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EP簽署,臺灣面臨邊緣化危機

  2020年11月15日,東盟十國和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共15個國家,正式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標志著全球規模最大的
  自由貿易協定正式達成。
  RCEP的上路被認爲是自由貿易理念和國際經貿合作實踐的一次勝利,將對亞太乃至世界政經格局産生重要影響。但外向型經濟體的中國臺灣地區却被排除在外,引發島內産經界對臺灣可能被邊緣化的擔憂。
  對臺灣經濟的負面影響將陸續展現
  無法加入RCEP這一全球最大的多邊自由貿易協定,意味著臺灣的産品出口到這些國家時,將會被徵收關稅。而RCEP成員之間,則承諾會陸續實現91%的産品零關稅。受此影響,RCEP的簽署將會促使臺灣發生貿易轉移效應,即原本與臺灣的貿易會轉移至RCEP成員之內。
  根據彼特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研究成果,如果臺灣沒有加入RCEP,2030年臺灣出口將減少80億美元。從數據來看,80億美元似乎並不大,但是,臺灣是一個外向型經濟體,出口是臺灣經濟的重要驅動力。如果臺灣出口不升反降的話,意味著臺灣經濟驅動乏力,將直接導致經濟總值下滑,經濟出現負增長,並可能導致失業率上升、薪資下滑以及社會福利縮水等連鎖效應。
  臺灣出口到RCEP成員的産業類別主要有電子信息産業、石化産業、鋼鐵産業、紡織産業等。其中,電子信息産業占比最大,占臺灣對RCEP成員出口總額的70%,其他傳統産業占比爲30%。在WTO框架下,受《資訊科技協定》(IT A)及ITA擴大(ITA2)的保護,電子信息産業的相關産品已經實現了零關稅。因此,這部分産業不會受到RCEP的衝擊,但傳統産業則不一樣。
  當前,臺灣出口至RCEP成員的稅率爲差別稅率,根據産品類別和出口方而有所差异,大致情況爲紡織業平均爲6-12%,鋼鐵業5-15%,石化業5.5-15%。RCEP簽署後,會員之間90%産品都將零關稅,臺灣産品面對來自大陸、日本、韓國的競爭壓力將驟然上升。
  與此同時,臺灣的服務業也將受到一定程度的衝擊。此次RCEP的協議中,各成員之間在服務業、電子商務業領域均承諾作出了較大程度的開放,而此前東盟國家的開放度相對較低。可以預見,隨著RCEP的逐步落實,未來成員之間在服務業領域的合作將有所突破,這對臺灣一直想推進金融業等服務業的外移拓展將增添較大阻力。
  從台企個體的層面來看,RCEP的簽署將給他們帶來以下幾個方面的變化:
  一是相關産業的企業,其産品的國際競爭優勢將直接下滑,從而導致産品滯銷和後續訂單的減少。如果利潤比較大的企業,尚可以通過犧牲利潤來換取訂單,但是受影響的傳統産業,大多屬於利潤率很薄的産業,一旦關稅方面處於劣勢,將很容易發生轉單效應,也就是宏觀層面的貿易轉移效應。届時將有一批企業倒閉,員工失業。
  二是台資企業外移,産業鏈重構將臺灣排除在外。特朗普上臺以來,民進黨當局配合美國推動兩岸部分「脫鈎」,妄圖打造7個沒有大陸的産業鏈RCEP的簽署必然帶來投資的轉移以及産業鏈在RCEP成員國之間更加緊密的發展。臺灣不在其中,自然被排除在外,這將進一步導致臺灣投資的下降、臺灣産業的空心化。臺灣「工總」秘書長蔡練生表示,臺灣傳統産業如紡織、機械、石化等領域産品外銷到RCEP成員將面臨大挑戰,相關台廠恐加速外移。
  CPTPP能否救臺灣
  隨著拜登勝選態勢的基本落定,全球經濟回歸多邊機制的步伐加快,經濟全球化進入下半程,多邊與雙邊的經貿合作協議依然是後疫情時代全球化的主要特徵與載體。未來一段時間內,全球最重要的多邊協議就是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然而,遺憾的是,臺灣都不在其中。
  蔡英文聲稱「臺灣早就已經超前部署,做好了調適」,其給出的新路就是加入CPTPP和深化「台美經貿合作」。然而,當前美國尚未回歸CPTPP,而且拜登上臺後如何回歸多邊機制還存在不確定性。儘管民進黨當局堅持「不屈從壓力」,但在不承認「九二共識」的情況下,臺灣拓展國際空間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而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臺灣對CPTPP成員的出口占對外出口的20%左右,西對RCEP成員的出口占比則高達60%;從出口結構來看,當前臺灣對CPTPP出口産品享有免稅優惠的比重,也高於當前對RCEP成員免稅産品比重,這也就表明,即便合灣加入CPTPP,免稅的産品變化也不會太大。而RCEP則不同,將有30%的産品受到影響。因此CPTPP並不能够彌補臺灣未簽署RCEP而帶來的損失。更何況CPTPP由日本主導成立,臺灣要爭取參與,如果不解决福島核食進口的問題,日本未必肯放行。一旦失算,届時臺灣將成爲被亞太地區兩大區域經貿組織排除的「孤鳥」。
  ECFA角色發生變化
  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是基於兩岸同屬WTO框架的進一步降低關稅的雙邊協議,其設定旨在降低兩岸之間的貿易壁壘,提升台商大陸投資的便捷性,並且在臺灣農業等弱勢産業爲臺灣同胞敞開大門。事實上,截至目前,ECFA只是履行了早收清單的貨物貿易方面的措施,原本計劃的服務貿易的開放也隨著「太陽花學運」而終止。因此ECFA的效果遠未達到當初的設定。
  RCEP簽署後,兩岸之間ECFA依然存在,大陸並沒有單方面叫停ECFA。但ECFA的外部環境起了重要變化——大陸與RCEP成員之間的關稅將實現關稅,由此ECFA的角色將發生多元化的變化。
  臺灣的農産品依然可以通過早收清單進入大陸市場,相關産品依然可以通過ECFA享受關稅優惠出口大陸。當RCEP封上了臺灣直接通往其成員國的通道後,台商或可以通過轉投大陸,或將産業鏈轉移至大陸,再對RCEP國家展開經貿往來,這樣可以降低關稅成本,保持台商産品的國際競爭優勢,因此,ECFA或發揮更大的投資引導作用。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0二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明確,兩岸融合發展依然是未來5年大陸涉台工作的主旋律。在大陸結構性改革與內外雙循環的戰略機制驅動下,ECFA或將發揮更大的兩岸要素融合的機制作用。台商不僅可借此進一步融入祖國重大區域發展規劃,嵌入國內大循環機制,也可以在要素層面和大陸企業實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融合,携手融入外循環,享受RCEP帶來的政策紅利。
  全球約有300多個雙邊的FTA,但臺灣僅有幾個且占臺灣貿易總量微乎其微,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因此,臺灣學者常說,世界有超過300個FTA,臺灣只有一個ECFA。以今年10月的臺灣統計部門公布的數據顯示,臺灣出口到大陸與香港的貨品占出口總額的44%,接近一半。
  兩岸政治經濟情勢緊密相連,如果蔡英文在兩岸關係繼續挑釁和推進「台獨」,相信大陸在ECFA問題上也不會一成不變。大陸若在ECFA上收緊,再加上RCEP的關稅壓力,臺灣看似風光的經濟形勢將爲之變色。
(李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