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食安監管提升安全保障 鄒玖勝

疫下刺激外賣需求,「互聯網+」下外賣食品店遍地開花, 然而方便的同時也顯現出了諸多與人們息息相關的衛生問題, 食物原料的貯藏、烹調和運輸的過程中食品的安全難以保障等。此外, 餐飲行業水準參差不齊、複雜多樣。為加強對外賣網購店監管,特區政府有意建立強制性登記制度,要求外賣網購店須設實體店,選址不得定於民居。筆者以為此舉不但可保障消費者權益,減少食安問題及維權糾紛,更能促進行業向標準化、規範化發展,提升質素,政府應盡早完成立法。

據瞭解,「互聯網+」下外賣食品是把互聯網和餐飲食品行業融為一體之後所產生的一種新業態。「互聯網+」下的外賣食品具有配送快速、價格優惠、節省時間等優點, 讓外賣商家和消費者、協力廠商網路平臺在多個時空進行「零見面」交易。當下, 網路外賣行業一路高歌猛進, 已經成為人們普遍的消費模式。而這一時尚的消費形式不停給食品的安全監管帶來各種問題,因外賣食品是餐飲行業的一個重大分支形式, 而餐飲業本身就存在著食品安全問題, 比如原材料的品質安全和保存狀況, 溫度過高儲存的食品原料會引發細菌、黴菌、酵母菌的生長, 從而導致食品腐敗變質。有些不法餐飲店主為了節省成本, 追求利益最大化而購買價格低廉品質低下的原材料, 而很多餐飲食品堂食還可能看出原材料的新鮮與否以及異物等其他問題, 但網路外賣的顧客大多就不會追求, 而且也無可比較和問知, 這就導致外賣的餐飲食品更容易利用不安全的原材料進行製作。高溫適合各種微生物生長, 其中單增李斯特菌、致病性大腸桿菌、副溶血性弧菌等致病菌的生長代謝則可能會引發各種食源性疾病。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每年全球有十分之一的人因食用受污染的食品而患病,導致42萬人死亡。5歲以下兒童的風險尤其高,每年有12.5萬名兒童死於食源性疾病。可見食安工作的重要性。

事實上,特區政府重視本澳食安標準體系建設,強化食安監管工作,市政署已先後按序制定十一項及更新一項食品安全標準,並積極參與不同的國際會議,緊貼最新的食安資訊及發展趨勢,結合澳門實際情況,審視及適時更新各項標準,讓澳門食品安全標準與國際技術接軌更具本地適用性,為食安管理及執法提供了更完備的法定技術依據。根據《食品安全法》,食品的生產經營以及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對食品添加劑及食品相關產品的使用,均須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為此,自《食品安全法》生效以來,本澳有序地推出多項食品安全標準,當中涵蓋食品添加劑、食品中禁用物質、食品殘留物、食品污染物及毒素、微生物及食品營養成份等多個領域。隨著各項食安標準的生效,讓食品業界清晰掌握生產經營中必須遵守的技術要求,及其應承擔的法律責任,且更明確地提升企業生產及管理;同時亦為政府監管業界提供了更明確的法定技術依據,進一步強化食安事件的應對措施。此外,近年來,市政署更得到國家相關部門的支持,以中國代表團成員身份積極參與及協辦國際性的食安會議。其中,於二○一七年,協助在本澳舉辦「第四十九屆國際食品添加劑法典委員會會議」;亦於二○一九年四月,協助在澳門舉辦了「第五十一屆國際食品法典農藥殘留委員會會議」。藉此掌握國際及區域的食安資訊及食安動態,加強食品安全網絡建設與國際技術接軌。同時亦與內地相關監管及科研部門建立緊密關係,加強區域食安資訊交流與合作,做好各項食安標準及食安監管技術工作對接,確保本澳食安標準與國際接軌的同時,亦切合澳門的實際情況,以有利在本澳有效實施。

此外,除了制定安全標準,在「食安法」生效後,本澳亦有積極強化食品安全問題的監管。當局加強稽查,曾發現涉嫌使用過期食材生產食品個案,過去多宗食物中毒事件中,也一再發現食品製作、選材、存放不當問題。此外,非法加工場個案也時有發生。例如去年治安警接報指氹仔奧林匹克大馬路一住宅大廈單位內有「黑工」,派員到場調查,揭發該單位疑為非法食品加工場。該非法魚製品加工場衛生環境惡劣,有人更在廁所內醃魚,並將魚製品供應給附近的外賣食店。相關個案令人心驚,此類非法加工廠若引發食安問題無疑會對社區造成很大衝擊。

其實,市政署一八年推出「食品業界登記計劃」,至今有二百九十一間在本澳生產的食品網購店、食品代購店及外賣店等自願登記。惟近年網購店、外賣店越開越多,所以要求監管的呼聲也越來越高。而近日,市政署市政管理委員會代主席柯嵐在回覆議員李靜儀書質食品生產場所強制登記制度時就表示,因應近年網購店、外賣店快速發展,為回應社會強化管理加工處理食品場所食安的訴求,計劃透過訂定兼具適宜和操作的強制登記制度,將未受現有牌照制度規範的場所納入管理體系。柯嵐稱,強制登記制度要求場所必須有「實體店」,不可設於作居住用途的不動產,以消除家居自製食品經營方式的安全隱患。符合前提條件的商戶登記後,須將獲發的登記證明文件張貼於店內,在互聯網宣傳時亦需將登記資料上載於宣傳平臺,以保障消費者權益。制度還會訂定場所及其設施設備保障食品安全及衛生的基本條件,市政署亦會派員巡查抽檢。違反強制登記制度的商戶將依法受罰。政府完成法規草案後將適時向業界及社會公佈。

