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啓迪我拓展人生 ——台商吳家瑩的第二故鄉夢

上世紀90年代初,年輕的吳家瑩從臺灣來到大陸創業。因爲兩岸同宗同文,在吳家瑩看來,臺灣年輕的創業者要克服空間與市場局限,走出臺灣發展,大陸是首選。大陸有廣袤富饒的大好山河,孕育著更適合臺灣人特別是商人經營發展的市場。兩岸本來就是一家人,講著同樣的語言,尊崇著同樣的爲人處世之道。

兩岸一家親,奠定了吳家瑩來大陸創業的信心;事實依然如初,吳家瑩經過在大陸努力奮鬥,特別是在厦門的二十多年裏,隨著大陸經濟騰飛,吳家瑩的企業蒸蒸日上。真可謂一年一個臺階,一月一個變化。

吳家瑩和他在大陸的企業,從小本經營到極具規模和資金雄厚;從名不見經傳的創業台青到極賦盛名的企業家、門台商協會會長。

大陸發生疫情,吳家瑩第一時間從臺灣趕往第二故鄉——大陸,組織台商立即投入到防控疫情工作中。

衆志成城戰勝疫情

大年初五,由於疫情,吳家瑩提早和家人說明情况,告別了長輩和孩子們,結束了春節假期。從臺灣回到厦門,吳家瑩聯絡已經同樣在厦門的臺胞、台商共同參與疫情防控工作。

「大陸發出了全民聯防聯控疫情的號召,就是兩岸同胞携手抗疫的集結號角。我得知這個消息後,立即聯絡回臺灣過節的厦門商會骨幹成員和其他同仁,希望大家儘快趕回築夢園地,我們早已經都公認的第二故鄉大陸。」因爲吳家瑩深知,像他同樣在大陸工作學習和謀求發展的臺胞們,早已深深地熱愛這片土地和生活在這裏的同胞們。

「厦門台商協會瞭解到台商、台企包括台靑們,對疫情防控等應對疫情工作的滿心支持。」吳家瑩介紹,他安排好聯防和自防的同時,組織台商、台企進行捐贈,截至2月20日累計籌備到約1022萬元人民幣、10萬個口衆等醫療防護物資送往一綫支援。吳家瑩經營的企業也捐贈了20萬元人民幣,用於採購10萬個醫用口罩,贈送給有物資需求的醫療有關單位。

吳家瑩介紹,厦門是大陸台商們聚集比較多的地方,絕大多數早已把這裏當成了家。如今,台商們也希望能爲這個家共渡時艱,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現在捐款捐物資的行動還在進行中,不少台企、台商陸續參與進來。同時,我們也積極與武漢台商協會聯繫,在1月底,爲他們提供了急需的口罩、食品等相關物資,後續還會根據需求繼續提供物資。」吳家瑩說。

吳家瑩同時介紹,厦門台商協會會員單位,福建省唯一一家生產專業口罩的台資企業,厦門藍星企業有限公司,通過宣傳和協調後,他們積極響應保障口罩供應的號召,迅速召回放假員工,通過急聘臨時工,幷聯繫原材料供應商等應急工作,迅速投入生產。

做到春節期間不停工,從大年初三就恢復全而產能,生產口罩產能達到6萬片單日,爲防疫工作作出積極貢獻。公司董事長丘炳耀說,「我們毎天加班,從早上8時工作到晚上10時。國家現在需要我們,我們就會全力以赴。」

2月23日下午,「厦門市台商協會將最新接收的32萬元人民幣現金捐款,再次捐贈給墁門市紅十字會統一支配用於抗疫。」,吳家瑩說,疫情發生以來,不僅在厦臺胞台企通過多渠道獻愛心:很多臺胞將口罩等抗疫物資直接捐贈給醫院的,有將現金捐贈給慈善基金會的,更多是通過廈門市台商協會進行招贈的。全體臺胞與大陸同胞共同書寫積極參與抗疫篇章,表達了愛國愛家的赤子之心,立即趕回大陸投入組織防控和捐贈工作。吳家瑩說,「兩岸兄弟同心,其利斷金。更何况全體中華兒女齊上陣,很快會戰勝疫情。」

幾乎吃透三大產業

吳家瑩來大陸的第一站是上海。當時,他和兩位臺灣朋友在上海合辦了一家制衣廠。

1999年,機緣巧合,吳家瑩第一次來到了厦門,一下子感覺特別親切,就喜歡上了這座城市。

經過近20年發展,吳家瑩在厦門的車業越做越紅火。從當初的建材生意起步,逐漸擴展到餐飲、咖啡生產及批發、代理松下電器等,幾乎涵蓋了第一二三產業。後來,吳家瑩進入厦門台商協會擔任副會長,開始歷練和服務。

「近20年來,大陸企業發展非常快,跟我初到厦門時簡直不可同日而語。」吳家瑩回憶,20年前自己放棄上海來到厦門時,剛下飛機看到機場很簡陋,前往同安要一個多小時,路兩邊都是紅泥土。

「來厦門後我就馬上租房子,建起貿易公司,開設工廠等。」「大陸改革開放初期,只要你認真做,做什麽都賺錢。」剛到厦門做生意時的場景,吳家瑩仍印象深刻。他說,當初做生意,車子的後備箱都裝著一麻袋一麻袋的現金,「哪像現在,一部手機就可以把一切搞定」。

吳家瑩表示,自己在厦門近20年,見證了大陸企業,尤其是厦門國企非常快速的發展。相比之下,如果台企不抱團轉型升級,生存將會越來越艱難。「我以前比較不喜歡跟社會上的人多接觸。」他說,接任會長後,自己要適應轉變,幷以學習不止的歷練經驗,爲新一届台商協會注入互聯網時代的管理思維。

