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天義薄世熏陶 ——葉劍英與馬萬祺的交往

  曾任全國政協副主席、澳門中華總商會會長等職的馬萬祺,是澳門僑聯領袖、著名社會活動家,在企業界、文化界等諸多領域擔負著重要職務,為祖國和家鄉的興盛,為澳門的發展和繁榮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他從青年時代起,就對追隨孫中山參加革命、領導廣州起義的革命前輩葉劍英仰佩不已。年齡相差20多歲的兩人相識後,有過長時間的、多方面的交往,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堪稱一段世上難得的忠義赤膽、雲天義薄的忘年交。
  「廣東首長意真誠」
  馬萬祺,1919年出生於廣東省南海縣南岸村(今屬廣州市荔灣區)。他的青少年時期,正是中華民族灾難深重的年代。深懷憂國憂民之情的馬萬祺在少年時期就很欽敬1927年12月領導廣州起義的張太雷、葉挺、葉劍英等英雄人物。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全民抗戰拉開帷幕,馬萬祺將領導中國取得勝利的希望,寄托在中國共産黨身上,寫下「傾心引領延安望,戰火燃燒介睫眉」(《遙寄延安》)和「東南何不振,矚望在延安」(《廣州失守》)等詩句。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香港淪陷,馬萬祺從香港到澳門創業,有幸結識比自己年長18歲的中共秘密黨員柯麟。
  柯麟在中山大學醫學院讀書時加入中國共産黨,畢業後在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軍部軍醫處當軍醫官,後任後方醫院副院長,與第四軍參謀長葉劍英、第二十五師副師長葉挺交好。1927年他參加廣州起義,此後在上海、厦門、香港等地以醫生為職業,秘密從事中共的聯絡、統戰工作。1935年到澳門行醫,繼續從事相關工作。1942年夏,他和馬萬祺結識,遂成知己。從此,馬萬祺在柯麟的影響和啓迪下,服務澳門社會,致力慈善事業,並與柯麟一同在鏡湖醫院擔任領導職務,秘密從事救亡活動。柯麟經常向馬萬祺講述中國共産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以及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和葉劍英等革命領袖的故事,這使馬萬祺越發傾向進步,義無反顧地投身愛國民主革命和支援解放戰爭的工作。
  1949年10月14日,廣州解放。葉劍英擔任華南分局第一書記、廣東省人民政府主席、廣州市市長,同時兼任中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華南軍區、廣東省軍區司令員,集黨、政、軍領導重任於一身。當時解放軍正向廣西進軍和發起解放海南島戰役,迫切需要從海外進口一些急用物資,而當時從香港運進較難,葉劍英便指示側重從澳門進口。柯麟及其弟弟柯正平與時任澳門中華總商會副會長的馬萬祺商議此事。馬萬祺立即行動,竭力協助柯正平的南光公司積極籌辦,並協助駐澳門國營機構,搶運大批糧食和五金、器材、汽油等急用物資支援解放軍。
  葉劍英到達廣州不久,便請柯麟到廣州相叙,聽他彙報港澳情况。1950年春,擔任香港華商報社社長的饒彰風奉調回廣東出任華南分局統戰部副部長(部長由葉劍英兼任),饒彰風與馬萬祺十分相熟,向葉劍英彙報港澳工作時也介紹了馬萬祺的情况。因此,對於馬萬祺的愛國行動和對革命的貢獻,葉劍英是有所瞭解的。
