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工程:從論證到建成的台前幕後

  水利部、國家發展改革委11月1日公布,三峽工程日前完成整體竣工驗收全部程序。根據驗收結論,三峽工程建設任務全面完成,工程質量滿足規程規範和設計要求、總體優良,運行持續保持良好狀態,防洪、發電、航運、水資源利用等綜合效益全面發揮。
  三峽工程是迄今爲止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和綜合效益最廣泛的水電工程。監測表明,攔河大壩及泄洪消能、引水發電、通航及茅坪溪防護工程等主要建築物工作性態正常,機電系統及設備、金屬結構設備運行安全穩定。
  如何興長江之利、除其害,是幹百年未解的難題。新中國成立後,經過40多年的艱辛探索,終於形成較爲可行的三峽工程案。1992年4月3日,全國人大七届五次會議通過了以這個方案爲基礎的《長江三峽工程決議案》。1994年正式動工興建,2003年開始蓄水發電,2009年全部完工。
  毛澤東博采衆議 推進三峽工程建設
  1949年汛期,長江發生大洪水,該流域的人民慘遭洪水無情襲擊。1952年汛期前,由毛澤東親自審查設計書的荊江分洪工程建成,在防禦1954年特大洪水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從1953年起,毛澤東開始考慮建設三峽工程。值得一提的是,毛澤東的想法與蔣介石當年的想法是有明顯區別的。蔣首先想到的只是「發電」,而毛澤東首先著眼於三峽工程在長江防洪中的特殊功能。當國力等條件不具備時,他便提出「少裝機,少投資,先修大壩防洪」的主張,把發揮三峽工程對於長江水利資源的利用放到次要位置上。這也成爲後來三峽建設時的指導方針。
  1953年2月19日,毛澤東乘海軍長江艦視察期間,與時任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林一山談長江的治理與開發問題。在談話中,毛澤東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能否從南方借點水給北方,還瞭解了從白龍江、西漢水、漢水、丹江引水的可能性及相關問題,指示林一山對漢水引水方案進一步研究,並組織勘査。2月20日,他又聽取林一山關於長江流域規劃有關問題的彙報。毛擇東說要馴服這條大江一定要認真研究,這是一個、科學問題,並對長江水利委員會組織力量系統整理長江歷年水文資料給予贊揚。他一面聽彙報,一面看《長江流域水利資源綜合利用規劃草圖》上計劃修建的幹支流的一系列梯級水庫,問道:修這許多水庫都加起來,你看能否抵上三峽一個水庫?在得知「抵不上」後,說:那爲什麽不在這個總口子上卡起來,畢其功於一役?就先修那個三峽水庫怎麽樣?2月22日晨,他向林一山交代說,三峽問題暫時還不考慮開工,我只是摸個底,你也不需要向中央分管這項工作的同志講,但南水北調的工作要抓緊。抵達南京後,他在同林一山分別時說,我算是瞭解了長江,瞭解了長江的許多問題和知識,學習了水利,謝謝你!
