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澳「十四五」促雙循環新格局 陳觀生

珠海市委發佈「十四五」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該建議在「十四五」時期珠海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原則中,明確堅持珠澳融合發展,做好珠澳合作開發橫琴這篇文章,加快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全力服務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促進與澳門規劃協同、產業共建、規則銜接、文化交融,增強澳門居民特別是青年人對祖國向心力,推動與澳門融合發展、相互促進,支持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特首賀一誠曾表示,「十四五」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謀劃實現新一輪發展的重要時期。澳門將把握機遇,主動對接國家「十四五」規劃。展望「十四五」,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成為謀劃經濟發展下一程的重點。

珠「十四五」強調珠澳融合

上月,中共珠海市委八屆九次全會召開,明確了「十四五」時期珠海經濟社會發展的十大重點任務,「珠澳合作」位列其中,引起珠澳兩地居民的關注。

《中共珠海市委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稿)日前正式對外公佈。據傳媒報導,珠海市「十四五」規劃建議設有專章「做好珠澳合作開發橫琴這篇文章,豐富‘一國兩制’事業發展新實踐」,並且列出三條要點,闡述不忘初心服務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支持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促進與澳門融合發展、相互促進,推動具有澳門特色的「一國兩制」實踐行穩致遠。建議明確規定加快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加強立法保障,探索珠澳之間執法、司法合作。高質量編制《橫琴總體發展規劃(二○二一——二○三五年)》。加強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制度銜接和政策配套,推動經濟管理、營商環境、市場監管等重點領域改革的充分聯動,構建趨同澳門的營商環境和市場環境。把橫琴周邊一體化區域、鶴洲南區域以及珠海西部地區作為拓展區,為珠澳合作長遠發展預留廣闊空間。

珠海市委建議全力支持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以科技創新、特色金融、醫療健康、跨境商貿、文旅會展、專業服務為重點,推動與澳門產業協同發展。推動現代服務業在橫琴加快集聚發展,建設國際服務貿易中心和數字貿易國際樞紐港。用好澳門國家重點實驗室橫琴分部、橫琴智能計算中心平臺及互聯網數據專道等創新載體,吸引集聚全球創新資源。加快建設粵澳跨境金融合作(珠海)示範區,支持配合澳門建設證券市場、綠色金融平臺、中葡金融服務平臺等。提升跨境投融資便利化水準,支持配合澳門發展財富管理等現代金融業務。以橫琴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為主平臺,積極參與中醫藥國際標準建設,建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中華特色的醫藥創新研發和轉化基地。

該建議還指出,要協同推進跨境基礎設施建設,在珠海站、橫琴站實現高鐵、城際鐵路與澳門輕軌銜接,做好拱北口岸、橫琴口岸、青茂口岸與城際鐵路站點之間的連接規劃,促進澳門融入國家鐵路網絡,構建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

珠海市委書記郭永航表示,「十四五」是珠海跨越發展的關鍵期和破局突圍的攻堅期,必須以珠澳合作牽引珠海「二次創業」加快發展為主軸,突出全面深化特區改革開放、提升城市能量級、推動高質量發展、服務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等戰略任務。支持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解決澳門的產業發展問題,是中央賦予珠海的一個政治任務,是貫徹「一國兩制」偉大構想的具體實施,特別謀劃中的粵澳深度合作區,用橫琴的空間來支持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積極營造與澳門趨同的政策環境。

本澳應重視國家五年規劃

五年規劃(The Five-Year Plan,原稱五年計劃),全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綱要,是中國國民經濟計畫的重要部分,屬長期計畫。主要是對國家重大建設專案、生產力分佈和國民經濟重要比例關係等作出規劃,為國民經濟發展遠景規定目標和方向。中國從1953年開始制定第一個「五年計劃」。從「十一五」起,「五年計劃」改為「五年規劃」。

每一次五年規劃(計畫)的制定過程,都是一次對世情、國情再認識再深化的過程,是一個統一認識、匯集眾智、理清思路的過程。在每次五年規劃制定過程中,一般要經歷前期重大問題研究、提出基本思路、起草規劃文本、廣泛徵求意見等階段,每個階段都動員各部門、各地方和社會各界廣泛深度參與。

五年規劃明確了政府工作重點,為政府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生態環境保護職能提供了重要依據,使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區域政策等既符合短期經濟運行的特點,又符合長期規劃的目標任務。同時,通過建立以五年規劃為統領、各級各類規劃與其有效銜接的規劃體系,綜合平衡政府各部門間關係,充分調動中央和地方的積極性,將各部門、各地方的發展目標、發展任務、工作重點納入國家發展全局予以考慮和安排,形成目標一致、步調統一的工作合力,有力推動了上下左右各方、政府市場社會各界共同落實國家發展戰略,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十四五」規劃是自上而下有體系的。先由國家發佈總目標,然後各省市再逐漸拆解,所以重要性由大到小,應該是:國家十四五規劃>省級十四五規劃>城市十四五規劃。

