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規劃建議定調中國發展

在中國國內主要矛盾轉型和中美關係歷史性轉折背景下,北京宣布了一個應對這一局面的「五年規劃」以及內容更廣泛恢宏的「2035年遠景目標」——這將是中共接力最終完成2050年「民族復興」任務至關重要的準備。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會落幕5天後,11月3日,中共中央正式公布了有關「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重磅文件。緊隨其後,關於該文件推出的相關釋後信息亦被披露。

按照官方表述,「十四五」時期是中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

在《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設目標的建議》(簡稱規劃《建議》)中,共有15大項60小項洋細規劃,內容涵蓋扶貧、經濟、科研、國防、黨建,以及涉港澳臺等議題。

新華社隨後刊發了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爲規劃《建議》所作的說明,披露文件出臺內幕。

據新華社披露,繼謀劃「十三五」規劃後,習近平再度擔任「十四五」規劃及2035遠景目標建議起草小組組長,並在此次中央全會上作情况說明。而在此之前的數月內,習近平先後召開了多次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會會議,並動員企業家、科學家、各領域專家、簽層代表等建言獻策,徵求了黨內部分老同志意見,還專門聽取了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負責人和無黨派人士代表意見。

提前實現鄧小平戰略目標

根據中共官方說法,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經濟、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發生深刻調整。時代背景不同、挑戰機遇不同、目標任務不同、路徑手段不同,這些不同之處,讓「十四五」規劃的特殊意義更爲凸顯。

在對規劃《建議》的說明中,習近平表示,在「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點上,重點研究「十四五」規劃問題並提出建議,將「十四五」規劃與2035年遠景目標統籌考慮,對動員和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談到全而建成小康社會時,習近平說,預計2020年中國國內生産總值超過100萬億元人民幣,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面脫貧,「十三五」規劃確定的發展目標可以如期完成,全而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可以如期實現。

習近平透露,在制定規劃《建議》時,考慮到目前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行時,建議稿表述爲「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到2021年上半年中共中央將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行系統評估和總結,然後正式宣布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儘管距離宣布仍有時日,但在新近公布的五中全會公報中,已經將舊的「四個全面」——「全而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而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改成新的「四個全面」一一「協調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而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這意味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已是既定共識。

中共前領導人鄧小平曾在1987年提出「三步走」經濟建設戰略,前兩步目標是「解決人民溫飽問題」「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目標則是到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人均國民生産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過上比較富裕的生活」。

在2007年10月召開的中共十七大上,時任中共總書記胡錦濤表示「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習近平上任後,繼承前壬領導人的政治遺産,提出到2020年全面小康社會必須建成,爲此中國自2015年開啓了大規模的扶貧工作。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制定的生活發展階段標準,恩格爾係數40%至50%爲小康,係數越低標志著越富裕。在10月30日中共中央新聞發布會上,官方公布2019年的恩格爾係數爲28.2%。

在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後,中國將開啓全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按照五中全會公報,中國將在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2050年將中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强國。

這也是2017年中共十九大報告中設定的目標。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兩步走」戰略部署,當中將鄧小平第三步戰略目標「基本實現現代化」提前到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即2050年目標提高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强國」。

這是中共在國內外環境劇烈變動下召開的一次具有承上啓下意義的會議。在中國國內主要矛盾轉型和中美關係歷史性轉折背緊下,北京宣布了一個應對這一局面的「五年規劃」以及內容更廣泛恢宏的「2035年遠設目標」——這將是中共接力最終完成2050年「民族復興」任務至關重要的準備。

逆境下的「戰略機遇期」

有評論認爲,這份代表了中共領導人執政雄心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設目標」不同尋常,不僅因爲中共時隔25年拋出了第二個「遠最目標」,以奠基更爲遙遠的「第二個百年目標」,還在於其正處於中美博弈之下的複雜國際背景。

「疫情使得本已脆弱的全球經濟雪上加霜,其對全球經濟影響多深還有很大不確定性。若疫情持續到年底甚至更長時間,經濟損失恐難以估量,不排除有演變爲第三次大危機的可能性。」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歐所首席研究員張茉楠告誡稱。

不僅僅是經濟領域,疫情對包括科技在內的各個領域都産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勢必加劇大國博弈、重構世娜局和秩序。

於中國而言,面臨的挑戰不容輕視。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談到,疫情令外部需求出現萎縮,中國分享全球化的機遇更加困難。疫情發生後,風險溢價和防護成本更高,物流的中斷給交易成本造成新的障礙。保護主義與疫情合流,國際市場的拓展而臨更大困難。全球産業鏈和供應鏈受到很大衝擊,必然也會影響中國。

