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推新輪經援措施時機已到? 鄒玖勝

  香港日前宣佈將向十八歲以上合資格居民及新來港人士,分期發放總額5,000港元的電子消費券,鼓勵及帶動當地消費,並指正與支付平臺聯絡,爭取最快暑假開始登記。是次措施預計可惠及約720萬人,涉及約360億港元。以上看,似乎香港政府對當地經濟復甦速度是較為謹慎的。其實,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已逾一年,持續衝擊本澳多個行業,雖然新冠疫苗接種計劃正穩步推進,惟距離建立群體免疫屏障仍須一段時間,而本澳經濟復甦未如理想,面對這「最後一公里」的挑戰,是否意味著本澳也應再推新輪經援措施?
  新冠疫情使全球經濟不景氣,作為旅遊城市的澳門也大受打擊,去年度特區政府經常收入459.8億元,較2019年的1,310億元,大減850億元,減幅 6成半。當中來自博彩稅收298億元,下跌73.5%。去年政府3度修改財政預算案,包括 2次動用超額財政儲備,令中央帳目的資本收入大幅增加至487.1億元,更高於經常收入。2020年度中央帳目總開支912.9億元,按年增加11.2%,當中經常開支的轉移、資助及補助項目564.5億元,較2019年度增加110億元,是除了人員開支以外唯一增加開支的項目。
  而今年初至今形勢依然不理想,據旅遊局統計,受新冠肺炎疫情及呼籲「就地過年」政策影響,今年春節黃金周期間(2021年2月11日至17日)訪澳總旅客90615人次,其中內地旅客為82190人次,同比下跌44.9%。值得一提的是,年初五時,行政長官賀一誠前往各區視察民情,期間到訪氹仔舊城區,大三巴牌坊、草堆街、關前正街、果欄街、十月初五街、庇山耶街、新馬路、議事亭前地、荷蘭園及雀仔園等,瞭解整體的市面營商情況,聽取商號的意見和關注居民的就業環境。由於缺乏訪澳旅客,餐飲、零售等行業基本以居民為主,民生社區生意或還算理想,但旅遊區生意則較慘淡,旅遊區商戶趁機大吐苦水就在所難免了。
  面對疫下經濟仍然低迷,希望提振內需之聲不絕。如工聯總會理事長李從正認為,面對經濟結構轉型疊加疫情影響,新的一年澳門經濟將面對更多挑戰。當下全球疫情依然反覆不定,降低旅客訪澳意願,澳門經濟復甦態勢雖未因而改變,但復甦速度將更為緩慢,不少中小企業未必能撐過「最後一公里」。建議政府考慮推出更具針對性的經援措施,以及提早發放現金分享,緩解職工群眾生活壓力的同時,也可為中小企業提供支援。並建議考慮增加「擴客源、興經濟、保就業」計劃的資源,提高旅客來澳意願,加快經濟復甦步伐。此外,去年第四季失業率達百分之三點八,失業人口有一萬一千人,就業不足人口仍然超過兩萬人,雖然較上一期有所下降,然仍處於較高水準,他希望特區政府能繼續推出帶津培訓計劃,完善相關計劃內容,盡力協助有需要的職工群眾解決難題。
    青年創業智庫協會會長關偉霖則提出,儘管內地疫情反覆,但綜觀不少城市的零售和餐飲行業因應居民和外地工作人員「就地過年」,促進內循環消費。以鄰近珠海市為例,餐飲及零售業商家紛紛推出優惠和項目,成功帶動居民消費,政府亦主動在合適地方設置市集,打造網紅點,經驗堪澳借鏡。因應本澳目前情況,他建議當局考慮短期內推出新一輪「消費卡」補貼計劃,並在去年「消費卡」的經驗上,在使用和受惠對象等方面作出優化,切實通過出招紓困來加快帶動本地消費市場的內循環,助中小微企提升抗「疫」力。中小微企更應審時度勢,思考如何創新升級,勇於突破固有思維和模式。包括積極思考經營模式和優化產品服務,進一步吸引各方客源,持續提升自身競爭力,為未來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做好準備。他又期盼政府加緊和企業的合作,適時推出商戶消費升級計劃,不妨以資助等方式鼓勵中小微企引進新技術和新服務。他亦關注到,政府去年推出帶津培訓計劃,針對失業人士、應屆高等院校畢業生、在職人士及自由職業者而設,措施雖然及時,但支援欠力度,希望政府結合本澳經濟和產業發展的人才需求,作出綜合考量,把措施發展成為一種人才恆常培養機制,為未來特定產業人才需求提供儲備,與時俱進。
