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規劃綠色空間提升生活質素 鄒玖勝

  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居民外遊減少,對本地綠色空間的需求有增無減。而隨著居民認識到了綠地對身心健康何其重要,公眾對環境保育、生活質素的關注度正不斷上升。作為城市規劃者,未來無疑應通過科學規劃,保護和擴大綠色空間,令澳門真正建設成為宜居、宜遊城市,提升居民生活質素。
  據世界衛生組織介紹,越來越多的流行病學研究表明,維護城市綠色空間對健康有許多積極影響,包括改善心理健康和減壓、提高懷孕率、降低心血管發病率和死亡率、肥胖症和糖尿病。
  弱勢群體一般生活在綠色空間極少的社區。但是,研究結果表明,在社會經濟方面處於弱勢的人群往往能通過城市綠化改善獲得最多的利益。因此,減少城市綠色空間分佈中的社會經濟不平等,能幫助減少與收入、少數民族身份、殘疾和其他社會經濟和人口因素相關的健康不平等。
  增加綠色空間的數量和提高其品質,能減少短期氣候污染物,這種氣候污染物能引起強大的全球變暖效應,目前每年有超過700萬人由於空氣污染而過早死亡,也與此有很大的關聯。城市噴泉、水池、湖泊和屋頂花園也能緩和極端溫度並減少城市熱島效應,從而節約能源並改善城市氣候品質。空氣污染造成氣溫上升和熱浪事件,致使心臟病發作或中風的死亡率上升,尤其是對於已經患有非傳染性疾病的人。每種一棵能遮蔭的樹,就能通過減少對空調的需求量而使發電廠的碳排放減少約10公斤。僅在歐洲,每年就有40萬人因空氣污染而過早死亡,造成3300億至9400億歐元的損失。
  除了能明顯減緩氣候變化和減少空氣污染,公園、綠色空間和水道還有助於緩解非傳染性疾病的一個主要致病因素:缺乏身體活動,每年有320萬人的死亡與缺乏身體活動有關。公園和綠色空間使人們有更多的機會走路和騎車,或從事休閒身體活動。因此,投資建設城市公園、綠色空間和水道,能有效、經濟地促進人體健康並減緩氣候變化。
  澳門作為國際旅遊中心的定位,應該重視,因為服務的是每年4千萬遊客,然而生活在城中的60萬居民,居住品質的需求同樣值得重視,他們需要的,不僅高樓大廈和購物場所,還有城市綠化空間。
  誠如日前習近平主席在主持新形勢下加強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行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建設生態文明、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不僅可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且可以推動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汙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保持戰略定力,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來謀劃經濟社會發展,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統籌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促進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所幸澳門早於1978年開始響應「世界森林日」舉辦植樹活動,1982年舉辦第1屆澳門綠化週,開展各項綠化活動。根據新修訂的「澳門城市綠地分類標準 」(2015), 2015年澳門的城市綠地面積統計為約10.8平方公里,佔當時全澳土地面積約35.6%,人均城市綠地面積為約16.7平方米,其中大部分由市政署園林綠化廳管理;而全澳的綠地面積約50%位於路環,可見分佈相對並不均勻。在管理上,分為公園綠地、休憩區/綠化帶綠地、山林綠地、道路綠化及重植林區等。
  當中,公園、花園共四十三個,集中在澳門半島北區、東區及南區,離島有四個郊野公園。因為公園是市民長時間聚集和活動場所,故公園的設計,除了注重綠化的景致外,還需要有很多配套設施如球場、兒童遊樂設施、圖書館、泳池、電動遊戲車,管理上有其複雜性和一定難度。很多公園雖歷史悠久,但植物的配搭亦能迎合現代人的口味,如用圖案式佈局或按公園的格調,引種不同植物品種,如桃花、梅花、紫竹、南美水仙、杜鵑、多種香花植物等。休憩區共七十九個,主要分佈於人口密度較高的澳門半島街巷或住宅之間的空地。透過街區環境改善,增加綠化及設置各類休憩設施,休憩區成為公眾進行交流、休憩,以及觀賞花木的重要場所。
  重植林佔全部綠化面積接近七成。上世紀七十年代一場毀滅性蟲害,導致林區需要全面改造,當時澳門綠化部門和廣東省相關部門合作,分四期進行林區改造工作,再加上自行執行的林地改造,十多年後,即見鬱鬱蔥蔥,滿目蒼翠。在觀感上,似乎初步看見了成果,前人種樹,後人終於可以在樹蔭下乘涼。九九年廣東省林業局來澳為重植林區做了一個效益評估,結果令人鼓舞,如路環山嶺都為砂壤土,砂石含量大,土層薄、肥力差,如今都得到改善;另外,還產生了很多無形的生態價值,如涵養水源,生物多樣性,增加空氣負離子,增加空氣含氧量,吸塵滅菌,和很大的生態旅遊潛力。但2017年澳門經歷了超強颱風「天鴿」吹襲後,山林樹木受到了不同程度損害。市政署再次得到廣東省林業局的支持,於2018年啓動山林修復工作,為離島山林進行生態修復,並透過補種和換植等方式,打造具高生態效益和特色景觀的生態廊道,全面推進森林的高質重建,大大優化了澳門山林的生態和景觀功能。
