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如何擊敗三大致命傳染病

  世界上許多大規模流行的傳染病毒年代古老,歷史悠久,有些從史前時代就存在於自然界。人類千百年來跟瘟疫鬥爭,最重要的成就當屬疫苗的發明和大規模接種。不少致命傳染病先後在大規模接種疫苗和醫療技術發展的碾壓下敗退,其中包括天花、脊髓灰質炎和麻疹。
  天花
  天花病毒是一種烈性傳染病毒,40年前被確定從地球上根除,成爲人類歷史上第一種被消滅的致命傳染病毒。
  據史書記載,中國古法免疫用的是人痘,即天花患者身上的病毒。古代印度和非洲也有類似的免疫方式。1688年,俄國醫生把中國的種人痘方法帶回國,然後傳入土耳其。
  不過,世界上第一支真正意義上的天花疫苗是1796年英國人愛德華•詹納發明的,用的是牛身上的病毒。詹納的疫苗1805年傳入中國,因爲接種牛痘比人痘安全,遂逐漸取代了接種人痘的古法。
  1967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發起全球消滅天花計劃,經過十多年努力,終於在1979年10月宣布全世界已經消滅了天花病。
  消滅天花,離不開資金投入,也離不開科技進步。有兩項科技發明使得大規模接種疫苗成爲可能:便於儲存和運輸的冷凍乾燥疫苗、注射疫苗用的雙頭針。雙頭針的問世推動了疫苗接種的普及,冷凍乾燥疫苗可以夾在針頭的空隙間,用完後針頭可以消毒重複使用。
  WHO的殲滅天花計劃原來制訂的疫苗接種目標是人口的80%,但很快發現這個目標不現實,很難達到。比如印度,每年2000萬新生嬰兒接種就很難完成。
  後來全球推廣尼日利亞模式,最後獲得成功。因爲疫苗短缺,尼日利亞在有1200萬人口的東部采取有針對性的接種,即只在暴發疫情的地區周圍全面接種疫苗。75萬人注射了疫苗,病毒被消滅,疫情也隨之消失。
  脊髓灰質炎
  脊髓灰質炎,簡稱脊灰,俗稱小兒麻痹症。病毒由口腔進入消化系統,侵入血液、神經系統,然後開始攻擊脊髓。這種疾病雖然不如天花那麽致命,但從患者角度看同樣殘忍——該病大概率會導致無法逆轉的終身殘疾,最常見的是腿瘸。
  數據顯示,脊髓灰質炎致殘的患者中,多達十分之一因呼吸道肌肉功能喪失而死亡。1920年代發明了金屬肺輔助脊髓灰質炎患者呼吸,但弊端很大。患者通常需要在這個鐵盒子裏一動不動地待上數周接受治療,有些患者不得不終身躺在那個鐵盒子裏。
  這種傳染病毒的另一個險惡之處是感染後沒有顯而易見的外部症狀,比如斑疹等。它是一種古老的病毒,但一直到1905年,人類才揭示出它的本質:一種可以傳染的病毒。
  1952年,美國醫生喬納斯•索爾克研發出第一支小兒麻痹症疫苗,阿爾貝特•薩賓於1961年推出改良版,接種方式從注射改爲口服。這是防疫的一大突破。口服疫苗出現後,美歐小兒麻痹症感染病例顯著减少。
  中國醫學科學家、病毒學專家顧方舟1960年研製出首批脊灰活疫苗,1962年又牽頭研製成功糖丸减毒活疫苗。這種小糖丸在中國普及後,脊灰發病率驟减。
  1988年,WHO推出全球消滅脊灰行動。美國率先於1994年被WHO證實消滅了脊灰,成爲無脊灰國家;隨後獲得認證已阻斷脊灰野病毒傳播的是西太平洋地區和中國(2000年)、歐洲(2002年)和東南亞(2014年)。
  疫苗和治療使得大約1800萬人避免了因病致癱的命運,150萬兒童得以存活。
  現在世界仍未消滅脊灰病毒傳染的只有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每年有幾十例感染病例。
  麻疹
  麻疹是一種傳染性極强的病毒性疾病。在麻疹疫苗廣泛使用之前,幾乎每一個兒童都感染過麻疹。嬰幼兒、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免疫系統損傷的人群或者重度營養不良的人群(如維生素A缺乏者)都屬於麻疹並發症高危人群。疫苗出現之前全球每年有260萬人被麻疹奪走生命。
  1963年麻疹疫苗問世,醫療技術也逐年提高。
  1960年代開始,免疫效果良好的麻疹减毒活疫苗開始普及。綜合免疫策略在許多國家被證明行之有效。部分發達國家已經消滅了麻疹,或者能够有效控制疾病傳播。
  但是麻疹病毒傳染性高,疫情擴散速度快,非洲和亞洲不少國家兒童疫苗接種率仍舊很低。
  麻疹病毒通過咳嗽、打噴嚏時釋放的唾液細沫或直接接觸傳染,症狀包括高燒、皮疹,還可引發多種可能致命的並發症,如肺炎、腦炎和腹瀉等。在免疫率低於95%的地區麻疹病毒就會傳播擴散。
  美國和歐洲近年來麻疹感染病例呈上升趨勢,而疫苗接種人數則越來越少,主要原因是人們擔心疫苗可能會帶來副作用,雖然這方面並沒有確鑿的醫學證據。
  WHO强調,目前在全球使用的麻疹减毒活疫苗是安全、有效的,並且價格相對便宜,因此可以被用於免疫規劃。WHO建議所有易感兒童和無疫苗接種禁忌的成人開展麻疹的免疫接種。WHO認爲麻疹病毒預防和治療方面資金投入不足,大約需要增加2.55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