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綠島」第二春

  在臺灣東南方向,有一個面積約16平方公里的天然離島,盛産珊瑚礁、梅花鹿和海洋魚類。對於大陸民衆而言,熟悉它是因爲一首傳唱經年的老歌一•《綠島小夜曲》。而今,這座叫人魂牽夢繞的小島,正在因爲過度的旅遊開發、人流涌動,悄然流逝那一份優雅和靜謐。爲了讓綠島重現「景色如繪,林木茂盛」的盛况,臺灣當局日前啓動總規模達8.6億元新臺幣的預算案,打算在4年內將綠島建成低碳、樂活的「生態觀光島」。
  「綠色的驚艶」
  「這綠島像一隻船,在月夜裏搖啊搖……」《綠島小夜曲》唱出了綠島的名氣,也唱出了一段美麗的誤會。直到2001年,《環球》雜志記者首度踏訪綠島,發現綠島上占主角的並不是歌曲裏的「椰子樹」,根據詞曲作者回憶,《綠島小夜曲》描述的是「綠意盎然的臺灣島」。在綠島,真正「唱主角」的却是漆樹、蓮葉桐以及各種灌木。當然,沒有椰子樹的綠島,一樣綠意盎然。記者和到過綠島的同事,都將第一眼印象總結爲「綠色的驚艶」。
  如果是乘飛機去綠島,離開台東機場不到10分鐘就能看到它,它植被葱蘢、綠得恰如其分,被深邃的海水輕輕托舉,猶如藍色絲鍛上一顆蒼翠欲滴的綠寶石。更妙的是坐船長達兩個小時的航程裏,眼前只有藍色和白色,當綠島撞人眼簾的刹那,那一抹濃郁的綠意點綴在藍白兩色的背景裏,顯得無比輕盈、無比奪目。
  到得島上,沙地裏的馬鞍藤編織出淺綠的毯;灘塗上的水完花點綴著白沙碧水;長碎木滿坡遍野,盛開出紫色小花,還有保護島民家園的蓮葉桐、極具觀賞價值的白水木、形形色色的沙岩植物、崖岩植物……交匯成一曲「綠色的饗宴」。
  最值得觀賞的要數綠島的水下風光。這裏海洋生物豐富,僅色彩斑斕的魚類就有400多種,還有大片大片的珊瑚礁,加上水清見底,因此被譽爲「浮潜天堂」。每年來綠島「與魚共舞」的浮潜愛好者數不勝數。近年來,在臺北等地的年輕人中,甚至興起一股到綠島邊打工邊度假、學習潜水的熱潮。
  綠島還有一處遠近聞名的海底溫泉,位於珊瑚礁的潮間帶中,漲潮時沒入海裏,退潮時露出地面,無論是「泡湯」賞月,還是半夜「下水」靜待太平洋日出,都是足以令人一生難忘的體驗。
  另一種「白色恐怖」
  與綠島相關的,還有一樁著名的誤會。由於島上的管訓監獄在戒嚴時期集中囚禁全台的政治犯和流氓、黑社會分子,很多人包括臺灣民衆,以爲綠島是一座被白色恐怖籠罩的特殊島嶼,島上只有犯人、不能自由出入。
  記者在綠島采訪時,時任鄉長陳嘉文說起一段趣事:作爲土生土長的綠島人,陳嘉文到臺灣本島當兵時,同僚大都認爲他的父母是犯人,不肯相信他出身在「良民」家庭。
  上世紀90年代以後,隨著觀光業興起,越來越多遊客踏上這座曾經的「禁忌之島」,管訓監獄也化身爲人權紀念館。這方面的誤讀漸漸淡出人們的腦海,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種「白色恐怖」——生態污染。
  機場的落成提供交通上的便利,加上天然的生態景致和《綠島小夜曲》的宣傳作用,光臨綠島的遊客數量逐年遞增。統計顯示,1991年到綠島的遊客僅5.9萬人,到2000年已達32萬人,此後每年的觀光人數都保持在40萬的高位。
  5月到10月是綠島的旅遊旺季,在這一段時間,綠島平均每天要容納5000多名遊客,而這個島平日的常住人口也不過1000多人。瘋狂擴建的家庭旅社、飯館、KTV,成幾何級數增長的摩托車、觀光巴士,讓綠島在人聲鼎沸中喪失了「小夜曲」獨有的優雅和靜謐。