  1950年5月,港澳各界代表觀光團受邀赴祖國東北觀光。全團由港澳工商、文化、新聞、醫務等各界人士共70多人組成,黃長水任團長,馬萬祺任副團長。代表團抵達廣州後,住在廣東迎賓館。葉劍英、方方、古大存等中共華南分局和廣東省人民政府的領導,在饒彰風的陪同下到迎賓館接見觀光團全體團員。此前葉劍英與馬萬祺雖相互知曉但未曾謀面,當方方和饒彰風向葉劍英介紹馬萬祺時,葉劍英上前緊緊握著馬萬祺的手,噓寒問暖,誠摯地說:「你為祖國做了很多好事,黨和人民是不會忘記的。」他鼓勵馬萬祺立足當地,團結大多數同胞,熱愛祖國,支援祖國建設,並警惕美蔣特務的破壞活動。一番話語重心長,感人肺腑。
  見自己仰慕已久的革命前輩葉劍英如此親切、隨和、熱情,沒有半點大官的架子,令馬萬祺十分激動。他寫下一首七言《將赴東北觀光首途廣州》,記錄這次難忘的幸福會見:
  北國觀光萬里行,
  廣東首長意真誠。
  迎賓館叙家常話,
  贏得僑胞仰慕情。
  港澳各界代表觀光團回到廣州後,馬萬祺等倡議組織廣東省政府和港澳海外僑胞合資經營實業公司,以推動海外僑胞投資,促進廣東和國內的工業建設,發展經濟。這個倡議得到了葉劍英的大力支持。此後,在葉劍英的支持和鼓勵下,馬萬祺帶頭推動澳門工商業人士回內地投資祖國各類工業建設,參加物資交流會、出口商品交易會等活動。
  2005年9月,筆者與有關同志到澳門拜訪馬萬祺,在談到半個多世紀前在廣東迎賓館葉劍英與他親切會晤交談一事時,他仍記憶猶新,津津樂道,對葉劍英的仰慕、崇敬之情溢於言表。
  「干戈化解群欣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政府根據當時的國際國內形勢,基於長遠的戰略考慮,在堅持香港、澳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神聖領土原則的同時,對香港、澳門采取「維持現狀,暫不收回」的方針,主張在條件成熟的時候,通過和平談判的方式來解決這一歷史遺留問題。因此,人民解放軍解放廣東時,沒有越過澳門關閘,澳門仍然歸屬葡萄牙殖民者管理,在關閘處雙方各設有5名哨兵。
  1952年7月25日,葡方一名黑人哨兵越過警戒綫,引起了雙方激烈衝突,這就是有名的關閘事件。衝突爆發之後,解放軍部隊封鎖了邊界,澳門立即變成一座死城,糧食、蔬菜和生活用水的供應都成了問題。澳門居民驚恐萬分,謠言滿天飛。澳督史伯泰感到事態嚴重,趕忙讓經濟局長羅保給與中方有密切聯繫的南光公司打電話。誰知對方回復說:公司總經理柯正平去廣州開會了,無法聯繫。史伯泰想了一下,對羅保說:「你立刻找商會,請他們向大陸傳口信,說澳門當局無意使事件擴大,希望中國方面也加以克制。」
  深夜,羅保找到了馬萬祺,轉達了史伯泰的意圖,並請他與中方聯繫,尋求解決辦法。羅保走後,馬萬祺立即打電話去廣州,向時任華南分局統戰部代部長的饒彰風報告了澳門方面的信息。
  就在澳門方面緊張地找關係與中方接頭時,在廣州梅花村30號中共中央華南分局的會議室裏,以葉劍英為書記的華南分局也在緊張地開會討論對策。會上大家情緒都很激動,有人主張乾脆調一個師的部隊去,造成大兵壓境的形勢,給澳門當局以壓力;有人主張索性封鎖邊境,不運糧食、副食品過去,對其進行經濟制裁;有人主張停止向澳門供水……
  但葉劍英指出:「葡萄牙與那些至今仍到處稱王稱霸的帝國主義畢竟有區別。毛主席說過,在處理與這些國家的關係時,要區別對待,大國從嚴,小國從寬,最大限度地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以集中力量對付主要敵人。澳門的居民多是我們的同胞,閉關、制裁,受害的還是我們的同胞!對關閘事件我們要慎重處理。」正在這時,饒彰風匆匆走進會議室,對葉劍英耳語了幾句。葉劍英點點頭,對與會者說:「剛才澳門商會馬萬祺先生來電話,說澳門當局希望雙方接觸,商量解決這次事件的辦法。我看可以派人去和他們談。目前我國與葡萄牙沒有建立外交關係,不宜與澳門當局直接接觸,可以叫他們委托兩位民間代表來與我們談。」
