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大選沒有那麽美

美國政治是一種憲政之下的平衡政治。總統法律上是美國國家的代表,但利益上是其黨派支持者的代表。美國的政治、外交及經濟政策有著明顯的黨派痕迹。用公共選擇學派的理論來解釋是,政治、政府、政黨及政治家也遵循市場的自利原則。

追根溯源,美國共和黨和民主黨的分歧源自不同的意識形態。共和黨傾向於右,被稱爲右派或右翼,也稱爲保守派;民主黨傾向於左,被稱爲左派或左翼,也稱爲自由派。

從經濟學角度來說,民主黨及左派傾向於凱恩斯主義,共和黨及右派傾向於自由主義。在現實中,要區分民主黨和共和黨的意識形態幷不太容易。比如,通常稱民主黨爲自由派,共和黨是保守派,但真正主張經濟自由的反而是共和黨。又如,民主黨稱共和黨是大資本家的代言人,但是最近兩届大選,華爾街向民主黨的捐款要遠遠多於共和黨。民主黨的鐵杆票倉均來自東海岸和西海岸的富裕州、金融州。

這到底是怎麽回事?

這是因爲兩黨經歷了複雜的演變,同時內部(尤其是民主黨)派別衆多。有時候,黨派的意識形態也追隨著選票而演變。

美國兩黨政治的由來

美國立國時只有一個黨派,那就是國者漢密爾頓領導的聯邦黨。1790年另兩位開國者杰斐遜和麥迪遜爲了對抗漢密爾頓組建了民主共和黨。1812年聯邦黨解散,民主共和黨分裂爲民主黨和共和黨(前期爲輝格黨)。

最開始的民主黨繼承了杰斐遜的思想遺産,代表著南方地主、農民利益,反對大政府和中央銀行,主張發展農業、土地擴張及蓄奴。共和黨則代表著北方資産階級的利益,主張發展工業、自由市場及廢奴。19世紀上半葉,民主黨長期執政,維持蓄奴政策,在西部驅趕印第安人,將美國國土擴張到西海岸。

1860年,共和黨贏得了大選,林肯擔任總統。這是共和黨首次執政。林肯總統主張廢奴,南北矛盾不可調和,引發內戰。結果南方落敗。戰後,主張蓄奴的民主黨一敗塗地,被選民拋棄。直到1933年大蕭條,共和黨維持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執政。

共和黨主張自由市場,發展汽車、鋼鐵等工業經濟。這也是美國工業經濟發展最快的時期,被稱爲鍍金時代。美國在鍍金時代經濟總量超過英國,成爲世界第一經濟强國。製造企業主以及日益擴大的白領階層、中産家庭,是共和黨的傳統支持者。

威爾遜是民主黨扭轉局勢和改變民主黨意識形態的關鍵人物。他推出了史密斯—萊佛法案,向農民輸出農業技術,向地主提供農業貸款,穩住地主和農民的票倉。同時,他還通過了亞當姆森法案,規定鐵路業工人享有8小時工作限制;還通過了萊克頓反托拉斯法,將反壟斷擴大到價格歧視等普遍性問題。這兩項法令幫助民主黨贏得了工會和工人的選票。威爾遜將民主黨的粉絲群體從原來的地主和農民,擴大到工會、工人、銀行家、女性、知識階層。選民成分的擴大化、複雜化,也開始改變民主黨的意識形態及政治主張。

很多人認爲,共和黨更善於搞經濟,民主黨更善於搞政治。歷史上,共和黨治下的美國,經濟繁榮,財富增長快速,但貧富差距也快速擴大。經濟崩潰時,民主黨接管美國,推行平權運動和社會福利建設。但是,干預主義及福利主義引發的經濟衰退、債務危機,又使得民主黨丟失政權。

政治博弈

1980年,共和黨人里根入主白宮,他與美聯儲主席沃爾克幫助美國走出了滯脹危機,開啓了長達幾十年代的景氣周期。里根幫助共和黨打了翻身仗,扭轉了自大蕭條以來的民意頽勢。

里根被認爲是共和黨意識形態的代表。里根在大選時便明確提出反對凱恩斯主義和政府干預主義,主張供給經濟學,提倡自由主義和減稅政策。里根啓用了一大批自由主義經濟學家,推動改革,減少干預,降低市場准入,支持信息技術和投資銀行。與民主黨相比,共和黨的意識形態是軟弱的,但其經濟政策是卓有成效的。

從1983年到2007年,美國迎來了持續的繁榮景象,金融産業迅猛發展,信息技術方興未艾,大型跨國公司崛起,經濟全球化一日千里。這一時期的經濟繁榮,定然與共和黨相關聯,儘管90年代民主黨人克林頓在經濟建設方面也功績卓著。

到了21世紀,共和黨的票倉要比民主黨更加純粹,除了傳統的製造企業主、本土中小企業主、藍領工人、白人、公司白領及持續擴大的城市中産,還有少部分銀行家。

民主黨的票倉發生了一些變化,除了原來的票倉,還增加了大量的投資銀行家,如券商與投行精英,增加了信息技術、新能源領域的企業主、科學家、工程師,還有大學的知識分子。部分投資銀行及信息公司,已經成爲大型的跨國公司,如微軟公司,這股勢力深刻地影響著民主黨的外交政策。網絡科技寡頭,如Facebook鈉聯合創始人達斯汀•莫斯科維茨、Twitter聯合創始人埃文•威廉姆斯、eBay前總裁杰夫•斯科爾、Zynga創始人馬克•平卡斯、Netflix的CEO裏德•哈斯廷斯都是拜登及民主黨的支持者。

