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於改變促進「內循環」 陳觀生

「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近期以來,「雙循環」一詞屢被提及。站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歷史關口,展望「十四五」,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成為謀劃經濟發展下一程的重點。在全球疫情蔓延、國際形勢變動的當下,以外向型經濟為主的澳門,面臨著不小的壓力和挑戰。而經濟總量與人口規模偏小,支柱產業發展不突出等因素,又成為制約澳門內需增長的痛點。澳門要借雙循環有利時機,一方面要真正發揮國際自由港的作用,加強融入國家發展,在經濟上重塑輝煌;另一方面在疫情仍嚴峻的形勢下,通過「內循環」控制疫情,恢復社會活動,大力扶持本地中小企業促進「內循環」,以熬過經濟寒冬。

中小企業扶助措施左右為難

去年十二月賭收按月回升近一成六,跌幅收窄,加上疫苗面世,社會關注今年賭收及經濟展望。「財爺」李偉農表示,政府預計今年本澳博彩毛收入為一千三百億澳門元,現時對預算「穩中向好」決心不變。去年、今年赤字已用去財儲兩成,未來兩至三年收入難增加,強調要用好錢,否則「坐食山崩」。

李偉農表示,疫情持續期比預期長,恢復工作也需要一定時間。去年九月廿三日內地恢復來澳自由行簽註後,客量未如預期,但每月數量企穩向上,社區人流變多。新一年會否再推經援措施?他稱,二一年共撥出二百二十五億澳門元作稅費減免、民生支援,以及現金分享。至於第三輪的經援,他強調「保險金」有意外當然會動用,但不希望用到。其實,去年、今年平衡赤字預算已用去財政儲備的百分之二十,預見未來兩至三年收入難增加,強調要用好公帑,並會密切關注市場變化。

環顧全球,為對抗新冠肺炎造成的經濟影響,各地政府均以貨幣政策及財政政策雙管齊下,藉此穩定市場信心,對於是否加強扶助中小企的政策措施,有學者表示,澳門利率跟隨美國利率走勢,貨幣政策被動,澳門貨幣政策操作空間不大,唯有透過財政政策刺激。在緊縮開支前提下,應用則用,包括加大公共投資、維持合適的公共採購、擴大民生福利開支,主要是避免浪費。

如去年運用財政儲備推出電子消費卡、薪酬補貼援助計劃、加大公共工程投資等,透過加大政策開支及投資,提振市場信心,支持經濟運作。由於去年賭收大跌八成,拖累公共財政收入,且市場普遍預計今年賭收未回復至疫前水準,意味公共財政收入短期內難改善。未來要量入為出,審慎運用財政儲備可以理解。不過,財政儲備不能藏而不用,有需要時就應該動用,保住市場信心。但所有資源必需用在「刀子」上,不能鋪張浪費。

後疫時期旅客量觸底回升,為市場帶來正面資訊,有投行預料今年賭收可回復疫前六成五,但中小企對前景憂心忡忡,頻釋出求助信號。政府表明今年會繼續實施財政緊縮,政府「閂水喉」做法,可能對一些依靠資助為生的團體機構或行業造成傳遞式影響。有機構指無資助下難維持會務工作,包括宣傳、舉辦活動等,引致成效減低;也有酒樓指疫下社團宴會訂單大減,加上疫情限制、政府緊縮開支等,相信今年訂單進一步減少,經營相當困難。也有酒樓指疫下社團宴會訂單大減,加上疫情限制、政府緊縮開支等,相信今年訂單進一步減少,經營相當困難。

澳門自身「內循環」潛力仍在

全球在新冠肺炎疫情下走過不堪回首的二○年,疫苗面世後,各國埋首準備疫苗接種工作,為走出疫情後的經濟復甦制訂計劃,爭取年底前可回復疫前水準。

內地在嚴謹精準的防疫措施下,各類生產活動於去年第二季有序回復,至第四季基本回復疫前水準,即使個別省份城市偶爾有零星疫情,但在精準防疫措施及居民自律遵守防疫要求下,經濟活動保持穩中前進,未需要進一步收緊防疫措施。市場及專家料內地經濟去年全年可取得百分之二的增長,全球一枝獨秀。

內地經濟穩步向前,澳門博彩旅遊的低迷非因內地居民消費力減弱,而是出入境限制及加強跨境資金監管導致的短期阻力。上月賭收為78.18億元(澳門元,下同),為疫情以來新高,按年跌幅收窄至65.8%。有投行預料一月賭收按年跌幅收窄至60%。

另有投行預計,今年四個季度的賭收可回復至一九年同期的40%、55%、75%及90%,全年賭收回復至一九年的65%。摩根大通發表報告指出,展望今年預測並不容易,認為澳門賭業復甦取決於賭客信心恢復的速度及程度,加上內地疫苗的發展進度,以及是否進一步放寬旅行(如病毒測試和電子簽註等)。該行維持博彩業明年全面正常化的預測,估計行業於今年四個季度的賭收可分別回復至一九年水準的40%、55%、75%及90%,意味今年全年賭收為一九年的65%,其中貴賓廳及中場賭收分別恢復至當年的45%及75%。

隨著中美貿易戰的不斷升級,「內循環」這個詞,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提起。什麼是內循環呢?它其實是相對於「外循環」而言的。所謂內循環,就是整條產業鏈,包括消費端都在國境線之內。國境線內外的人們,並不擁有同樣的目標。科技無國界,但是產業結構、競爭環境和公共支出有國界。在工業化高度發達的今天,一件最終的消費品,從原材料的挖掘、提煉到中間商品,然後到最終人們可以在衣食住行中消費,往往都需要經過一系列長長的產業鏈的打磨。而消費完之後,人們得到了新的補充,就可以進行下一輪的生產;如此周而復始,就可以稱之為完成了一次循環。