  為了令重植林區有多方面發展,市政署營造了多個淡水濕地,已有初步成效。而澳門離島步行徑共有14條,其中12條位於路環,且部分步行徑已相互貫通形成步行徑網路系統。
  澳門地狹人稠,通衢大道真的不多,要在有限空間見縫插綠,存在著很大的難度與挑戰。舊城區基本做不到,只有在新開發地段進行城市設計時預先規劃,才可以有效營造道路的綠化設施。氹仔和路氹城由於是新建設的城區,在道路規劃時早就預留綠化地,而在澳門半島舊城區,房屋密集,街道狹窄,實在難有綠化空間。然而,為求於城市中增加綠化元素,市政署於澳門各區包括離島位置,積極發掘種植地點如行人天橋、行車天橋下方柱橔、垃圾房天面等加入立體綠化元素,在可行條件下種植攀蕂植物或灌木,以美化市區環境。另外,若道路綠化面積難以擴展時,便會從提高質量著手,如在基礎建設上,改善土質,安裝灑水系統,更新植物品種,用不同顏色植物互相配搭如紅葉莧、金葉假連翹、黃金榕、千頭木麻黃、胡椒木、萬年麻、美斑鵝掌藤,夏威夷鴨腳木、朱蕉,並種植開花植物如軟枝黃蟬(金蟬)、簕杜鵑,以及芳香植物如桂花等。此外,行道樹選種方面亦引入不同的觀賞樹種,營造不同地段有不同的樹列景觀效果,如細葉欖仁、人面子、台灣欒樹、菲島福木、花葉垂榕、藍花楹、魚木等。可見政府對推動綠化工作的不遺餘力。
  惟有意見認為,雖然特區政府近年來持續增設綠化休憩空間、加強道路綠化等,以增加本澳整體的綠化面積,然而,多年來本澳城市綠化的提升效果並不顯著。根據《澳門環境狀況報告2019》顯示,本澳2016年至2019年,市政署管轄的綠地面積整體雖呈平緩上升趨勢,但人均綠地面積則因人口的增長而呈減少趨勢,2019年、2018年市政署管轄的各區綠地面積,除了路氹填海區大幅增加17.5%,澳門半島、氹仔、路環的綠地面積都相若,增減變動幅度不大;2019 年澳門行人道樹木數目由於離島行人道樹木數目有6.1%的升幅,所以整體較2018年有所增加,但是目前本澳的行人道樹木數目仍未回復至2017年天鴿風災前的水準,整體的綠化覆蓋率仍然不足。加上本澳的綠化工作主要以離島為主,針對澳門半島的綠地工作並沒有進展,尤其近年社會發展用地需求持續增大,未來在維持及增加本澳綠地面積方面可能存在著更大的壓力,因此城市綠地發展規劃和自然生態保育工作均不容忽視。
  但值得關注的是,《澳門環境狀況報告》提到的只是市政署管轄的綠地面積,不包含私人管有的綠地面積,未能代表全澳的綠地數據,而《澳門環境保護規劃(2010-2020)》雖然有制定城市綠地率的具體指標,甚至寫明2020年要到45.0%,但在2012年的近期及2016年的中期實施及成效評估報告中,「城市綠地率」綠指標數據從缺,顯然無法反映規劃的執行情況。現時整個十年的環境保護規劃已經完結,特區政府有必要做好綠化資料及數據的收集分析,才能全面掌握本澳的綠地資源,避免未來再出現規劃指標未能評估的情況。
  有學者指出,隨著政府資源變得豐富,就花展等裝飾觀賞性的綠化而言,市民普遍覺得效果不錯。但從本澳綠化週40年的發展而言,整個城市就綠化的規劃仍然嚴重不足。例如在歐洲或內地一些城市會有很多大樹、林蔭大道,能減緩城市熱島效應,也令大家覺得城市有生機,但澳門並沒有把城市綠化放在一個適合的位置,從規劃層面去處理,去確保澳門會真是一個綠樹林蔭的城市。同時亦沒有更進步的思維,更科學的手段,去處理人們和綠化之間的矛盾、怎樣在城市種更多大樹。就算相關部門做更多的觀賞性綠化,其實遠不及為澳門多留幾棵大樹所產生的生態效益和綠化效益。
  值得一提的,路環向來就是本澳石屎森林以外的一片綠洲,是居民傳統概念中的後花園。疫情以來,出入境受限,不少居民假日都會到路環散心、旅行。自澳門城市總體規劃草案將位於路環田畔街,毗鄰疊石塘山的一幅國有土地規劃為住宅區,本已備受爭議,果不其然,諮詢期間收到大量反對意見,共計一百九十三條意見不認同,例如不同意把疊石塘山劃分為居住區,因疊石塘山是本澳的市肺、本澳的後花園,特區政府必須對路環的山體作出保護。
  雖然政府指興建低密度居住區不會影響現有山體,並與生態保護區之間預留適當的緩衝距離。但公眾認為在這個地區建低密度住宅,根本幫不了主要上樓的居民,更擔憂是對大財團的一種利益輸送。此外,由於可預見將要開挖山體、破壞生態,以興建僅照顧極少數人利益的低密度住宅,與公眾長年「守護路環」的堅定願望有很大落差等。面對大量反對意見,特首從善如流,稱會接納社會意見保留疊石塘山作為綠化區。對於居民來說,這無疑是大好消息,成功捍衛了路環區主要土地使用為生態保護區。而另一方面,事件反映公眾對環境保育、生活質素的關注度正不斷上升,市民對宜居城市的要求表露無疑。
  當然,疊石塘山只是城市面對保育與發展平衡的其中一個問題,作為科學施政的特區政府,在收集到居民的意見後,應思考清楚城市總體規劃的方向。未來,政府除了在路邊植樹美化環境外,更需要從規劃、科學管理等方面努力,令澳門的綠化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