對於澳門政府即將建立外賣店和網購店強制性登記制度,本澳社會各界多表示支持。市諮委委員,街坊總會副理事長陳家良表示,隨著網絡及手機普及化,加上去年疫情關係,透過網絡購買食品並進行外賣服務,已經成為社會趨勢,為了避免食品安全出現問題,堵塞食安漏洞,以保障消費者的權益,有需要建立外賣店和網購店強制性登記制度,令到外賣店和網購店能夠在特區政府的監管下進行運作。由於外賣店不設堂食,無需向巿政署申請飲食場所牌照,經營成本較低之餘,在監管上亦相對寬鬆,容易出現漏洞和灰色地帶,政府必須予以關注。他舉例,外賣店普遍都設在民居附近,煮食期間產生的油煙會長期影響到街坊,雖然政府多年前已計劃統一食肆及外賣店的油煙排放濃度,但至今《澳門餐飲業油煙排放標準及完善監管制度》法規仍未出臺;又舉例,現時政府未有對外賣食店隔油有明確要求,因此容易引起胡亂排放,或是將油污直接排放到街渠的情況,加大公共渠網的壓力之餘,又將營運成本直接轉嫁到政府,因此必須一併關注。

他認為,完善法律應對社會發展是必須的一環,特區政府除了要透過登記制度解決食安問題,亦應研究透過登記制度,加強外賣店消防、排汙等方面的門檻,以防出現事故和將經營成本轉移到社會的情況,又認為政府必須加快《澳門餐飲業油煙排放標準及完善監管制度》法規出臺,或是直接在登記制度上,將食肆及外賣店的油煙排放濃度進行統一,減少外賣店油煙排放對居民產生的問題。

民眾建澳聯盟理事長、市政諮詢委員會委員李良汪亦表示,網上外賣平臺為民眾生活帶來便利,但相關場所開業不受飲食場所牌照規範,或對食安及環境衛生造成一定影響,冀當局與時並進加強規管,有助行業健康發展,同時保障民眾安全及環境衛生。他指出,本澳外賣食店只須向財政局申辦開業證明,不受飲食及飲料場所發牌程式規管,由於場所發牌制度與一般食店不同,沒有規定必須設置隔油井及排煙設備等,過去該會接獲多宗涉及外賣店衛生、消防及排汙等個案,例如部分外賣店沒有適當設施,非法排汙問題嚴重,造成管道淤塞、油煙波及低層住戶等,直接對環境衛生及居民生活造成影響。當局表示在食品原材料方面,外賣店一樣會受《食品安全法》監管,但當中食物製作過程及衛生環境,甚至場所是否具備相關基本條件都欠缺規範;而網購食店更可能不設實體店,監管難度更大,對食安風險造成一定隱患。他表示,雖然當局現時透過「食品業界登記計劃」,對外賣店、網購店、團購群體等進行登記,但相關制度只屬自願性質,故認同強制登記的政策方向,進一步提升行業質素及保障民眾安全。

目前,本澳外賣平臺仍處起步,消費者在下單時往往出於對外賣平臺的信任,惟當前外賣平臺監管機制有待完善,未來政府應多介入溝通,達至監管。而對於外賣平臺來說,隨著飛速發展, 亦應明確自己也是「監管主體」的責任,完善平臺准入機制。

有業界則表指出,外賣店僅需取得簡單商業登記,但餐飲食肆則需要符合消防、排汙等標準,且受政府監管,種種成本都較外賣店來得高。若外賣店既有低成本優勢,又免監管,無疑對申領餐飲牌照的餐廳造成不公。故十分支持政府推出「強制登記」措施,形容是踏出對外賣店監管第一步,希望盡快訂定有關制度實施的時間表,繼而研究立法,保障居民旅客。

誠然,開舖做生意成本高,牌照審批時間長,相信會令不少人卻步。但實體店最重要是可以巡查得到,社會認同要求加強管理網購或外賣店的食安,因關乎公衆利益,有必要透過法規要求登記,使政府掌握業界營運情況,包括要求提供開業登記、進出貨記錄單據等資料,以便一旦發生食安事件可追縱貨源,或瞭解是否在澳生產、加工轉售。將來要能監管食品來源或儲存空間,保障消費者的食品安全。

在疫病橫行之時,保障食品安全衛生更是頭等大事。除了政府要加強飮食場所等食物供應場地的巡查和監管,業界須自覺自律,強化經營場所的衛生環境,建立完善的食材管理系統,審視每個細節,加強人員培訓,落實責任管理機制,全方位降低潛在危機。

值得一提的是,衛生環保問題是外賣行業的另一大突出問題。由於外賣服務的特殊性,導致一次性餐具使用量劇增,已經給衛生、環保造成了極大威脅。必須意識到:大量一次性餐具的使用,不但會導致城市市容衛生問題,更會長久地污染、損害自然環境,破壞綠水青山。而食品外賣行業的繼續壯大,意味著衛生、環保問題將更加突出,如不及時有效地加以解決,將會成為城市管理的巨大難題以及環境污染的罪魁禍首之一。故此方面未來也應加入監管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