  有環保人士觀測到,每逢夏季往返於海邊和居住區域的椰子蟹、寄居蟹,近年來由於頻頻出現被摩托車、汽車碾壓致死的狀况,數量已經大幅減少。與珊瑚礁比鄰棲息的鸚哥魚、龍王鯛、駝背鱸等珍貴魚種,在人類的殘忍捕食下,加之海水污染造成珊瑚礁大面積壞死,大部分幾近絕種。
  綠島人無奈地抱怨,早在10年前,他們就提出將遊客人數控制在每年10萬左右,讓綠島好好地休養生息。現在看來,情况非但沒有好轉,反倒有每况愈下的勢頭。
  自從1990年2月綠島被納人臺灣東部海岸風景區管理處經營範圍,當局一直强調用生態度假的理念來規劃發展。所有上島的遊客都會得到一個善意的忠告:「到此旅遊宜持返璞歸真之心情,吃喝應力求儉約。島上各類貝殼、珊瑚、石頭、植物及野生動植物未經許可均不得携帶出境……」
  然而事實證明,這條忠告並不能挽救綠島被污染日漸「吞噬」的厄運。記者在與綠島相去不遠的蘭嶼采訪時,聽到當地鄉親這樣引以爲戒我們發展觀光,絕不要成爲『第二個綠島』。」
  讓螃蟹「快快樂樂回家」
  2009年8月,臺灣「交通部觀光局」宣布將綠島列爲推動綠色生態旅遊示範地區。5月,總數達8.6億元新臺幣(4元新臺幣約合1元人民幣)的預算案「新鮮出爐」。根據規劃,綠島將在4年內被建設成爲「生態觀光島」。汰換摩托車、減少碳排放成爲首當其衝的目標。據測算,綠島已注册的摩托車高達3600輛,如果都換成電動車,將減少碳排放上千噸。如果再將觀光巴士更換爲電動汽車,困擾綠島多時的噪音和尾氣污染將大爲改觀。
  「觀光局」表示,未來還將輔導綠島居民安裝太陽能熱水系統、太陽能光電系統,大力宣傳低碳理念。面對此番良苦用心,綠島人大呼贊成的同時却並不買賬。理由很簡單:技術上的局限和費用上的負擔。
  就技術而言,就連「觀光局」技術組長都坦言,電動車和電池的技術發展尚未成熟。經測試,符合觀光業需求的電力交通工具十分有限,目前也沒有完善的充電基礎設施或電池抽換産品。以綠島在旅遊旺季裏24小時不眠不休的市場運行來看,將摩托車和觀光巴士全部更換成電動車,條件並不成熟。
  從費用上看,遊客租用一輛摩托車,一整天的租金只要300元新臺幣,相當於臺北咖啡館裏一頓商務簡餐的花銷。一旦換成電動車,租金無疑將上漲,直接影響遊客的租用時間和租用數量。安裝太陽能水電系統,同樣需要一筆不菲的裝置費。無怪乎觀光業者大多坐待「觀光局」出臺具體的補助細則,却沒有人積極響應「號召」。
  唯獨卓有成效的是物種保育工作。針對蟹類慘遭車輛碾壓的狀况,台東縣從去年開始安排專人,在環島公路上建起兩條生態廊道,用25厘米高的傾斜式導引路緣石,將往返於海邊和居住區域的蟹類與公路路面隔離開,讓螃蟹們「平平安安出門,快快樂樂回家」。
  設置完成後,監測人員發現有大量寄居蟹和陸地蟹類使用這些人工廊道,連已列人保護物種名單的椰子蟹也重現踪迹,而遷徙蟹類被碾壓的消息正逐漸減少。
  參與這項保育工作的環保人士說,蟹類生態廊道的一個重要意義就是,向綠島居民和廣大遊客做了一次理念宣傳。如能推而廣之,不僅珊瑚礁魚類和各種珍稀植被可能迎來「第二個春天」,當局推動的「生態觀光島」計劃也將少一些遇到阻力,早一些建設完成。
(趙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