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毅贛南三年游擊戰爭詩詞賞析

陳毅在贛南三年游擊戰爭期間,雖身處險境,却鬥志昂揚。戰鬥之餘,他詩情滿懷,寫出了《梅嶺三章》《贛南游擊詞》等膾炙人口的軍旅詩詞,描繪出一幅可歌可泣的贛南游擊戰爭的歷史畫卷。在這些詩詞中,忠貞不渝的革命氣節和豁達樂觀的革命豪情躍然紙上。文以載道,這些詩詞承載著陳毅及贛南游擊區軍民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巨大的精神力量。時隔多年,我們仍然能從那靈動的詩句中領悟豐富的精神內涵。

依靠群衆是勝利的保障

1934年10月,中央機關和中央主力紅軍開始長征。南方各省的留守紅軍和游擊隊則堅持鬥爭,陳毅與項英一道,以江西省信豐縣油山爲中心,領導開展了艱苦卓絕的贛粵邊三年游擊戰爭。他們在惡劣的條件中能生存下來,幷取得最終的勝利,與人民群衆的支援是密不可分的。

游擊隊當時面臨的處境十分艱險。一是惡劣的自然環境。爲了躲避大規模的「搜剿」,游擊隊員主要的活動區域在深山老林,這裏地形複雜、資源短缺,居無定所、條件艱苦,正如陳毅《贛南游擊詞》中描述的「露侵衣被夏猶寒,樹間唧唧鳴知了」。游擊隊員們長期過著食不果腹、衣不遮體的日子。二是敵情複雜。《贛南游擊詞》中描述道「敵人屠殺空前古,人民反抗氣更高」。當時的游擊鬥爭形勢非常嚴峻,敵人時不時進行搜山、「清剿」,戰士們稍不留神,就有被敵人跟踪、暗殺的危險。

在如此艱苦的鬥爭環境下,贛南游擊區人民沒有袖手旁觀,他們傾其所有,對游擊隊進行支援。他們不僅冒著生命危險給游擊隊送糧食、送乾菜,而且想方設法爲他們送情報、做掩護。敵人逼問游擊隊的去向時,他們寧死也不開口。項英1937年12月7日在延安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的報告中高度贊揚了游擊區群衆無私的奉獻精神。他說:「我們這兩年多的游擊戰爭,是一種群衆性的游擊戰爭。主要的基礎是依靠在群衆力量上。沒有群衆的擁護和參加,不能戰勝敵人長期的不斷的‘進剿,不能對付敵人大規模的抄搜,不能打破敵人的封鎖綫,保證長期的給養的供給,使我們清楚瞭解敵人的情形,而敵人不知我們的實際行踪,也不能在敵人集中和交通便利的狹小山地與敵人堅持鬥爭到底,以致最後戰勝敵人。」

在敵人實施長期圍困的戰術下,同人民的血肉聯繫是贛南游擊戰爭取得勝利的重要保障,所以陳毅在《贛南游擊詞》中寫道:

靠人民,

支援永不忘。

他是重生親父母,

我是鬥爭好兒郎。

革命强中强。

靈活機動的軍事思想

在贛南游擊戰爭早期,由於對當時整個鬥爭形勢估計不足,中共中央主張游擊隊要全綫出擊,以達到保衛蘇區、禦敵於根據地之外的目的。這種冒險的做法使得留守紅軍過早暴露,使部隊遭受了嚴重損失。以贛粵邊地區爲例,1935年3月,留守紅軍主力在信豐縣油山會合時,人數僅剩千餘人。