  最後,會議決定派港澳工委副書記黃施民和廣東省外事處處長曹若茗趕赴拱北,與澳門方面談判。在這次會議上,大家還商議提出了3條談判的條件:一是澳門當局必須保證不再發生此類事件;二是就關閘事件作出正式的書面道歉;三是賠償中方的損失。
  會後,饒彰風即刻把這些決定打電話通知馬萬祺。馬萬祺認為,中國政府對關閘事件提出的條件,是相當「寬懷」的,體現了大國的風度,體現了對澳門同胞的無限關懷。馬萬祺很快就把中國政府提出的條件轉告羅保。羅保不敢怠慢,立即向史伯泰報告中國方面的意見。史伯泰決定派澳門中華總商會正副理事長何賢、馬萬祺作為澳門居民代表與中國政府談判,希望和平解決這次突發事件。
  7月下旬到8月下旬,何賢、馬萬祺不辭天氣炎熱、旅途勞頓,來往奔波於澳門和珠海白石人民解放軍邊防指揮部之間共18次,圓滿地完成了這次斡旋調解使命。馬萬祺深感自己不負澳門同胞的重托,維護了祖國的尊嚴,心懷無限快慰,揮毫賦了一首七律:
  夜幕槍聲響突然,
  事緣防哨起烽烟。
  安危敢負調停責,
  成敗同擔共比肩。
  往返磋商經十八,
  「如因」「如有」費周研。
  干戈化解群欣慰,
  祖國寬懷慶太平。
  「領益良多仰勁松」
  1954年以後,葉劍英調到北京工作,與馬萬祺見面機會少了,但他並沒有忘記馬萬祺這個老朋友,經常捎信問候,給予親切關懷。而馬萬祺只要進京參加國慶觀禮活動或到京洽談商務,都一定去拜訪葉劍英,代表澳門同胞向他問好致意。
  在「文化大革命」中,葉劍英雖身處逆境,但仍然惦記著港澳工作,關心港澳同胞在國內工作和讀書的子女。他得知馬萬祺的大兒子馬有建從西安建築學院畢業後在首鋼工作,怕他因出身澳門資本家家庭而受衝擊,便讓他到自己家中居住。馬萬祺的二兒子馬有恒在廣州暨南大學經濟系讀書,受到歧視,葉劍英便專門派人把他找來,讓他也住在自己家裏,安心讀書,對其照顧有如子侄。
  1968年,馬萬祺夫婦到北京看望葉劍英,非常感謝他對長子、次子的照顧教育,說:「葉帥,您對我們一家的恩德,我銘刻在心間,永遠不會忘記。」葉劍英則說:「馬先生言重了,關心他們、教育他們,把他們造就成為建設國家的人才,是我們這一輩的責任。」
  1970年7月16日,被分流到湖南的葉劍英奉命回到北京。馬萬祺接到消息後,便立即偕夫人專程進京探望。隨他們夫婦一同前去的有大兒子馬有建、大兒媳朱曉輝和他們剛滿月的小孫子,以及二兒子馬有恒。
  馬萬祺夫婦告訴葉劍英,澳門同胞都惦記著他,祝願他健康長壽,並且希望能儘快結束目前的這種動亂狀况,盼望中國政治穩定,社會安定,人民團結和睦,安居樂業。
  葉劍英叮囑馬萬祺夫婦不管在澳門、香港,還是在國外,都要做好團結僑胞的工作,消除「文化大革命」在境外的影響。葉劍英對他們遠道而來探望深表謝意,還拉著馬萬祺的手,用帶有粵東客家口音的普通話低吟了曹操的名詩《龜雖壽》:「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葉劍英怕馬萬祺聽不清楚,特意拉過他的手,在手掌上寫下了「老驥伏櫪」四個字。馬萬祺心領神會,悟曉年逾古稀的葉劍英對國事的胸懷遠見——「志在千里」,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葉劍英看見朱曉輝抱著又白又胖的嬰兒,便說:「馬先生、馬太太,祝賀你們在北京添了第一位孫輩。叫什麽名字?」
  馬萬祺樂呵呵地說:「還未起名字呢。請葉帥給起個名字吧。」葉劍英笑呵呵地說:「好,就叫志剛吧,長大了,也像他爺爺那樣剛强。」接著又說:「馬先生,馬太太,你們添第二名男孫就起名叫志强,如何?」這樣,馬萬祺的第二個孫子——三兒子馬有禮的長子就按葉劍英的意思,叫馬志强。