  1954年11月,毛’澤東在廣州同劉少奇、周恩來、李富春等討論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草案(初稿)》。在一次會議上,他說:要把三峽工程列入計劃,但按我們國家現在的物力、財力,又不能列入五年計劃,只能列入長期計劃。我是看不到了。這時,他對在場的鄧力群說:將來建成時,寫一篇祭文告訴我。
  隨後,毛澤東和劉少奇、周恩來回京途經漢口車站時,林一山到車上向他們彙報三峽工程建設問題:三峽壩區的選址定在花崗岩地帶的美人坨,但岩石風化厲害且該河段上游的片麻岩還未勘探過。劉少奇問何爲是片麻岩,毛澤東立刻說:片麻岩是花崗岩的變質岩,很堅硬,在片麻岩地區選壩址是沒有風化問題的。在場者都很驚訝,毛澤東居然掌握了這樣的地質知識。林一山後來回憶,毛澤東「用整整一夜時間,聽取了我關於三峽工程的技術問題和壩址情況的彙報」。
  1958年1月18日,毛澤東主持南寧會議。會議討論長江流域的綜合開發問題,就是否立即興建三峽工程聽取意見。毛澤東肯定了時任電力工業部部長助理兼水電建設總局局長李銳的意見,決定推遲三峽工程上馬。根據毛澤東的提議,會議決定由周恩來主持治理長江的工作。同年3月,毛澤東審閱了成都會議3月25日通過的《關於三峽水利樞紐和長江流域規劃的意見》。他在意見中「從國家長遠的經濟發展和技術條件兩個方面考慮,三峽水利樞紐是需要修建而且可能修建的」之後,加寫:「但是最後下決心確定修建及何時開始修建,要待各個重要方面的準備工作基本完成之後,才能作出決定。」
  毛澤東確實看到三峽工程的浩大、複雜性和艱巨性,故一度考慮三門峽泥沙淤積問題無法解決時寧可暫時不搞。值得慶幸的是,關於三門峽泥沙淤積的問題,在周恩來主持下林一山終於取得成功。毛澤東此後再未提這樣的問題。
  三峽工程的決策是新中國民主與科學的一面旗幟
  黨的十一届三中全會以後,建設三峽工程提到黨和國家的重要議事日程上來。以林一山爲代表的主建派和以李銳爲代表的反對派多次向中央陳述了各自的主張。社會各界人士也通過各種渠道提出大量意見建議。當時的水電部、國家計委,直至國務院,充分聽取各方意見,組織了多次論證和審查。1985年1月19日,鄧小平指示時任國務院副總理、三峽工程籌備領導小組組長李鵬:「三峽是特大的工程項目,要考慮長遠利益,我們應該爲子孫後代留下一些好的東西。」「低壩方案不好,中壩方案是好方案,從現在即可著手進行。」李鵬還回憶:「江澤民同志就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以後,第一次出京考察的地方就是三峽壩址。1989年以後,所有關於三峽工程的重大決策,都是由江澤民同志主持制定的,他對三峽工程的建設發揮了重要的領導作用。1998年朱熔基總理任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主任以來,對三峽二期工程及移民工作的順利進行發揮了重要作用。」
  1992年4月3日,七届人大第五次會議召開全體會議,逐項表決本次會議各項議案,其中有國務院提請審議的關於興建長江三峽工程的議案。會議由大會主席團執行主席萬里主持,會議依次表決通過幾項決定後,進入三峽工程議題。在進行表決時,會場大屏幕上的文字同步顯示了表決結果:「實到代表2633人,贊成1767票,反對177票,弃權664票,25人未按表決器。」數字一顯示出來,會場上響起了掌聲,萬里在掌聲中宣布「通過」。
  三峽工程技術性較强的議案,要想獲得每位代表的贊同完全不可能。因此,由專業人員撰寫的議案只要切實可行,通過也是大概率的。當時一些與會者擔心戰爭威脅水壩安全、泥沙淤積、誘發地震、國力不足等問題,通過專業人員結合議案的解釋工作,取得明顯效果。即使某些水利專家也有不同看法。水利專家黃萬里就曾多次上書中央領導表示反對。他預言成本太大,三峽大壩根本建不起來:此壩蓄水後不出+年,卵石夾沙隨水而下將堵塞重慶港。到時只能炸掉大壩。三峽電站20年內只有工費支出,沒電費收入,國家財力不堪負擔。
  時任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副主席林麗韞回憶當年表決的情形時說,當時大會將關於三峽工程建設正反兩方面的意見都提供給所有的人大代表,供大家作出抉擇。爲投好這一票每人都反復思考,並提出很多問題請專家解答。「沒有民主就沒有科學。三峽工程是建立在科學決策基礎上的一項偉大工程。」
  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確保三峽工程成功
  要使中國發展得快一些,好一些,唯有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鄧小平在1979年3月指出:「社會主義革命已經使我國大大縮短了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發展方面的差距。我們儘管犯過一些錯誤,但我們還是在30年間取得了舊中國幾百年、幾千年所沒有取得過的進步。」