  惟特區政府似乎對再推經援措施態度較為謹慎。早在去年11月底,經濟財政司司長李偉農出席立法會施政辯論,被問及會否再推第3輪經濟援助措施時,他表示政府不會「閂門」,但指首2輪措施是在疫情突變、旅客清零的特殊情況下,才推出稅費減免、針對企業和員工的「精準支援」措施。李偉農稱,第3輪經援措施需要在特殊前提下才推出,不希望保險機制變化常態化。他稱,現時在預計明年 (2021年) 預算仍然赤字的情況下,政府維持各項如現金分享等的惠民措施,強調「特殊情況推出特殊的措施」,政府會密切關注市場動態處理。足見當局對財政儲備的審慎規劃。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金融管理局公佈,去年澳門特區財政儲備投資收益為310.6億澳門元,以金額計為歷年最高。去年度回報率5.3%,過去五年,財儲平均年回報率為3.1%,可謂是取得突破性成績。不少意見期望這一財儲收益能成為第三輪經援措施的推力。
  據金管局介紹,去年特區政府首次動用共466億元的財政儲備填補預算赤字,並把一八年度中央預算執行結餘中的522.6億元撥入財政儲備。截至去年底,財政儲備資本金額按年升6.3% 至6,161.2億元;其中基本儲備及超額儲備分別為1,466億元及4,695.2億元。金管局表示,去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對各國經濟造成極為嚴重的衝擊。環球金融市場劇烈波動,首季跌幅前所未見。全球最大的股票市場亦出現歷史性多次「熔斷」。在此極端不利情況下,財政儲備透過審慎配置及風險對沖,以及把資金投放在具增長潛力的市場,成功實現保本與增值。按資產類別分析,財政儲備在疫情爆發之初,迅速開展防守性部署,減持較高風險類別資產。其後,個別主要股票市場受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影響,扭轉上半年跌勢,加上財政儲備股權類資產有較高比重配置於高增長市場,推升全年股權投資收益。債權證券方面,財政儲備有序提升債券組合的平均存續期,並增加人民幣債券比重,以鎖定較高的孳息率。年內引入外判環球綜合債券組合,以更好地捕捉全球債券市場的投資機會。貨幣市場存款方面,儘管近○的息率拖累整體利息收入,但仍為財儲帶來較低風險的利息收益。同時,在扣除為管控匯率風險所衍生的對沖支出後,外匯重估亦有淨收益。金管局展望今年風險資產價格已處高位,疫情陰霾未散,環球經濟復甦力度仍存在較多變數,加上貨幣市場處低息甚或負利率的環境,均對儲備投資管理構成極大挑戰。金管局將秉持「安全、有效、穩健」的基本原則,持續優化儲備管理制度,因應市況適時調整投資策略,並善用外聘國際投資顧問公司的專業研判,以取得儲備資源的最大效益及防範財政風險。可見有關部門作了不少努力工作。
  有學者就分析指,由於今年政府收入或較去年增加,但博彩稅收還未恢復,相信仍存在財政赤字。故政府應在保本前提下,加大財政儲備收益以填補財政赤字。另一方面,投資回報中的小部分可用作政策資源分配,包括探討在疫市中建立刺激內需消費的短期機制,以優惠方式提振居民消費意慾,藉此協助中小企度過難關,有助穩定就業市場,避免陷入通縮惡性循環。
  這的確是值得考慮的財政策略,但刺激內需消費的短期機制該如何建立,是否依然按照「消費卡」補貼計劃推行?
