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個民主黨派排序是如何確定的?

  在中國政黨體制中,8個民主黨派習慣的排列順序是: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民革)、中國民主同盟(民盟)、中國民主建國會(民建)、中國民主促進會(民進)、中國農工民主黨(農工黨)、中國致公黨(致公黨)、九三學社、臺灣民主自治同盟(臺盟)。這樣的排列順序是如何形成的?
  響應「五一口號」時自行排序
  1948年4月30日,中共發布「五一口號」,號召各民主黨派召開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1948年5月5日,12位民主人士聯合致電毛澤東,響應「五一口號」。電報署名依次是: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李濟深、何香凝;中國民主同盟沈鈞儒、章伯鈞;中國民主促進會馬叙倫、王紹鏊;致公黨陳其尤;中國農工民主黨彭澤民;中國人民救國會李章達;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民促)蔡廷鍇;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民聯)譚平山;無黨派郭沫若。這一順序與最終形成的8個黨派排序有相似之處。顯然,這樣的排序與這些民主人士及其所在黨派的社會地位、所做貢獻是分不開的,而且在各黨派間是有共識的。
  5月7日和5月23日,臺盟和民建也分別響應「五一口號」。根據各民主黨派響應「五一口號」的順序,形成了民革、民盟、民進、致公黨、農工黨、救國會、民促、民聯、臺盟、民建的排序。
  籌備新政協排序有調整
  爲使新政協參加黨派更具代表性,中共同民主人士對新政協參加單位進行了充分協商,並於1948年11月達成協議。新政協籌備會有23個單位參加,其中黨派參加單位爲:中共、民革、民盟、民進、致公黨、農工黨、救國會、民促、民聯、民建、無黨派民主人士。
  1949年6月11日,新政協籌備會第一次預備會在香山毛澤東住所舉行。會議通過了《參加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的各單位代表名單》,確定參加新政協的單位仍爲23個,但各民主黨派的排列順序調整爲:民革、民盟、民建、民進、農工黨、救國會、民聯、民促、致公黨。
  1950年已出現目前的排序
  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届全體會議在北平舉行,參加會議的46個單位中有黨派單位14家,除中國共産黨、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外,各民主黨派的排列順序調整爲:民革、民盟、民建、無黨派民主人士、民進、農工黨、救國會、民聯、民促、致公黨、九三學社、臺盟。
  這一順序與3個月前相比,新增了九三學社和臺盟。對此,周恩來說明:「凡是在去年『五一』前就建立了組織或已開始建立組織,並且很快地響應了『五一』號召的,就可以作爲參加單位……九三學社是在抗戰後期成立的,在民主運動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並且響應了『五一』號召。因爲當時在國民黨的統治之下,不能公開發表意見,所以一直到北平解放時才公開活動。臺盟是一個革命的組織,『五一』前就從事臺灣人民的解放運動。新民主主義青年團早就籌備,今年才成立,它的前身是青年救國會、民主青年同盟等革命組織,在共産黨的領導下對革命貢獻很大。」
  1949年11月,民聯和民促並入民革。救國會於1949年12月18日在北京宣告結束。1950年11月4日,中共和各民主黨派爲美國侵略朝鮮發表的聯合聲明中,各民主黨派在落款中的排序爲民革、民盟、民建、民進、農工黨、致公黨、九三學社、臺盟、新民主主義青年團。除去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即與現有排序完全一致。此後,新民主主義青年團逐漸向「群團」方向而非「政黨」方向發展,並於1957年更名爲「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不再具有黨派性質,不再列入民主黨派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