政治正確

2020年的大選,民主黨內部還是放棄了極左派桑德斯,支持年事已高的老政客拜登參選。與上次支持希拉里一樣,民主黨不敢放棄華爾街這塊鐵盤。結果,民主黨的這次選情與2016年相差無幾。

民主黨的盤太大,成分太複雜,利益衝突太多,籠絡選民的唯一辦法,只有强烈的意識形態灌輸促成共識最大化。民主黨的主張是迷人的、具有吸引力的,他們主張自由、平等、民主、博愛、善良、正義,反對種族歧視、性別歧視、移民歧視,保護老弱病殘孕童等弱勢群體,支持環保主義及新能源技術。

比如「保護弱勢群體」,民主黨人小羅斯福在1938年推出了美國史上第一部最低工資法案。共和黨則反對最低工資法。在小布什時代,共和黨一直不同意民主黨提出的將最低工資標準從每小時5.15美元提高到725美元。2006年民主黨嬴得了中期大選,主導衆議院很快通過了提高最低工資的法案。但共和黨控制的參議院不同意,提出要給小企業減稅83億美元,否則不予批准該法案。民主黨則認爲給企業減稅是保護了企業,而不是弱勢群體,將減稅金額砍到48億。如此這一法案最終通過。民主黨借此「上綱上綫」,批判共和黨是「資本家的代言人」。但其實,會聖濟學家早已證明了最低工資法案無助於工人就業增加。其實,民主黨精英對此一清二楚,但是他們沒有辦法將問題理性化,只有意識形態化,甚至固化爲政治正確,才能最大限度地團結選民,打擊政治對手。

清華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劉瑜在她的專著《民主的細節》一書中,將美國的政治正確(Politically Correct)概括爲「四項基本原則」:不能冒犯少數族裔;不能冒犯女性;不能冒犯同性戀;不能冒犯不同的信仰或政見持有者。

在政治正確之下,民主黨的票倉裏有理想主義者,有福利民粹主義者,有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還有一群「廣場背後的人」。

這四項基本原則已經深刻地滲透到了美國知識精英階層。

2005年的一個調查表明,美國高校裏72%的教師是「左翼自由派」,15%是「右翼保守派」。從黨派來說,50%的教師支持民主黨,11%支持共和黨。這一失衡在一流高校中尤其顯著:87%傾向於左翼自由,13%傾向於右翼保守。而且,左右翼力量的變化,越來越向左翼傾斜。1984年調查時,高校老師還只有39%是左翼自由派。

在美國政治正確之下,做一名右派需要足够的勇氣。「在美國知識分子圈子裏,尤其在高校裏,做一個左派是非常時尚的事情,做一個右派才需要真正的勇氣。美國高校校園裏的左右勢力處境:左翼趾高氣揚,右翼垂頭喪氣。」

美國象牙塔裏的知識分子,生活在理想的世界中,藏著一顆聖母心、博愛情懷及極端的平等主義,却少了一份理性,丟失了是非觀。越是接受了現實,越是多了一份理性的知識分子,越是遠離美國左派。據調查,美國人文院系81%教師是自由左翼,社會科學75%,而工程學院只有51%;商學院只有49%。可見,自然科學和經濟學給人類帶來更多的理性之光。

又如,修牆事件。過去幾十年,墨西哥非法移民瘋狂湧入美國。70年代末,墨西哥潛入美國的非法移民一年只有5萬人,到了80年代,這個數據達到了20萬,90年代年均非法移民到了50萬。

2005年,小布什政府通過了反非法移民法案,決定在美墨邊境修建一條698英里的「隔離牆」。民主黨反對,批判共和黨搞種族歧視,要求對非法移民更加寬容。這事就此擱置。小布什政府時期,有一年五一勞動令,成千上萬的非法移民,在美國70多個城市遊行。諷刺的是,他們高舉著墨西哥的國旗,要求美國政府保障他們的合法勞動權利。

如今,墨西哥非法移民在美國已經超過1000萬,有些人已經在美國長期定居、工作及生育。特朗普政府再啓動修牆工作,民主黨又以種族歧視斥之。所以,在美國少數裔及知識分子眼中,共和黨是有種族歧視傾向、排斥移民的保守政黨。

民主黨支持非法移民,其實有著精緻的利益訴求。少數裔是民主黨的票倉,如果黑人越多,移民越多,非法移民轉正越多,民主黨的選票基礎就越大。黑人及少數裔的生育率普遍高於白人,按這個趨勢下去,民主黨在大選中的優勢會更加明顯。同樣,民主黨實施高福利政策,以爭取福利民粹主義的選票,這也是一種政治訴求。

美國右派人士提醒,比政治正確、道德制高點更加重要的是理性。非法移民者,其身份是非法的;福利民粹主義導致債臺高築,降低經濟效率;對黑人的過度補貼政策,導致大量單親黑人家庭出現,引發各種社會問題;極端環保主義反而可能引發生態災害。但是,這個世界理性人畢竟是少數,共和黨吃了這個虧。共和黨和美國右派的聲音在政治正確的壓制下變得微弱。

這種政治正確甚至壓制著言論自由。在大選民調中,民主黨經常領先於共和黨。除了民主黨選民基數大外,共和黨的支持者受制於政治正確而不敢發聲,不敢公開支持,只能默默投票。

(鄭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