  其實,按照經濟學理論,從短期看,消費券拉動經濟增長的效果較為顯著。從各國和國內的實踐看,由於可以替代現金使用,而且使用期限較短,消費券短期內的集中使用對當時的消費和經濟都具有較為明顯的刺激作用。
  但從長期看,消費券對維持消費增長的影響十分有限。儘管消費券的使用短期內能有效提振經濟,由於消費的提高多受收入分配、社會保障、消費環境和習慣等長期因素的制約,如果不配合其他舉措,單憑消費券難以對消費和經濟起到持續性的刺激作用,而且消費券本身存在的一些缺陷也制約了其作用的充分發揮。首先,消費券存在替代效應。由於消費券多用於購買日用品等生活必需品,缺乏需求收入彈性,所以發放消費券後居民便可將原本用於購買這些商品的貨幣轉化為儲蓄,而用消費券購買計畫內的日用品,因而削弱了消費券擴大支出的作用。日本政府《地域振興券激勵消費效果》報告顯示,因為「地域振興券」而額外增加消費的受訪家庭占比僅為32%;其餘68%家庭是即使沒有發放「地域振興券」,仍將會進行消費,只不過是持券人改由「地域振興券」支付,而原本要用於消費的現金則轉成為儲蓄。最終當年日本因消費券推動的新增消費總額不過2025億日元,僅占名義GDP的0.04%。其次,消費券難以改變居民的收入預期。根據永久收入理論,一次性的消費券發放是「意外之財」,不能改變對未來收入的預期, 從而不能帶來引致消費大幅度的增加。在消費券結束使用後,往往出現消費支出的回落,如2000年一季度日本消費環比增速降至0.2%,臺灣私人消費2010年一季度也出現0.5%的短暫負增長。
  正因為消費券有助於重燃消費熱情但又是一項短期政策舉措,使用時要特別注重時機和影響,力求做到定向實施、精准投放。只有關注到不同行業、不同人群和不同地區的切實需要,才能既把被抑制、被凍結的消費釋放出來,又不過度透支未來。
  而本澳去年向居民派發兩輪共八千元的電子消費卡救市,成效有目共睹,相信當時已是最佳時機,現時則不然。伴隨著新冠疫苗接種計劃的推進,全世界正不斷加快免疫屏障的建立,屆時一旦恢復正常通關與交流,本澳將慢慢恢復以往的訪客量,居民收入分配得到恢復,消費券的經濟效益將被弱化。
  為此,有意見就提議,倘可在三、四月經濟準備復甦之時,政府出手幫忙作簡單的援助,相信對商戶、居民來說會更安心。建議推行連環獎勵式消費,刺激旅客或居民消費。「唔好單一派錢,又或者派一啲消費額度畀居民」,直接在消費市場作出援助或獎勵,如消費五元獎一元,相信居民會樂意支持本地企業。但重點是,政府需考慮連環消費方式,令更多企業受惠的同時,更好地利用電子支付消費模式。「獎勵模式以利用電子識別,即居民幫襯A店後,倘希望再享有獎勵,只能幫襯B或C店……」這一模式消費,既可帶動更多企業受惠,又可減低一些不規則的消費方式。現時中小企生意比疫情高峰時期好轉,農曆新年後,旅客量慢慢上升,符合預期。疫苗的注射及疫情的穩定,令周邊旅客對赴澳門有信心。雖然不會有爆發性的旅客量,但相信會在三四月慢慢上升,生意亦會持續向好。但捱過疫後留下來的企業並不容易,政府宜考慮作出一些鼓勵式的支援,令企業信心更大,在下半年經濟復甦時可追回上半年的營業額。
  由此,相信中小企可在支撐中走向復甦,完成這「最後一公里」的挑戰。當然,特區政府應吸取是次疫情教訓,未來也應著重提高本澳經濟韌性及可持續發展能力,推動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加強產業扶持力度,積極與大灣區等地交流,達成區域合作,加快本澳經濟復甦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