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履職平臺豐富 協商議政成效更加顯著

  【中新社北京3月3日電】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新聞發佈會3日在北京舉行。回顧去年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大會新聞發言人郭衛民表示,全國政協的履職平臺管道更加豐富,協商議政的成效也更加顯著。
  據介紹,全國政協去年全年舉辦專題議政性常委會會議、專題協商會、雙周協商座談會等重要協商議政活動23次,組織視察考察調研80項,報送各類政協資訊7500多篇,委員提案5900多件。
  「34個界別的2100多名政協委員勇於擔當、履職盡責,為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交出了一份出色的履職答卷」,郭衛民說。
  他總結指出,這一年,全國政協為防疫抗疫積極貢獻力量,動員政協各級組織、各參加單位、各專門委員會和廣大委員以多種方式積極作為,圍繞疫情防控、復工複產、「六穩」「六保」等建言資政;這一年,全國政協協商議政展現新氣象;這一年,全國政協著力凝聚共識彙聚正能量;這一年,全國政協發揮互聯網作用成效明顯。
  今年將迎來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關於如何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郭衛民表示,這一新型政黨制度不僅符合當代中國實際,而且符合中華民族宣導的天下為公、相容並蓄、求同存異等優秀傳統文化,是對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貢獻。
  他指出,在新的時代條件下,人民政協作為實行新型政黨制度的重要政治形式和組織形式,將進一步加強專門協商機構建設,堅持團結和民主兩大主題,緊緊圍繞黨和國家中心工作,積極利用多種平臺管道協商議政、履職盡責;充分發揮人才薈萃、聯繫廣泛的優勢,加強各黨派團體、各族各界人士團結合作,對各民主黨派以本黨派名義在政協發表意見、提出建議作出機制性安排,促進集思廣益商量事、集中力量辦大事;在做好建言資政的同時,廣泛凝聚共識,推動雙向發力,彙聚共同奮進的力量;完善制度機制建設,不斷提升政協工作的品質和成效,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新的貢獻。
  關於今年政協大會會期壓縮,郭衛民指出,一方面是總結了去年會議的經驗,一方面考慮到疫情防控的要求。
  中國的形象持續下滑? 郭衛民:會有越來越多人喜歡中國
  中新社北京3月3日電: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新聞發佈會於3日下午召開。大會新聞發言人郭衛民表示,國際民調對中國國家形象的評價受多因素影響。一些外國民眾對中國不瞭解或受某些反華政客誤導,影響對中國的印象。相信隨著越來越多外國人到中國參觀訪問,中國也加強對外交流合作,會有越來越多人喜歡中國,國際社會對中國的好感度也會不斷提升。
  會上有記者就一項民調中中國國家形象下滑問題發問,郭衛民回應稱,現在有一些國際民調對中國的國家形象進行評價,情況是多樣的,它涉及到是哪一個民調機構、調查的範圍、調查的具體物件、資料等多種因素影響,情況也是多樣的。
  「剛才你提到中國國家形象下滑,我想原因也是複雜的。」郭衛民表示,其中原因有些是因為一些外國民眾對中國不瞭解,有些則是因為受到了某些反華政客的誤導。「一段時期以來,個別反華政客在疫情、香港、新疆等問題上對中國大肆抹黑,編造謠言,混淆視聽,這對部分美國民眾和西方民眾也產生了消極的影響。」
  郭衛民還就民調問題指出,近期也有一些國際獨立的民調機構,他們的民調顯示不少國家和地區的民眾普遍更喜歡中國。他引用俗語「百聞不如一見」表示,相信隨著越來越多外國人到中國來參觀訪問,同時中國也加強對外交流、加強對外合作,會有越來越多人喜歡中國,國際社會對中國的好感度也會不斷提升。
  「中國是一個愛好和平的國家,我們從來都是廣交朋友,廣結善緣。」郭衛民談道,中國與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開展交流和合作,不斷擴大「朋友圈」。隨著與世界聯繫日益緊密,中國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另外,在大會新聞發言人郭衛民向中外媒體介紹本次大會有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他表示,中國在2020年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廣大政協委員對此深感鼓舞。大家同時認為,世界經濟形勢仍然複雜,保持2021年經濟平穩運行仍然需要付出艱苦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