謙卑做好台商

不過,讓台商抱團發展幷非易事。「臺灣人從小就被灌輸‘不要輕易相信別人’的思想。」吳家瑩坦言,臺灣人的這種個性,是很多台商不團結、不喜歡抱團發展的根本原因。相比之下,很多閩南企業家之間都是「哥們」,他們互相信任,有好的項目,大家手拉手一起做,一起賺錢。

吳家瑩很羡慕閩南企業的抱團方式。他打了個比方,比如一家閩南企業要貸款,其他閩南企業就會互相擔保,互相幫襯,這樣更容易得到銀行的融資。吳家瑩期待有一天,台商協會的會員們,也能像閩南企業那樣相互幫襯、親如兄弟。

不過,這一天的到來,看似有點遠。「非常難!非常難!」在談到台商抱團時,吳家瑩接連用了兩句「非常難!」不過,即便再艱難,作爲台商協會會長的吳家瑩,也不會打退堂鼓。「台商之間的不互信、不團結,是台商協會今後工作推進過程中一個很大的問題。因此,我們在工作中有必要培養一個‘謙卑’的態度,來和所有會員企業配合。」吳家瑩表示,無論是對老會員還是新會員,台商協會的工作人員都以謙卑的心態和他們相處,而非髙高在上。

爲了協助台企,共謀發展,在吳家瑩倡議下,厦門台商協會設立了產品行銷委員會,專門解决台資企業、青創企業產品行銷的困難。據悉,厦門台商協會在京東開設了臺灣館,台資企業的產品就可以直接到臺灣館去做一些銷售。目前,引領台資企業「觸網」的行銷行爲,已取得了一定成效。

台企協作現新面貌

在吳家瑩以及厦門台商協會的努力下,在厦台商之間的合作日趨頻繁。「今年台商協會將更加重視會員企業轉型升級,參與到實戰階段,而不能局限於上上課。」吳家瑩舉例,比如如何携手台企會員,參與「一帶一路」發展,分享政策紅利《還有,在厦台企多爲由小企業,要想單獨上市難度很高,不過如果大家抱團,互相入股,盤子做大後,上市將會容易得多。「關鍵是要有人站出來。」吳家瑩坦言,從台商協會現狀來看,整合台企會員很困難,速度很緩慢,但必須去做。今後,厦門台商協會將增强异業間的交流、互動及合作。比如,冠捷和友達的紙箱以往都從外地採購,如今都找厦門的台資企業購買,照顧台資企業,互相抱團取暖,資源共享。

除了增强物業交流,吳家瑩還將嘗試帶領台商協會會員企業「觸網」,爭取更大的銷售市場。他坦言,台資企業單打獨鬥都很厲害,但由幹沒有抱團共進的觀念,即便有錢,也沒有項目做,無法把事業做得更廣闊。「共同的商業目的,是建立彼此信任的基礎。」吳家瑩堅信,只要堅持做下去,會員們一定會有感應,終將明白台商協會的良苦用心。

緊跟政策動向

吳家瑩不僅愛學習勤充電,也緊跟政策動向。每天上午,他在處理當天公司事務前,都會安排時間瞭解、學習相關政策、文件精神。

吳家瑩坦言,緊跟政策動向,一方面可以爲自己的公司尋找發展機遇,另一方面,還能幫助在厦台協企業走出去,實現轉型升級,跟上市場步伐。

台商轉型需要資金,最近,吳家瑩正忙著幫助厦門的台資企業解决資金上的難題。採訪期間,吳家瑩的手機響起。「昨天說的貸款,排隊要排比較久,沒有預估的那麽樂觀。」電話中,吳家瑩這樣告訴對方。

資金難題,制約了厦門台資企業的轉型升級。「目前厦門台資企業中,重量級的企業少,轉型升級是最爲急迫性問題。」吳家瑩說,台企轉型升級是市場發展的必然。

「目前是兩岸關係的低谷期,也是很多台商面臨經濟轉型非常艱難的時候,協會一方面要廣納意見,另一方面要發展壯大。」爲了助推台商協會會員企業的轉型升級,吳家瑩在調研了昆山、上海和北京等地比較成熟的台商協會後,增設了「產品升級」「產品行銷」和「一帶一路」3個專門委員會。

「不過,要改變一個人是很困難的。」他直言,這3個委員會初期的幫扶工作,收效甚微。「我家的事,幹嗎要讓你插手!」一開始,吳家瑩和他的台商協會服務團隊,常吃這樣的閉門羹。

儘管如此,吳家瑩仍堅持,台商只有抱團發展,實現產業升級,才能在大陸市場占據一席之地。

令他欣喜的是,臺灣來厦門的青年創業者一波接一波,僅2017年就有1000名台青來厦門。於是,吳家瑩給自己立了一個「小目標」:目前台商協會會員單位參會的人數七八百人,計劃在一兩年內發展增至過千人,跨入「千家俱樂部」。「我們不僅要納入一些光電、集成電路之類的大企業,還要向小企業招手。」吳家瑩表示,對於在厦創業的臺灣靑年,將免收會費吸引他們入會。

臺灣創業青年在厦門太分散,力量比較薄弱,是吳家瑩重點幫扶的對象。「來厦台青雖有產品,但沒有資金,也沒有銷路,特別需要幫扶。」吳家瑩希望未來能進行統一整合,爲臺灣青年提供產品銷售.技術支持、資金扶持。比如,將厦門文創園區跟臺灣高校對接、在厦門舉辦大規模的兩岸靑年論壇等。

吳家瑩堅定地說,「讓我們台商跟緊第二故鄉經濟快速騰飛的步伐,築夢未來吧!」

(鍾炳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