

從回應與表態來看,中方並沒有被特朗普政府「帶節奏」,決策上克制並留有餘地。

「美國想與中國打一場現代冷戰」,這是美國輿論對蓬佩奧最新對華政策演講的基本判斷。當地時間7月23日,剛剛結束了對歐洲訪問的蓬佩奧,在加州的尼克松總統圖書館發表了題爲「共産中國與自由世界的未來」的演講。那次演講與美方要求關閉中國駐休斯敦總領館之間是有聯繫的,可以說是特朗普政府對中國步步緊逼的預謀動作。其目的非常明確,那就是要讓美中關係看起來更像是在打冷戰。

特朗普政府升級對抗的做法,是在利用中美戰略競爭的大環境,謀取個人私利——贏得連任競選。即使特朗普本人,也不會相信目前的中國是事關美國存亡的迫在眉睫的威脅。也就是說,中美矛盾遠沒有走到非要鬥個你死我活的那一步。他迫在眉睫的威脅,是在今年11月的總統選舉中敗選。+美關係惡化的現狀,刺激了他以對華强硬謀私利的動機。以特朗普的個性,他不會在乎中美關係螺旋式下滑是否會傷害美國利益。

外交突襲

2018年美國挑起對華貿易戰以來,中美關係一直危機不斷。如果說雙方貿易摩擦、軍艦海上對峙以及美方打擊中國高科技企業等行爲,還算是戰略競爭的「常規」操作的話,那麽要求中國關閉駐休斯敦總領館,則是有預謀的外交突襲。前幾年美國要求關閉俄羅斯駐美總領館,都是提前一個月通知俄方,但這次美方只給予中方72小時的撤離時間。這樣的操作,已經與戰略競爭沒有多大關係。

根據7月22日下午中國外交部記者會上的消息,美方7月21日突然向中方提出,要求在7月24日下午4點前(美國時間)關閉中國駐休斯敦總領館。考慮到北京與華盛頓之間的時差,以美方給出的72個小時時間來推算,其向中方發出要求的時間,應該是北京時間7月22日凌晨4點左右。以外交常識來看,要求外交關係國關閉使領館絕非小事。提出要求的國家,即便不搞輿論營造,也會事先透露出某些徵兆。

但值得注意的是,要求關閉中國駐休斯敦總領館的消息,是由中方首先披露的,此後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才對美國媒體證實。美國媒體最初對此事的報道,消息來源無一例外全是中方。稍微瞭解國際時事的人都知道,中美關係裏的重大事件,很多情况下都會有消息靈通的美國媒體,提前挖出某些「內幕」。但這一次,整個美國媒體界,全被特朗普政府蒙在鼓裏。不難想像,除了特朗普團隊裏對華强硬核心圈,包括國會在內的其他部門都未必事先得知消息。

在這波對華外交突襲中,起關鍵作用的是國務卿蓬佩奧。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來分析這一點。首先是蓬佩奧最近的「軌迹路綫」。7月20日,美國國務院網站上發布了一條消息,稱蓬佩奧將於7月23日下午在尼克松總統圖書館,發表題爲《共産中國與自由世界的未來》的演講,並表示演講將向所有媒體開放。7月2]日,蓬佩奧啓程赴歐洲訪問。在他訪問英國期間,美方發出關閉休斯敦總領館的要求。而他歐洲之行的重要目的,就是拉盟友對抗中國。

其次是蓬佩奧瓰近在美國對華外交中的角色。從權力分配角度看,要求他國關閉駐美總領館,是屬於國務院權限範圍內的事3只要他的上級特朗普點頭,國會無權過問。美國彭博社7月23日的一篇文章寫道,特朗普已經允許由蓬佩奧領銜的顧問小集團,把美國的對華政策推向數十年來最具對抗性的程度。「結果就是一系列的制裁、限制、譴責,並以關閉休斯敦總領館的決定推向高潮。」

彭博社的那篇文章,通過瞭解內情的「消息人士」,獲知了蓬佩奧小集團部分成員名單。這些人裏,有站在台前的國家安全顧問奧布萊恩、司法部長巴爾、聯邦調查局局長克裏斯托弗•雷等(這些人最近都發表了對華冷戰式言論),也有幕後推手國家安全副顧問馬特•波廷格,以及白邦瑞(《百年馬拉松》作者)引薦的美國華裔余茂春(Miles Yu)和蔣濛(Mung Chiang)。該報道稱,這些人開會討論後得出結論:民主美國與共産中國無法共存。木

眼下中美關係螺旋式下滑的直接原因,是蓬佩奧把持了現階段特朗普政府的對華外交。一個明顯的事實是,在對華外交上最近幾乎聽不到財長姆努欽、貿易代表萊特希澤、商務部長羅斯等人的聲音。蓬佩奧選擇在尼克松總統圖書館發表對華冷戰式演講,無疑是想放大演講的象徵意義。尼克松是首位訪華的美國總統,蓬佩奧意在傳遞出這樣的信息:中美接觸的歷史該結束了。

爲了選舉

今年5月特朗普政府發布的對華戰略文件裏,提到要以「全政府」的方式,回應中國對美國構成的挑戰。但目前的情况却是,特朗普在以「全政府」的方式,服務於自己的連任競選。作爲美國外交事務的掌門人,蓬佩奧目前承擔的就是這個功能。換句話說,他在以「拼外交」爲名,行幫特朗普競選之實。在中美戰略競爭態勢已經形成的背景下,對華搞外交突襲不僅政治阻力較小,轉化成競選籌碼的可能性也更大。

