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慶油田的第一列「油龍」

  1960年6月1日,是薩爾圖車站(現大慶站)最難忘的一天。這一天,備受黨中央和全國人民期待的大慶油田生産的原油首發外運,由此大慶油田開始爲我國經濟建設輸送「工業血液」。由於當時大慶油田對外保密未作公開報道,使這一重大新聞鮮爲人知。筆者曾專程去大慶採訪了當年薩爾圖車站調車員盧鳳山等老人,聽他們講述了當年那段往事……
  會戰大軍雲集薩爾圖車站
  1960年以前的薩爾圖站,是濱洲綫(哈爾濱一滿洲里)上的一個四等站,名不見經傳。車站只有14名員工,站內4條鐵路綫,建於沙俄時期的站舍僅25平方米,車站的信號機依然沿用舊時的臂板式信號機。快車總是匆匆駛過,每天只有2趟慢車經停,上下車旅客寥寥無幾。車站四周「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一派廣袤的草原風光。
  1959年春天,薩爾圖草原出現了勘探石油的汽車,草原深處出現了迎風招展的紅旗,隨之傳來發現大油田的好消息!1960年春節剛過,數以千計的石油會戰大軍雲集薩爾圖車站,大批建設器材仿佛從天而降,令人始料不及。站臺上人聲鼎沸,有人高馬大的西北壯漢,有身穿褪色軍裝的轉業官兵,還有戴眼鏡的男女科研人員。車站職工忙得不可開交,貨物站台不足百米,多數物資只能卸在鐵路兩旁。從2月初到4月末,車站接待來自陝、甘、青、川、新疆等地的建設人員3萬余人,集散建設物資、器材約40萬噸。
  1960年3月25日,「鐵人」王進喜率領的1205鑽井隊在薩爾圖站下車,他們是一支來自玉門油田的英雄隊伍。下車後,王進喜不問吃住,直接找到站長牟士謙,打聽鑽機到了沒有。當他得知鑽機已到,只是在等吊車卸車時急了,馬上提出自己御車。牟士謙勸他再等兩天,可王進喜不答應。他找來大繩和滾杠,帶領全隊職工卸鑽機。他們迎著料峭的春風,喊著粗礦的西北號子,硬是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把重達五六十噸的鑽機部件卸下火車,立即運往井場開鑽,令人驚嘆不已!
  4月29日,油田會戰指揮部在薩爾圖站前召開萬人「石油會戰誓師大會」,會場紅旗獵獵,口號響徹雲霄。王進喜代表石油工人登臺發言,他揮舞著鐵拳,恨不能一拳砸出口油井來。「寧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王進喜鋼鐵般的誓言,彰顯出石油工人氣吞山河的英雄氣概!
  鐵路職工甘當排頭兵
  大慶石油會戰,鐵路運輸是關鍵環節。齊齊哈爾、哈爾濱兩個鐵路局根據鐵道部指示,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全力支援油田建設。
  1960年3月,薩爾圖運輸生産指揮部成立,趙永海任黨委書記,王玉林任主任,擔負起繁重的指揮運輸任務。首要任務是擴建薩爾圖車站、鋪設東油庫等鐵路專用綫,實現6月1曰原油外運目標,向黨中央和全國人民報喜!站長牟士謙帶領職工因陋就簡,把候車室改爲運輸室,在站前搭起帳篷作爲臨時候車室,接待各路建設大軍。同時,一列列宿營車、工程車甩進便綫,鐵路兩側築路材料堆積如山,鐵路職工的帳篷與石油工人的帳篷連成一片,會戰場面熱火朝天。
  春夏之際的薩爾圖草原,雨多得出奇,常常雷雨交加,暴雨如注。鐵路職工冒雨奮戰,熱汗、雨水順著脊梁淌進褲腰;肩扛沾滿瀝青的油枕,很多人皮膚過敏紅腫起來,沉重的油枕壓輔頭鑽心般疼痛,但無人退縮。暴雨過後,路基下的油枕、料石被積水淹沒,他們跳進沒膝深的積水裏,一一打撈出來,保證施工正常進行。
  經過兩個多月艱苦奮戰,全長3.17公里的東油庫綫、發電綫、砂石綫、木材綫相繼竣工。5月,鐵道部配屬的580輛東德G14型油罐車編成16列「油龍」,集結於哈爾濱、安達等站待命。運輸生産指揮部組建薩爾圖站列檢所,培訓隨車檢修人員,確保「油龍」首發萬無一失。
  採油工人搶裝油罐車
  1960年5月24日早晨,薩爾圖車站按上級命令,將15節油罐車推進東油庫灌裝。這項十分艱巨的工程,由來自玉門油田的採油一隊職工承擔,老模範薛國邦擔任隊長。
