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憲政改革小組」名單面面觀

  民進黨昨日舉行每週例行中常會,正式通過「憲政改革小組」名單。此顯示,民進黨的「修憲工程」正式啟動。
  根據民進黨中央公佈的名單,「憲政改革小組」由姚嘉文、柯建銘、鄭文燦擔任共同召集人,幷邀請黨內党公職及專家學者共同加入。其成員包括「總統府」副秘書長李俊俋,「行政院政務委員」羅秉成,新境界文教基金會副董事長兼執行長邱義仁,「立法院」黨團幹事長劉世芳、書記長羅致政,「立法院」「修憲委員會」民進黨籍召委管碧玲、周春米、鍾佳濱,民進黨中常委吳秉叡、陳亭妃、蔡易餘、王定宇、何志偉、梁文傑,民進黨副秘書長林飛帆,及學者專家代表:永社理事長黃帝穎、「中研院」法律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蘇彥圖、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召集人黃嵩立、台灣青年民主協會理事長張育萌、輔仁大學學士後法律學系助理教授姚孟昌、中興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陳信安、「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研究員廖福特、台灣大學法律學院教授林明昕、南台科技大學財經法律所所長羅承宗。
  蔡英文在去年「五二零講話」中,正式提出「修憲」議題。蔡英文之所以要在其第二個任期開始時推動「修憲工程」,顯然除了是表面上冠冕堂皇的理由之外,還捎帶自己的小心思。那就是,在李登輝先後發動了六次「修憲」,被台灣社會視為「民主先生」之後,陳水扁也推動了一次「修憲」,從而形成今日的「憲政格局」。此後十六年一直未修,相對穩定,馬英九在其八年任內也樂於接受現狀。蔡英文怎麼也要修一次,以證明她曾經運用過此一重大權力,亦即作為她曾經擔任過「總統」的「存在價值」。因而就充分利用創紀錄的高票當選連任的有利條件,及高程度的「人民授權」,在其第二個任期開始後,就「機不可失」地推動一次「修憲」,也將是其八年任內唯一的一次「修憲」。
  在「蔡英文後」,是否還將會「修憲」?由於蔡英文已經透露其「修憲」的方向意圖之一,是降低「修憲門檻」,因而倘今次的「修憲」倘能夠闖過「立法院提出修憲案」和「公投複決」兩項重要程序的「高門檻」後,此後要再次甚至是頻密「修憲」,就相對容易多了。因此,蔡英文心底里真實的「修憲謀獨」意圖,雖然自己不敢直接操辦,但也要創造有利條件交給「後來者」去辦,「成功不必在我」。當然,更是她「想獨而不敢獨」、「謀獨而不能獨」、「稱獨而不是獨」的心態和策略的總暴露。
  確實,蔡英文是「想獨而不敢獨」。一方面,蔡英文的內心思維定勢就是「求獨」,因而還在台灣地區社會仍然盛行「一個中國」意識,並將「台獨」視為洪水猛獸時,就為李登輝擬制了「特殊兩國論」,打開了「去中國化」的大門,成為「中華民國在台灣」理論的濫觴。在當選為民進黨主席後,面對部分「全代會」黨代表連署提交的「凍結台獨黨綱」提案,她以《台灣前途決議文》已經取代了「台獨黨綱」為由予以拒絕,並聲稱《台灣前途決議文》就是民進黨的「國家論述」,為「中華民國是台灣」奠定了理論基礎。她安排曾在出任黨主席期間,擬制及主導「全代會」通過《正常國家決議文》,後來建立「正常國家促進會」並擔任其精神領袖的游錫堃,在民進黨「不分區立委」候選人名單並在「安全位置」,在其當選後又提名為「立法院長」候選人,就是為未來的「修憲工程」朝向「正常國家」的前景發展,奠定政治基礎和組織基礎。這些,都是圍繞著未來「修憲謀獨」的終極目標而鋪陳。
  另一方面,在中國大陸嚴正重申必須堅持「九二共識」,並對各種形式的「謀獨」行為及表現保持高壓之下,受到震懾的蔡英文卻也不敢輕舉妄動。在自忖缺乏駕馭複雜激烈政治場景的能力、魄力、毅力和技巧,難以應對台海戰爭局面之下,就轉而祈求平安過完其任期,因而採取對不刺激、不挑釁大陸,爭取零意外的兩岸策略。因此,當民進黨籍「立委」蔡易餘、陳亭妃先後領銜提出「謀獨修憲提案」後,就運用各種適當的方式,或是透過民進黨黨團總召柯建銘施加壓力,著其撤回「謀獨修憲提案」,或是當其「謀獨修憲提案」遭到國民黨黨團退回程序委員會時,民進黨黨團當「看不到」,沒有採取反制措施,等於是變相攔阻,不讓其被提到「立法院修憲委員會」審查的案頭上。
  可以說,蔡英文對這個第八次「修憲」的策略定調,就是一方面避免授予對岸指責「謀獨修憲」的把柄,主要是圍繞內部事務打轉,包括十八歲公民權等,但也試圖確立「準正常國家」定位,以撤銷「監察院」、「考試院」的手法,走西方「三權分立」的「正常國家」路線,背離孫中山的「五權憲法」,這是「去中國化」的重要步驟。另一方面,就是要降低「修憲門檻」,為此後時機成熟時,正式進行「台獨修憲」創造有利條件。
  因此,民進黨這個「憲政改革小組」名單的安排,就大有名堂。
  其一,是安撫「獨派」及制衡「獨派」的平衡安排。在三位共同召集人中,排在名單之首的赫然是黨內「獨派」大佬姚嘉文,成員中也有曾經提出「台獨修憲提案」的「立委」蔡易餘和陳亭妃,還有另一位「獨派立委」王定宇。這顯然是要安撫黨內外的「獨派」勢力。
  但另兩位共同召集人柯建銘、鄭文燦,卻可對姚嘉文發生制衡作用。其中柯建銘是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是靈活人物,「唯蔡英文馬首是瞻」,將能貫徹蔡英文的「修憲」原意。而鄭文燦的安排,一是作為對姚嘉文的「剎車皮」;二是作為民進黨中常委在「憲政改革小組」中的「專職代表」--盡管柯建銘也是中常委,但其職場是在「立法院」;三是間接宣布鄭文燦是「接班人」。
  其二,是機構代表。在名單中,「總統府」、「行政院」、民進黨中央、民進黨智庫、民進黨「立法院」黨團三長、民進黨籍的「立法院修憲委員會」召委、民進黨籍或親民進黨的學者專家等,都有安排,較為均衡。
  其三、民進黨內的各個主要派系都有代表。包括「蘇系立委」吳秉叡、「英系立委」蔡易餘、「綠色友誼連線立委」何志偉、「新潮流系」台北市議員梁文傑、「正國會立委」陳亭妃、「湧言會立委「王定宇,各派系均推出一席。其中的陳亭妃,更是對民進黨黨團向「立法院」推薦「修憲委員會」成員名單中,沒有「正國會立委」,作出彌補。
  名單中為何沒有更應安撫的辜寬敏?。可能是他受到諮詢,但不滿蔡英文沒有安裝他的意志進行「謀獨修憲」而拒絕,也可能是他不具代表性,因為姚嘉文曾任民進黨主席,他沒有此資歷;也也不具備上述個人的各種代表背景;而且他曾經揚言退黨,對黨不夠立場堅定。因而將他排除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