從目前的情况來看,蓬佩奧的歐洲之行、關閉休斯敦總領館事件以及對華發表冷戰式演講,可以說是刻意導演的外交連續劇。正如美國前外交官丹尼爾‧尸尸尸羅素所說,7月21日宣布關閉中方總領館的戲碼,看起來像是在給蓬佩奧7月23日的演講做前期廣告。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學者葛萊儀認爲,特朗普政府正在把與中國的競爭描繪成新冷戰,「蓬佩奧執意把美中關係惡化到難以修復的境地」。

驅逐外交官、關閉總領館,是美蘇冷戰期間的「常規」做法,也很容易讓人感受到冷戰的氛圍。從這個意義上說,特朗普政府的外交突襲,就是爲了營造出中美冷戰氛圍。如果能營造出這種氛圍,那就有了强化「中國威脅」形象的更大空間。對於特朗普來說,這種中國形象在美國選民中越凸顯,那麽「甩鍋」中國就越方便。給美國人造成痛苦的是新冠病毒和經濟衰退,但特朗普試圖讓美國人在「中國責任論」上與他感同身受。

特朗普政府關閉中方總領館的行爲,之所以讓中美兩國的國際問題專家都感到驚訝,是因爲僅從外交層面根本無法解釋其決策邏輯。如果說戰略競爭是爲了美國的國家利益,那麽目前梟無底綫地惡化中美關係,顯然是出於選舉的考慮。所以,把中美關係弄得像在打冷戰,就成了特朗普的「理性」選擇。據美國有綫電視新聞報道,白宮官員們已經私下擬定了一份戰略,即通過對北京展示强硬來提升特朗普不斷下滑的支持率。

該報道援引消息人士的話稱,隨著新冠疫情與經濟狀况的惡化,特朗普在共和黨內的盟友以及包括庫什納(特朗普的女婿兼顧問庇內的白宮高官開始認爲,激活特朗普政治基本盤的唯一方式,是攻擊中國在新冠疫情初期應對失策。有美國媒體注意到,中國駐休斯敦總領館,是中方在美5個總領館中,唯一一個位

於傾向於共和黨的「紅州」總領館。特朗普選擇這個地方「下手」,無疑更能起到讓其政治基本盤「高潮」的效果。

對於關閉中國駐休斯敦總領館的決定,美方給出的解釋是爲了「保護美國的知識産權和美國人的私人信息」。曾在奧巴馬政府任職、2017年4月離開特朗普政府的丹尼爾•羅素對媒體表示,他在國務院和國家安全委員會工作期間,沒感覺到中國駐休斯敦總領館是個需要特別關注的對象。他認爲,特朗普政府急於報復中國,正是爲了轉移公衆對政府灾難性抗疫政策的注意力。美國參議院情報委員會成員安格斯•金對美國媒體說:「美國有充足的理由對抗中國,但我的困惑是,加劇緊張局勢是在對抗中國嗎?或者說是與4個月後的選舉有關?」

謀定後動

根據中國外交部網站消息,2020年7月24日上午,中國外交部通知美國駐華使館,中方決定撤銷對美國駐成都總領事館的設立和運行許可,並對該總領事館停止一切業務和活動提出具體要求。對於是否也要求美方在72小時內閉館的問題,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說「外交是講對等的」。但他强調,中美之間出現目前的局面,是中方不願看到的,責任完全在美方。「我們再次敦促美方立即撤銷有關錯誤的決定,爲兩國關係重歸正常創造條件。」

從回應與表態來看,中方並沒有被特朗普政府「帶節奏」,決策上克制並留有餘地。不難想像,如果特朗普改變決定,中國會跟進;如果他繼續「翻臉」,中國也會有後續。關閉總領館事件是中美關係持續惡化的最新例證,在今年11月美國大選前,不排除還會有類似甚至更惡性的事件。中國的策略很可能是謀定而後動:「謀」意在謀中美關係穩定的大局,「動」著眼於靈活應對可能的變局。

特朗普團隊步步緊逼,是因爲他們有時間壓力。中國不能低估特朗普政府再次挑起中美衝突的意願,但有必要區分這些衝突裏,哪些是選舉操弄,哪些屬於戰略競爭。對於像關閉總領館這樣的挑釁,中國基於外交尊嚴和對等原則回應即可,反應過激反而容易落入特朗普政府激怒中國的圈套。對於像經貿分歧、高科技競爭這類涉及戰略競爭的問題,中國可以著眼於從長計議,並把部分視野投向中美雙邊之外。

蓬佩奧最近升級中美對抗看似得心應手,但事實沒有、也不可能如他所希望的那樣完美。據彭博社報道,蓬佩奧小集團提出的打擊港元、與臺灣談自貿協議、對中共黨員實施入境限制等策略,並沒有得到特朗普的採納。雖然不能排除特朗普會有選擇地採納,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有顧慮。美國《國會山報》報道稱,國會的民主、共和黨議員都視中國爲首要威脅,但這兩個黨派在如何看待特朗普政府對抗北京的戰略上並不一致。在選舉臨近的情况下,特朗普在對華强硬上走得越遠,越可能被民主

(雷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