而規劃《建議》顯示,中共在保持定力的同時,突出了「變」,具有很强的應對中美博弈的意識。

關於當前世界形勢研判,規劃《逑議》認爲,「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中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

一方面是世界層面的「變」,這個變就是「不確定性增加」。規劃《建議》直言,中國而臨的「國際環境日趨複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深人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人人心,同時國際環境日趨釔雜,不確定性明顯增加。

另一方面是中國自身的「變」。規劃《建議》認爲,中國「已轉向高質賢發展階段,制度優勢顯著,治理效能提升,經濟長期向好……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同時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仍然艱巨。」

在國內外形勢的「變化」背景下,中央主張「保持戰略定力,辦好自己的事」,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規劃《建議》提出,「全黨要……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徵新要求,深刻認識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增强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保持戰略定力,辦好自己的事,……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善於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抓住機遇,應對挑戰。」

針對2035年的遠景目標,習近平曾在十九大上加以細化,此次更加具體地加以規定,並且針對近幾年的中美變局,特別提出了一些針對性的要求。

例如,關於核心技術和産業鏈的升級。規劃《建議》提出,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同時把科技自立自强作爲國家發展戰略支撑,擺在各項規劃任務的首位,進行專章部署。據稱,這是中共歷次五年規劃中的首次。顯然,儘管回避了「中國製造2025」這樣的表述,但是中美貿易摩擦的發生,.反而刺激了中共堅定科技創新戰略。

關於2035年遠景目標,規劃《建議》中提到,「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人創新型國家前列」,並且首次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爲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撑」,「加快發展現代産業體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加快建設科技强國」「推進産業基礎高級化、産業鏈現代化」,都暗示了中美之間的科技、經濟博弈,具有很强的針對性。

再例如,對國家安全的重視,規劃《建議》提出「統籌安全與發展」。五中全會公報首次提出了「第三個百年目標」,即在2027年實現建軍百年目標,實現富國强軍統一。外界注意到,這是數十年來北京首次將「備戰」納人國家「五年規劃(計劃)」當中,其中的信號意義明顯。

同時,在機械化、信息化之外,中共中央更進一步,首次提出了適應現代戰場形勢變化的智能化融合發展,聲稱將全面加强練兵備戰,提高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戰略能力。其中,有關「發展利益」的表述,是最近《國防法》修改後重新增加的內容,反映了中國國防張力的擴充以及對外戰略姿態的巨大轉變。

「雙循環」發展戰略

「雙循環」概念,首先出現在今年5月14日的中共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上——「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爲主、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隨後,習近平在全國兩會、企業家座談會等多個場合,均提及「雙循環」,强調通過「繁榮國內經濟.暢通國內大循環」爲經濟增添發展動力。這一概念旋即成爲經濟政策熱詞,被官方、業界頻繁引用。

就在五中全會召開前的10月22日,習近平在中共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上再次說,要深刻認識「十四五」時期國家進人新發展階段的重大判斷,「著力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毫無懸念,「雙循環」發展戰略也成爲規劃《建議》制定的重要原則之一。

在國際經濟形勢惡化和國內經濟增長乏力背景下,中共承諾,在未來進一步推動改革和開放。規劃《建議》重申「雙循環」發展戰略,即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宣稱將”全面促進消費,拓展投資空間

規劃《建議》要求,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

官方媒體刊文指,潜力巨大的國內市場,始終是中國經濟最大的優勢之一,也是中國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巨大回旋空間。尤其在當前保護主義上升、世界經濟低迷、全球市場萎縮的外部環境下,更需要充分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通過繁榮國內經濟、暢通國內大循環爲我國經濟發展增添動力。

官方隨後還回擊了有關新發展觀念的4個錯誤認知。首先,新發展格局是主動作爲、長期戰略,不是權宜之計。其次,新發展格局不是國內經濟的單循環,而且「國內循環也是建立在國內統一大市場基礎上的大循環」。第三,這絕不意味著對外開放地位的下降,相反外貿進口和出口、利用外資、對外投資的規模將會持續地擴大。第四,針對中美脫鈎,北京的判斷是徹底「脫鈎」根本不現實。

此外,規劃《建議》稱,中國已轉向髙質遺發展階段。同時明確要求,「十四五」時期要以推動髙質發展爲主題。

「這說明推動髙質量發展依然任重道遠。」中央黨校(中國行政學院)教授辛鳴表示,當前,我國發展所面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質量上,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有賴高質量發展,應對日趨複雜的外部環境和防範化解各類風險隱患也有賴髙質量發展。因此,「十四五」乃至更長一段時期,經濟社會發展都要著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