  馬萬祺夫婦告別時,又再三感謝葉劍英對馬有建、馬有恒的關心照顧。
  回到下榻的北京飯店,馬萬祺填了一闋詞:
  倚劍論縱橫,長征途中,多少嚴寒與風雨。顧盼當年,萬里河山閑渡。到而今,非天數。
  遵義奠基,延安奮鬥,才使人民載歌舞。此生曾誓,永伴激流深處。况英雄未老,千秋著。
  1971年九一三事件後,葉劍英主持中央軍委工作,並協助周恩來處理政務,工作繁忙。儘管如此,他仍然關心著馬萬祺的情况。當時,馬萬祺的肺病時好時壞。葉劍英得知後,便讓馬有恒轉告馬萬祺,將病歷從澳門送來北京,請北京中日友誼醫院院長、著名教授鐘惠瀾為馬萬祺診治。鐘惠瀾看過病歷,建議馬萬祺來京治療,葉劍英立即邀請馬萬祺來京。馬萬祺到達北京後,稍事休息便去拜訪葉劍英。葉劍英語重心長地對他說:「馬先生,健康要緊,沒有健康的身體,是無法愉快地完成革命工作的。你先將病治好,繼續為祖國做事。我已經邀請了幾位專家給你診治,先聽聽專家們的意見。……你要安下心來治病,把工作先放一下,既來之則安之。」
  在葉劍英的關懷下,葉劍英的辦公室主任王守江先後陪同中日友誼醫院院長、內科專家鐘惠瀾教授,北京腫瘤醫院院長、腫瘤科專家吳桓興教授,阜外醫院院長吳應凱教授等7位著名專家給馬萬祺診治檢查。經過專家們共同臨床診斷,有6位專家主張采用保守療法。7位專家將檢查討論意見寫成報告,呈交葉劍英。
  葉劍英反復看了專家會診的意見,覺得采用內科藥物治療的意見較穩妥,便對馬萬祺說:「既然7家醫院有6家醫院的專家認為不做切除手術也可以治療,為什麽不選擇這個意見呢?」而馬萬祺因為患肺病20多年了,心情有些急躁,說:「只要可以做手術剪除後患,那就切除患部好了。」葉劍英耐心勸說馬萬祺:「胸科手術是大手術,總是有危險的。馬先生,我勸你還是采納多數醫院專家的意見,用內科新法治療,你以為怎樣?」
  於是,馬萬祺采納了多數專家的意見,用新方法新藥品治療。由於解除了精神負擔,他的病情逐漸减輕,身體日漸好轉。馬萬祺感動地對友人說:「多虧葉帥的關懷幫助,使我幸福地活下來。」
  1973年夏,馬萬祺又到北京拜見葉劍英。見面後,他緊握葉劍英的雙手說:「葉帥,看見您身體健康,我們都高興。」葉劍英樂呵呵地說:「多謝你們的盛情好意,從老遠的地方來看望我。」馬萬祺對葉劍英激流勇進、勇於擔負國家重任的革命精神倍加敬仰,隨即賦了一首七律:
  京華幾度同歡叙,
  領益良多仰勁松。
  大樹雄風天可柱,
  將軍懷抱海能容。
  平生肝膽追紅日,
  一片丹心透九重。
  唐代汾陽功不匱,
  位高名顯半儒庸。
  詩中的「唐代汾陽」,是指唐朝平定安史之亂,中興唐室,被封為「汾陽郡王」的唐朝名將郭子儀(公元697-781年)。馬萬祺借郭子儀的事迹,除贊揚葉劍英激流勇進,主持中央軍委工作,襄助周恩來努力安定局勢外,也不無寄意葉劍英效法古代名將,再立新功。
  「祖國興隆頌主裁」
  1973年,馬萬祺的二兒子馬有恒已經29歲了,馬萬祺夫婦早就盼望馬有恒能成家立業。不過馬有恒雖個性活躍,但一談戀愛就害羞。澳門和北京的不少親友都關心他的婚事,柯麟夫婦更為關切,讓自己的兒子柯小麟向時任全國工商聯副主席的榮毅仁徵求意見,有意撮合馬有恒和榮毅仁的小女兒榮智婉。
  馬有恒與榮智婉初次見面雖然說話不多,但互相表現出了好感。十分瞭解他倆個性和內心所思的柯小麟看在眼裏,就做主說:「你們兩人既然互相傾慕,我就告訴你們的雙親,在北京舉行一次簡單的訂婚儀式。就這樣辦好了。」
  柯小麟為馬有恒和榮智婉撮合成功之後,又分別告知了葉劍英和時任外交部顧問的廖承志,他們都表示十分贊同。
  馬萬祺夫婦得知消息後,於1973年7月底到達北京。他們先去拜見葉劍英,葉劍英親切而風趣地說:「馬先生該在北京擺喜酒了,我看二馬和榮毅仁的千金是天生一對呢!」馬萬祺說:「我先感謝葉帥您對這件事的關心。我希望請您做主婚人呢。」