  當時,油井生産設施不配套,俗稱「光腚井」,各油井開採出的原油暫存於油井旁邊的土池子中,不具備管道輸油條件。5月的薩爾圖草原乍暖還寒,大慶原油含蠟較多、粘度大,溫度較低即凝結,採油隊用鐵鍬把原油裝上汽車,運到東油庫兩個大池子裏,用蒸汽溶化後加壓輸進大油罐,通過油庫輸油管道裝進油罐車。
  薛國邦帶領工人晝夜奮戰,他們站在油池旁邊,手握蒸汽管溶化原油,有時氣壓控制不好,氣流突然加大,噴得大家滿身滿臉都是黑乎乎的原油,只有牙齒是白的,整個人變成了「油猴子」,他們全然不顧,仍然連續奮戰。有一次,由於氣溫突然下降,溶化後的原油又凝結在一起,無法輸人油罐,嚴重影響裝車速度。薛國邦看在眼裏,急在心上,二話沒說率先跳進齊胸深的大油池子裏,雙手抱著蒸汽管子,近距離給油池子加溫。在薛國邦的帶領下,先後有幾名
  同志也跳進油池子裏,確保了灌裝工作的順利進行。
  經過7晝夜緊張奮戰,採油一隊於5月31日下午4時許,勝利完成6000噸原油裝車任務,創造出原油裝車史上的奇迹,爲首列原油外運立下汗馬功勞。
  第一列「油龍」始發盛況
  1960年6月1日這一天,是薩爾圖站最值得紀念的一天,也是大慶石油會戰難忘的一天。大慶油田生産的第一批原油在此始發,數萬參戰工人流下激動和喜悅的泪水。
  清晨,薩爾圖草原下起濛濛細雨,萬頃草原綠波蕩漾,生機勃勃。薩爾圖站東油庫專用綫出口處,一列披著節日盛裝的「油龍」整裝待發,「油龍」由昂昂溪機務段建設型5742號蒸汽機車牽引,蒸汽機車正面的中央懸挂著熠熠生輝的毛主席畫像,上端裝飾著立體的和平鴿和井架圖案。趙永海和副站長孔慶雲指揮列車編組,盧鳳山擔當調車員。火車司機楊海林、運轉車長周振華、發車值班員肖海川整裝待命。
  8時,數千名石油工人敲鑼打鼓,冒雨乘汽車、火車趕來參加慶祝大會。8時20分慶祝大會開始,大慶石油會戰領導小組副組長康克代表石油會戰指揮部講話,他說:「第一列車原油外運,是廣大石油會戰職工靠『兩論』起家、艱苦創業的光輝成果。」隨後,齊鐵文工團女演員金敏與夥伴拉起紅綢,石油部副部長、會戰領導組組長康世恩,在嘹亮的「社會主義好」的樂曲聲中剪斷紅綢。頃刻,掌聲、歡呼聲響徹草原上空。火車司機楊海林拉響汽笛,車輪徐徐轉動起來,第一列原油車滿載著大慶石油工人、鐵路職工的深情厚誼,駛向遼寧錦西石油化工五廠……
  值得一提的是,當年調車員盧鳳山發車時使用的紅、綠兩面信號旗作爲國家一級文物,現被收藏於大慶鐵人紀念館。
  鏈接:「大慶油田」名稱的由來
  松遼石油大會戰始於1960年,而勘探普查工作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就開始了。1955年,地質部在黑龍江省松遼盆地進行了石油地質普查。1958年黨中央作出了我國石油勘探重點東移的戰略决策。同年4月,石油部成立了松遼石油勘探大隊,進一步加大石油勘探力度。後又發展爲松遼石油勘探局,從此在松遼盆地開展了大規模的石油勘探工作。
  1959年9月26日,位於黑龍江省肇州縣大同鎮西北處的高臺子永勝屯的「松基3井」噴出了有工業價值的油流。喜訊不脛而走,舉國一片振奮。同年11月8日,石油工業部在大同鎮召開慶祝大會,當時的黑龍江省委第一書記歐陽欽和省委書記處候補書記李劍白前往祝賀。在汽車上,歐陽欽高興地對李劍白說:「在我們北大荒發現了油田,看來我國石油發展大有希望,蘇聯在石油上卡我們的脖子也卡不住了。全省人民都應慶賀這一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發現。」李劍白說:「很值得慶賀,松基3井噴油正值建國十年大皮前夕,是向國慶獻了大禮,喜上加喜,應該大慶。」歐陽欽興致勃勃地脫口而出:「那咱們就給油田改個名吧,把大同改爲大慶,你說好不好?」李劍白說:「太好了!名副其實。」
  在慶祝大會上,歐陽欽代表黑龍江省委、省政府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幷提議把「大同」改名爲「大慶」。隨後,黑龍江省人大根據歐陽欽的意見作出了《關於成立大慶區和將大同鎮改爲大慶鎮的决定》。從此,油田取名爲「大慶油田」。
(王寶濱/文)