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中醫藥監管發展 立法或吸引大型藥廠

  【本報訊】《中藥藥事活動及中成藥註冊法案》已在立法會審議。衛生局藥物事務廳廳長蔡炳祥、衛生局藥物監測暨管理處處長李世恩、澳門中醫藥學會會長石崇榮、科大中醫藥學院院長周華,出席電台節目《澳門講場》探討中醫藥監管和發展。
  引入中成藥註冊制填補空白
  蔡炳祥表示,現時世界各地對於進口產品要求先在原產地註冊,法案中建議引入中成藥註冊制度,可填補本澳法例的空白,進一步確保使用中成藥安全、功效及質量,提升產品出口競爭力。法案又引入生產質量管理規範(GMP),將來新設的藥廠均需符合GMP標準,符合世衛要求。
  他表示,居民在花檔小販購買牛大力等藥材,過往有發生藥材交叉污染甚至中毒情況。當局與市政署聯合抽查檢查藥材質量,去年抽檢兩千批藥材等,不及格率百分之三點五,會通知藥房處理回收不及格藥材。
  根據資料,目前全澳中醫就診次數佔初級衛生保健約三分一,多間衛生中心有提供中醫藥服務。目前有法例監管中醫需給病人處方、字跡要清晰,但中醫要辯證論治,就診者亦避免處方交給他人開藥,建議每次向中醫生求診。目前中成藥進口前,需提供重金屬、微生物報告,符合要求才入口,保障居民健康。
  中藥房業務範圍包括煎煮及按方特製,中醫生預先製訂給特定病人,非在市場流通,如跌打酒、藥粉等,無需製藥牌照,當局對設施設備製備,如藥物煎煮的環境衛生等有規定。
  未來法案出台後,將來的設施查驗委員會除消防局、衛生局及勞工局代表外,還會加入工務局代表,採用一站式發牌,縮短發牌時間。將來的藥監部門對藥物全生命周期管理,從藥物生產、進出口、分銷、批發、使用到廣告宣傳等介入管理,保障公眾健康。其中註冊分中藥、西藥註冊部門,分開管理。務求讓中藥註冊及審評準則遵從中醫藥理論指導下進行,避免單純用西方醫學方法去審評中藥。
  技術指標根據本澳情況調整
  澳門中醫藥學會會長石崇榮建議當局在制定技術指標時需考慮本澳情況調整,例如現時涼茶隨社會發展已變為保健飲品,政府可提供適合用作製作涼茶的中藥材作參考,同時他亦認同涼茶不應標示治療疾病作用,有關功效描述應調整。最重要在標示用概念性,如一般人飲涼茶,“清熱解毒”等容易讓人誤解。很多人認為中藥絕對安全,其實只是相對安全,如部分人食人參等中藥會過敏。又認為大部分業界對於法律理解不清楚,需靠政府解釋,避免產生誤解。
  科大中醫藥學院院長周華則稱學界支持立法,可讓本澳相關法例與世界接軌。他認為本澳在回歸後,政府對中醫藥教育、科研等方面投入大量資源,很多科技成果可轉化為中成藥,但因本澳缺乏中成藥註冊制度,讓本澳學界將產品帶到其他地方轉化,他相信法案通過後會令中成藥產品在本澳發展更快。橫琴中醫藥產業園,有基本設施檢測和GMP生產,本澳地方小,向橫琴發展是趨勢。
  立法非阻礙產業發展
  監管是否影響老店生存?他認為,立法非阻礙產業發展,任何法例和產業都有特殊例子。如傳統藥丸在某階段出現問題,因為法例規管讓行業規範化,發現過往未有發現的問題,傳統產品療效好,若出現問題不緊要,以科學態度面對,解決存在問題,從而提升產品及公司發展。
  澳門中藥產業發展微細,如中藥房、中藥廠等,目前討論立法吸引大型藥廠留意澳門市場,吸引產業進入澳門,對經濟多元化有幫助。科大2000年成立並設中醫藥學院,本科生畢業後註冊成為中醫生,至2020年畢業生約一千二百人,中醫學畢業生七百人,其中三分一本地人,畢業後投身行業,澳門目前註冊中醫生中超過一半來自科大。認為將來畢業生出路變更好,中藥產業發展,除了中醫生外,2012年起開設本科學士學位課程,畢業生未來能加入藥廠、藥檢所等工作,就業前景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