  隨後,馬萬祺夫婦去拜訪榮毅仁,雙方家長對這樁婚事都表示:只要孩子們理想相同、興趣相投、性情相合,相親相愛,家長都贊同的。經過一番交談,兩家又擔心此事可能遭遇到極「左」思潮的干擾。廖承志知悉馬、榮二家的憂慮後,便向葉劍英反映。葉劍英說:「馬榮二家結為秦晋之好,有什麽不好的?這樁婚事,我贊成。」他還請廖承志向周恩來彙報此事,尋求支持。
  周恩來聽了廖承志的報告後說:「榮毅仁和馬萬祺結為姻親,通二姓之好是一樁好事,我當然支持。而且葉帥既贊成,我當然同意啦!」
  得到周恩來和葉劍英的贊同,馬萬祺和榮毅仁立即開始為兒女的婚姻大事做籌備工作。在訂婚宴上,馬萬祺喜氣洋洋,即席賦了一闋《長相思•二兒有恒與榮智婉訂婚志喜》:
  喜筵開,慶筵開,祖國興隆頌主裁,歡樂共舉杯。
  親友來,摯友來,一片真情兩不猜,恩情滿載回。
  「德高望重泰山輕」
  1976年1月,周恩來與世長辭。清明節期間,北京人民衝破「四人幫」的種種禁令,紛紛走向天安門廣場,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前獻上白花,深切悼念周恩來,憤怒聲討「四人幫」。「四人幫」慌了手脚,製造了「天安門事件」,並揚言要抓天安門悼念活動的「後臺」鄧小平和葉劍英。當時,擔任澳門乒乓總會會長的馬萬祺正率領澳門乒乓球隊訪問朝鮮,歸途路過北京,又適逢葉劍英壽辰,遂偕夫人向正在「養病」的葉劍英祝壽。
  在這特殊的時刻,葉劍英見到老朋友格外高興,把他們拉到身邊沙發坐下,慢慢談話,又款待他們共進晚餐,暗示自己並無大病。此次雖未多談,但馬萬祺看到葉劍英依然那樣豁然達觀,深思熟慮,仿佛對於世事已胸有成竹,壓在心頭的巨石才落了地。
  在周恩來、朱德、毛澤東等黨和國家的主要領導人相繼逝世之後,「四人幫」加緊了篡黨奪權的步伐。在危急時刻,葉劍英不負衆望,挺身而出,精心策劃,在多數中央政治局委員的支持下,執行黨和人民的意志,一舉粉碎了「四人幫」。馬萬祺在澳門欣聞這個喜訊,當即賦詩一首《欣聞粉碎「四人幫」》,歌頌中央的英明決策,贊揚葉劍英運籌帷幄,迅速粉碎禍國殃民的「四人幫」:
  電閃鬼狐驚,將軍一怒平。
  十年傷浩劫,今日破堅冰。
  德厚人歌頌,風調物阜生。
  鞠躬欽盡瘁,濟濟慶功成。
  接著,馬萬祺又填《沁園春•欣聞粉碎「四人幫」》一首,向順應民意組織力量一舉粉碎「四人幫」,挽狂瀾、救中國而立下不朽功勛的葉劍英表達敬意:
  錦綉神州,雲驅霧散,一片光明。看紅旗漫捲,妖氛掃盡;人心大快,舉國歡騰;啓後承先,指揮若定,除「四害」深慶得人。興中國,有宏才偉略,八億同心。
  工農秣馬厲兵,樹雄心壯志把天擎。喜老帥安康,胸懷浩蕩;狂瀾屢挽,竭盡股肱;放眼江山,恩情萬重,八十年華盛譽亨。最難得,是忠心黨國,社稷蒼生。
  1977年4月15日,何賢、馬萬祺帶領一個龐大的貿易代表團,參加在廣州舉行的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次日,兩人接到通知,立即乘坐飛機去北京,向主持中央工作的葉劍英和有關方面的負責人廖承志等彙報澳門工商界關於澳門工商發展的新計劃,並請示中央對澳門開展愛國工作的意見。葉劍英對澳門中華總商會的工作很滿意,指示說:「愛國不分先後,要團結大多數人,做好團結工作,迎接新任務。」
  這一天,葉劍英以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的身份,設宴招待何賢夫婦和馬萬祺夫婦,還請了余秋裏、王震、廖承志、榮毅仁等出席作陪。他們共同舉杯祝賀粉碎「四人幫」,開創安定團結新局面,開始社會主義建設新長征。何賢、馬萬祺代表澳門同胞和海外僑胞祝願葉劍英健康長壽,國家强盛;祝願祖國社會主義建設宏圖早日實現。是夜,馬萬祺詩興大發,寫下詩詞一闋:
  歡樂宴,舉酒乾杯歡樂遍,萬衆同心願;恭祝老帥長壽,再頌國家强盛,三願宏圖早實現。壯志如虹練。
  1977年4月,葉劍英80壽辰之際,馬萬祺由於忙於商務沒能親自向葉劍英祝壽,特寄呈七絕一首《賀葉劍英八十華誕》表示祝賀:
  八十生辰偉績豐,
  功德厚澤慶相逢。
  驚天柱石蒼松勁,
  曠代英雄內外彤。
  1982年春,馬萬祺夫婦參加廣州出口商品交易會後,乘坐飛機去北京。此時正值北京春暖花開的季節,葉劍英的親屬與好友們到北京西山葉劍英的住處為他祝壽,馬萬祺即席賦了一首七律《恭祝葉委員長八十五壽辰》:
  春暖花開萬象新,
  元戎八十五華辰。
  西山共祝南山壽,
  薄海同欽四海心。
  磊落光明北斗亮,
  德高望重泰山輕。
  蒼松雅愛黃昏頌,
  極目河山萬里青。
  「每到西山懷老帥」
  自從1979年2月中葡兩國建立外交關係後,葉劍英一直關心中葡兩國的友誼發展和祖國統一、澳門回歸的問題。他每次會見何賢、馬萬祺時都叮囑要做好團結廣大澳門同胞的工作,只有凝成一股强大的堅實的力量,才能使澳門繁榮安定、順利回歸祖國。
  1985年,馬萬祺得知葉劍英臥病,極為憂慮,夜不成寐,書《懷念葉劍英》,以表達挂念之情:
  北望京華思老帥,
  平安喜訊慰心田。
  豐功譜就黃昏頌,
  溫暖人間十五年。
  由於病情惡化,葉劍英於1986年10月22日凌晨與世長辭。噩耗傳出,神州同哀。馬萬祺夫婦哀傷不已,立即携在澳門的兒孫飛抵北京,向葉劍英遺體告別,並勸慰葉劍英家屬節哀保重,表示要繼承葉劍英遺志,為統一祖國奮鬥。10月29日,澳門中外人士1300多人聚集在南通銀行大厦四樓大廳的葉劍英靈堂,沉痛悼念葉劍英。靈堂內外及大門兩側擺滿了花圈,氣氛莊嚴肅穆。馬萬祺以極為沉痛的心情寫了一首七律《悼念葉劍英》,敬獻在葉劍英靈前:
  驚聞葉帥駕歸天,
  痛失元勛意黯然。
  赤膽忠心酬黨國,
  鞠躬盡瘁效先賢。
  安邦定國傳千載,
  厚德真誠載萬年。
  有幸親情垂四代,
  長江浪盼後推前。
  1987年,在葉劍英逝世一周年之際,中共中央在廣州起義烈士陵園舉行由鄧小平題字的葉劍英半身石雕像、墓碑的揭幕和靈骨安放儀式。馬萬祺特地從澳門趕來憑吊,並在《人民日報》上著文《感懷葉劍英同胞情》。文中寫道:「敬愛的葉劍英元帥離開我們已經一年了,追憶與葉帥相處的那些日子,想到他對我的親切關懷和教誨,不禁潸然泪下……1985年和1987年間國家先後解決了香港和澳門的主權回歸問題,並創造性地提出『一國兩制』為臺灣的回歸,早日完成祖國的和平統一大業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葉帥在天之靈,亦將感欣慰。這是他老人家多年的夙願。葉帥對祖國和人民立下的偉績,隨著歲月的遷移,將永遠銘記在中國各族人民,海外僑胞的心中……」
  1991年秋,馬萬祺偕夫人進京開會,休息時專門約請了葉劍英的長女葉楚梅和幾位曾在葉劍英身邊工作過的朋友游西山觀紅葉,小聚於葉劍英在西山的寓所——軍事科學院二號樓。馬萬祺在葉劍英的書房望著四壁滿架的藏書,談到葉劍英手書的詩作《二號樓即景》:「翠柏圍深院,紅楓傍小樓。書叢藏醉葉,留下一年秋。」睹物思人,想起與葉劍英在這裏曾多次親切會晤交談,聆聽他的諄諄教誨,得到他的關心照顧,更可貴的是感受到他的一身正氣,深感自己和葉劍英的友誼是知心知己、忠心愛國、義薄雲天的忘年交。想到此,馬萬祺不禁又潸然泪下,賦詩一首《西山懷老帥》:
  深秋假日喜登高,
  滿目彤楓氣象豪。
  每到西山懷老帥,
  雲天義薄世熏陶。
(黃子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