去年11月3號,國家級十四五規劃發佈,在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方面,將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打造創新平臺和新增長極;同時,高質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完善便利港澳居民在內地發展政策措施。早前,《中共廣東省委關於制定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以共建重大發展平臺拓展粵港澳協同發展空間。強化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先導作用,探索粵港澳深度合作、協同發展新模式,為港澳經濟發展提供新動能、創造新空間。」。

行政長官賀一誠在特區立法會作2021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時表示,「十四五」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謀劃實現新一輪發展的重要時期。澳門將把握機遇,主動對接國家「十四五」規劃。

賀一誠在報告中提出,澳門將主動對接國家「十四五」規劃,並詳細列舉了具體措施和安排。他表示,澳門特區政府將與廣東省及珠海市共同加快推進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按照中央的部署,扎實做好深度合作區方案的落實工作。用開放和創新的思維,打造結合「兩制」優勢、與國際規則高度銜接、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服務國家開放的創新合作區。施政報告提出,澳門將落實中央關於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各項政策措施,推進現代金融業發展;完善本地貨幣市場人民幣流動性安排,支持離岸人民幣業務的穩健發展。鼓勵內地金融保險機構以澳門為區域總部,拓展葡語國家市場業務。鼓勵大灣區企業來澳發行債券,落實跨境雙向「理財通」試點,促進跨境投資便利化,助力人民幣的跨境流動和使用。賀一誠表示,澳門建立創新科技合作機制,吸引科研機構和科技企業落戶澳門,推動澳門科研機構儀器設備免征關稅進入大灣區內地九市。積極承擔國家科技計畫,研究推動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在澳門設立創業投資子基金。

珠澳聯動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變異和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外向型發展戰略所依賴的世界經濟發展模式、總體結構、治理體系和運行規律都發生了劇烈變化,依賴國際大循環的出口導向發展戰略難以適應新格局、新模式和新使命的要求。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黨和國家順應時代發展規律不斷調整發展戰略的總結和深化,「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站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歷史關口,展望「十四五」,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成為中央和全國各地謀劃經濟發展下一程的重點。

「澳門和珠海同樣位處國內國際雙循環的交匯點,澳珠兩地在加快發展現代金融、促進中醫藥產業化、推動會展專業化和市場化發展、培育跨境電商產業、推動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等領域都有共同關切的願望。」 不久前的2020澳珠企業家峰會上,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代表、經濟財政司司長李偉農表示。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縱深推進,珠澳之間的多方面、立體化合作愈加緊密,做好「珠澳合作開發橫琴這篇文章」,成為推動澳門融入國家發展經濟的內循環,構建粵港澳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一重要抓手 。

珠澳共同構建雙循環發展格局,是雙方共同發展的機遇。珠澳攜手,具體可在哪些領域落地?不少專家學者提出了意見。

首先,澳門要發揮國際自由港作用打開廣闊市場。珠澳兩地在構建兩地雙循環格局中,可以發揮「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和特別的區位優勢。

具體而言,一是發揮珠澳大灣區珠江西岸唯一「極點」的區位優勢,深耕琴澳深度合作,帶動珠江西岸的內循環;二是發揮制度優勢,聯手北向推進,參與整個大灣區及至國內大循環構建;實施擴大內需戰略,著力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三是運用「兩制」的不同社會制度優勢,結合珠海的現有產業鏈,構建澳門的中國與葡語國家經貿合作服務平臺,進一步加強與東盟、非洲合作平臺,構建外循環。

澳門要借雙循環有利時機,真正發揮國際自由港的作用,在經濟上重塑輝煌。而珠海擁有優良的深水港,較為充沛的土地和人力資源,彌補了澳門可持續發展的短板,雙方合作優勢互補,相得益彰。珠澳聯手打造中葡大宗商品交易服務中心,將葡語國家與我國的大宗貿易集中到澳門交易,在珠海港口實體交接,形成規模效益和品牌效益,真正開拓葡語國家市場。同時,開展中葡大宗商品交易平臺的配套服務,包括硬體和軟體「一條龍」服務。如中葡商貿法律「一條龍」服務產業鏈,為相關人士提供商事投資法律諮詢、商事法律知識(人才)培訓、商事法律服務公證、商事法律糾紛仲裁等一條龍服務。

與此同時,培養一批瞭解國際市場的旅遊產品設計和市場推廣人才,讓中國旅遊產品走向世界,吸引更多的國際遊客到大灣區。

其次,珠澳兩地在基礎研究、科技成果轉化、科技服務與產品生產方面各有千秋,資源互補性較強。

在成果轉化階段,要充分發揮澳門科技服務業的作用,提高珠海科技成果轉化率;在科技成果產業化階段,要利用珠海等城市製造業發達的優勢,將具有市場前景的科技創新產品批量生產。在澳門和珠海有很多很好的積體電路研發資源,未來可以有一些合作的機會。如產業集群能夠落地在橫琴,支撐起珠海、澳門乃至於整個大灣區的人工智慧產業的研究與創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