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弟子難進北京名校大門

  剔除招生的地域因素,現在的農家子弟,要考上清華北大那樣的頂級名校,已經越來越難了
  每年高校招生期間,網絡上都有文章在批評清華北大在北京的招生政策,認爲太過於傾斜北京的考生了。似乎考上清華北大的北京學生比外省的「狀元」要差麽?實際情況又如何呢?
  筆者老家在農村,初中就讀於一家小縣城中學,高中來到省會城市,大學考到北京,大學期間還輔導過學生,親身體驗到了中國各個發展程度不同的地區在教育資源上的差異。作爲一個外地考生,我曾經一厢情願地以爲,清華北大在北京招生名額多,所以北京學生比起我們一定弱爆了,們有啥了不起啊,信不信來陝西我分分鐘考死你啊。呵呵,老子來清華了,你們就等著給我們墊底吧。
  名牌大學裏誰容易墊底?
  結果實際上,北京學生的表現整體上是比較優秀的,而且實際上名牌大學裏比較容易墮落墊底的是小縣城學霸……
  小縣城教育條件落後,學霸爲了考入名牌大學在學習上投入的時間要多於京滬大城市學生,興趣愛好、視野就遜色了。
  有不少人質疑才藝的作用,並且玻璃心地認爲我說大城市學生有更多
  的機會發展自己的才藝,所以素質更高更應該被錄取。才藝最重要的價值不是拿來比較考核,才藝最大的作用是豐富學生生活,讓人快樂起來。
  我說小縣城學霸容易缺少發展個人才藝的機會,不是說他們素質低人一等,而是他們太容易把考第一當作自己唯一的愛好了,但是當他們到了强手如林的名牌大學,第一名離他們遠去之後,太難找到生活的樂趣所在了。
  有種觀點很有趣,意思是說「從後地區考入清華北大的學生天賦上自有其過人之處,所以……」這句話符合大多數人的想法,但以我多年來的實際觀察,對來自教育相對落後的地區考入名校的學生而言,這種想法帶來的負面作用遠大於正面作用。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不是相信自己的傑出而是接受自己的普通,不是盲目相信自己在中小學時代神話將會延續,而是從獨立完成每一次作業、跟上每一堂課開始做起。
  而他們的普通,並不是徹底的泯然衆人,而是在優秀環境中的普通。但是的確有許多人沒有完成從「英雄」到「凡人」的心態轉變而墮落。但只要堅持下來的人,最終取得的成就還是不錯的,但是在他們所比較的環境來看,他們取得的成績依然是「普通」的。
  北京在基礎教育上的優勢
  北京學生的優勢在哪里?
  視野、才藝這些容易引起爭議的,我就不說了,只說學業。
  北京在基礎教育上的優勢之大是我在外地的時候難以想像的。
  我曾經在北京一家教學機構長期輔導高中生參加物理競賽,也帶過多年的家教,北京優秀的中學生的水平真是好的出人意料。
  而且我發現,儘管清華北大在北京招生名額很多,但是父母教育程度不高的北京土著家庭却很少有孩子考上清華北大。
  就我在北京的生活經驗來講,儘管清北在北京的招生比例遠高於外省,但是對於很多土生土長的老北京而言,清北還是那樣遙不可及。
  甚至可以講,清華北大在北京的招生名額,多數被那些早些年通過自己努力考入北京、留在北京的外地人的後代所瓜分。
  我在清北認識的北京同學,大多數父母教育程度都很高,就職於北京的政府機關、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業等。
  你只要想想,每年有多少學生考入北京的高校,然後留在北京繼續發展就可以理解,北京的學生家長這個群體相比外地學生家長這個群體,在教育程度上的優勢是不斷擴大的。
  清華北大純理科專業的學生,有不少因爲就業的壓力選擇當中學老師。
  我當年在做物理競賽的時候,老師把很多題目講的繞,而我吃透這些題目後就非常簡潔直白的做了出來。我在給我的學生講的時候,學生就會覺得這題目原來這麽簡單直接。
  其他人反復提到一個事實,就是北京高考題難度比較小。但是北京的尖子生日常訓練的題目,難度絕對是不小的。而且水平較高的老師往往把難的東西講解的很簡易,所以北京的尖子生也往往自以爲自己學的東西很簡單。
  學習好的學生不是刻意教出來的,往往是熏陶出來的。教育程度比較高的父母、老師熏陶出成績好的學生,容易太多了。
  北京學習最頂尖的學生是非常强的。而且近年來的趨勢是北京最優秀的學生選擇直接出國,而不是上清華北大。
  最後,我對那些即將進入清華北大的外地考生,特別是小縣城的考生說:你們的確比北京考生付出了多得多的努力,但是你們多出來的努力並沒有用在學習新知識上,只是重複性的訓練以求少犯錯誤而已,而你們將來的北京同學,有不少已經在大學的課程上走了很遠很遠了。
  小縣城曾經的優秀老師已經被大城市挖走
  中國經濟相對落後的地區的確有一段基礎教育的黃金年代,但是這段黃金年代即將成爲歷史,落後地區和大城市在基礎教育上的差距是在不斷拉大的。
  我的父親當年在陝西的一個農村讀書,而他的高中數學老師,是西北大學數學系的教授。
  在那個如火如荼的年代裏,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學生在運動中卷的太深了,而我父親這樣落後地區的人,反而有了安心讀書的時間,並且在被下放的知識分子的教導下,學到了很多東西。
  我父親這代人,在高考之後很快就嶄露頭角。
  而我父親這代人在考學的時候,城鄉二元制是很森嚴的,農民是農民,幹部是幹部,許多來自農村的優秀的孩子,因爲急於擺脫農民身份,加之信息閉塞,報考的志願往往嚴重低於他們的水平。很多本來學習非常優秀的學生,誤打誤撞成了小縣城的中小學教師。他們憑藉扎實的功底,創造了落後地區基礎教育的第二波奇迹。我清楚地記得,我初中的時候一個中年化學老師,做初中數學競賽題,如同砍瓜切菜,比很多年輕的數學老師都要熟練。
  但是這第二波奇迹,也在逐漸離我們遠去。因爲小縣城出現這樣優秀的老師會很快被大城市的中學挖走,而且這波人,也到了退休的年紀。
  以陝西爲例,曾經考上清華北大的學生在各個城市、縣城是比較平均的。但是這些年,清華北大在陝西的招生名額日趨被幾所超級中學壟斷,而周邊的小縣城,年級第一能考個西安交大就謝天謝地了。
  而那個小縣城基礎教育的黃金年代,是以無數優秀的知識分子,被迫扎根在基層從事基礎教育爲代價換來的。
(白如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