  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從根本上來說,就是群衆路綫。體現在集中力量辦大事、全國一盤棋、大協作等幾個方面。三峽工程成敗的關鍵首先在於百萬移民。隨著三峽工程的推進,三峽淹沒區的開發性移民工作在强有力的領導下有條不紊地進行。由於與時倶進地制定對口支援計劃,各省市紛紛把先進技術、名牌産品引入庫區,使三峽搬遷企業進行結構調整和技術改造,技術水平得到提高,競爭能力得到增强。三峽移民資金得到了充分保證。隨著三峽工程的建設和開發性移民方針的貫徹落實,庫區經濟穩步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髙。1997年八届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決議,批准重慶市爲直轄市,依托舉國體制的創新方式破解百萬大移民這樣的世界性難題。千千萬萬居住在庫區的人們,形成以「顧全大局的愛國精神、捨己爲公的奉獻精神、萬衆一心的協作精神、艱苦創業的拼搏精神」爲主要內容的三峽移民精神,創造了一曲新時期的移民史詩。
  社會主義制度大協作的優越性,從整體上看,可以追溯到1958年。從關於三峽工程的首份文件《中共中央關於三峽水利樞紐和長江流域規劃的意見》起,三峽工程的科學論證前後經歷了31年時間。1989年9月,重新編寫的《長江三峽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經國務院三峽工程審查委員會審查通過,標志著三峽工程全面論證工作基本結束。其間涉及從中央到地方的有關部門,全國的有關行業非常之多;從三峽工程技術攻堅戰上看,在衝擊成百上千的世界級技術難關的過程中,三峽工程幾乎彙集了國內相關學科的所有權威。大家群策群力,不斷推出當今水利學界、機械學界和建築學界等學界的最高成就。以1997年大江截流可行性報告和初步設計的最終形成爲例,國家有關部門組織的科技攻關就取得400多項成果;再如二期圍堰防滲墻這一公認的世界級難題,是清華大學、河海大學和長江水利委員會的專家們聯手破解的。
  泥沙淤積問題是至關重要的問題之一,曾經使毛澤東一度有暫時放弃三峽工程的念頭。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國家組織上千人次的泥沙研究人員參與研究。經過無數次模擬試驗和數學計算分析後,專家們終於達成共識:采取「蓄清排渾」方式。這種方式可以使三峽水庫在使用百年後,水庫沖淤仍然處於基本平衡狀態,預期運行壽命可達千年。同樣無先例可循的三峽升船機技術,也是在1958年被國家列爲攻關課題後,經過長達44年的研究後才確定設計方案,參與的工程技術人員和技術工人難以計數。像這樣空前的全國性大協作,在三峽工程的設計、施工中數不勝數。
  2018年4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三峽大壩實地調研時,對工程技術人員說,今天到三峽大壩來看一看,感到很高興、很激動。國家取得這麽偉大的成績,這也是你們作出的貢獻。國家要强大、民族要復興,必須靠我們自己砥礪奮進、不懈奮鬥。我們要靠自己的努力,大國重器必須掌握在自己手裏。要通過自力更生,倒逼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試想當年建設三峽工程,如果都是龍引進,靠別人給予,我們哪會有今天的引領能力呢?我們自己迎難克堅,不僅取得了三峽工程這樣的成就,而且培養出一批人才,我爲你們感到驕傲,爲我們國家有這樣的能力感到自豪。
  三峽工程最大的厲性是民生工程:首要功能是防洪,它改變了整個長江的防洪格局和形勢;其次是極大提升了長江黃金水道的航運效能;再次是對長江下游的補水功能。它還是一個生態修復和保護工程。三峽水電站發出的强大清潔電能惠及華中、華東、華南和川渝地區,受益人口超過全國人口的一半,爲節能减排、打贏藍天保衛戰作出了重要貢獻。在三峽工程論證、建設階段,輿論關注最多的首先是上游泥沙淤積問題,但是10年來的運行數據表明,現在的泥沙淤積量還不到最初設計值的40%。三峽工程的創新成果達到1000餘項。不僅成就了一批大國重器,也培養了一批强國重企,直接推動了一大批中國企業的快速做强做優做大,爲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奠定了重要基礎。正是三峽工程的巨大基礎帶動作用,中國水電已從世界水電的跟跑者一躍成爲引領者。歷史已經證明並將繼續證明,三峽工程必定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千秋偉業!
(胡新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