據《人民日報》報道,仔細研讀規劃《建議》,一條主綫貫通全文: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韓文秀認爲,這三個「新」體現了規劃《建議》的核心要義。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說,通讀規劃《建議》,「十四五」開啓的新發展階段,就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新階段。適應新發展階段,離不開新發展理念來指引,需要構建適應新階段的新發展格局。

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說,以「十三五」行之有效的新發展理念爲指引,著力構建新發展格局,不僅將引領中國新發展階段走深走實走穩,也將助力全球經濟復蘇,給世界帶來更多機遇,是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進一步豐富和發展。

「某種意義上說,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就是基於統籌發展和安全後作出的戰略選擇。」辛鳴認爲,構建新發展格局,看似說的是國家發展層面,其實同樣考慮了國家的總體安全。

推動共同富裕

關於「2035年遠景目標」,被外界認爲是中共「簽本實現現代化」目標的重要節點。歷届五中全會,討論「遠景目標」並非固定議程。對於今年新增「2035年遠景目標」專門討論,中共黨校前副校長李君如接受媒體采訪時稱,將遠貰目標同五年規劃統一考慮,「是非常重大的歷史事件,是極其有意義的」。

李君如指,遠景目標「一般是在特殊時期、一個大的歷史時期去研究」,而此次五中全會處於一個大的轉折期,按照十九大報告目標要求,要分兩階段即用「兩個15年」實現現代化,就需要在制定五年規劃的同時,制定2035年遠最目標,「把5年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放到15年中迎盤考慮,15年規劃又以5年規劃爲基礎來提出遠貴目標。」

他表示,「十四五」規劃是開啓30年現代化新征程的第一個5年規劃,「制定得好不好、執行得好不好、能不能如期甚至超額完成,關係到後面25年的現代化。」

此次五中全會,中共罕見地將「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寫入「五年規劃」﹐並將「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爲明顯的實質性進展」作爲2035年遠最目標的重要內容,這被認爲釋放了清晰的信號。

按照中共中央的既定部署,2020年底中國即將完成脫貧攻堅計劃。此次五中全會公報說,中國經濟持續成長,2020年底GDP總量料將突破百萬億人民幣,人均GDP破一萬美元,同時過去5年5575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但是中國城鄉差距、工農收入差距等社會問題依然突出。

在今年5月召開的全國兩會上,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强披露,中國多達6億人口人均月收入僅千元人民幣,這與中國的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十分不符。

此次五中全會公報,聲稱要提髙人民收入,提高低收入人群收入,擴大中等收入人群規模。首先,更加有力地解決經濟上的貧富分化,加大扶貧。「十四五」規劃的目標中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其次,調整分配結構,制度性地保障公平,推動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均等化。「十三五」期間,中國教育公平化也在進步,髙等教育進人普及化階段;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超過十三億人,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近十億人。

2035年遠景目標,進一步提出要「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爲明顯的實質性進展」》此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爲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尤其值得注意,說明習近平時代的中共要在過去幾十年發展基礎上,有力推動關乎社會主義成色的共同富裕。

「十四五」規劃的目標中,也提出「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分配結構明顯改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髙,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衛生健康體系更加完善」。「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扎實推動共同富裕。」

這些都被認爲具有濃厚的社會主義平等價值導向。外界評論指,這延續了2012年中共十八大後,各項政策更加突出「公平」的一貫趨勢,彰顯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色彩。

回顧來看,2015年中共十八届五中全會,中央正式提出了「共享發展」作爲五大發展理念之一,倡導發展過程人人參與、發展成果人人享有,注重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2017年中共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踐行鄧小平提出的「共同富裕」。而第一步,就是要解決中國農村尚遺留的數千萬貧困人口問題。於是,中共中央立下了到2020年底全部實現脫貧的目標。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歷史上五中全會是中共高層人事調整的重要窗口期,但此次五中全會,並沒有出現人事變動。

而在過去,至少有8次五中全會曾涉及中共髙級別人事調整。例如,毛澤東曾在1934年的中共六届五中全會上成爲政治局委員;鄧小平在1989年的十三届五中全會上由軍委主席任上退休,江澤民接任;習近平則是在2010年舉行的十七届五中全會上被任命爲中共軍委副主席,成爲胡錦濤的「接班人」。

(張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