慘痛的教訓,也讓項英、陳毅等人轉變了軍事戰略。長嶺會議制定了「依靠群衆,堅持鬥爭,積蓄力量,創造條件,迎接新的革命高潮」的正確方針,對贛粵邊的游擊戰爭作出了全面部署。游擊隊在一次次反「清剿」鬥爭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項英、陳毅曾把這些經驗概括爲一些基本原則:不是盲目地有仗就打,而是有目的地打;要打能擴大政治影響的仗,打能發動群衆的仗,打能得到物資補充的仗;不打硬仗,而是「賺錢就來,賠本不幹」,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戰果。在這些原則指導下,紅軍游擊隊堅持公開鬥爭與半公開鬥爭相結合,武裝鬥爭與地下黨的內綫工作相結合,武裝鬥爭與群衆鬥爭相結合,非法鬥爭與合法鬥爭相結合。在武裝鬥爭中,紅軍游擊隊堅持機動靈活的游擊戰術,時而集中,時而分散,時而活動,時而隱蔽,聲東擊西,神出鬼沒,使敵人捉摸不定,而紅軍處處主動;善於運用夜襲的戰術,努力做到殲滅敵人,而自己一個不亡不傷;利用地形地物打伏擊戰,常常打得敵人暈頭轉向。

後來,隨著游擊戰爭的持久開展,各個游擊隊在游擊戰術的運用上,更是達到了「最精彩的階段」。爲了便於一般不識字的同志記憶,項英、陳毅還把這些游擊戰術編成歌訣:

團結群衆,配合行動;支配敵人,自己主動。

硬打强仗,戰術最忌;優勢敵人,決戰要避。

敵人正面,力量集中;攻打費力,又難成功。

敵人側翼,力量虛空;集中兵力,堅決猛攻。

駐止之敵,施行襲擊;行進之敵,采用伏擊。

動作突然,敵難防範;不行火戰,白刃來幹。

行迹飄忽,敵難追踪;死板不動,挨打最痛。

勝利要快,進攻進攻;保守主義,革命送終。

贛南游擊隊緊緊依靠廣大人民群衆,以突然襲擊、出敵不意的游擊戰術,先後粉碎國民黨軍第四十六師和粵軍餘漢謀部以及地方保安團三四萬人三次大規模「清剿」,保存了自己,打擊了敵人,建立和發展了游擊區黨的組織和革命隊伍,使革命紅旗始終在贛粵邊高高飄揚。陳毅後來在《贛南游擊詞》中,對這些游擊戰術,進一步作了具體的形象的概括:

講戰術,

穩坐釣魚臺。

敵人找我偏不打,

他不防備我偏來。

乖乖聽安排。

豁達樂觀的革命豪情

陳毅寫的《贛南游擊詞》,是對當時游擊隊艱難的生活條件生動描述,也是他和游擊隊員們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的真實寫照。

由於敵人多頻次、大規模的「砍山」、搜山,阻斷游擊隊與群衆的聯繫,當時游擊隊員的生存條件很差,游擊隊經常處於缺衣斷糧的境况,大家只好用野菜充饑。有時,沒有鍋做飯,大家就地取材,從山上取來一截竹筒,捅開竹節,裝進米和水,用泥巴封住兩頭,橫放在火堆中,等到竹筒將要燃著時,劈開竹筒就是熟飯。樂觀的游擊隊員還自編歌謠:「一根竹子大又長,捅開竹節把米裝;烤上一堆悶星火,掏出米飯噴噴香。」

局勢不緊張時,戰士們也積極想辦法「改善生活」:摘楊梅、挖竹笋、捉蛇、掏馬蜂窩。陳毅在《贛南游擊詞》中就有描述:

天將午,

饑腸響如鼓。

糧食封鎖已三月,

囊中存米清可數。

野菜和水煮。

嘆缺糧,

三月肉不嘗。

夏吃楊梅冬剝笋,

獵取野猪遍山忙。

捉蛇二更長。

游擊隊沒有房子住。雨天,大家撑把傘在大樹底下,背靠背地坐著睡。晴天,就往古墳的石板一躺,仰臥著看星星月亮。贛南一開春就是雨季,幾乎天天下雨,靠把傘撑著,人整天泡在雨裏,夜裏簡直無法入睡。特別是深山密林,春寒長,秋凉早,夏天也往往是夜凉如水,露浸膚寒,冷得人被凍醒。陳毅在《贛南游擊詞》裏,用明如白話、饒有風趣的詩的語言,再現了當時的情景:

天將曉,

隊員醒來早。

露侵衣被夏猶寒,

樹間唧唧鳴知了。

滿身沾野草。

遇到雨季,困難更甚。他還寫著:

夜難行,

淫雨苦兼旬。

野營已自無篷帳,

大樹遮身待曉明。

幾番夢不成。

當然,遇有山洞的地方,他們就在洞裏過夜。1935年冬,贛南下了一場幾十年未有過的大雪,樹枝上茅草上,到處挂著一串串冰淩,粗得像一根根冰棍。冷風吹來,相互撞擊,發出「叮叮噹當」的響聲,有的碰斷了,就「嘩……嗞」直溜到山下。戰士們衣著單薄,就這樣在森林和石洞裏,度過無數的風雪之夜。

那個時候,「風擊懸冰碎萬瓶,野營人對雪光橫」(陳毅詩《雪中野營聞警》),不能說是不難;「惡風暴雨住無家,日日野營轉戰車」(陳毅詩《野營》),不能說是不苦;日搜夜剿「滿山抄」,不能說是不險。但是,項英、陳毅與大家同甘苦,共患難,親密無間;絕大多數共産黨員和游擊戰士,從不叫苦。不論是在杳無人烟的深山裏,還是在昏暗潮濕的森林中;不論是遇到狂風暴雨的襲擊,還是遭受饑寒交迫的窘境,大家總是談笑風生,樂趣融融。而且只要條件許可,大家就小聲唱起紅軍歌曲、新山歌和贛南采茶調來。特別是陳毅,更是胸懷坦蕩,泰然處之。他當時寫下的那些詩篇,充分地反映了他那豁達樂觀的革命豪情,對革命前途始終充滿必勝的信心。

矢志不渝的革命信仰

在陳毅所寫的贛南三年游擊戰爭詩詞中,我們還可以讀出共産主義必定勝利的堅定信念,以及爲革命犧牲一切的博大胸懷。1936年冬,敵人先後調集了4個營的兵力,把梅山團團圍了20多天。游擊隊員們忍饑挨寒,翻山越嶺,在荒無人烟的大山裏轉來轉去,把草鞋都磨穿了。就在梅山被圍、九死一生之際,身帶傷病的陳毅對黨對人民的耿耿忠心,激勵著革命的詩情噴薄而出。他日夜伏在叢莽間,寫下了他那豪氣入雲的「絕筆」:斷頭今日意如何?創業艱難百戰多。此去泉台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南國烽烟正十年,此頭須向國門懸。後死諸君多努力,捷報飛來當紙錢。投身革命即爲家,血雨腥風應有涯。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

這首《梅嶺三章》是無産階級的《正氣歌》,是激勵後人爲真理而衝鋒陷陣的戰鬥號角。它壯懷激烈,唱出了陳毅堅貞不屈、充滿革命樂觀主義的共産主義情操。「投身革命即爲家,血雨腥風應有涯。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表達出陳毅面對死亡時的坦蕩胸懷和對共産主義必定勝利的堅定信念。在革命勝利和人民的大義面前,個人的生命有何可慮,取義成仁的博大胸懷展現得淋漓盡致。「斷頭今日意如何?創業艱難百戰多。此去泉台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面對死亡,陳毅一句「斷頭今日意如何」的反問,體現出革命者對個人生死的無畏,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躍然紙上。在回憶革命初創時期的艱難困苦後,陳毅幷沒有繼續追憶困難,而是筆鋒一轉,「旌旗十萬斬閻羅」一句將生死置之度外,思考著在九泉之下繼續堅持革命鬥爭。陳毅在自料必死的萬般危急的情况下所表現出來那種革命的堅定性和徹底性,絕不是偶然的,而是植根於堅信共産主義的偉大抱負。

詩以言志。陳毅所作的贛南游擊戰爭詩詞,不僅僅是格調高雅的文學作品,也是描繪贛南軍民堅持游擊鬥爭的縮影,更彰顯了贛南游擊區革命者偉大的革命精神。這種革命精神,是植根於人民群衆的,蘊含著靈活機動的軍事思想,體現了豁達樂觀的革命豪情和矢志不渝的革命信仰。這種革命精神,成了支撑陳毅以及南方游擊區軍民堅持鬥爭的巨大精神力量,爲贛粵邊三年游擊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鍾燕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