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賀一誠回應中看科學決策和民主決策

  行政長官賀一誠昨天在出席外交部駐澳門特區特派員公署劉顯法特派員的就任酒會後,就目前公眾所關注的幾個問題作出回應。其中重點是對「二零二一穩就業,穩經濟,顧民生計劃」中的電子消費優惠措施,作了系列解釋及說明,並顯出以下幾個特點。
  其一、在形式上,採取了最適當的方式。今次的爭議,與以往有很大不同。一方面,負面意見並未呈現「一邊倒」的態勢,反而有不少意見是支持該計劃措施,甚至在由「鍵盤戰士」經營,通常反映反對派意見的網絡社交工具,也充滿維護特區政府管治權威的聲音。但畢竟是正面意見與負面意見針鋒相對,而且適逢今年是選舉年,如果任由糾纏下去,不但是有可能會對選舉產生干擾效應,而且也將會在已經有人發動組織遊行的情況下,釀發不可預測的混亂,因而與香港事態的發展趨向形成反差。因此,作為行政長官,賀一誠有必要進行解釋說明,澄清事實,消除誤會,正本清源。
  但是,以何種形式進行,頗為考究。蘇嘉豪以實名帖文,諷刺「澳門政府失蹤已超過七十二小時」,就是意圖以「激將法」,迫使賀一誠直接跳上「火線」,正式回應。這樣,就將會有失去「防火牆」,無法留下轉彎餘地之虞。
  恰在此時,外交部駐澳門特派員公署早已廣發「英雄帖」,在昨日為其新任特派員劉顯法舉行到任酒會。而按照政治倫理及禮儀,賀一誠必定要出席並致辭。按照習慣及經驗,記者們必然會趁此機會,「撲咪」採訪賀一誠。如果採取迴避態度,恐怕預後更糟。實際上,此前幾年就是如此,折射特區政府公共關係策略失敗。
  而賀一誠及其團隊「見招拆招」,不但沒有迴避,相反新聞局還專門設置了「咪架」,擺開了「任問唔嬲」的架式。這樣,就在必須公開作出說明,及避免舉行正式記者會之間,巧妙地取得了平衡。而且,也凸顯了現屆特區政府敢於承擔,及勇於直面現實的施政風格。
  其二、在時機選擇上,也能精準掌握。在經濟財政司司長李偉農連日來已走訪不同團體,說明特區政府推出「二零二一穩就業,穩經濟,顧民生計劃」的原意,尤其是電子消費優惠措施,是政府希望以消費優惠計劃動員集合更多力量,以政府送出優惠,居民以提前發放的現金分享參與,商家以更實惠的價格,支付機構以更優質的服務面向廣大澳門居民;政府、商戶、居民和移動支付機構一起共創本澳的內循環,並也表態政府將會認真分析社會各界的意見,對電子消費券方案作進一步的優化和完善,以期達致保障就業、穩定經濟、惠顧民生的政策目標的背景下,賀一誠的出面說明,就能起到「一錘定音」的作用。而且,將前段時間部分人以「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視覺,以「抓住一點,不計其餘」的手法,抓住消費優惠計劃的不足之處,否定整個「二零二一穩就業,穩經濟,顧生計劃」的不良趨勢,拉回到正軌上來。不但可以及時地防避賀一誠的「蜜月期」有可能會消散,而且也可避免這個事態對立法會選舉產生不利影響。
  其三、表達了特區政府「堅持原則,修正失誤」的態度。賀一誠再次強調特區政府實施「二零二一穩就業,穩經濟,顧生計劃」的決心,並針對民間對該計劃的各種誤解予以澄清,解釋電子消費券並非普及性政策,是希望透過消費優惠振興經濟,帶動澳門市場資金循環,穩企業進而達致保就業。還對某些已經超出政府承受能力的訴求,說明難以操作,表明了不能接受的態度。另一方面,又對消費優惠計劃考慮不夠周詳,在使用方式上令市民困擾,引起社會不同的意見,而表達抱歉,並承諾特區政府會認真聽取社會意見,提出新計劃時,考是否可簡單點。此外,賀一誠還肯定大家對整體計劃是認同的,所提意見也是理性的,只是對使用方面未完全理解。沒有對某些「過火」言論進行批評。這也可避免激化矛盾,相反還可起到「降溫」作用。及維護了特區政府的管治權威,也舒緩了部分民眾的不滿情緒。
  其四、在對電子消費優惠措施的處理方式上,明確回應了「撤回」的非分要求。一方面,暫緩實施,不等於是「撤回」;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二零二一保就業、穩經濟、顧民生計劃」涉及五十億元以上公帑,依法必須將有關的預算修改案送交立法會審議,目前相關計劃仍未送到立法會,因而所謂「撤回」就是一個偽命題。而且,更凸顯了特區政府謹守「依法施政」的底線。
  而且,賀一誠此舉,也是凸顯了特區政府正在努力進行「科學決策」及「民主決策」的實踐。實際上,「科學決策」的其中幾個要素,是管理者要克服從眾心理,增強自信心,及決策不能要求完美。擁有較強決策能力的人,可以成功地擺脫從眾心理的束縛,能夠大膽探索,不被常規所拘束。要想增強自信心,首先就要有迎難而上的膽量,不能遇到困難就逃避,並要變被動思維為積極思維。而且,沒有任何一個決策會是完美的,如果管理者不想有一點失誤或是挫折,那麼就無法做出決策。如果管理者能夠從大局出發,正確地權衡利弊得失,當機立斷,就能做出正確的決策。
  而在此事態發展過程中,李偉農司長日來已走訪不同團體收集意見,及賀一誠親自作出回應,都是「民主決策」的表現。實際上,公眾參與是民主決策的重要體現,有助於決策者發現問題、獲取信息;有助於決策者化解矛盾、獲得共識;有助於實現決策的正當性、執行性。在多元社會現實中,公眾參與重大行政決策本質是通過真誠理性的討論,在公民溝通、交流、表達、妥協的基礎上,就決策達成共識。其核心要素是協商與共識,從而形成有理性的、有質量的決策。
  政治學教科書有一句名言,「妥協是政治的藝術」。在這裡,「妥協」並非是屈從,「跪低」。據《商務新詞典(縮印本)》的解釋,「妥協」為「用讓步的方法避免衝突或爭執」。因此,「妥協」的意思仍不單純指「放棄原則/理想」或「屈服」,它牽涉的,並非「完全放棄原則」,也非「屈服」或單純的「退讓」。所謂妥協,就是爭論中的各方通過談判、溝通互相讓步來解决分歧。沒有妥協,政治就只能以暴力衝突收場。民主政治不能杜絕衝突,但是可以化解衝突,能變惡性衝突爲良性衝突。與之對比,特區政府昨日的表現,也可說是在一定角度上,體現了「妥協是政治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