澳門在大中華經濟圈以及全球經濟中屬於微型的旅遊經濟體。而旅遊經濟體的特徵,決定了澳門經濟的發展與市場空間在外部而非本土。由此,澳門經濟的市場空間,必然與周邊地區乃至全球市場的需求,尤其是旅遊業帶動的市場需求相聯繫。旅遊業屬於國際服務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興起發展不僅會給旅遊經濟體帶來豐厚的收益,且因為旅遊涉及衣食住行等多因素,因而一個經濟體中旅遊業的發展,會拉動本地的市場需求大幅上升,從而為本土產業的發展帶來市場空間。

新冠疫情嚴重衝擊澳門支柱產業,但危機同時孕育生機。如果沒有疫情重挫,各界不會如此堅定推動產業適度多元,居安思危多流於口號,更不會想到企業盈利或工作收入會急速萎縮。疫後記取教訓,牢記積穀防饑、未雨綢繆的重要性,長遠有助減少推動產業多元化的阻力。如果沒有疫情的空檔期,旅遊業未必深入思考如何重新組合本澳的旅遊資源,如遊船、直升機等資源,過去一直存在,祇是未有被重點發掘成為旅遊產品。經過去年本地遊「小試牛刀」,才發現中高端的旅遊產品被居民及旅客廣泛接受,大有市場。

推進內循環需進行市場格局再造

踏入二一年,疫情仍在全球持續擴散,鄰近香港疫情未止,內地多個地方進入「戰時狀態」……各方一直處於高度戒備。由於不穩定因素遲遲未能消除,長期抗疫間接磨滅大眾抗疫、營商、就業意志。澳門防疫取得佳績,惟外向型經濟令澳門難獨善其身。疫情以來,政府推出多項吸客計劃,但實際客量表現與過去大相徑庭,復甦進度有待加快,關鍵仍須視乎整體大環境變動。

在混亂中找到機會,是中華民族屹立不倒的「祖傳」智慧!在後疫情時期,可以預見到未來數年甚至10-20年整個世界都會處於因為疫情與國際再平衡而引致的大混亂。我們國家提出以自主控制來穩定局面,通過內循環戰略來實現三個方面的安定繁榮。第一,通過有效的國際隔離與防疫工作構建大中華區(起碼包括了大陸、澳門,力爭包括香港)範圍內的相對安全區。第二,在相對安全區內推動粵澳+粵港+深汕深度合作區的大灣區建設,以及大陸東、西、中部不同地區的協作分工和海南自由貿易港的深度建設,實現金融、物流、人力資源的雙向流動,完善健全中、低、高端所有產業鏈條的建設,實現高質量的自給自足、減少國家經濟發展對外部環境的依賴。第三,外部國際環境的不穩定性,會徹底打亂、破壞原有的產業鏈條。我們國家的「穩定」首先會吸納一大批科技工業企業以及國際資金進入中國來發展,同時我們研發、製造出來的科技產品(尤其是搶佔了發展先機的5G周邊產品)會更快地流向國際市場來填補外部不穩定造成的產業空白。

如果我們把「內循環」的內涵定義為培育澳門自身的內在發展動力,則其微觀主體,或主力企業,理所當然的是澳門本土企業。而目前澳門本土企業就是市場中的中小微企,因此,中小微企本身應當是澳門「內循環」的最為深厚的本土基礎。

當下形勢,本澳應通過與社區互動,引流客源,促進「內循環」。政府方面,亦應助力有意拓展灣區市場的企業,尋求多元業務,另覓發展。

培育一個經濟體的內生生長因素,離不開兩個重要的經濟行為,即企業的創業與創新。創業與創新是給經濟體注入新活力的重要基因。只有通過不斷的技術、經營、產品以及商業模式的創新,或是挾創新之勢突破門檻與封鎖,打破固化的利益結構,進行市場格局的再造;或是利用創新開發出更新、更高素質的市場需求,替代原有的市場。這種市場結構決定企業行為的客觀事實,已經被作為著名的「哈佛範式」,列入全球各個商學院的產業組織理論中。

此時此刻,澳門進入了整體經濟進入增長方式轉換的拐點。從根本上看,澳門要破解經濟長期發展困局,打造一個「內循環」的局面,其出路就在於推動澳門的創業與創新,並從中成長起一批引領澳門自主發展的核心企業,主宰澳門自己的經濟命運。

然而,最好時點與最好時機能否結出豐碩之果,要通過澳門民眾與政府的努力達致。尤其是經濟轉型,並非自發而成,或自然生成的。推進澳門經濟多元化的轉型,是一個長期與艱巨的進程,這是可以預期的。

去年8月12日,澳門正式對珠海重新開放自由行,並將於8月26日、9月23日開始分別對全廣東省、全國依此重新開放自由行,同時繼續禁止外籍人士進入。這一方面說明了澳門的防疫工作做得非常好並得到了中央的認同,另一方面也是國家與地方層面在國際混亂格局下積極落實內循環戰略、恢復推動經濟發展的重大舉措。

當前全球疫情仍然嚴峻,澳門與很多地區的商務、旅遊等活動暫時難以恢復,然而內地已經有效控疫且民眾恢復出行,如果澳門也能控制疫情,通過內、外循環,借助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空間,以及內地龐大的消費市場需求,澳門經濟有望較早復蘇,澳門民生有望改善。

在特區政府積極作為的同時,本澳商界也在尋找革新突圍的方向,探索遠程操作、網路銷售等數位化經營模式。企業認為疫情時艱也是轉型機遇,著力投資創新科技和多元發展,提升抗逆能力。澳門面對的困難是暫時的,只要疫情得以控制,未來充滿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